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 明式家具珍赏(中文简体字版)王世襄 文物出版社 明式家具珍赏

全新 明式家具珍赏(中文简体字版)王世襄 文物出版社 明式家具珍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式家具
  • 王世襄
  • 传统工艺
  • 中国古典家具
  • 文物出版社
  • 家具设计
  • 收藏
  • 文化艺术
  • 明代
  • 古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年鉴报告专卖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5092
商品编码:14357576249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0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具体描述

容简介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到明至清前期,达到黄金时代。这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作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公认是一个重要的家具流派,专称为“明式家具”。其制品不仅被视为艺苑奇珍,而且对现代家具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明式家具在近四十年来备受西方人士所赏识与重视,曾出版了几种有关它的著述和图录,反而在中国尚无这方面的专著。王世襄编著的这部《明式家具珍赏》及其姊妹篇《明式家具研究》专著,不仅填补了这个使人遗憾的空白,而且还后来居上,在家具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远超前人。
  本书编著者王世襄是当世首屈一指的明式家具研究专家,致力收藏和钻研中国传统家具达四十年。他从自己的和全国其他公私藏处中精选出162件明式家具珍品,分门别类,并按器形由简而繁,造型由基本形式到成熟阶段为次序,编成图录,通过文字论述、彩色图版和图版解说三个层次,对明式家具进行了有系统而细致的介绍。
  本书以实物彩色图版为主,全部彩图连细部特写共332幅,附家具实测图42幅。在图版解说中,配合186幅黑白图,对所载各件明式家具作了细致的描述和精辟的品评。书前有长篇“前言”,结合52幅手绘插图,系统地阐述了明式家具的源流、造型特色、结构技巧和欣赏与实用价值。
  本书兼备知识性、学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既可供文化艺术研究者、家具设计师和收藏家研究参考,也适合一般文化艺术爱好者观赏。

作者简介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出生。母金章,是的鱼藻画家。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学士。1941年又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庄任中国营造学社助理研究员。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在北京清理追还在战时被劫夺的文物。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第四组专员,交涉追还战时被日本劫夺的善本书。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宫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赴美国、加拿大参观考察博物馆一年。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后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及陈列部主任。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国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并于1961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家具风格史》。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同时,亦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主要著作《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图书公司铅印本。《竹刻艺术》1980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髹饰录解说》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明式家具珍赏》1985年9月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合作出版。《明式家具研究》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

插图


目录

图版目录
其人其书(代序)
前言——中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
一 明至清前期是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
二 制造家具的珍贵木材
三 传统家具的造型溯源
四 家具的品种和形式
五 精密巧妙的榫卯结构
六 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
七 家具的欣赏与使用
彩色图版
椅凳类
桌案类
床榻类
柜架类
其他类
图版解说
家具收藏者一览表

前言



《中国古典家具研究:明清家具的演变与风格》 导言:探寻流动的时光之美 家具,作为人类生活物质文明的载体,不仅承载着实用性的功能,更凝练着特定时代的审美情趣、社会结构乃至哲学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家具艺术经历了从粗犷到精巧,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特别是明清两代,家具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各具风貌、影响深远的家具体系。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风格或断代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且深入的研究框架,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古典家具自宋元奠基至清代中晚期风格定型和后续影响的完整脉络。我们试图超越对“美器”的单纯鉴赏,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历史驱动力、技术革新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主导审美取向。 第一部分:源头活水——宋元时期的形制奠基 中国古典家具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本部分将追溯至宋代,探究其在建筑、陶瓷、绘画等领域全面开花的背景下,家具设计如何从唐代的厚重向轻巧、秀雅转变。宋代家具的特点在于“尚意不尚饰”,强调结构自身的韵律感和线脚的疏朗。我们通过对壁画、出土文物及少量传世品的分析,梳理出圈椅、官帽椅等经典形制萌芽的特征。 紧接着,元代的蒙古族统治,带来了一股粗犷、实用与异域元素交融的新风尚。本章将重点分析元代家具在材料选择和结构处理上所体现的过渡性,以及它如何为明代家具的审美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张力。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光影——明式家具的风格解析与结构哲学 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巅峰时期,形成了以“简、雅、韵”著称的独特风格。本部分将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 2.1 结构科学的完美呈现: 明式家具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榫卯技术。本书将详细图解大、中、小“榫”的运用及其在承受力学上的精确计算。我们着重探讨“镶、嵌、罩、枨、牙条”等部件如何协同工作,实现结构上的稳定与视觉上的轻盈。例如,太师椅的“软屉”设计,不仅仅是舒适性考量,更是对材料弹性和应力分布的精妙把握。 2.2 线条的审美学: 明式家具的线条被誉为“文人笔意”。本章将对比宋代的圆润与明代早中期的方峻、中晚期的秀劲。我们聚焦于“素面朝天”的哲学,分析光素的板面如何通过细微的起线(如饼线、灯草线)来捕捉光影的变化,使家具呈现出一种内敛的生命力。对于“一木一器”的追求,也将结合当时制材技术的限制与追求进行探讨。 2.3 装饰的克制与点睛: 与后世的繁缛相对,明式家具的装饰通常集中于局部,如束腰、壼门或椅背板的开光。我们将分类研究如“一文三饰”的原则,并分析铜件(如拉环、锁片)在平衡木质感方面的作用,凸显其装饰手法是为结构服务的次要环节。 第三部分:雍容华贵的交响——清式家具的风格变迁与工艺革新 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家具风格出现了显著的转向,从明代的内敛转向了外显、从“意”的表达转向了“象”的描摹。 3.1 结构上的稳固与厚重: 受满族文化影响及社会财富的积累,清式家具在造型上趋于敦实、饱满。本章分析了清代对明式结构进行“加固”和“加厚”的过程,如圈椅扶手的宽度增加、枨子(Stretcher)厚度增强等,并讨论这种变化如何影响了家具的整体气质。 3.2 装饰的盛宴: 清代家具的装饰艺术达到了中国工艺美术的顶峰。我们将详细区分不同时期的装饰风格: 早期(顺治至康熙): 仍保留明式遗韵,但开始出现局部雕刻的增多。 中期(乾隆时期): 繁复的雕刻工艺占据主导地位,如“三交九错”、“通景式雕刻”的广泛应用,以及对西洋传入纹样的吸收。 晚期(嘉庆至道光): 装饰趋向程式化,但镶嵌工艺,如螺钿、玉石镶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3.3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融合: 清代对外交流的频繁,使得珐琅、竹木牙角等异材的运用更加成熟。本部分将专门研究清宫造办处在家具制作中对“金丝楠木”、“黄花梨”等珍稀木材的集中使用,以及这些材料如何反过来驱动了新的雕刻和打磨技术的出现。 第四部分:地域性的风土与流派 中国地域辽阔,家具制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本章将跳脱出京作和苏作(明清两代的主流流派)的传统二元对立,探讨其他重要地域流派的特点: 广作(岭南): 重点分析其如何适应湿热气候,以及对柚木、花梨木的大量运用和东南亚风格的渗透。 晋作(山西): 探讨其硬朗、直线型的结构,以及在北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厚重风格。 川作与徽作: 分析四川的竹编家具传统,以及徽派家具在木雕和漆艺上的独特贡献。 结论:古典家具的当代对话 古典家具不仅仅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更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本书的结尾将探讨明清家具的“设计语言”如何穿越时空,对当代设计产生启发。从结构逻辑到材料选择,从形制平衡到人文精神的融入,我们总结了这些千年智慧对现代生活空间美学构建的持久价值。研究古典家具,即是对中华民族审美传统中“中和之美”的现代重申。 --- 本书特点: 史料严谨: 结合了最新的考古发现与档案记录,避免空泛的描述。 技术导向: 深入剖析榫卯、髹漆、雕刻等核心工艺的原理。 对比研究: 系统对比了明清两代在结构、用料、装饰上的核心差异与继承关系。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高精度线描图和细节放大照片,辅助理解复杂的结构原理。

用户评价

评分

风格一:对某本家具书籍的感叹与追溯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中国传统家具的书籍,着实让人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作者对木材的纹理、榫卯的精妙以及线条的流畅性,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从文字中触摸到古人的匠心,那份对细节的执着和对自然的敬畏,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难以寻觅的。尤其是书中对几种经典器型(比如圈椅、条案)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形制层面,更是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使用场景的变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描述与我记忆中在老宅子里见过的物件进行比对,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伴随着对逝去美学的深深眷恋,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选材和装帧也看得出是用心良苦,厚重的纸张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即便是安静地摆在案头,也是一种无声的艺术陈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东方生活哲学的教科书,引导着我们重新审视“美”的本质。

评分

风格三:对一本关于建筑史的著作的思考 我近期读的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专著,视角相当宏大,它跳脱了单纯的梁架结构分析,转而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下,宫廷、园林、民居的空间哲学。作者对于“礼制”与“尺度”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分析得鞭辟入里。比如,通过对明清官式建筑中斗拱层级的递进,清晰地展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如何被固化在石头和木材之上的。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材料的起源讲到结构的演变,再到审美取向的转变,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园林,步移景异,引人入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平面图和立面图,想象自己正行走在那些宏伟的殿宇之中,感受那种被空间语言所包围的压迫感和秩序感。它拓宽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秩序美学”的理解边界。

评分

风格五:对一本园林设计思想的趣味解读 这本关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书籍,简直是一本能让人“心游物外”的奇书。它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作者没有将园林视为一堆堆砌的假山和水池,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光影、声音、步径共同编织起来的“情绪发生器”。书中对“借景”、“框景”、“对景”这些手法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和叙事性。读到对苏州某私家园林的描述时,我仿佛闻到了雨后芭蕉的清香,听到了竹林里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作者用一种非常现代和亲切的语言,解构了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的最高追求,让人明白,真正的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诗意栖居。这本书的图片选择也十分到位,多采用黑白摄影,突出了线条和结构的美感,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喧嚣都市中寻找片刻宁静的读者。

评分

风格二:对另一本不同主题艺术品的阅读体验 拿到这本书时,原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研究报告,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带领读者游览了一次关于“宋代瓷器烧制技艺”的奇幻旅程。我尤其欣赏他对釉色变化的描述,那种“雨过天青”的微妙层次感,即便隔着纸张,也让人心神为之一振。书中对于窑址的考古发现和化学成分分析的结合,处理得非常巧妙,既满足了专业人士的需求,也让普通爱好者能领略到技术背后的浪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章专门讨论了“文人审美品味如何影响瓷器造型”的章节,它揭示了艺术品创作中人与物、技术与理念的复杂互动关系。这本书的插图印刷质量极高,那些宋汝窑的“蟹爪纹”和哥窑的“金丝铁线”,被细腻地还原,让人不禁感叹,历经千年风雨,这些器物依旧散发着不动声色的优雅。

评分

风格四:对一本关于书法理论的深度研读感受 不得不说,这本书对书法理论的探讨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它并非简单地教你如何执笔、如何运腕,而是深入剖析了“气韵”和“笔势”这些玄之又玄的概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书论,并结合现代的书法实践,进行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他论述颜真卿书法“忠义之气”时那种充满激情的文字,仿佛能听到大唐盛世的磅礴之音。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考究,将范本拓片与文字解读穿插放置,使得理论学习不再是抽象的推演,而是有了具体的视觉参照。读完后,我尝试重新拿起毛笔,竟对笔尖下那一点墨水的走向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感觉自己的笔法中,似乎也多了一丝对内在精神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点画模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