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
:42.00元
作者:周景良,赵珩 等口述,郑诗亮 采写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110951
字数:150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陈宝琛、周馥、赵尔巽、冒鹤亭、朱家溍等名家后人的口述访谈录,还原百余年来丰厚生动的历史人文图景,展现世家血脉、文化传承的历史演进。
内容提要
百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局”,在剧烈的社会、文化、阶层的变动之中,却有一些传承百年的文化世家依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出身于这些世家的后人们在不同时代、各自领域做出各自的贡献,展示出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如出了帝师陈宝琛的螺洲陈家,出了晚清名臣周馥、近代实业家周学熙、近代藏书家及实业家周叔弢的建德周家,出了晚清名臣赵尔巽、赵尔丰的襄平赵家,出了现代文博事业开创者吴瀛、剧作家吴祖光的宜兴吴家,以及出了近代学者冒鹤亭的如皋冒家、出了文物鉴定大家朱家溍的萧山朱家等。
本书通过对这些世家后人的访谈,藉由鲜活的个人、家族等历史细节回顾了那段百多年来影响深远的时代变迁,展现了家族血脉、文化传承怎样在历史的变动、罅隙里流动、演进,还原出一幅细节生动的百年历史人文图景,带给当代读者丰厚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文化体验。
目录
陈绛谈螺洲陈家
周景良谈建德周家
赵珩谈襄平赵家
吴欢谈宜兴吴家
叶扬谈桐城叶家
冒怀滨、冒怀科谈如皋冒家
附录 冒鹤亭传略(冒效鲁)
朱传荣谈萧山朱家
作者介绍
周景良,1928年生,安徽至德(今安徽东至)人。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丁亥观书杂记》等。
陈绛,1929年生,福建福州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主编《近代中国》等。
冒怀滨,1932年生,江苏如皋人。早年在部队工作,曾任职上海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编《水绘集:冒鹤亭晚年手稿》等。
冒怀科,1935年生,江苏如皋人。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编审。撰有《一代学人冒效鲁》等。
叶扬,1948年生,祖籍安徽桐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著有《翰墨风流》、《覆水年华》等。
赵珩,1948年生于北京。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著有《老饕漫笔》、《彀外谭屑》等。
吴欢,1953年生,祖籍江苏宜兴。编著有《吴祖光与新凤霞》等。
朱传荣,1957年生,祖籍浙江萧山。原故宫出版社副总编辑。编著有《萧山朱氏藏砚选》等。
郑诗亮,1987年生,《东方早报上海书评》记者。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像是打开了一个久已尘封的宝箱,里面盛满了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珍珠。初见书名《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便被一种古朴而深沉的气息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家族的传承,以及那份贯穿百年的文人风骨。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一探究竟。书中所描绘的,并非是流水账式的家族史,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访谈,串联起一段段动人的文化记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巨匠,他们的后代,在家族光环的照耀下,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他们如何继承、发扬,抑或是在时代洪流中寻求新的突破?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变迁的一面生动镜子。读着读着,我常常陷入沉思,那些曾经熟悉的文化符号,在这些后人的讲述中,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们谈吐之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学识,更是对家族使命的自觉,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刻骨铭心的烙印,让人不禁感慨,斯文的传承,竟是如此不易,又如此珍贵。
评分合上《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愫。它不像那些快餐式读物,能在短时间内带来短暂的刺激,而是像一杯陈年的普洱,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与回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并没有刻意去塑造某种理想化的文化形象,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这些文化世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抉择。在访谈中,我看到了理想的坚守,也看到了现实的无奈;看到了家族荣耀的延续,也看到了个人价值的独立探索。那些被提及的名字,或曾耳熟能详,或初次知晓,但他们的故事,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家族关系上的 nuanced approach。他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戏剧性的冲突上,而是着力于展现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结,以及这种联结如何塑造了个人的精神世界。读完此书,我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与这些文化家族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经历,为我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评分《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那些曾经辉煌的文化家族,更是在观察和学习他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如何传承家族的智慧与精神。每一篇访谈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前行。其中,那些关于教育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许多文化世家都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文化熏陶和品德培养,这种传承并非强制灌输,而是通过言传身教,让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怀。这让我反思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还是在其他行业开辟新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气质——那份对知识的敬畏,对人文的关怀,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股“斯文”的气息,穿越了时间的壁垒,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也为我提供了一种更为长远的思考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翻开《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我立刻被拉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挖掘和记录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着文化薪火的家族。我看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知识分子如何保护珍贵的典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们又如何调整心态,拥抱新的机遇。这些访谈,并非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能感受到被访者在回忆往事时的激动,也能体会到他们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某个家族在艰难时期,依然坚持让孩子学习音乐和绘画的片段,让我深深感动。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让我明白,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对美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是永恒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源头。
评分《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带给我的,是一种沉静而深刻的震撼。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通过这些访谈,我看到了一个家族如何将“斯文”二字,融入到血脉之中,代代相传。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是对人格独立的追求,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自由”和“独立”的探讨。在许多被访者的讲述中,他们虽然身处名门望族,却并没有被家族的光环所束缚,而是努力寻求自身的价值,形成独立的人格。这种精神,在当下尤为可贵。书中,我看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看到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接纳;看到了他们对学术的严谨,也看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这些丰富的维度,构成了一个个立体而饱满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读完此书,我仿佛感受到一股清流,涤荡了心灵,让我对“文化”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