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2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086727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新陈代谢之前》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以建筑史家的视野与立场,将中、日、美三个现代建筑运动边缘国家不同的现代化/本土化历程进行比较,并且抽出梁思成、菲利普·约翰逊和丹下健三进行个案分析/引申,它使中国建筑的现代化/本土化的症结在这一特定语境得以彰显。实际上,就像“建筑”这个词初创于日本并被中国和韩国接受,在对现代性的接受、转化与创造上,东亚诸国中日本不仅是开风气之先者(虽然是被迫的),也一直是先锋和榜样,其在几乎全部领域的经验与成果,已经成为东亚现代文化的基础资源。
但是至少在目前,只从文化模式角度谈东亚问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从表面上看,它似乎规避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有色”视角,而进入更为沉潜的文明演化议题,但是对东亚诸国来说,近代以来的历史正是因为被日本“强制的现代性”(侵略战争)的存在,阻断了两岸同样可以“优雅”地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历史契机。当这段历史在战后“重启”,两岸的更为自然的现代性之路已变得边缘和阻隔,如内地的冯纪忠、台湾的王大闳的现代主义与传统转化实验。
也就是说,两岸近代本应产生更为丰富、多样的空间现代性模式。由于至今尚未澄清、纾解的历史与文化积怨,导致空间遗产亦得不到正视和研究,成为被“抽空”的现代性转型时代。解开这个心结,跨越这个界限,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
由于早期的意识形态屏蔽(复古/折中主义成为主流)和后期的市场经济的冲击(后现代/商业建筑成为主流),冯纪忠与王大闳先生的现代建筑理念实践在两岸现代历史中均处于边缘位置,一生多有波折而甘于淡泊,其理念和实践的重要历史价值在近年才日益凸显,被后人研究、展览和重新评价。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挖掘、展示冯纪忠、王大闳两位现代建筑设计大师*重要的现代建筑设计作品,如冯纪忠的方塔园及何陋轩,王大闳的建国南路自宅、国父纪念馆(中标方案)、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标方案)等,以设计图纸、模型、历史资料(图片、文献),以及影像、装置等当代展示方式和效果,呈现在两岸均被“埋没”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思想与杰作,激发设计界对探寻、接续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思考与讨论。
两位设计师的作品在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的两个展厅分别展示,形成富于深意的两岸现代设计的深层对话——将被埋没的呈现出来;将被区隔的互映起来;将未竟的承接下去。
前言
刖吾
东亚·多样·跨界一
历史、近代与当代空间演化中的东亚格局
格罗皮乌斯书赠王大闳诗稿
冯纪忠
方塔园
何陋轩
拆造何陋轩:冯纪忠先生建筑作品研究文献展
《何陋轩: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九日,星期五》纪录片
王大闳
建国南路自宅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标方案)
国父纪念馆
《久违了,王大闳先生》纪录片
何陋轩论
小题大做
因何不陋
树石亭池,小题大题
从冯纪忠的何陋轩谈起
王大闳论
那一代-一王大闳建筑师其人其事
青年王大闳及其台北建国南路自宅
从依赖到反思——王大闳自宅建筑作品的华丽反身
现代都会建筑的拟仿向度:
从巴塞罗那展览馆到虹庐、良士与鸿霖大厦
不语,为了远航
论坛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新闻发布会
王澍张培力冯叶王依仁史建王俊雄徐明松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与早期现代建筑”论坛
李振宇黄一如王骏阳王明贤李翔宁王俊雄徐明松赵辰赵冰周榕史建
展赘信息
在浩瀚的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中,总有一些名字,因为他们的独特视角和超前理念,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凝聚着两位建筑大师智慧与心血的宝贵文献。冯纪忠先生,我一直认为他的建筑哲学是“少即是多”的极致体现,在简洁的形态中蕴含着深邃的思考和对生活本质的洞察。而王大闳先生,则以他如同雕塑般的建筑语言,赋予了现代建筑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冰冷的钢筋水泥也能够歌唱。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热衷于探寻建筑背后精神内核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书中详实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设计方法论,他们是如何从最初的草图,一步步演变成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的。同时,我也渴望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大师,是否曾经有过思想的碰撞,或者在创作上是否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本身,更是关于时代,关于创新,关于中国建筑师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评分在中国现代建筑的画卷中,冯纪忠与王大闳是两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线。他们的名字,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探索与梦想,也预示着中国建筑未来的方向。《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这本书,正是将这两位大师的杰出贡献,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对冯先生那种严谨而富有深度的设计风格深感钦佩,他的建筑往往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传递出一种宁静而智慧的力量。而王先生,则是一位勇于挑战常规的艺术家,他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动态感和雕塑感,总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各自的设计哲学,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创造出如此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建筑。我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书中详实的文献资料,看到他们早期的设计草图,看到他们如何一次次地推敲和完善,最终成就那些传世之作。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两位建筑大师精神的对话,一次对中国现代建筑辉煌历程的深度回望。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深切关注着那些在激荡年代里,默默耕耘并留下深刻印记的建筑师。《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久违”二字,似乎道出了两位大师在中国建筑界某个时期可能相对沉寂,但其贡献却从未被遗忘的心声。冯纪忠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闻名,他的建筑作品往往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现代化的巧妙融合。而王大闳先生,则以其奔放的艺术气质和突破性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建筑界刮起了一阵现代艺术之风。两位大师的名字被并置,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对话的张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他们各自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浪潮中的独特地位。书中收录的文献,无疑是解开这些谜团的宝贵线索。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他们对空间、形式、材料的独特运用,以及他们如何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建筑实体。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他们创作背后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他们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贡献。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萌芽与发展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里,敢于探索和创新的建筑师们。《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这个书名,就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邀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冯纪忠和王大闳,在我心中是两位风格迥异但同样重要的建筑大师。冯先生的作品,总带给我一种沉稳、理性、富含人文关怀的感觉,仿佛每一处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与人与环境息息相关。而王先生的设计,则常常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及那种艺术家独有的诗意和浪漫。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希望将这两位大师的建筑世界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度理解的愿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们作品中那些未曾被广泛解读的侧面,例如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其设计理念的?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转译,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实践?以及,他们在学术研究与建筑实践之间,是如何找到平衡点并不断前行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像是终于有了一个机会,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这两位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巨匠。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这个书名时,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这两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各自矗立,却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建筑的现代面貌。冯纪忠先生,他的建筑总是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对细节的把控严谨而细腻,仿佛在用建筑的语言诉说着人文的关怀。而王大闳先生,则是一位将建筑视为艺术表达的先驱,他的作品大胆奔放,充满想象力,如同跃动的音符,在空间中奏响现代的乐章。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意味着一次深入了解他们创作脉络和思想精髓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坚持自己的建筑理念,并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建筑作品。从泛黄的设计图纸到精美的建筑模型,从深邃的设计理念到朴实的施工记录,这一切都将是解开他们建筑之谜的宝贵线索。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关于那个时代一群先行者,他们如何用建筑的智慧,点亮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久违”二字所蕴含的情感。在当下快速发展的建筑领域,我们有时会忽略掉那些奠定基石的先行者,他们对现代建筑的理解和实践,恰恰是我们今天反思和前进的重要参照。冯纪忠和王大闳,两位名字在我的学术阅读中并不陌生,但总觉得他们身上承载的独特精神,似乎还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梳理。《久违的现代》这个书名,仿佛是对他们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中所扮演角色的某种肯定,又带着一丝未被充分认识的遗憾。我非常渴望在这本文献集中,找到能够解答我心中疑惑的答案。比如,两位大师在设计理念上是否有交集,又在风格上如何形成独特的辨识度?他们是否受到了相似的地域文化影响,但又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我尤其关注他们是如何处理现代性与本土性的关系,这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书中收录的建筑文献,定然包含了他们早期的重要作品,也可能涵盖了他们晚年的思考和总结。我想通过这些文献,深入了解他们如何从图纸走向现实,如何用空间来阐释思想,如何用尺度来表达情感。这不仅仅是对两位建筑师的致敬,更是对中国现代建筑史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再认识。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不仅是因为两位大师的名字,更因为“久违”这个词所传递出的历史厚重感和探索的渴望。冯纪忠先生的作品,我总觉得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他的设计语言简洁而不失力量,充满了对地域文脉和人文精神的尊重。而王大闳先生,在我看来,是一位真正将建筑视为艺术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大胆、浪漫,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窗口。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在那个中国建筑风格仍在摸索与融合的年代,他们是如何确立自己的建筑语言的?他们是如何看待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又如何将其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书中那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无疑将为我解答这些疑问提供最直接的证据。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他们对空间尺度的把控,对材料运用的巧思,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建筑来回应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期盼。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两位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每当提及中国现代建筑的开创者,冯纪忠和王大闳的名字总是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们代表了中国建筑师在那个特殊时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深刻探索与创新。《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这本书,对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建筑画册,更是一本关于思想、关于时代、关于一群追梦人的历史记录。冯先生的作品,我常常感受到一种冷静的理性,他对空间的功能性与精神性的平衡把握得炉火纯青。而王先生的设计,则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力,他的建筑仿佛是大地上的诗歌,充满生命力与艺术气息。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两位大师的创作理念,他们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又如何在实践中得以实现。书中收录的那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无疑将为我揭示他们不为人知的设计过程,以及他们对建筑艺术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次对两位大师建筑作品的欣赏,更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脉络的追溯,一次对那个时代建筑精神的致敬。
评分冯纪忠和王大闳,这两个名字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如同两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那个变革与探索的时代。拿到这本《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翻开扉页,仿佛踏入了时光的隧道,那些曾经在泛黄的图纸和褪色的照片中闪耀的设计理念,如今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建筑师们如何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探索出一条具有东方精神与本土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充满好奇。冯纪忠先生的严谨与人文关怀,王大闳先生的自由精神与诗意表达,在我脑海中构建出了两位大师各自鲜明的建筑形象。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设计哲学,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又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例如,冯先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否体现在他对城市规划的思考中?王先生的艺术情怀,又如何融入到他那些充满雕塑感的建筑形态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更是关于那个时代一群先行者,他们如何用建筑的语言,讲述中国现代化的故事,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创新的种子。我迫切地想看到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它们是理解这两位大师创作脉络的关键钥匙,也是触摸那个时代脉搏的直接证据。
评分在当代中国建筑的视野中,冯纪忠和王大闳无疑是两位绕不开的巨匠,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为中国现代建筑的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集》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这两位大师过往创作的无限遐想。冯先生的作品,我常常觉得是“润物细无声”的典范,他将严谨的逻辑与人文的温度巧妙地结合,创造出实用而富有诗意的空间。而王先生,则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探索者,他的建筑仿佛是一首首流动的雕塑,在空间中展现着他对形式与美的极致追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将这两位大师的建筑思想和实践,进行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梳理。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挖掘出他们各自在设计理念上的独到之处,他们是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通过书中丰富的文献资料,了解他们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坐标,以及他们对后世建筑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对他们卓越贡献的一次迟到的致敬,也是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一次重要回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