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摆脱贫困 | 开本:16开 | |
| 作者: | ping | 页数: | |
| 定价: | 36元 | 出版时间:1992年 |
|
| ISBN号: | 9787211018826 | 印刷时间:2014年8月 |
|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版次印次:第1版 第2次印刷 |
|
编辑推荐
本书初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ping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千字。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书是习.近ping总书记的第一部个人专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展现了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书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ping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习贯彻向广度深度拓展,对于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目录
序(项南)
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
提倡"经济大合唱"
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
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从政杂谈
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
滴水穿石的启示
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
把握住新的机遇
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
为官一场造福一方
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
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
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
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
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
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
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
困境的突破--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
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
积极稳妥地推进共青团的改革
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
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
一种崭新资源的开发--谈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
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
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
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精彩书摘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九九○年三月)
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我是在插队落户时便耳闻目睹,叹为观止的。直至现在,其锲而不舍的情景仍每每浮现在眼前,我从中领略了不少生命和运动的哲理。
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
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我以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我们正在从事的经济建设工作,必然会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是迎难而上,还是畏难而逃,这就看我们有没有一股唯物主义者的勇气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就什么也别想做,什么也做不成。但仅有勇气还是不够。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我们的经济建设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就拿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她的发展总要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方面的制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如果我们一说起改革开放,就想马上会四方来助,八面来风,其结果,只能是多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少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果我们一谈到经济的发展,就想到盖成高楼大厦,开办巨型工厂,为追求戏剧性的效果而淡漠了必要的基础建设意识,那终究会功者难成,时者易失!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世界格局与中国之道:一个新视角》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部理论著作,而是一次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它旨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当前我们所处的复杂世界,并试图理解在这一宏大背景下,中国自身的定位、选择与未来发展之路。本书不预设任何既定的答案,也非为任何特定政治立场进行辩护,而是通过对全球热点议题的剖析,引申出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层思考。 第一部分:全球脉动——世界正在经历什么? 在全球化浪潮的深刻影响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剖析当前世界面临的十大热点问题,力求展现其复杂性与相互关联性。 1. 地缘政治的重塑与冲突的暗流: 在全球力量格局悄然演变的背景下,传统的地缘政治平衡正在被打破。区域性冲突的加剧、大国博弈的深化,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组织、跨国犯罪集团)的活跃,使得全球安全局势日益复杂。本书将探讨这些地缘政治动荡的根源,分析其对国际秩序的潜在影响,以及不同国家在其中的策略与应对。我们将审视那些被媒体聚焦的冲突地带,但也同样关注那些在静默中酝酿的潜在危机。 2. 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与逆流: 曾经被视为推动世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如今正面临着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供应链重塑等多重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贫富差距拉大、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矛盾,都使得全球经济治理面临严峻考验。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的成因,探讨其对各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稳定的影响。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宏观数据,更是这些变化背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3. 科技革命的双刃剑: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它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但也引发了关于就业、隐私、伦理以及数字鸿沟等一系列深刻问题。本书将探讨科技进步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以及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加剧不平等或带来新的风险。 4.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当下实实在在的危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都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本书将审视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与困境,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这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和生存问题,关乎我们能否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宜居的地球。 5. 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困境: 现有国际体系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推进过程却充满阻力。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改革方向、效能以及代表性问题,都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本书将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运作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6. 人口结构的变迁与社会老龄化: 全球范围内,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的问题,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人口爆炸、青年失业的挑战。这些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以及文化传承都带来深远影响。本书将对这些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不同国家如何应对人口挑战。 7. 文化多元与文明的碰撞: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在欣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因理解差异、价值观冲突而引发的紧张关系。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避免误解与隔阂的加深。 8. 社会思潮的激荡与价值的重塑: 快速的社会变迁、信息爆炸以及全球性挑战,使得社会思潮更加活跃且多元。民粹主义的兴起、身份政治的演变、新自由主义的反思,都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社会认同。本书将梳理这些社会思潮的脉络,探讨它们如何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 9. 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与韧性: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暴露了各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同时也凸显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未来,如何建立更具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将是人类面临的长期课题。本书将回顾疫情带来的反思,并展望未来公共卫生治理的走向。 10. 贫困与不平等:全球发展绕不开的议题: 尽管全球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贫困与不平等问题依然严峻。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根源。本书将从不同维度审视全球贫困的成因与表现,探讨实现包容性增长、缩小贫富差距的可能途径。 第二部分:中国视角——在世界变局中的抉择与前行 在上述全球图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选择与行动举足轻重。本书将尝试从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察者角度,解读中国在这些全球性议题中的立场、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中国道路”的实践与反思: 中国的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本书将不预设“成功”或“失败”的结论,而是尝试分析这条道路的内在逻辑、面临的挑战,以及它如何与全球性议题相互作用。我们将关注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实践,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思考。 国内治理的复杂性: 国家治理是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系统工程。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复杂而棘手的挑战。本书将尝试从一个宏观的、概括性的角度,去理解国家在经济调控、社会稳定、环境保护、反腐倡廉、意识形态引导等方面的努力与困境,而不涉及具体的政策细节或政治宣传。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多极化趋势加速、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书将探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它如何与其他国家互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都充满着不确定性。本书将着眼于长远,分析中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机遇与风险,以及其应对策略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对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全球舞台上的作用,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本书的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所有关心中国与世界未来走向的读者,无论您是政策研究者、经济学者、社会活动家,还是对国际局势和国家发展有浓厚兴趣的普通大众,都能从本书的分析中获得启发。我们力求以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呈现复杂的世界,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结语: 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砖引玉,激发读者对我们所处时代和国家命运的深入思考。在错综复杂的全球图景中,理解“中国之道”的关键,或许就在于其不断探索、适应与前行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