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中文論壇纔氣di一”、“我們時代少有的好作者”刀爾登逆流高呼:
山海經、老子、論語、孟子、孫子兵法、李白、王維、古文觀止、西遊、三國、水滸、紅樓……,統統不必讀!
在學者大傢都推薦必讀書目,齣版商也不遺餘力一版再版必讀書目的時候,刀爾登卻逆流而上,列齣瞭將近50部不必讀的古籍書目,其中有人們津津樂道的《山海經》,傢喻戶曉的《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童叟皆知的《三字經》,還有堪稱文學的《紅樓夢》……每一本書都有足以令人不讀的信服理由,說是不讀,其實,看完此書,你已經讀瞭這些不必讀的書目——蓋刀爾登評點深中肯綮也。
從前叫三七,現在叫刀爾登,本名邱小剛。其人酒風浩蕩,風骨脫俗,有如謫仙人。有人說他海內中文論壇纔氣di一,有人說他是1977年後北大中文係齣品的zui的三個學生之一,有人說他是當代大隱,有人說他是古代竹林七賢之劉伶。他的文字,宗魯迅惟妙惟肖,而兼有李零之“文”、王小波之“武”,文曰史識與古典功底,武曰科學與理性精神。著有《玻璃屋頂》《中國好人》《不必讀書目》《七日談》《舊山河》《亦搖亦點頭》等作品。
“忠”“奸”式曆史觀背後包藏著很壞的政治觀——這種曆史敘事裏既缺少“限製權力”的意識,也沒有“個體權利”的位置。所以潛意識裏,我一直認為國史讀得越多,腦子壞得越快……但讀刀爾登的文字,我卻沒有戒備之心。在我有限的閱讀體驗裏,這是難得的不含三聚氰胺的中國曆史。豈止無害,裏麵還加瞭大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
——劉瑜(學者,清華大學副教授)
刀兄的學問淵博,識見敏銳,在刀兄麵前,我們未免顯得愚蠢。記得那一年高考,刀兄奪瞭鄙省的魁元;唯這一經曆,成瞭他“平生zui大的不體麵事”,人說必掩耳。蓋刀兄的性格,是羞與人爭的。這個性格,亦使他在的瓦釜之鳴裏,自毀黃鍾,不思所作。即使有思,也懸鵠太高;往往剛一開頭,就拿心裏的尺子——我每告誡他“那可是量莎士比亞或王國維的尺子呀,哥兒們”——量自己,而每量必氣餒。
——繆哲(學者、譯書人)
“刀爾登”是邱小剛的筆名,取自遼寜省一小鎮的地名。他還另有一筆名“三七”。三七是的雲南白藥的主要原料。據說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筆名曾一度在網絡上頗紅,之後驟然不見瞭蹤影。這多少能說明邱氏的個性——不按常規齣牌。猶如他的文風:從容,收放有度,不鋪張,見好就收。且選題和角度都很刁,常被誤以為是深刻。其實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
——徐曉(《半生為人》作者)
邱的故事讓我想起《世說新語》中的劉伶:悠悠忽忽,土木形骸。邱的存在讓我看到世上確實有一種人,胸有丘壑,但清淨無為,安於市井。錶麵上柴米瑣屑終身,其實已經參透人生的奧秘,達到瞭不求不朽的境界。我常常想,如果做不成範蠡,就做一個邱小剛這樣的人。
——王憐花(“漢語江湖”書係齣品人)
邱小剛有著超齣常人的風格、風韻、風骨:聰慧、飽學、衝淡、落拓、頹唐。——風流則風流瞭,說他是名士,倒也未必。邱小剛隻齣過一本薄薄的隨筆集,前兩年供職一張幾乎不入流的小報,如今連工作都免瞭,除開“三七”這個網名外,恐怕從小資到中資、老資,都沒有多少人知道。
——老六(主持《讀庫》的張立憲)
題記
不讀《山海經》/001
不讀遊記/005
不讀《左傳》/009
不讀公羊/013
不讀《老子》/016
不讀《論語》/020
不讀《孟子》/024
不讀《墨子》/028
不讀《莊子》/032
不讀《孫子》/036
不讀圖書/040
不讀《周易》/044
不讀《太玄》/048
不讀《命書》/052
不讀《堯曰》/056
不讀《論衡》/060
不讀《貞觀政要》/064
不讀李白/067
不讀李賀/070
不讀王維/074
不讀韓愈/077
不讀四六/081
不讀文藪/084
不讀桐城/087
不讀袁枚/091
不讀文言/095
不讀世說/099
不讀《二十四詩品》/103
不讀《古文觀止》/107
不讀西遊/111
不讀三國/114
不讀水滸/118
不讀紅樓/121
不讀《儒林外史》/125
不讀《考工記》/129
不讀《爾雅》/133
不讀《內經》/137
不讀茶經/141
不讀馬經/145
不讀酒誡/149
不讀酒經/153
不讀騙書/157
不讀樵歌/161
不讀情書/165
不讀《笑林》/169
不讀《三字經》/173
不讀目錄/177
不讀書目/181
不讀方誌/184
這本書,從名字上就充滿瞭反叛和挑戰, 《不必讀書目》——多麼有意思的命名!它挑戰瞭我們對於“必讀書目”的固有認知,也挑戰瞭我們對於閱讀本身意義的理解。當我拿到這本精裝版的書時,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復古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仿佛它本身就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故事。但翻開書頁,我卻沒有看到任何推薦書目,也沒有明確的閱讀指南。取而代之的是一係列更像是散文、隨筆,甚至是對零散思緒的捕捉。它不是告訴你“應該讀什麼”,而是用一種更溫和、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引導你思考“為什麼而讀”。書中穿插著大量的引言、詩句、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片段,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碎片,卻在作者的筆下,構成瞭一種獨特的對話。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突然想起自己曾經讀過的一本書,或者在某個瞬間,因為書中某句話的觸動,而對某本一直猶豫的書産生瞭興趣。它就像一位智者,在你耳邊低語,不強製你做什麼,卻能讓你自覺地去探索、去發現。這本書,它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不設限”。它鼓勵你去擁抱閱讀的多樣性,去追隨內心的聲音,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閱讀地圖。它不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你重新審視閱讀這件事,發現它更深層次的樂趣和意義。
評分《不必讀書目》這本書,從書名開始,就充滿瞭挑釁和引人入勝之處。當它以一本精裝書的姿態呈現在我麵前時,那種厚重的質感和細膩的裝幀,本身就傳遞齣一種“不容小覷”的信號。然而,真正讓我著迷的,是它在內容上的“反其道而行之”。它並沒有給你一份填鴨式的書單,而是以一種極其個人化、極其情緒化的筆觸,描繪瞭一個關於閱讀的“私人風景”。書中充斥著各種零散的片段,有些是深邃的哲學思辨,有些是浪漫的詩歌選段,有些甚至是你我生活中都可能遇到過的瞬間。這些片段,就像是散落在心靈海洋中的珍珠,被作者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串聯起來,形成瞭一種既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整體。它不是在“告訴你”,而是在“引導你”。它不給你明確的方嚮,卻能激發你內心深處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欲。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突然想起某個曾經觸動我的句子,或者因為書中某段文字的啓發,而對某個一直想讀的書産生瞭更深的渴望。這本書,它最大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打破瞭“權威性”的藩籬,讓你不再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去感受、去思考、去構建屬於自己的閱讀世界。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閱讀,是與自我的對話,是靈魂的自由翱翔,而這份自由,恰恰在於“不必”被任何清單所束縛。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書,名字叫做《不必讀書目》,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非常復雜,又極其深刻。它是一本精裝書,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有分量的感覺,封麵設計也相當彆緻,帶著一種沉靜而考究的藝術氣息。然而,當你滿懷期待地翻開書頁, expecting to find a curated list of essential readings, 卻發現它完全不是那麼迴事。書中沒有明確的“必讀書單”,更沒有“你應該讀”的勸誡。相反,它像是在用一種極其個人化、極其自由的方式,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那些文字,時而是富有哲理的思考,時而是充滿詩意的錶達,時而是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甚至是一些看似毫不相關的碎片化信息。但正是這些碎片,卻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觸動瞭我內心深處關於閱讀的某些角落。它讓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看重“必讀書單”?閱讀的真正意義,又在哪裏?這本書,它更像是一個邀請,邀請你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領域,去追隨那些內心的聲音,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屬於你自己的寶藏。它不提供答案,卻能激發你去尋找答案。它不給你地圖,卻能讓你更勇敢地踏上自己的探索之旅。這本書,它讓我意識到,閱讀,從來不是一場被動的接收,而是一次主動的創造。
評分一本讓我重新審視閱讀這件事的書,雖然名字叫做《不必讀書目》,但它恰恰引發瞭我內心深處對“讀什麼”和“為什麼讀”的強烈思考。剛拿到這本書時,它的裝幀就讓我眼前一亮,沉甸甸的精裝,帶著一種復古而又考究的質感,仿佛本身就承載著某種不易言說的分量。翻開扉頁,我並沒有看到那些期望中的“必讀書單”,取而代之的是一係列更加私人化、更加情緒化的引言和碎片化的文字。起初,我感到一絲睏惑,甚至有些失望,覺得它“名不副實”。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那種“不被定義”的自由感所吸引。它不是在告訴你“你應該讀什麼”,而是以一種極其溫和卻又極具穿透力的方式,引導你審視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求。那些文字,時而是詩人般的低語,時而是哲人般的沉思,時而是普通人日常的碎片。它們沒有明確的指嚮性,卻能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角落,讓你聯想到那些曾經讓你心動過的、卻又被時間洪流衝刷掉的書籍,或是那些你一直想讀卻遲遲沒有下手的作品。它像一個老朋友,在你迷茫的時候,輕輕拍拍你的肩膀,告訴你,閱讀的意義,不在於完成一份清單,而在於那份與自我對話的純粹時刻。這本書,它最大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不提供答案”,而是讓你學會“提齣問題”。
評分我必須承認,《不必讀書目》這本書,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一個以“不必讀書”為名的“讀書目”,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釁意味的悖論,也正是這種悖論,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拿到實體書,精美的裝幀設計,厚重的紙張,都散發著一種“此物不凡”的氣息。然而,當你真正沉浸其中,你會發現,這本書並沒有給你任何具體的書單,也沒有任何“你應該讀”的勸誡。取而代之的是,它用一種極其詩意、極其自由的方式,展開瞭一係列關於閱讀體驗、關於思想火花、關於生命感悟的探討。它更像是一本“讀者的內心獨白”,記錄瞭一個敏感而深刻的靈魂,在閱讀的海洋中,那些漂浮的、閃爍的、難以捉摸的思緒。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片段,有些是晦澀的詩句,有些是深刻的哲言,有些則是一些極其日常的瞬間,但它們都被作者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串聯起來,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韻律和節奏。我常常在閱讀某一段文字時,會突然聯想到自己曾經讀過的一本書,或者正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它不是在“教”你,而是在“啓迪”你,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與自己對話,與那些潛藏在心底的、關於閱讀的記憶和渴望産生共鳴。這本書,它打破瞭傳統意義上的“讀書指南”,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漫遊,一次對閱讀本質的深刻追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