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4
| ||||||||||||||||||||
試讀 中國貨幣文化源遠流長,現今發現的我國早的貨幣在哪裡?你是否瞭解我國貨幣的起源? 中國錢幣大致可分古錢、銀幣、銅元及紙幣四大門類。其中,古錢是錢幣收藏的大宗,從五千年前的貝幣一直到清末的方孔圓錢,都歸入古錢的範疇。 據古籍記載,我國早的貨幣有金、銀、銅、玉、貝殼、龜甲等。從考古發掘資料可知,貝在商代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鄭州早商墓中發現了用貝隨葬現象。殷墟商代晚期墓葬中用貝隨葬現象更加普遍,一般小型墓葬隨葬海貝至少一枚,多至數十枚。墓葬中貝多置於死者口中、手內、腳下或成堆堆放。墓葬規格越高,隨葬貝的數量越多。著名的殷墟5號墓(婦好墓)隨葬海貝多達6000餘枚。這種用貝隨葬的習俗在中原地區一直延續至春秋晚期。另外西周金文中還有許多以貝賞臣的例子,如1973年遼寧朝陽喀左窖藏銅器出土銅方鼎的銘文中有賜貝「朋二百」的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青銅仿貝(西元前14~前11世紀),則完全仿大孔式海貝製作,應是中國金屬鑄幣的濫觴。 目前所發現的資料表明,商周墓中出土之貝多為學名為「貨貝」的海貝,背部有人工穿孔,可以穿繫,年代較晚者背部經過磨銼。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南安陽殷墟晚商墓中曾出土少量無文銅貝。1971年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村,晚商墓中與車馬器同時出土有無文銅貝109枚,而河南輝縣琉璃閣甲墓、山西侯馬上馬村13號墓還發現了包金銅貝。以上幾座墓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葬皆屬春秋中期。這些銅鑄幣,在商周時代是否具有青銅鑄幣的職能,目前學術界見解不一,但現有資料表明,真正的金屬鑄幣大約始於西周至春秋(約西元前800~前700年)時期。從考古資料看,早出現的金屬鑄幣是在王畿(即周王室領地)、三晉地區流行的,由農業工具「鏟」演變而來的空首布,後來空首布逐漸演變成各種平首布;約自春秋晚期開始,在燕、齊、趙等地還鑄行有不同形制的刀幣,並一直流行至戰國時期。布幣、刀幣,是在金屬器出現和生產力提高而轉向對生產工具崇拜的情況下產生的,它們已不是實物貨幣,只是在名稱、形制上仍帶有一定的實物痕跡,是一種承上啟下的貨幣;圓形有孔的錢出現較晚,大約自戰國中晚期開始在各國流行,已完全具備了貨幣的合理要素。這種形制的鑄幣後來為歷代所沿用,成為錢幣的主要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時期在南方的楚國曾流行銅質仿貝,且有黃金鑄幣,這是獨特的,有別於中原地區的。 一部濃縮的中國金銀器發展史,正是中國金銀匠作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融合各民族傳統金屬工藝精華,同時借鑑異域先進文化的積極因素,逐步摸索創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金銀工藝,使審美與實用、造型與裝飾都達到高度和諧統一,並使之成為反映上流社會審美趣旨與文化傾向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成就足以和地中海區域與古代美洲的金銀製品鼎足而三,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內容簡介 從五千年前的貝幣至清末的方孔圓錢都歸入古錢範疇。 各個時代的古錢,都有其各自不同的風格特徵,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不同於前代的差異。 中國古代金屬幣長期採用鑄造生產,直至清代末年才以機製工藝而取代。 半兩錢始創於戰國時期的秦國,至漢武帝元狩五年止。 古錢界的「三絕」:新莽錢、宋徽宗錢、金章宗錢。 中國古代貨幣依性質劃分,可分為實物貨幣、金屬稱量貨幣、紙幣三種。 在中國歷史上,海貝、穀、帛、工具、農具等生活必需品都曾經取得過實物貨幣的資格。 金屬稱量貨幣有刀幣、布幣、銅貝錢、圜幣(圓形圓孔錢)、方孔圓錢等五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青銅質的方孔「半兩」圓錢推行至全國,此後,這種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年。 紙幣的淵源可追溯到唐代的「飛錢」,以後的宋、金、元、明、清皆有使用,有可兌現及不能兌現兩種,嚴格地講,可兌換硬通貨的稱鈔票,否之稱為紙幣。 歷史上,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曾一再遷移,又有幾次大動亂時期,出現幾個政權並存的局面;加上全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形成了中國古代貨幣的地方性特徵。 收藏者可根據這些地域特徵進行有針對性的搜集。 書籍重點 中國錢幣大致可分古錢、銀幣、銅元及紙幣四大門類。其中,古錢是錢幣收藏的大宗,從五千年前的貝幣一直到清末的方孔圓錢、都歸入古錢的範疇。從古錢幣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中國冶煉技術的進步,穩定的政治給予貨幣流通使用的環境。藉由古錢幣的蒐集,可以讓我們對中國歷史有一清楚的了解。因此古錢幣的蒐集,可以說是集知識、藝術、投資於一體的興趣。 作者簡介 |
劉 韞?周錦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