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大城 | ||
| 定价 | 42.00 |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8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陆铭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191000 | |
| 字数 | 324 | |
| ISBN编码 | 9787208138636 | |
| 重量 | 506 | |
【上篇 大国难题】
第壹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1. 欧洲正经历大考
2. 为什么大国梦如此迷人?
3. 大国的难题
4. 发展中大国的困境与机遇
5. 统一市场符合公共利益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1. 三个有关空间的误解
2. 自由移民的意义
3. 空间的力量 : 3M 与3D
4. 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要素流动和政策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1. 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为城市化“立法”
2. 世界不是平的
3. 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向与人口流向相悖
4. 以效率换均匀的代价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1. 区域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 何不土地和户籍制度联动改革?
3. 劳动力都去哪儿了?
4.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之殇
5. 转变发展方式为何那么难?
【下篇 大城之解】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1. 大城市的生机
2. 包容性的就业创造
3. 活在城市,还是生活在城市?
4.“ 以业控人”是南辕北辙
5. 挑选劳动力技能的后果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1. 中国城市发展:全球趋势的又一例证
2. 国家规模与首位城市:国际视角
3. 巨型城市的人口:东京道路
4. 中国的巨型城市:以上海为例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1. 城市化模式 : 事实胜于雄辩
2. 外来人口是负担还是财富?
3. 城市化会遭遇耕地瓶颈吗?
4. 拥挤的绿色城市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1. 农民工留下青春和健康,带走自己
2. 歧视的原则
3. 户籍制约了消费
4. 为什么户籍不能成为身份?
5. 大城市的收入差距
6. 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1. 应对城市病的国际经验
2. 治理“城市病”:宜疏不宜堵
3. 集聚有利于污染减排
4. 贫民窟是“非典型性城市病”
5. 城市管控 : 对人,还是对行为?
结语 为了公共利益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 (代后记)
致谢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将社会学的观察、人口学的分析和规划学的视角精准地镶嵌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发现作者在论述“大国”的整体宏观背景时,总能瞬间将焦点拉回到具体的“城市”层面,这种尺度的切换自然流畅,毫无生涩之感。这种“见微知著,由点及面”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所在的城市环境去印证书中的观点,结果发现许多看似不经意的社会现象,在这本书的框架下竟然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解码器”,帮助我破解了许多日常生活中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更清晰、更具洞察力的理解。它提供的知识工具,远比简单的信息更为宝贵。
评分初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笔触老辣而细腻,尤其在描绘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张力时,那种近乎于“冷眼旁观”的客观性,却又饱含着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它不像有些社科读物那样,把理论概念堆砌得令人望而生畏,而是非常注重案例的选取和论证的逻辑性。我发现作者在处理“社会管理”的部分时,没有落入窠臼,没有简单地批判或颂扬,而是深入挖掘了政策执行层面和基层实践之间的“断裂带”,这种对灰色地带的精准捕捉,让人读起来非常过瘾,也更贴近现实的复杂性。特别是关于“人口学”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数据的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空间资源的重新分配联系起来,构建了一幅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隐晦图景。这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最终的结论到底指向何方。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思想震撼,尤其是在它探讨“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时,那种直面现实的勇气令人钦佩。它似乎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高速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关于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流动的议题,作者的论述极其尖锐,直指核心。我尤其欣赏它将“大城”作为研究核心的策略,因为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城市无疑是所有社会矛盾和发展活力的集中爆发点。读到关于“社会规划”的段落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仿佛听到了城市肌理在快速扩张与收缩中发出的呻吟。这种带着批判性反思的解读,远远超出了教科书式的描述,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发展”二字的理解,去思考我们是否在追求速度的同时,牺牲了某些更本质的东西,比如社区的韧性,比如个体的归属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包邮”两个字,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感觉这不只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个可以轻松获取的知识宝库。我拿起这本书时,首先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洞察力。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横跨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重要领域,从宏观的“大国大城”叙事,到微观的“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划”,再到核心的“人口学”议题,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模块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我特别期待它在探讨“中国发展困境”时,能提供一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本土关怀的分析路径。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相信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中国社会运行机制的独特窗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单一的理论框架内打转。这本书似乎承诺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训练,引导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变迁中的社会结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与回报并存的,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翻阅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和专注力去消化的。尤其在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模型和理论推演时,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正是这种需要“用力”去阅读的过程,最终带来的心智上的提升感是巨大的。作者对于“中国发展困境”的探讨,立足于深厚的历史维度,同时又紧密结合当下的现实挑战,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因互果的复杂网络图景。这种深度和广度,使得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地位远超一般社科读物,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加入到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严肃思辨之中,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城”与“大国”。读完之后,我感到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这正是优秀学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