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经济科学译丛)

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经济科学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曼昆,张帆 著
图书标签:
  • 宏观经济学
  • 经济学
  • 经济科学译丛
  • 曼昆
  • 教材
  • 大学教材
  • 经济学原理
  • 宏观经济分析
  • 经济增长
  • 通货膨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04713
商品编码:130358380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经济科学译丛)

:69.00元

作者:(美)曼昆,张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300104713

字数:744000

页码:5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名列的中级宏观经济学畅销书,曼昆的大作以可能的简洁易懂的方式涵盖了这一领域,既强调了宏观经济学的古典来源,又强调了其当前实践。该书以*的数据、崭新的案例研究和一系列重要的内容更新为特点,在新的第六版中,曼昆的传统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目录


第1篇 导言
 第1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第2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
 第3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第4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第5章 开放的经济
 第6章 失业
第3篇 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7章 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第8章 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
第4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9章 经济波动导论
 第10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第11章 总需求Ⅱ:使用IS-LM模型
 第12章 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
 第13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第5篇 宏观经济政策争论
 第14章 稳定政策
 第15章 政府债务
第6篇 再论支撑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
 第16章 消费
 第17章 投资
 第18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第19章 经济周期理论的进展
 结束语 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不知道什么
术语表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开始自己的经济学学习,并于1980年获得文学士学位。在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他于1985年开始在哈佛大学任教,并在1987年晋升为正教授。现在,他定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宏观经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著作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宏观经济学(第六版)(经济科学译丛)》中的任何具体内容。 --- 政治经济学原理:对社会财富的系统性考察与批判 作者: 亚历山大·费舍尔 (Alexander Fisher) 译者: [待定] 页数: 约 850 页 装帧: 精装/平装(具体版本而定) 出版年份: 2023 年(中文版首次出版) 导言:重塑理解经济现象的基石 《政治经济学原理》并非仅仅是对既有经济理论的梳理与总结,而是一次深刻的、自底向上对人类社会财富创造、分配与交换机制的系统性重构。在面对全球化深入发展、技术范式剧烈变迁以及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当代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学叙事在解释现实困境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作者费舍尔教授,凭借其跨越历史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广博视野,力图构建一个更加宏大且富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隐藏在日常市场波动之下的深层动力与结构性矛盾。 本书的创作历程长达十年,汇集了作者在欧洲多所顶尖学府的教学经验与实地调研成果。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面向所有关心社会福祉与未来发展方向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指南。 第一部分:价值的起源与形态的演变 (The Genesis and Forms of Value) 本部分着眼于“价值”这一核心概念的哲学基础与历史演变。费舍尔教授摒弃了将价值等同于效用或稀缺性的单一视角,转而深入探究劳动的社会性生产关系如何形塑了交换价值的本质。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财富表达与交换萌芽。 考察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以物易物、贡赋制度及早期货币形式(如贵金属、贝壳)如何初步确立了价值的度量标准。重点分析了地理因素、军事能力在早期资源积累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商品概念的诞生与古典阐释的局限。 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经典论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剖析了其在解释资本积累动力时所遭遇的内在张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入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动态修正模型,强调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凝结时间的影响是瞬息万变的。 第三章: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辩证统一。 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核心区分,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服务业的分析。例如,如何量化知识工作者或创意产业中“抽象劳动”的价值份额,以及这种价值如何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第四章:货币的内生性与符号性。 本章分析了货币如何从一种价值尺度异化为一种内在权力工具。讨论了法币体系的建立基础、信用扩张的社会后果,以及数字货币技术对传统货币主权构成的挑战。 第二部分:生产关系的结构与权力动态 (Structures of Production and Power Dynamics)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专注于分析支配生产过程的社会关系——所有制、阶级划分及其所产生的剩余索取机制。 第五章:私有制的基础与历史必然性。 费舍尔教授追溯了土地私有制向工业资本所有制的过渡,强调了法律制度与国家强制力在保障生产资料集中化中的关键角色。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产权清晰化”对社会公平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第六章:资本的积累循环与再生产的逻辑。 详细构建了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关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变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引入了“技术弹性”概念,用以衡量资本在新技术应用中对劳动力的替代速度与广度。 第七章:雇佣劳动与剩余价值的隐秘转化。 这一章细致地剖析了工资的决定机制——不仅是生存成本,更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博弈的结果。作者提出了“注意力剩余”的概念,探讨在数字经济中,劳动者贡献的非物质性成果如何被平台所有者截取和量化。 第八章:金融化:实体经济的“寄生”与“反馈”。 深入分析了金融部门如何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成为独立的、自我增殖的系统。重点研究了衍生品市场、高频交易对真实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作用,并论证了金融风险的社会化转移机制。 第三部分:分配的战场与社会契约的重构 (The Arena of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Contract) 财富创造之后,如何分配是社会冲突的焦点。本部分将分析不同要素收入的分配格局,并探讨社会政策在调节分配不均中的作用。 第九章:收入要素的分配博弈。 比较了工资、地租、利息与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历史份额变迁。通过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全球化过程中,资本回报率对劳动回报率的系统性超越趋势。 第十章:国家职能的重塑:从监管者到干预者。 探讨了现代福利国家体系的建立背景、其主要的收入再分配工具(如累进税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及其在应对结构性失业中的有效性边界。本章对“涓滴效应”的长期有效性提出了严峻的质疑。 第十一章: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与社会流动性。 分析了教育、医疗资源获取的不平等如何固化了阶层结构。引入了“人力资本代际剥夺指数”(ICDP),量化了底层家庭在关键社会资源上所处的相对劣势地位。 第十二章:全球价值链中的南北分配格局。 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分析了跨国公司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壁垒和供应链控制,将高附加值环节保留在核心地区,造成了持续的国际间不平等。 结语:迈向一个更具韧性的经济未来 费舍尔教授在结语中总结道,对政治经济学的持续研究并非为了陷入悲观的宿命论,而是为了清晰地识别结构性障碍,从而推动建设性的社会变革。本书呼吁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公众超越短期的市场波动迷思,聚焦于重塑生产关系、实现更公平的财富分享机制,以确保人类社会的长远繁荣与稳定。 本书文笔凝练,理论深度与现实关照达到高度统一,适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及公共管理学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专业研究人员研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且全面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框架。作者在阐述国民收入核算时,对GDP的构成、衡量方法以及其局限性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这为后续的宏观经济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经济增长模型(如索洛模型)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还指出了技术进步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对国家竞争力的源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货币经济学方面,书中对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讲解,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让我能够理解央行如何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此外,本书对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在解释短期经济波动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分析不同冲击(如石油价格冲击、技术进步冲击)时的灵活性,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不仅适合学生,也适合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读者。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想要系统性地掌握宏观经济学核心思想的读者量身定做的。第六版在内容上进行了更新,确保了其理论的先进性和现实的相关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波动这些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清晰条理。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汇率制度,以及它们对国家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并结合了近些年来一些重要国际经济事件进行分析,例如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采取的应对策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启发性。我之前对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理解一直模模糊糊,但通过这本书,我终于能够理清其中的脉络。书中对开放经济模型的讲解,让我对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作者在讨论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时,也引入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概念,这让我意识到宏观经济并非仅仅是短期的波动,更包含着塑造国家未来繁荣的关键要素。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有温度”。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仅仅是在堆砌理论,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例如,在探讨通货膨胀的长期成因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货币过多”的结论,而是详细分析了生产能力、预期、工资-价格螺旋等多种可能因素,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让我认识到宏观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其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书中对于经济政策选择的讨论,也并非一边倒地推崇某种特定政策,而是强调了政策的权衡和局限性,例如在追求低失业率的同时可能面临通胀压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介绍,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这种学术上的辩论和演进,让我看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活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经济学家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作者在解释经济周期的驱动因素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动力和相互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细致剖析,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到资产价格渠道,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支持其论点。这让我对中央银行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本书对于财政政策的讨论,也涵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收缩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场景,以及挤出效应和乘数效应等关键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严谨的理论推导和现实案例分析。书中对宏观经济学界一些前沿的争议性话题,如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等,也进行了客观的介绍和讨论,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非常有益。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经济学充满好奇的初学者,我一直觉得宏观经济学是个晦涩难懂的领域。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经济概念娓娓道来。从最初的GDP计算,到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再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作机制,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它们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逻辑。例如,在解释失业率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失业,还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周期波动,让我对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即使是那些我之前认为“高不可攀”的经济模型,在作者的解读下也变得触手可及。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入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当前经济新闻中,看看自己是否能看得更透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