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书法简史
:38元
作者:王镛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2-01
ISBN:9787040141733
字数:
页码:2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书法简史》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新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中国书法简史》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目录
章 先秦和秦代书法
节 汉字的起源、演进与书法的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形体特征与书写规则
三、书体的演进与书法的发展
第二节 商代书法
一、甲骨刻辞及其形式与规则
二、甲骨文的分期与书风演进
三、殷商金文书法及其他
第三节 西周书法
一、线条的纯化与结构的秩序化
二、西周金文的分期与书风演变
三、西周甲骨书法及其他
第四节 春秋战国书法(上)
一、古籀之异与地域书风
二、装饰风尚与鸟虫书体
三、正体铭文与草体刻款
第五节 春秋战国书法(下)
一、盟书与古文蝌蚪
二、简牍帛书书法
三、刻石书法及其他
第六节 秦代书法
一、小篆刻石、权量诏铭书法
二、简牍墨迹与隶书的兴起
三、秦代及先秦的书写工具与材料
第二章 两汉书法
节 西汉、新莽时期书法
一、简牍帛书墨迹
二、刻石
三、金文、砖文、瓦当
第二节 东汉时期书法
一、简牍墨迹
二、刻石
三、金文、砖文
第三节 汉代的书法教育
一、童蒙教育与字书
二、汉代的令史、书佐
三、今、古文经学与文字学
四、鸿都门学
第四节 书家和书学理论
一、书家
二、书学理论
第五节 书法用具的改良
一、笔
二、墨、研
三、纸
第三章 魏晋割匕朝书法
节 三国、西晋名家书法
一、篆、隶书名家与篆、隶书的发展
二、楷、行书名家钟繇与楷、行书的发展
三、草书名家与草书的发展
四、门阀制度与书法世家
第二节 东晋南朝名家书法
一、承袭古风的东晋早期书法名家
二、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创新
三、二王书风在南朝的传承
第三节 北朝名家书法
一、崔、卢二门书法的传承
二、南北朝书法的交流与书风融合
第四节 刻石书法
一、碑刻、摩崖
二、墓志
三、造像题记
四、砖文
第五节 简牍、写本墨迹
一、长沙走马楼吴简与西北简牍残纸
二、写经
第六节 书学理论
一、书势、书状与书赋
二、对书法名家的品评
三、书法技巧的总结
第四章 隋唐五代书法
节 隋朝书法
第二节 初唐书法
一、唐太宗与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
二、科举制与书法教育
三、初唐四家
第三节 盛唐书法
一、馆阁书家
二、李邕与行书名家
三、癫张醉素
四、盛唐气象颜真卿
五、李阳冰复兴篆书
第四节 晚唐和五代书法
一、晚唐名家
二、五代书法
第五节 唐代写经和墓志书法
一、写经
二、墓志
第六节 隋唐五代书法理论
一、隋与初唐书法理论
二、盛唐书法理论
三、晚唐及五代书法理论
第七节 唐代书法域外传播
一、朝鲜半岛
二、日本
第五章 宋金元书法
节 北宋前期书法
一、晚唐、五代遗风
二、“趋时贵书”现象
三、北宋前期的其他书家
第二节 北宋后期书法
一、欧阳修对“尚意”书法的理论作用
二、蔡襄对“尚意”书法的实践作用
三、苏、黄、米与“尚意”书风
四、北宋后期的其他书家
第三节 南宋、金书法
一、苏轼影响下的书家
二、黄庭坚影响下的书家
三、米芾影响下的书家
四、“二王”流派影响下的书家
五、金代书法
第四节 元代书法
一、赵孟頫与元代书法的复古思潮
二、元代中、后期书法
三、元末隐士书法
四、元代的篆、隶书家
第五节 宋、元刻帖和书论
一、宋代刻帖
二、元代刻帖
三、宋代书论
四、元代书论
第六章 明清书法
节 明代前期书法
一、“三宋”与明初书法
二、“二沈”与“台阁体”书法
第二节 明代中期书法
一、祝允明与明中叶书法
二、文徵明与“吴门书派
三、陈淳、王宠的书法
第三节 明代后期书法
一、徐渭的书法
二、董其昌与帖学书法
三、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的书法
第四节 清代前期书法
一、王铎与清初书法
二、傅山与清初书法
三、董其昌书风的影响
四、碑学书法的发端
第五节 清代中期书法
一、中期帖学“四大家
二、清代的金石文字学
三、碑学书法的发展
第六节 清代后期书法
一、何绍基于碑学书法的意义
二、赵之谦的书法
三、吴昌硕的书法
第七节 明清书论
主要参考书目
彩色插图
作者介绍
王镛,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先生的指导,一九八一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出版专集数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
文摘
另一方面在内部将图画性的平涂或填实用单纯的线条或排叠或交叉加以提炼,使汉字线性结构化。以线性结构为依据的汉字不再迷恋于纷繁的外形,而转求于内在纯粹的空间建构。由此,中国的书法艺术虽肇于自然,但又不简单地模仿自然,她以简驭繁、以少概多,在内在的意象上与理法上与自然相沟通,同时也融入了人的观念理想。天迹心象,了不可分。
书体演进与文化的发展是相伴发生的。在这一进程中,规范性约定与潦草性挥运,又是不断交替的。规范性产生于某个阶段,而潦草性挥运则是随时发生。文字的运用与发挥造成了对前一次规范的偏离,当造成共识上的混乱时,就开始了下一次的规范与约定,此时书体也就发生了变化。文字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地域,也将形成不同的书体与书风。文字的书写与印刷不同,书写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位书写者的每一次灵光乍现,他们的情感、情绪的微澜以及想象的自由畅达,都可能投射到他们的笔底腕下,在共喻共知的前提下,投放下每一个独特鲜活的心灵波动。他们的总和,构成了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序言
我最近迷上了一部关于敦煌壁画修复的纪录片。那片子里展示的,是千年风沙中留存下来的色彩和线条,那些飞天和供养人的形象,其衣带飘举的动态感,简直是无声的音乐。纪录片里有一集专门讲到唐代盛世的气象如何投射到佛教艺术上,那种饱满、自信、又不失灵动的气度,是后世难以企及的。这与我之前阅读的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论述,产生了奇妙的对照。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通过书法寻求精神的寄托与个性的张扬,笔画中带着一种挣扎和超脱。而盛唐时期的艺术,如敦煌壁画,则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自信与从容,其笔触无疑也更加开阔和舒展。虽然一个是绘画一个是书法,但它们共同指向的是“时代精神”通过艺术媒介的载体性。看那些壁画修复师如何用极其轻柔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揭开尘封的颜料层,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与我们面对一张珍贵碑帖时的心情是何其相似。壁画中的线条,虽然受制于人体结构,但其气势磅礴,足以媲美颜真卿那雄浑的楷书。
评分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明代江南园林构建的书籍,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详尽地剖析了苏州园林从平面布局到空间转换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对“借景”和“框景”手法的运用,简直是一种空间上的视觉叙事。园林建筑师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模拟出无限的意境,这其中的精妙,与书法家在方寸之间布白谋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书中提到拙政园中亭台楼阁的设置,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精心计算了观赏者在不同角度、不同季节下的视觉体验。这种对“时间性”和“运动感”的强调,让我联想到书法中的“气韵生动”。气韵,不就是指笔墨在纸上运行所产生的生命力吗?园林是通过空间序列来引导人的心神游走,而书法则是通过线条的提按顿挫,牵引读者的目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建筑还是书写,成功的艺术品都在于它能构建一个让观者沉浸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场域”。王镛先生的书固然是史学大家,但在描述笔法演变时,若能融入更多关于书写者所处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也许能让历史的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园林中那曲折的回廊,不也像是书法中那些跌宕起伏的连笔吗?
评分前阵子在读一本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书,特别是针对“宫调”和“七声十二律”的探讨。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古人如何通过数学比例来构建声音的和谐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如何影响了文人的心性和审美情趣。音乐的美,在于其无形却能引起人内心最深处的回响,它遵循着一套严密的逻辑结构,但最终呈现给听众的却是纯粹的情感体验。这不禁让我想起书法中的“法度”与“意趣”。书法有结字、章法等诸多法则,这些就像是音乐的律制,是确保作品不至于沦为胡乱涂抹的基石。然而,真正伟大的作品,必然是在这套严密法度之上,才得以迸发出惊人的“意趣”——那种无法言传、只能体会的精神震颤。书里引用了大量关于琴曲意境的描述,例如“高山流水”的境界,需要演奏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指尖的拨弦之中。这与书法家在挥毫之际,将毕生学养和瞬间感悟倾注于笔端的“一气呵成”,本质上是同一种精神追求:在规则的框架内,实现个性的极致自由表达。这种对结构与自由的辩证思考,是所有中国传统艺术相通的密码。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明清时期小说中关于“士大夫生活细节”的描写,尤其是那些关于文房清玩的记录。书中对一套文房用具的描述,能占去好几页纸,从端砚的石眼纹理,到毛笔的毫尖选择,再到墨锭的油烟品质,无不细致入微,体现出一种对“日常器物”的极致尊重和品鉴能力。这种对物质载体的精雕细琢,让我思考,为什么古人对承载艺术的工具如此看重?这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修养的外化。砚台的温润,墨的浓淡,纸张的受墨性,无一不直接影响最终的书写效果。这种对“媒介”的深度介入和理解,构成了艺术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王镛的简史,侧重于风格和时代脉络的宏大叙事,固然清晰有力,但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当时书写工具改良和普及对书风影响的侧写,想必会更有烟火气。如同小说家描绘一把精美的茶壶,能让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一样,我们对笔、墨、纸、砚的了解,也是进入书法世界的一把钥匙。这种对物质世界的敬畏,是支撑起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坚实地基。
评分这本《中国书法简史》的作者王镛,其笔下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沉稳而又充满洞察力的光芒。我最近读完的另一本与书法无关的书,那本是关于宋代文人雅集的记录,重点描绘了他们如何在诗词、绘画和园林艺术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书中对徽宗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有着极其细腻的刻画,那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的隐逸情怀,与王镛先生在书法史中对笔法演变那种理性分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情景交融,让人仿佛能闻到宋瓷的清香和梅花的冷冽;后者则更像是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标明了篆、隶、楷、行、草这五条河流是如何蜿蜒流淌,最终汇入历史的大海。我特别欣赏宋人那种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提炼美感的态度,这与书法艺术中对“意”的追求异曲同工,只是宋人的表达载体更多元化。这本书让我思考,真正的艺术造诣,是否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的“出世”才能达到?宋人的雅集,那种对物我两忘的追求,与书法家在运笔时的“心手相应”,是何种程度上的精神共鸣呢?那种在雅集上,文人们对一幅山水画的细致评点,那种你来我往间的机锋,其韵味丝毫不亚于对魏晋名家墨迹的品鉴,只是路径不同,终点却指向了对“至美”的向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