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
|
主编推荐 chief editor's choice |
宇廷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老师。认识他有三四年时间,算接触颇多。关于他的渊博,谦和,以及传奇与慈悲。凡见过他的人,都明白了解。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那些不认识他的朋友吧,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坦诚之书,宇廷老师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半生五十年走过的路,尤其是他用非凡的勇气,把学佛二十六年,寻找生命答案的路,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豪门、异国、奇遇、真情;普林斯顿、投资银行、哈佛、麦肯锡;出家、求法、圣僧、还俗;当兵、慈善、国际舞台、传奇婚姻。这本书是光怪陆离的旅程,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更是一本庄严的修行之书,至少对于我来说,正是在宇廷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一个涉世甚深的人,通过修行,的确可以离苦得乐,到达自在的彼岸。
——路金波
内容简介 Introduction |
他是国民党陈诚将军的长孙。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MBA,曾为麦肯锡资深顾问。为了寻找生命的答案,他曾经出家为僧三年,在禅宗、汉传佛法、藏传佛法中找寻修心的方法;又到西藏、青海、云南、印度、尼泊尔,追随近百位高僧活佛学习。他以非凡的勇气和坦诚写下这本《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是希望“让认真寻找心性的朋友们,不必走弯路。”
在这本不一样的自传里,陈宇廷讲述了自己传奇的半生经历:在台湾的少年时光,在美国求学的生活,在投资银行和麦肯锡工作的岁月,出家求法的经历,和格莱美音乐家央金拉姆的传奇婚姻。
本书语言朴实,细节丰富,精彩纷呈。适合佛学爱好者、商务人士,以及一切对生活有疑惑的人。目 录 Table of Contents |
自序
第一章童年与家庭教育
第二章少年当自强
第三章哈佛MBA
第四章初踏修行路
第五章出家
第六章四进四出麦肯锡
第七章传统公益和护持佛法
第八章求法
第九章公益创新
第十章婚姻探险之旅
第十一章念完阿弥陀佛回归觉性科学
附件一一些关于学佛与修行的科学观念
附件二破除迷信的《楞严经》五十阴魔
感謝
在线试读 Online Previews |
我的家庭生活
仁爱路的大房子里人很多。印象中家里有三位司机、两位厨师、两位端饭洗盘子的、三位保姆、两位照顾我奶奶的老阿姨,还有一位看着我父亲他们长大的老家人,是我爷爷的副官,是我们孩子们zui怀念的一位老家人。门卫那边还有大概一中队的兵,轮流守卫。
我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的,我们从小觉得有好多家人。有些家庭把帮忙的家人当佣人,有的还规定佣人见到主人一定要弯下腰来,讲排场,讲尊卑,我就觉得很不习惯,去那样的家里做客就会觉得很奇怪、很拘谨,觉得好像什么地方不对。如果是在电影里,他们的生活可能是让人羡慕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我这样和家人一起的感觉比较自在。
后来年纪大了些,尤其是开始学佛以后,就更加清楚,我们孩子们享受的这一切,其实都是我爷爷早年为国家付出的恩荫,他经历北伐和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身上还有子弹孔。别人尊敬我们,是因为我爷爷在台湾实践了和平的土地改革,让全台湾的佃农们都有了自己的土地,让很多地主们投入了工商业界,成为今日的许多大企业家族。1949年,他将台湾安定下来,为保留中华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爷爷为台湾做了很多事情,工作一直累到胃出血,zui后肝癌过世,真的是鞠躬尽瘁了。所以我们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照顾,其实是爷爷的功德和福报,不是我们的。小的时候搞不清楚这点,糊里糊涂的,只是觉得在一个大家庭里,人很多很热闹开心,有叔叔伯伯阿姨一堆人在照顾。但是长大之后慢慢发现,这不是我的,我何德何能,它是在消我的福报,我不应该去承受这些福报。
我父亲做“国防部长”的时候,有一连真枪实弹的兵照顾我们,我们家院子围墙有很大两扇铁门,进门时总有卫士会帮着开门,后来我们就自己带着钥匙,停了车自己从侧门进去开大铁门,然后把车开进去停好,之后再自己关门,不让那些卫士为我们服务。
有一次玩到深夜很晚回家,我们把车开到门口,不想打扰卫兵,又刚好忘了带钥匙,我就爬墙进去,爬到墙头一看卫兵拿枪对着我,我吓一跳,他也吓一跳,还好他没开枪,要不然“国防部长”的儿子就在自己家围墙上被打死了。
(节选)
------------------------------------------
哈佛第一堂课
哈佛的第一堂课给我印象很深,已经二十多年了我还记得很清楚,不是别的,就是“道德”。
老师讲了两点,第一,做违反自己良心道德的事,就好像面对涂满了肥皂的滑梯,你一踏出去,就会顺着滑梯一滑到底,回不了头的;第二,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度奢华,要存一笔钱叫做Walk Away Money,走人钱,让你能随时拍拍屁股走人。当你的上司、政府、客户要求你做超出道德良心底线的事,你要有能力说“不”,然后离开。但是如果你花费高,没有存钱,没有准备,到时候就会非常被动,你有房屋贷款,要负担小孩子的学费、家庭的生活费,你就会被迫走下这个涂了肥皂的滑梯。
(节选)
--------------------------------------
跟随星云大师
zui开始我是去佛光山学习,住了大约三四个月。
佛光山是星云大师创建的大道场,有近千名出家人,在全球五大洲都有一两座大型寺院及许多中小型寺院和精舍,台湾各县市也都有寺院和精舍,是当时台湾zuida的寺院体系。
星云大师在台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曾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他的伟大事迹不需要我多说。大师对我极为照顾,我非常地感恩,在此仅介绍我体会到的大师两方面伟大之处。
第一方面是大师传承了中国寺院的古代道风,将寺院和僧众的规矩带到了台湾,而且发扬光大。星云大师11岁出家,1949年22岁到台湾。由于自幼在寺院中长大,对出家众的戒律和规矩都有完整的学习,但由于战乱,没有机会进入佛学院或禅堂学习经教和禅修,而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凭借着无比强大的毅力、对佛法的信心、严谨的持戒,在那么困难、很少人供养的艰苦环境中,一步一步建立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寺院体系,将中国寺院的传承保留了下来,是极为了不起的。
这些规矩的范围非常广阔,包括规范僧人行为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走路,怎么拿碗拿筷子,怎么吃饭等等。不只是教导这些外相,也教导在行住坐卧的时候,心念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些基础,奠定了一位出家僧人的基本威仪。
在佛光山受过训练的出家众,在公众场合很容易分辨出来。
他们坐如钟,坐姿稳重,不会东倒西歪;双腿距离端正,不会大张着腿如土匪,也不会夹着如憋尿;双脚平放于地,决不抖腿,更不会跷着二郎腿。
走时行如风,身形正直,不会弯腰驼背;头正眼神略朝下,不会抬起下颚目中无人,也不会低着垂头丧气,更不会心思涣散,东张西望。
吃饭时左手持碗如龙捧珠,右手拿筷如凤点头,没有声音地、不急不缓地将食物送入口中,不会像动物一样低头趴身用嘴去啃咬食物,更不会狼吞虎咽,吃得口沫横飞。
这些很多人不重视的小事,其实对修行人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僧人。不只外人看了会觉得是一位堂堂正正、非常庄重的僧人,对佛法生起信心,对出家人生起尊重心。对自己的修行,也会因为持身正直,而气脉通顺、器宇轩昂,自然意诚心正。星云大师将这许许多多自古传承下来,儒家佛家共通的持身规矩,带到了台湾,成为数千僧众的基本礼仪和行为准则,大幅提升了佛教的形象与尊严。
另外,佛光山的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萨行。星云大师的待人处世,总是能让所有来访的宾客、居士,都觉得特别舒服,感觉特别好。
所以佛光山也有点像一个超级服务团体。比如,你上山来的时候,他一定提前到,站在那里等你。你下山离开的时候,他们一定排好队站在那里跟你说再见。当车子开动,他们开始挥手道别,不会互相说话或回头走开。等到车走得老远了,他们完全出了你的视线了,确定了,他们才会离开。
又比如当时我在佛光山国际处服务,规定电话的铃声不超过三声就要接起来,因为超过三声对方就会觉得不舒服,会生烦恼,而菩萨一定不能让众生起烦恼。其实原则很简单,少照顾自己的需要,多让周围的人欢喜。很多规矩和礼仪我其实也没学得完全,山上许多僧众做得细致到真的让人觉得尊敬。
佛光山zui重视的一套方法是“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也是“菩萨必修法门”,想学习做菩萨的人必须做的事。
四摄法第一个法门是布施,就是给,和任何人相处都先给,没钱时,可以给人好吃的食物,给人想看的书;没有东西时,可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第二是爱语,讲别人需要的话、好听的话、喜欢的话。
同事,就是和人一起平等工作。佛光山办活动的时候,出家众不是高高在上指导在家众做事,而是大家一起平等做事。
利行,就是做很多利益别人的行为,办孤儿院、老人院、救济活动、慈善项目、文化事业。还办了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夏令营,很多家长把问题儿童送到了佛光山,山上的出家众帮助改变了大量的问题儿童,使他们变得身心健康。很多问题儿童的家长其实本身都有问题,他们又顺便把这些问题家长也改变了。我常觉得佛光山的僧众真的都是三头六臂,什么都会,而且还要完全无我地付出。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然地具足了很多证悟的基本条件。
(节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