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共分六篇,即道学篇、道教篇、方术篇、丹道篇、道藏篇、创新篇,分上下两编出版。上编包括汤一介、黄心川、叶秀川三位先生分别为本书写的序,及道学篇、道教篇、附录(创新篇);下编包括方术篇、丹道篇、道藏篇。
本书探讨了道学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介绍了道学的养生方术,探索了道学方术中的科学内涵,并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证了历代道书的规模,道经出世情况和《道藏》编撰史。全书内容涵盖了道家哲学、道教史、术数学、养生学、医学、道教文献学等整个道学文化的学术领域,适于大专院校师生、学术界、企事业单位的道学爱好者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胡孚琛,1964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读书,深得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教授的赏识和亲切教诲。1969年毕业后在医疗卫生部门、化工技术部门工作,学得中西医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1979年考取著名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副校长黄友谋教授的研究生,从事自然科学技术史和信息论的学习和研究,1982年毕业分配到山东大学任教。1984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哲学史家、道学家王明研究员。1988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所博士后站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
最近读了这本关于宋明理学的专著,实在是很酣畅淋漓的体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朱熹和陆九渊的陈年旧论,而是聚焦于理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被“应用”和“误读”,尤其关注了它对士大夫阶层日常生活和道德实践的影响。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论证过程逻辑严密,读起来让人信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格物致知”在实践层面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拓展了我对宋明理学“内圣外王”实践路径的理解。它揭示了,这些看似遥远的思辨,其实与当时的社会治理、教育理念紧密相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冰冷的哲学概念还原到了鲜活的历史场景中,让我们看到了思想的力量是如何具体塑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的。
评分这本关于早期中国思想对周边文化影响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开阔的国际视野。过去我们谈论中国哲学,往往局限在东亚范围内,但这本书大胆地将视野拓展到了中亚、乃至更广阔的丝绸之路沿线,探讨了诸子百家思想在不同文明接触点上的传播、变异与融合。作者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和宗教学的成果,使得论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理论的创新性。其中关于道家思想在佛教传入过程中如何影响早期中国化佛教形态的章节,尤其发人深省,揭示了文化交流绝非单向度的接受,而是一个复杂的“本土化”重构过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层层递进,从概念的输入到实践的变异,最终导向文化适应的模式总结。对于那些对跨文化交流和思想史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思路和新材料。
评分我对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评价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清晰而宏大的中国思想发展脉络图。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中国哲学史常常被各种流派切割得支离破碎,让人难以把握整体走向。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它将各个时期的核心议题和代表人物有机地串联起来,展示了一种连续性的演变和相互启发。作者的笔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儒、道、释三家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不再是简单地将它们对立起来,而是呈现出一种相互渗透、相互批判的动态平衡。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哲学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入门砖,也是深化理解的良好参照。它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其实深深地嵌入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之中。
评分这本《道德经译注》真是让人醍醐灌顶,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读起来更有一种洗涤心灵的宁静感。作者对老子的思想把握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到文本背后的哲学意蕴中去。我最欣赏的是,他没有将道家思想神化或过度玄学化,而是将其置于古代社会背景下,探讨其对个体生命、政治伦理的指导意义。比如他对“无为”的阐释,不再是消极避世,而是理解为一种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智慧,这对于我们现代人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提供了极富操作性的思考框架。书中的注释详实,文笔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先秦哲学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读完后,感觉对“知足常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真正体会到它蕴含的内在力量和豁达境界。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体悟,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对于这本探讨魏晋玄学的评论集,我的第一印象是“清醒而富有洞察力”。以往对玄学的印象多是名士风流、清谈误国,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时代焦虑和知识分子对汉代僵化纲常的反叛。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锐利,他将玄学视为一种文化“避难所”,同时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文笔非常精炼,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论断都直击要害。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竹林七贤”精神世界的多维度解读,不再是脸谱化的描述,而是展现了他们在动荡年代中复杂的心态纠结——既想超脱,又无法完全割裂与尘世的联系。这本书对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转向期”至关重要,它展示了在巨大历史压力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来寻找个体价值的坚守。读完后,对那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