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南怀瑾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附录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附录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④。”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②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译文]
“须菩提,比如说人身长大。”
须菩提说道:“世尊!如来说的人身长大,实则并不是大身,只是名叫大身。”
“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灭度无量的众生’,那他就不叫菩萨。为什么?须菩提,因为实在是没有一个法叫做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庄严佛土’,那么也不能叫做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庄严佛土,并非实有庄严,只是名叫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了无我之法,如来说这才叫做真菩萨。
《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南怀瑾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脉络有轻微强迫症的读者,我深知翻译版本的重要性。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其地位在佛学界是毋庸置疑的,那是一种带有时代烙印的、极其凝练和充满韵律感的文字美。然而,古代的语言习惯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天然的鸿沟。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地平衡了对原典的“尊重”与对读者的“关怀”。它没有为了追求流畅性而过度地“意译”或“曲解”罗什大师的措辞,而是通过精准的注释,将每一个关键的佛学术语——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应”和“其”在当时的用法——都做了细致的考证和解释。这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在读一部经文,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理解那个时代高僧大德是如何用他们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奥的真理。这种对文本细节的考据,体现了编者的专业素养,让我读得格外踏实、安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籍心存敬畏又苦于文言晦涩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佛经里蕴含的智慧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金刚经》这种禅宗的代表作,但每次翻开传统的译本,那些拗口的文言词句就像一座座高山,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让我得以窥见真谛。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那精妙的“文白对照”设计。它不是简单地把原文和白话文放在一起,而是那种结构化的对照,让你在阅读古文时,可以即刻寻找到对应的现代解释,这种学习的连贯性是其他版本无法比拟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地去破解密文,而是一位在专业向导带领下探索古代思想宝库的旅者。它的排版也很用心,注释部分深入浅出,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真正致力于让“人人可读”。这本书让我对佛教哲学中“空”与“有”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价值千金。
评分说实话,我买了很多号称“入门”的佛经书籍,但大多都让我失望。要么是注释过于简略,读完后还是云里雾里;要么就是白话译文过于口语化,失去了原文那种神圣的庄严感和节奏感。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注释部分,不只是字面意思的解释,更融入了对经义背景和核心思想的提炼。当我读到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巨大力量的偈语时,注释会适时地跳出来,点明这句经文在整个《金刚经》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线性的、枯燥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充满顿悟的体验。我甚至发现,对照着白话文再回看原文,那些原本晦涩的句子突然间有了音乐般的韵律感和穿透力。这套书的设计,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份私人订制的“智慧导览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让人心情愉悦,这对于深度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阅读经典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如果书拿在手里手感不好,或者字体模糊,很容易就让人分神。这本书的纸张选择了恰到好处的米黄色,护眼又不失厚重感,字体排布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对着文白对照的版面,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对“原文”和“译文”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样式或字号,这种视觉上的区分,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的快速定位和切换思维焦点。这看似是细节,实则体现了出版方对目标读者的深度理解——他们知道我们渴望的是一种宁静、专注且高效的阅读环境,而不是一份匆忙拼凑出来的资料汇编。这份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我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修辞”和“概念辨析”上的细腻处理。在《金刚经》的语境中,很多词汇如“菩萨”、“法身”、“般若”都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简单概念,它们承载着庞大的哲学体系。这本书的注释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同义词,而是会根据上下文,动态地解释这些词汇在特定语境下的精确含义。比如,对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中“相”的不同层次的解读,它都给出了清晰的辨析路径。这让我意识到,理解佛经,不能用现代语言的僵硬逻辑去套用,而需要进入它自己的语言体系。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得到了一个多维度的透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那些看似矛盾、实则圆融的东方智慧。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维模式的引导者,让我对传统经典的现代应用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