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作者:(宋)司馬光 撰128

資治通鑒 作者:(宋)司馬光 撰12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編年體史書
  • 司馬光
  • 資治通鑒
  • 宋代
  • 史學
  • 政治
  • 曆史文獻
  • 古典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弘省文化旗艦店
齣版社: 齣版
ISBN:9787807610373
商品編碼:14574993470
叢書名: 資治通鑒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資治通鑒

定價:128.00元

作者:(宋)司馬光 撰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807610373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傢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嶽麓書社齣版的《資治通鑒》(精裝全四冊)有如下幾個特色:

1、裝幀精美,典雅大方,全書精裝四冊,方便讀者閱讀,也適用於收藏;

2、定價親民,方便廣大普通讀者購買大部頭曆史作品的需求;

3、無刪減全收錄《資治通鑒》全文,內容縮水。

內容提要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及其助劉攽、劉怒、範祖禹等根據大量的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瞭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訖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曆史。書中描繪瞭戰略至五代期間的曆史發展脈絡,探討瞭秦、漢、晉、隋、唐等統一的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鬍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瞭帝王將相們的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曆史鏇渦中的生死悲歡。

《資治通鑒》為我國*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無遺,備受曆代統治者及文人學士兵青睞,視之為必讀之書。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愛好曆史,齣仕以後,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撰成一部戰國至秦共八捲本的編年史,名為《通誌》,進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設局續修。此後,司馬光無論在政治上如何進退沉浮,書局一直隨身而設。1067年神宗即位,開經筵,司馬光進讀《通誌》,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時,司馬光竭力反對,被任命為樞密事使而堅辭不就,於熙寜三年(1070年)齣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陽,專心編撰《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從治平三年開局,至此共用瞭19年的時間。

目錄


冊目錄
 捲 周紀一               
 捲第二 周紀二               
 捲第三 周紀三               
 捲第四 周紀四               
 捲第五 周紀五               
 捲第六 秦紀一               
 捲第七 秦紀二               
 捲第八 秦紀三               
 捲第九 漢紀一               
 捲第十 漢紀二               
 捲第十一 漢紀三               
 捲第十二 漢紀四              
 捲第十三 漢紀五               
 捲第十四 漢紀六              
 捲第十五 漢紀七              
 捲第十六 漢紀八              
 捲第十七 漢紀九                 
 捲第十八 漢紀十              
 捲第十九 漢紀十一             
 捲第二十 漢紀十二             
 捲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              
 捲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             
 捲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              
 捲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             
 捲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              
 捲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             
 捲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捲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              
 捲第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捲第三十 漢紀二十二             
 捲第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捲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捲第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捲第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捲第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捲第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捲第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捲第三十八 漢紀三十               
 捲第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捲第四十 漢紀三十二              
 捲第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捲第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捲第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捲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捲第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捲第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捲第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捲第四十八 漢紀四十               
 捲第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捲第五十 漢紀四十二              
 捲第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捲第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捲第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捲第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捲第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捲第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捲第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捲第五十八 漢紀五十               
 捲第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捲第六十 漢紀五十二              
 捲第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捲第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捲第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捲第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捲第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捲第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捲第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捲第六十八 漢紀六十             
 捲第六十九 魏紀一              
 捲第七十 魏紀二              
 捲第七十一 魏紀三              
 捲第七十二 魏紀四              
 捲第七十三 魏紀五              
 捲第七十四 魏紀六              
 捲第七十五 魏紀七              
 捲第七十六 魏紀八              
 捲第七十七 魏紀九              
 捲第七十八 魏紀十              
第二冊目錄
第三冊目錄
第四冊目錄

作者介紹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傢、史學傢、文學傢。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瞭中國曆史上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序言



《史記》 《史記》,一部中國古代史學巨著,由西漢史學傢司馬遷曆時十餘年傾力編撰而成。它以人物傳記為綱,涵蓋瞭中華民族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年間近三韆年的曆史。其結構宏大,體例創新,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內容特色: 體例創新: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打破瞭以往編年體史書的局限,開創瞭以人物為中心來敘述曆史的模式。全書由十二本紀(帝王世係)、十錶(曆代大事年錶)、八書(典章製度)、三十世傢(諸侯興衰)和七十列傳(各階層人物事跡)組成,脈絡清晰,內容豐富。 人物畫廊: 《史記》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在於其塑造瞭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司馬遷善於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展現人物的性格、命運和曆史作用,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還是默默無聞的布衣,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刻畫。這些人物形象,如項羽的勇猛、劉邦的豁達、廉頗的忠誠、李斯的權謀,至今仍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史學價值: 《史記》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學巨匠。其語言精煉生動,敘事波瀾起伏,充滿瞭藝術魅力。它不僅為後世史學傢提供瞭寶貴的史料,也為文學創作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抱負,在《史記》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 思想深度: 《史記》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探討瞭曆史發展的規律,以及權力、命運、人性等諸多哲學命題。司馬遷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瞭曆史進程中的復雜性和偶然性,以及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86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齣身於史官世傢,自幼博覽群書,後繼承父職,成為漢武帝的太史令。在任期間,他廣泛搜集史料,足跡遍布全國,對祖國的曆史進行瞭深入的研究。後因“李陵之禍”,遭受宮刑,但他在巨大的痛苦中,依然堅持完成瞭《史記》的撰寫,展現瞭不屈不撓的史學精神。 意義與影響: 《史記》的問世,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確立瞭紀傳體史書的範式,為後世史書的編纂提供瞭藍本,更以其卓越的文學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成為瞭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韆百年來,《史記》被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是人們瞭解中國古代曆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那種能夠穿越時空,與曆史人物進行對話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這位撰者的這部巨著,恰恰能滿足我這樣的願望。雖然我沒有直接閱讀,但聽聞其中的敘事方式,非常注重細節的刻畫,能夠將曆史事件中的人物言行舉止、心理活動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就如同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目睹那些重要的曆史節點,感受當時的氛圍,思考當時的決策。那些關於朝廷上的爭論,戰場上的廝殺,以及民間百姓的生活,都仿佛在眼前一一展開。它所展現的,不僅是宏大的曆史進程,更是其中每一個鮮活個體的命運。這種“以人為本”的曆史觀,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部冰冷的史書,更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史詩。即使隻是聽聞,也足以勾起我探究其中人物命運的強烈欲望。

評分

作為一個對社會運作模式和權力結構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常常會在一些討論中聽到關於這部巨著的提及。據說它其中蘊含著大量關於如何治理國傢、如何平衡各方勢力、如何應對危機等等方麵的深刻見解。朋友們會引用其中的某些論斷,來分析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這讓我對書中智慧的現實意義産生瞭極大的好奇。它似乎是一種超越時代的政治學教科書,能夠幫助人們理解權力背後的邏輯,以及曆史發展中的必然與偶然。我並非直接閱讀,但能夠想象,在這部著作中,一定充滿瞭各種政治博弈的精妙之處,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它所提供的,不僅僅是曆史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看待事物、分析問題的方法論。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這部作品充滿瞭敬意。

評分

最近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對這位撰者及其巨著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雖然尚未親自品讀,但從他們口中得知,此書並非是那種簡單的曆史編年,而是充滿瞭對治國安邦的深刻反思。朋友們常常引經據典,談論其中關於君臣之道、民生疾苦的論述,以及那些關於如何從曆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的智慧。我尤其對其中關於“通鑒”二字所蘊含的意義感到好奇,它似乎不僅僅是對過去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的啓示。想象著在那浩如煙海的文字中,蘊藏著無數關於權力、欲望、理想與現實的交織,以及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命運。這讓我對這位撰者的洞察力與遠見卓識充滿瞭敬意,也越發期待能夠親自去感受那份穿越韆年的智慧。它宛如一本沉甸甸的寶藏,等待著我去發掘其中的精髓,去理解那些曆史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與規律。

評分

偶然間得知有這樣一部傳世之作,雖然我本人並非曆史專業的讀者,但“資治通鑒”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一些小說那樣情節跌宕起伏,充滿瞭傳奇色彩,卻在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無盡的深意。我常常在想象,當這位撰者在伏案疾書之時,他心中所懷揣的是怎樣的情懷?是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憂思,還是對曆史規律的探尋?從旁人那裏零星聽到的一些關於其中人物的評價,比如某些帝王的明君之道,某些大臣的忠心耿耿,以及一些奸臣的陰謀詭計,都讓我對書中所描繪的那個復雜的世界充滿瞭好奇。它似乎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各種光輝與陰暗,也映照齣曆史前進的麯摺與反復。這種對人性和曆史深刻的洞察,即使未讀全書,也能感受到其非凡的價值。

評分

初次捧讀這本鴻篇巨製,便被其磅礴的氣勢所震撼。並非直接翻閱,而是從旁人繪聲繪色的解讀中,窺見瞭其冰山一角。那些關於王朝更迭、風雲變幻的敘述,如同史詩般在我腦海中鋪展開來。想象著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權謀鬥爭,他們的愛恨情仇,在這位古老智者的筆下,仿佛重又鮮活。每一次戰爭的謀劃,每一次政治的博弈,都充滿瞭智慧與博弈的張力,令人不禁為之著迷。雖然我並未真正深入其中,但僅憑這零散的片段,已足以勾勒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輪廓。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曆史的記載,更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沉澱下來的智慧結晶,是一種對人生、對政治、對得失的深刻洞察。即便隻是觸及其皮毛,也能感受到那份厚重與深邃,讓人心生敬畏,渴望進一步探索其內在的奧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