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岁的时候,可以说是孩子为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认知能力、分辨能力,一切都在学习中。所以这一时期,父母所选择的游戏要以提升孩子能力为前提,寓教于乐,这样才能让孩子快快长大。
视觉敏感期
听觉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
行走的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
渴望爱的敏感期
第二章2~3岁: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不得不说,一过2岁,小宝宝就变成小大人了,他们不再“任人摆布”,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有独自探索世界的欲望。在这一时期,爸爸妈妈要多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以及自主观念,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去体验新事物。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
模仿敏感期
自我意识敏感期
第三章3~4岁:开始人际关系之旅
从3岁开始,宝宝开始接触到更多外面的新世界,他们会开始好奇于事物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为什么小花是红的,小草是绿的?为什么隔壁班的小朋友不喜欢和我玩?一系列莫名其妙的问题就是从这个年龄开始的。
执拗与破坏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
家庭娱乐敏感期
追求完美敏感期
人际关系敏感期
色彩敏感期
第四章4~5岁:我从哪里来
到了4岁,宝宝就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他们有了自尊也有了思想,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也有了一些生活常识。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会开始对更高深的问题产生兴趣,其中令父母难以回答的就是——我是从哪里来的?
出生和性别的敏感期
思维敏感期
婚姻的敏感期
身份确认的敏感期
绘画与音乐敏感期
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章5~6岁:走近社会,探寻规则
5~6岁是孩子结束“小小孩”时代的重要时期,因为6岁的孩子要步入学校,接触不一样的生活,所以这个阶段是他们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的关键期。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这一时期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
阅读和书写的敏感期
阅读能力,让孩子与书籍交朋友
自制力敏感期
数学敏感期
理财敏感期
社会规则敏感期
动物敏感期
后记
渴望爱的敏感期
宝宝需要无限的爱
宝宝在小的时候都会羞于向陌生人问好,即使是父母认识的人。宝宝在家的时候,总是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旦出了家门,就变得非常内向,就连向妈妈的朋友问好都不敢了。这真的让妈妈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宝宝了。
一个周末,诺菲和妈妈在商场购物,遇到妈妈单位的一位女同事。妈妈与同事打过招呼后对诺菲说:“诺菲,叫阿姨。”诺菲可能是有点认生,刚见到这位阿姨的时候,就偷偷地躲在妈妈身后,不管妈妈怎么说都不肯出来打招呼。
诺菲妈妈见状,不好意思地冲同事笑了笑,随即转过身,有些严厉地对诺菲说道:“诺菲,快叫阿姨啊。在家里教你时叫得挺好的,怎么一出来就不会了呢?你再不叫,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诺菲看妈妈凶自己,不仅没叫人,反而“哇哇”地哭了……
故事中的诺菲不愿意与生人打招呼,与妈妈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妈妈只是强硬地命令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指示去做,那么孩子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妈妈太过主观,就会剥夺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迷失自我。
如果孩子是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既懂事又有礼貌。而且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妈妈不要严厉地训斥孩子,而要充满爱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慢慢地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完善,让孩子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身心健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才是有利的。
让宝宝感知你的爱
许多妈妈都认为,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母亲总是在付出,而孩子只是一味索取,并且还会经常性的不听话。面对哭闹的孩子,有些妈妈就会生气地训斥她。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妈妈们没有必要去训斥孩子。妈妈要勇于在孩子面前说“我爱你”,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妈妈的爱意。
诺亚已经1岁半了,一天,诺亚想要吃蛋糕,可是妈妈觉得她今天已经吃了两块奶糖了,再吃蛋糕,会对牙齿造成不好的影响。可是,诺亚就是想吃蛋糕。没办法,妈妈严厉地说道:“不行,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后,诺亚没有吃到蛋糕,大哭起来。
故事中的诺亚想要吃蛋糕,妈妈本可以同诺亚讲道理,告诉她再吃蛋糕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可是,诺亚的妈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使诺亚和妈妈之间有了隔膜。其实,让宝宝感受到爱,才是劝解宝宝的选择,才会对宝宝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从2岁开始,就会进入爱的渴望期,会希望得到很多的爱。其中,重要的就是母亲的爱。宝宝这个时期,也是安全感缺乏的时期,妈妈不要羞于表达,而应经常向宝宝诉说你对他的爱意,让宝宝感受你对他的爱。
妈妈给予宝宝多少爱,宝宝就会回报给妈妈多少爱。0~2岁的宝宝都会非常依恋妈妈,所以在这一阶段内,妈妈对宝宝日后的成长发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妈妈的爱,是增强宝宝安全感的选择,可以帮助宝宝健康的成长。
培养孩子学会表达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有时候,父母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得非常客气。正是因为父母没有向孩子表达出爱,所以,孩子往往也不善于向人表达爱意。父母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也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
当洛基6个月时,妈妈就将他交给爷爷奶奶带。每天下班后,妈妈都是从爷爷奶奶嘴里听到关于洛基的所有事情。爷爷奶奶总是夸洛基听话又懂事,妈妈听后就很放心地让爷爷奶奶照顾洛基。所以,与洛基相处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洛基缠着妈妈让妈妈讲故事,陪他做游戏。妈妈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而且还一会儿让妈妈这样,一会儿让妈妈那样。妈妈的耐心很快就被磨光了,于是就不耐烦地说:“去自己玩。”或许是感受到妈妈的不耐烦,洛基很委屈地跑开了。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故事中的洛基只是在表达对妈妈的爱,可是,妈妈经常不与洛基在一起,不知道这是洛基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反而不耐烦地让洛基自己玩。妈妈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对的。宝宝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许多妈妈可能都不太理解,甚至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殊不知,宝宝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爱是一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和善良,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示范。培养孩子学会表达爱的意义,让孩子懂得如何表达爱,和给予孩子无私的爱是同等重要的。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最近正因为我家那个两岁半的小家伙进入了所谓的“磨娘精”阶段而焦头烂额。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孩子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难以沟通,动不动就大喊大叫、躺在地板上哭闹不止。我试过很多网上流传的“妙招”,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反而常常让我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这本书没有给我空泛的口号,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我身边,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孩子在不同月龄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特别是关于“自主意识萌芽”那一章,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孩子在努力探索自我边界和外界规则的自然过程。我开始尝试用更平和、更坚定的语气去引导,而不是被他牵着鼻子走。比如,当他非要穿那件已经穿过好几次、而且天气也不适合的外套时,我没有强行制止,而是提供两个他自己选择的、都在合理范围内的选项,最后他感觉是自己做了决定,冲突自然就化解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育儿从一场“权力斗争”变成了“理解与引导的艺术”。我感觉自己终于从一个疲于奔命的“救火队长”,变成了一个有章可循的“家庭工程师”。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要教会他们“规则”和“规矩”,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允许犯错”在塑造品格中的核心地位。它没有把孩子塑造成一个需要被严格塑造的泥塑,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拥有天生驱动力的探索者。书中花了很大篇幅阐述“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鼓励孩子进行安全探索的方法。我记得有一个实验是关于孩子执着于把所有东西从高处扔下去,传统做法可能是严厉制止,但这本书的建议是提供一个专门的“投掷区”,比如一个软垫和一些可以扔的玩具,将破坏性的行为引导到可控的范围内。这个小小的转变,让我家的客厅从“战场”变成了“实验室”。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赞美“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完美的结果”。当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搭好一个歪七扭八的积木塔时,我不再只说“哇,搭得真高”,而是会说“你刚才花了那么多心思去平衡这些积木,我看到了你的坚持!”这种肯定,明显让孩子更有自信去迎接下一次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管理孩子,更是帮助我重新审视了“成长”本身的意义,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自己。
评分我是一个特别注重逻辑和实操性的读者,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读起来总是云里雾里,充斥着大量的心理学术语,读完后感觉自己好像参加了一场高深的讲座,但一回到家里,面对孩子,脑子依然一片空白。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大量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剧本”。举个例子,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处理孩子对“界限”的反复试探,例如反复要求关灯后又要求开灯,或者坚持要自己用勺子吃饭,把粥洒得一地的情景。它没有简单地说“要坚持原则”,而是提供了一套流程:首先是“承认感受”(我知道你现在很想自己做),接着是“重申规则”(但洒出来需要大人来清理),最后是“提供支持”(我们一起快点清理干净,下次再试)。这种结构化的应对方式,让我这个习惯了凡事都要有SOP(标准操作程序)的人感到无比的踏实。我发现,当我不再慌乱,而是按照这个“剧本”来操作时,孩子反而更快地稳定下来。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是随心所欲的反应,而是一套需要学习和练习的技能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预判性”的指导,让人可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了才手忙脚乱地去补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异常的亲切和温暖,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教育书籍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时的那种无助和挫败感。有一段描述我记忆犹新,提到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崩溃大哭时,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地想“快点给我停下来,你这样让我很丢脸”,而作者引导我们去观察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并温柔地与那个声音对话:“没关系,我允许自己有失控的时刻,因为我的孩子正在经历他生命中一次巨大的情绪海啸。”这种对父母自身情绪的关注,是很多育儿书籍中常常被忽略的宝贵部分。它教会了我,先安顿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效地安抚孩子。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父母的真实心路历程,那些笨拙的尝试、偶尔的失败,以及最终找到平衡点的喜悦,都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共情式”的写作手法,让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心灵导师,而不是一本手册。它治愈了我的焦虑,让我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一个更好的引导者。
评分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最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而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更是稀有品。我以前总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觉得我在办公室待的时间越长,亏欠孩子就越多,所以回家后就很容易过度补偿,溺爱孩子,不敢拒绝他任何不合理的要求,生怕他会因为我的缺席而感到被冷落。这本书让我对“高质量陪伴”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没有鼓吹你需要全天候陪着孩子,而是强调了“专注度”的重要性。书中用一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高质量的陪伴就像给手机充电,10分钟的满功率快充,远胜于两小时的心不在焉的插着电。这本书指导我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创造“黄金连接点”。比如,在准备晚餐的15分钟里,我不再是让他自己玩玩具,而是让他参与到简单的、安全的准备工作(比如洗菜、撕包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手机完全放在一边,认真地听他讲今天幼儿园发生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得到了他最需要的“被看见”和“被重视”,而我也没有觉得精疲力尽。这本书简直是为现代忙碌的父母量身定做的,它让我们明白,爱不是用时长来衡量的,而是用心意来计数的。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喜欢
评分很值得一看
评分物美价廉,喜欢
评分不错
评分喜欢
评分喜欢
评分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