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正版全新
南懷瑾著作權閤法擁有者颱灣老古公司授權
南師生前多次親加審定,風行大陸三十載,今以全新版本推齣平裝版——大陸完備、經典的南師作品集!
上下五韆年,縱橫十萬裏。經論三大道,齣入百傢言。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曾對古代社會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産生瞭極為深廣的影響,使之與中國思想文化史結下瞭不解之緣。研究禪宗的形成、發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個時期的特點,也因此而成瞭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
本書是颱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早期禪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甚便初學者閱讀。茲經作者和原齣版單位颱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復旦齣版社將老古公司二〇〇九年六月版校訂齣版,以供研究。
內容簡介《禪話》內容提要: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大宗派,其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曾對古代社會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産生瞭極為深廣的影響,使之與中國思想文化史結下不解之緣。研究禪宗的形成、發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個時期的特點,也因此而成瞭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大課題。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早期禪宗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簡明扼要,便於初學者閱讀。
作者簡介南懷瑾先生簡介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齣生於浙江溫州書香世傢,自小接受私塾傳統教育,少年時期就已讀遍諸子百傢的各種經典。他精研儒、釋、道,將中華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1969年創立東西精華協會,旨在促進東、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颱灣創辦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南懷瑾先生在颱講學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數年,2004年落腳上海。2006年,他定居於江蘇太湖之濱的太湖大學堂,終其晚年在這裏講學、授課,培養下一代文化種子。
南懷瑾先生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彆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老子他說》等近六十部作品,並曾譯成多國語言。他用“經史閤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徵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麵取得瞭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各層次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而南懷瑾先生融會東西精華、重整文化斷層的心願,亦將永續傳承下去。
目錄話頭
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對我是誰人不識
麵壁而坐 終日默然
為求真理而齣傢的少年學僧——神光
神光的斷臂
達摩禪
瞭不可得安心法
禪宗開始有衣法的傳承
達摩所傳的禪宗一悟便瞭嗎
達摩禪的二人與四行
僧曇琳序記雲
五度中毒 隻履西歸
南北朝時代的中國禪與達摩禪
北魏齊梁之間佛學與佛教發展的大勢
齊梁之間中國的大乘禪
中國大乘禪的初期大師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國維摩禪大師傅大士
平實身世
照影頓悟
被誣入獄
捨己為人
名動朝野
帝廷論義
撒手還源
附:有關傅大士的傳記資料
還珠留書記
禪宗三祖其人其事
從禪宗四祖的傳記中追尋三祖的蹤跡
嚮居土與僧璨的形影
關於嚮居上與神光大師的短簡名書
僧璨大師的時代和曆史
《信心銘》的價值
達摩禪與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與三祖僧璨
二祖晚年的混俗問題
有關二祖傳記的疑案
中國佛教原始的禪與禪宗四祖的風格
南北朝至隋唐間禪道的發展與影響
漢未有關習禪的初期發展史料
東晉以後有關習禪的史料與論評
禪宗四祖道信的篤實禪風
輕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師的風格
五祖弘忍大師
破頭山上的栽鬆老道
平凡的神奇充滿瞭初唐以前的禪門
隋唐以後盛傳的三世再生之說
道信大師與弘忍大師的授受祖位與其他
懶融宜人
隋唐間達摩禪的分布
破頭山與牛頭山
賺得百鳥銜花的懶融
善惡一心都可怕
在山的悟對和齣山的行為
法融一係的禪道
詩境與禪話
吹布毛的啓發
老難為善
至聖獨照的雋語
法融一係的禪師索引錶
馬祖不是媽祖
一段民間傳說的插麯
馬大師活用瞭教學法
一顆大明珠
獵到一個弓箭手
不離本行的獵手
又是一顆明珠
唐宋間與湖南有關的禪宗大德
南宗禪在唐初的茁壯
南行禪道落在江湖
奠基南宗的兩大柱石
行思禪師
初唐時期的文化大勢
唐初中國佛學的茁壯
一磚頭打齣來的宗師
附錄
禪的幽默
精彩書摘話頭
——答叔、珍兩位質疑的信
清人舒位詩謂:“秀纔文選半飢驅。”龔自珍的詩也說:“著書都為稻粱謀。”其然乎!其不然乎?二十多年來,隨時隨地都須要為驅飢而作稻粱的打算,但從來不厚此薄彼,動用腦袋來安撫肚子。雖然中年以來,曾有幾次從無想天中離位,寫作過幾本書,也都是被朋友們逼齣來的,並非自認為確有精到的作品。
況且平生自認為不可救藥的缺點有二:粗鄙不文,無論新舊文學,都缺乏素養,不夠水準,此所以不敢寫作者一秉性奇懶,但願“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視為人生大享受。一旦從事寫作,勢必勞神費力,不勝惶恐之至,此其不敢寫作者二。
無奈始終為飢餓所驅策。因此,隻好信口雌黃,濫充講學以糊口。為瞭講說,難免必須動筆寫些稿子。因此,而受一般青年同好者所喜,自己僅覺臉紅。此豈真如破山明所謂:“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風瀟瀟,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斯如而已矣乎!
但能瞭解此意,則對我寫作、講說,每每中途而廢之疑,即可諒之於心。其餘諸點,暫且拈齣一些古人的詩,藉作“話題”一參,當可會之於心,啞然失笑瞭!
關於D一問者:
中路因循我所長,由來纔命兩相妨。
勸君莫更添蛇足,一盞醇醪不得嘗。(杜牧)
促柱危弦太覺孤,琴邊倦眼眄平蕪。
香蘭自判前因誤,生不當門也要鋤。(龔自珍)
關於第二問者:
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
秦灰招鼠盜,魯壁竄鯫生。
刀筆偏無害,神仙豈易成。
卻留殘闕處,付與竪儒爭。(吳梅村)
關於第三問:
一鉢韆傢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布袋和尚)
勘破浮生一也無,單身隻影走江湖。
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
大夢場中誰覺我,韆峰頂上視迷徒。
終朝睡在鴻濛竅,一任時人牛馬呼。(劉悟元)
南懷瑾 1973年孟春
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據禪宗的史料的記載,菩提達摩秉著他師父(印度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的遺教,正當中國南朝粱武帝普通元年、後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期間到達瞭中國。他的師父的遺教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東來,先到南朝與粱武帝見麵,話不投機,因此就棲棲惶惶地暗渡長江,到瞭北朝的轄區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佛典中對於傑齣的人纔,嚮來比之為龍象。達摩大師在南北朝時代,傳授瞭禪宗的心法,雖然有瞭二祖慧可(神光)接承瞭他的衣鉢,但是道育和尚與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總持,也都是他的入門弟子。尤其是神光與道育,更為傑齣。但是他們遭遇的時勢,與傳教的阻力也更為艱難。這便是他師父遺言所謂“日下可憐隻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的影射瞭。
中國的畫傢,在元、明以後,經常喜歡畫一個環眼碧睛而虯的鬍僧,足踏一枝蘆葦,站在滔滔的波浪間,作前進的姿態,那便是描寫達摩大師由南朝暗渡長江而到後魏的典故。達摩偷渡過江到北方去是不錯,是否用一枝蘆葦來渡江,卻無法稽考。這很可能是把神僧“懷渡和尚”的故事,納入“獨自棲棲暗渡江”的詩情畫意中,以增添達摩的神異色彩。
對我是誰人不識
達摩大師由南印度航海東來,先到瞭廣州。那時,距離唐太宗時代大約還差一百年,玄奘還沒有齣生。而在這以前,印度的佛教與印度的文化傳入中國,都是從西域經過中國西北部而來的。中國曆史上所稱的北魏(或稱後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區,也是南北朝期間佛教發達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佛教從事翻譯,講解佛經義理,尋思研探般若(慧學)等佛學文化的中心重鎮。
同此時期,南朝的粱武帝也是篤信宗教的統治者,他以宗教傢的資質,虔誠地相信佛經與道教。曾經親自講解佛經與《老子》,又持齋信佛,捨身佛寺為奴,又充當傳教師,講解道書,過一過傳教師與學者的癮,這已是違背大政治傢的法則,沒有做到無偏黨而“允執厥中”,也可以說,因此便注定他要失敗的後果。所以達摩大師的師父(般若多羅),六十年前遠在印度時,便預言他會失敗。他告訴達摩說:“你到中國傳道,將來悟道之士,多不勝數。但在我去世後六十多年,那一個將有災難,猶如‘水中文布’(指粱武帝),你須好自為之。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為南方的領導者,隻是喜歡世俗有所為而為的佛教功德,對於佛法的真諦,並沒有真正的認識。”
達摩大師又問他師父,中國佛教以後發展的情形。他師父說:“從此以後再過一百五十年,會有個小災難。”同時告訴他另一預言:“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這便是指中國佛教僧眾中有些不自檢點,因此招來北周武帝的廢佛教、廢僧尼的災難,業就是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難”之一。
預言的偶中也罷,不幸言中也罷,這是禪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禪的重心,並不足為奇。後來達摩大師初到南方與粱武帝見瞭麵,粱武帝果然問他:“朕登位以來,造佛寺、寫佛經,引度人們齣傢為僧,多得不可勝記。我這樣作功德,請問會有什麼結果?”大師說:“這些並無功德。”粱武帝問:“何以沒有功德?”大師說:“這些事,隻是人們想求升天的果報,終歸是有滲漏的因果關係。猶如影子跟著形體,雖然是有,畢竟不是真實的事。”粱武帝又問:“怎樣纔是真的功德呢?大師說:“真正智慧的解脫,是證悟到智慧的體性,本來便是空寂、圓明、清淨、妙密的實相無相。這種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觀念求得的。”粱武帝問:“怎樣是聖道高的D一義呢?”大師說:“空廓無相,並無聖道的境界。”粱武帝問:“那麼,與我相對的是誰呢?”大師說:“不知道。”
新語雲:原文記載:“帝問:‘如何是聖諦D一義?’師問:‘廓然無聖’。帝問:‘對朕者誰?’師曰:‘不識’。”今皆擅加語體新譯,以便此時此地的讀者容易曉瞭。如果求準確,仍須讀原文為準,不必隨便阿從。
唯“不識”一句,應照唐音讀之。相當於現代的廣東話、閩南語。蓋廣東話及閩南語,還能直接唐音。如照現代語讀之,認為“不識”,就是不認識的意思,大體固然可通,究竟離禪宗語錄的原意甚遠瞭。
又:禪宗教人直接認識“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元、明以後的禪師,教人參“念佛是誰?”也便是這個意思。粱武帝被達摩大師迫得窘瞭,問到得道聖人們至高無上的真理,D一義諦的境界是什麼?大師便說那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粱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瞭當用責問的口吻說:“對朕者是誰?”這等於說:既然沒有境界,也沒有聖道和聖人的存在,那麼,你不是得道的祖師嗎?得道的祖師豈不就是聖人嗎?那你此刻和我相對,你又是誰呢?這一句,真問到瞭關節上去瞭。大師就抓住這個機會說:“莫知”啊!這等於說:不要說我本非我,你粱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現在相對之你我,畢竟無“我”可得時,你便成瞭!可惜粱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師也隻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瞭!
關於“廓然無聖”一語,解釋得透徹的莫過於明末禪宗大師密雲圓悟的答問《中庸》“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話瞭。密雲圓悟禪師說:“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聖人若知,既是凡夫。”《尚書》多方說:“唯狂剋念作聖,唯聖罔念作狂。”皆作如是觀。
話頭
——答叔、珍兩位質疑的信
清人舒位詩謂:“秀纔文選半飢驅。”龔自珍的詩也說:“著書都為稻粱謀。”其然乎!其不然乎?二十多年來,隨時隨地都須要為驅飢而作稻粱的打算,但從來不厚此薄彼,動用腦袋來安撫肚子。雖然中年以來,曾有幾次從無想天中離位,寫作過幾本書,也都是被朋友們逼齣來的,並非自認為確有精到的作品。
況且平生自認為不可救藥的缺點有二:粗鄙不文,無論新舊文學,都缺乏素養,不夠水準,此所以不敢寫作者一秉性奇懶,但願“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視為人生大享受。一旦從事寫作,勢必勞神費力,不勝惶恐之至,此其不敢寫作者二。
無奈始終為飢餓所驅策。因此,隻好信口雌黃,濫充講學以糊口。為瞭講說,難免必須動筆寫些稿子。因此,而受一般青年同好者所喜,自己僅覺臉紅。此豈真如破山明所謂:“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風瀟瀟,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斯如而已矣乎!
但能瞭解此意,則對我寫作、講說,每每中途而廢之疑,即可諒之於心。其餘諸點,暫且拈齣一些古人的詩,藉作“話題”一參,當可會之於心,啞然失笑瞭!
關於D一問者:
中路因循我所長,由來纔命兩相妨。
勸君莫更添蛇足,一盞醇醪不得嘗。(杜牧)
促柱危弦太覺孤,琴邊倦眼眄平蕪。
香蘭自判前因誤,生不當門也要鋤。(龔自珍)
關於第二問者:
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
秦灰招鼠盜,魯壁竄鯫生。
刀筆偏無害,神仙豈易成。
卻留殘闕處,付與竪儒爭。(吳梅村)
關於第三問:
一鉢韆傢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布袋和尚)
勘破浮生一也無,單身隻影走江湖。
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
大夢場中誰覺我,韆峰頂上視迷徒。
終朝睡在鴻濛竅,一任時人牛馬呼。(劉悟元)
南懷瑾 1973年孟春
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
據禪宗的史料的記載,菩提達摩秉著他師父(印度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的遺教,正當中國南朝粱武帝普通元年、後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期間到達瞭中國。他的師父的遺教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便是指他由南印度渡海東來,先到南朝與粱武帝見麵,話不投機,因此就棲棲惶惶地暗渡長江,到瞭北朝的轄區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佛典中對於傑齣的人纔,嚮來比之為龍象。達摩大師在南北朝時代,傳授瞭禪宗的心法,雖然有瞭二祖慧可(神光)接承瞭他的衣鉢,但是道育和尚與道副和尚以及比丘尼總持,也都是他的入門弟子。尤其是神光與道育,更為傑齣。但是他們遭遇的時勢,與傳教的阻力也更為艱難。這便是他師父遺言所謂“日下可憐隻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的影射瞭。
中國的畫傢,在元、明以後,經常喜歡畫一個環眼碧睛而虯的鬍僧,足踏一枝蘆葦,站在滔滔的波浪間,作前進的姿態,那便是描寫達摩大師由南朝暗渡長江而到後魏的典故。達摩偷渡過江到北方去是不錯,是否用一枝蘆葦來渡江,卻無法稽考。這很可能是把神僧“懷渡和尚”的故事,納入“獨自棲棲暗渡江”的詩情畫意中,以增添達摩的神異色彩。
對我是誰人不識
達摩大師由南印度航海東來,先到瞭廣州。那時,距離唐太宗時代大約還差一百年,玄奘還沒有齣生。而在這以前,印度的佛教與印度的文化傳入中國,都是從西域經過中國西北部而來的。中國曆史上所稱的北魏(或稱後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區,也是南北朝期間佛教發達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佛教從事翻譯,講解佛經義理,尋思研探般若(慧學)等佛學文化的中心重鎮。
同此時期,南朝的粱武帝也是篤信宗教的統治者,他以宗教傢的資質,虔誠地相信佛經與道教。曾經親自講解佛經與《老子》,又持齋信佛,捨身佛寺為奴,又充當傳教師,講解道書,過一過傳教師與學者的癮,這已是違背大政治傢的法則,沒有做到無偏黨而“允執厥中”,也可以說,因此便注定他要失敗的後果。所以達摩大師的師父(般若多羅),六十年前遠在印度時,便預言他會失敗。他告訴達摩說:“你到中國傳道,將來悟道之士,多不勝數。但在我去世後六十多年,那一個將有災難,猶如‘水中文布’(指粱武帝),你須好自為之。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為南方的領導者,隻是喜歡世俗有所為而為的佛教功德,對於佛法的真諦,並沒有真正的認識。”
達摩大師又問他師父,中國佛教以後發展的情形。他師父說:“從此以後再過一百五十年,會有個小災難。”同時告訴他另一預言:“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這便是指中國佛教僧眾中有些不自檢點,因此招來北周武帝的廢佛教、廢僧尼的災難,業就是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難”之一。
預言的偶中也罷,不幸言中也罷,這是禪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禪的重心,並不足為奇。後來達摩大師初到南方與粱武帝見瞭麵,粱武帝果然問他:“朕登位以來,造佛寺、寫佛經,引度人們齣傢為僧,多得不可勝記。我這樣作功德,請問會有什麼結果?”大師說:“這些並無功德。”粱武帝問:“何以沒有功德?”大師說:“這些事,隻是人們想求升天的果報,終歸是有滲漏的因果關係。猶如影子跟著形體,雖然是有,畢竟不是真實的事。”粱武帝又問:“怎樣纔是真的功德呢?大師說:“真正智慧的解脫,是證悟到智慧的體性,本來便是空寂、圓明、清淨、妙密的實相無相。這種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觀念求得的。”粱武帝問:“怎樣是聖道高的D一義呢?”大師說:“空廓無相,並無聖道的境界。”粱武帝問:“那麼,與我相對的是誰呢?”大師說:“不知道。”
新語雲:原文記載:“帝問:‘如何是聖諦D一義?’師問:‘廓然無聖’。帝問:‘對朕者誰?’師曰:‘不識’。”今皆擅加語體新譯,以便此時此地的讀者容易曉瞭。如果求準確,仍須讀原文為準,不必隨便阿從。
唯“不識”一句,應照唐音讀之。相當於現代的廣東話、閩南語。蓋廣東話及閩南語,還能直接唐音。如照現代語讀之,認為“不識”,就是不認識的意思,大體固然可通,究竟離禪宗語錄的原意甚遠瞭。
又:禪宗教人直接認識“我”是什麼?什麼是“我”?元、明以後的禪師,教人參“念佛是誰?”也便是這個意思。粱武帝被達摩大師迫得窘瞭,問到得道聖人們至高無上的真理,D一義諦的境界是什麼?大師便說那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粱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瞭當用責問的口吻說:“對朕者是誰?”這等於說:既然沒有境界,也沒有聖道和聖人的存在,那麼,你不是得道的祖師嗎?得道的祖師豈不就是聖人嗎?那你此刻和我相對,你又是誰呢?這一句,真問到瞭關節上去瞭。大師就抓住這個機會說:“莫知”啊!這等於說:不要說我本非我,你粱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現在相對之你我,畢竟無“我”可得時,你便成瞭!可惜粱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師也隻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瞭!
關於“廓然無聖”一語,解釋得透徹的莫過於明末禪宗大師密雲圓悟的答問《中庸》“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的話瞭。密雲圓悟禪師說:“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聖人若知,既是凡夫。”《尚書》多方說:“唯狂剋念作聖,唯聖罔念作狂。”皆作如是觀。
禪話 南懷瑾作品集 禪宗佛教入門 中國哲學研究 佛教書籍 佛傢經典 復旦大學齣版社 正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禪話 南懷瑾作品集 禪宗佛教入門 中國哲學研究 佛教書籍 佛傢經典 復旦大學齣版社 正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禪話 南懷瑾作品集 禪宗佛教入門 中國哲學研究 佛教書籍 佛傢經典 復旦大學齣版社 正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