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古董身世、故事反转、主线剧情透露、老板与医生的日常……
集合《哑舍》正篇全部六十个古董的精彩番外。
饕餮盛宴之后的清新甜点,
配合正篇阅读,更美味哦!
作者简介
玄色,青春文学作家,AB血型的射手座,主业宅女,副业码字。擅长烹饪和幻想,爱好阅读和旅行,追求奔放自由的人生,所以游走于历史与幻想之间,写下一个又一个略带哀伤的美丽故事。代表作有《哑舍》系列、《守藏》、《昊天纪》系列等,作品畅销逾千万册。
晓泊,新锐插画师。画风细腻唯美、意蕴悠长深远。代表作《哑舍》系列插画、《哑舍》漫画系列、《哑舍大画集》等。
目录
序
壹
鱼纹镜 /香妃链 /人鱼烛 /黄粱枕
越王剑 /山海经 /水苍玉 /巫蛊偶
虞美人 /白蛇伞 /长命锁 /赤龙服
贰
四季图 /锟铻刀 /无字碑 /黄金面
九龙杯 /六博棋 /廷圭墨 /亡灵书
留青梳 /铜权衡 /白泽笔 /和氏璧
叁
天钺斧 /独玉佛 /龙纹铎 /玉带钩
定盘珠 /虎骨韘 /象牙骰 /震仰盂
五明扇 /免死牌 /青镇圭 /乌金鼎
肆
织成裙 /玉翁仲 /天如意 /无背钱
司南杓 /犀角印 /菩提子 /獬豸冠
屈卢矛 /双跳脱 /蘅芜香 /涅罗盘
伍
…… ……
后记
精彩书摘
白蛇伞
白露扶着受伤严重的青衿,绝美的脸容上满是哀伤。这次她们受的伤太严重了,而且对方专门挑着她们法力弱的端午节来袭。她还能勉强支撑人形,但法力比她弱很多的青衿已是强弩之末,马上就要被打回原形了。
“姐姐,小青这就走了,如果我还能记得姐姐,再等我几百年。”青衿的朱唇染着血,微笑道。
白露缓缓地点了点头,被打回原形就代表着神智也会回归混沌,如果伤得太重,恐怕小青就会变回一条神智未开的普通青蛇。她想要承诺会照顾她,可是她现在自身难保,只好默默地点了点头。
“姐姐,你与我不一样,只要你的本命珠还在,就可以重新凝炼身体……”青衿说话已经很困难了,身形若隐若现,但她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姐姐……找个安全的地方……把你的本命珠藏好了……”
白露低头看着躺在她掌心伤痕累累的青蛇,用仅剩的法力,让它的伤痕愈合。青蛇醒了过来,歪着头警惕地看着身边的白露,也许是她身上的气息让它感到熟悉,便讨好地蹭了过来。
青衿是白露在几百年前捡到的一条青蛇,因为修炼太过于清苦孤寂,白露便忍不住为这条青蛇开了神智,助她修炼。
不过这一回,还是放手吧。
弯腰把青蛇放在草地上,看着它依依不舍地离去,白露绝美的面容上凄厉无双。
她多少也能猜到她的情劫难过,但过不了情劫又有什么呢?她太伤心了。
她在这个世上已经太久了,久到已经没有牵绊能让她继续活下去了。
把本命珠找个安全的地方吗?
可是,哪里又是安全的地方呢?
白露从口中吐出本命珠,因为她妖力受损,原本如珍珠般润泽的本命珠已经黯淡无光,就像是普通的石子一样。
——————
白露慢慢地走回自己的家,正好看到不远墙角处一闪而过的袈裟。
那抹红刺目无比。
“娘子,草药可采好了?快来吃饭吧!”屋中,她爱过的男人,正用和往日一样温柔的话语呼唤着她。
白露闭了闭眼睛,感受着阳光洒在身上的温度。
午时三刻,正是她妖力弱的时候。
白露扯开一抹僵硬的微笑,步入小院之中,正好看到院子中央那一桌的酒菜。
而她爱过的男人,正为她倒了一杯雄黄酒,殷勤地向她递了过来。
白露低头看着手中摇曳的酒液,映照着自己扭曲的容颜。
“对了,这颗珠子给你。”白露接过酒杯,用另一只手握着自己的本命珠毫不在意地伸了出去。
男人愣了愣神,有些不知道为何妻子会给他这颗毫不起眼的小石子。他笑了笑,一边打算伸手接过来一边道:“是在林子中捡的吗?”
白露顿了顿,便把手中的本命珠毫不留恋地向后扔到了院子外。
“是啊,是我捡的,现在不要了。”白露轻描淡写地说着,然后低头默默地喝掉了手中的雄黄酒。
冰凉的酒液滑过喉咙之时,她的眼角也滑过一滴清泪。
——————
“你这个恶僧!居然骗我!你骗我说我娘子被妖魔附身,我才给她喝这杯雄黄酒的!”男人状如疯魔,死命地扑打着一个年轻的和尚。在他们的不远处,静静地躺着一条美丽的白蛇,只是已经毫无声息。
年轻的和尚皱了皱眉,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斩妖除魔,难道还有了错不成?他早看出来这条白蛇功力深厚,若是被她看出她夫君有何异样,定会逃之夭夭。所以他便连她的夫君一起骗了,连番除去她的侍女,重伤了她之后,才有了机会。
只是他没想到,这一杯掺了料的雄黄酒居然就能轻易结果了她。
年轻的和尚拧紧了眉,反复观察之后才道:“善哉,此妖不知把本命珠给了谁,所以才有此下场。”
“本命珠?”男人踉跄了一下,忽然想到之前妻子递给他的那颗毫不起眼的小石子。他发了疯似的向院外跑去,可是院外的沙子地上,满满的都是形状差不多的小石子。
看着男人跪在地上,魔怔一般地翻找着,年轻的和尚一想便知发生了何事,他合掌叹道:“痴儿,两个都是痴儿。是她不想活了啊……”年轻的和尚想来也是后怕,他原打着坏的结果,可终却是无比的顺利,收了这条白蛇的精魄镇压在雷峰塔下。只是他决定不再多言,等那条白蛇的精魄重新聚集妖力重回人间,她爱着的这个男人,想来早就已经化为白骨了。
也许,是爱过的男人也说不定。
年轻的和尚一撩袈裟,宣着佛号默默地离开了。
众生皆苦,想要出世必先入世,他要体会的还很多。
——————
男人依旧跪在地上寻找着属于他妻子的本命珠,只是那颗本命珠实在是太小了,也许会被一阵风刮走,也许会被鸟儿叼走,也许也会被深深地埋在泥土里。
看着院子里毫无声息的美丽白蛇,男人想起那和尚说的话。
她是不想活了啊……
所以才那么淡然地扔了本命珠,所以才那么坦然地喝了他递过去的雄黄酒……
男人握紧了拳,他和妻子亲密无间,怎么会感觉不到她的不对劲。只是他从未想过妻子会是修炼多年的妖精,但妖精又有什么?他的娘子从未杀过生灵,比任何人都要干净。
男人知道,妻子不想活了,肯定是因为他的欺骗。
可是他也是被人骗了啊……
男人抱着毫无声息的美丽白蛇,泪流满面。
——————
许久之后,男人娶了另外的妻子,也有了好几个孩子。
他的亲人们都知道他有一柄美丽的白伞,随身携带,无论晴天还是雨夜。
“怨恨着我吧……我另娶了妻子……还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骨……”
“所以……请一直怨恨着我吧……”
“一定要来找我……”
“生生世世……”
……
前言/序言
序
其实我在写哑舍正篇的时候,很多篇章就留了白,有一些想法和情景,例如反转的剧情,会破坏整个文章的基调,并不适合出现在正文里,就被我无情的删除了。
后来借着出大画集的机会,写了几篇外传,让晓泊用绘本的形式画了出来。但也仅是有限的几篇。
此次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出哑舍的精装版,编辑建议我说要增添点内容。
可是正篇里每一部,都严格按照一部十二个故事加一篇后记的格式,加什么内容我的强迫症都不会允许。一部写一篇序?这个更夸张……哪有同一时间写五个序的?
编辑大人不死心的问我,有没有外传啊?
喏,我想起了之前大画集的几篇外传,觉得如果只登几篇的话,还是破坏了我的强迫症。
编辑大人一击掌,说这个简单啊!你每个故事写一个外传不就够了吗?这个肯定整齐!
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想想就是个大工程啊!六十个小故事!每个都要重新回到当时写文时的情绪里,再查当时查过的资料,非常的细碎。
晓泊同学在旁边加了一句,说他近正在画古董拟人……打算每篇都画……
编辑大人一拍桌,说就这么定了!整个六十个故事和六十张古董图加六十个拟人图,正好能出一本全彩的古董小传!
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真是自己挖坑给自己跳啊!!!
不过有挑战性的工作,反而更加让人有斗志。
虽然过程十分艰难,我也从来没有尝试过在极短的时间内,思维切换得如此迅速。
写古董小传的过程,是从重新阅读正篇的文字,回忆当时的构思,找出当年的写作资料,从故事中找寻可以写外传的切入点,再写外传的大纲,后动笔。
也许有人会讲,在已有的故事上写外传,应该会轻松一些吧?
其实并不,我的情绪要全部沉浸在当时的故事之中,才会有灵感。而且哑舍一部和第二部的故事,可能外传还能好写一些。但从第三部开始,就非常难了。很多的故事从开头到结尾,一环扣一环,非常的完整,很难在任何一个地方插入外传。一旦写不好,就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变成了画蛇添足。
因此,有些外传,我穿插了主线剧情,又或者用老板的日常来代替。
所以,有可能这本古董小传,大家通篇连贯的阅读下来,会有时空错乱的感觉,那是因为每一篇发生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
强烈建议,配合正篇一起阅读,会更美味哦!
后记
终于写完啦!
虽然写作的过程非常艰难,但终究也是写完了六十个外传故事。
有些小故事补全了一些设定,例如在山海经之中,三青为什么跟医生那么好。例如为什么长命锁碎掉了医生才能继续活下去。
有些小故事则更好的补充了正篇的主题,例如五明扇的正篇写的是,经常说谎的人,就会怀疑别人说谎。而外传写的是,谎言其实也分恶意和善意。
有些小故事都是有连贯性的,多次出现的天光墟、云象冢之类的地方,也会出现在哑舍第六部哦!
有些小故事,编辑大人在阅读之后,虽然觉得很流畅,但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在我解释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所以她也建议我在小传之中,用大家能理解的话来多解释一下。
但我写故事,尤其是写哑舍的时候,更喜欢像中国山水画那样留白。能看懂一层意思,也会觉得很好看。但其实能看懂深层次的意义,会觉得更有意思。
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能看得懂我文中所要表达的故事,但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哑舍也正因为这样才更加让大家喜欢,我也并不想改变。实在也是……不知道怎么改变,有些线索都在正篇里啦!再重复多说一遍,行文就太繁琐啦!
总之,在写古董小传的时候,我重新阅读多年前自己的文,也会经常被感动。
我也会鼓励自己,原来当时的我写得这么好,以后也不能输给以前的自己啊这样。
我会继续努力的!
感谢晓泊同学的及时交稿……他画六十个人设的难度等同于我写六十个小传,尤其他是按照顺序画的,但我并不是按照书里的顺序写的小传。有时候就会出现……啊呀,我想写这个古董是个汉子,晓泊就要痛苦的把画好的妹子改成汉子的情况……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胡主编和涂涂的大力鞭策……不和你们开会就没有这本古董小传啊……下回开会千万不要当面开会了……很容易说着说着就挖新坑啊喂……
感谢美编妹子和发行部的老师们,每本书的出版都缺少不了各位的辛苦!
后当然要感谢下读完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要继续支持我支持哑舍哦!
琉璃旧梦:宋代文玩鉴赏录 作者: 墨痕 出版社: 翰墨轩 装帧: 精装,附赠宋代常用纹饰图谱 页数: 780页,含彩印高清器物图版120幅 字数: 约45万字 --- 内容简介 【卷首语:尘封的雅致,穿越千年的低语】 本书并非探寻神鬼秘闻,亦非描摹市井百态的通俗读物,而是对宋代文玩艺术一场深度而细腻的考古式回溯。作者墨痕,一位深耕宋代史与器物美学数十载的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据精神,将我们引入那个被誉为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巅峰的时代。 《琉璃旧梦:宋代文玩鉴赏录》聚焦于宋代士人阶层日常所珍视、把玩、甚至融入生命哲学的器物群像。它以“物”为载体,折射出宋代独特的审美取向——那种洗练至极、追求“天人合一”的内敛之美。全书结构宏大,脉络清晰,分为器、书、画、香、茶、玉六大部分,层层递进,深入剖析宋人如何以器载道,以物寄情。 --- 第一部分:琢玉成器——宋代工艺的至高境界 (约200字) 本部分深入探究了宋代工艺美学的核心——对材料自然之性的尊重与升华。重点剖析了宋代玉器如何从唐代的雍容华贵转向温润含蓄的“君子之德”。书中详尽对比了和田玉、青玉在宋徽宗时期受到的推崇与制式变化,特别关注了“素面”玉器的哲学内涵。 此外,对宋代金银器的失蜡法工艺进行了详尽的技术解析,指出其在造型上如何摆脱域外影响,形成特有的“瘦、透、匀、精”的宋代风格。我们将在书中看到,即便是寻常的铜镜,其背后的纹饰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或儒家伦理。 --- 第二部分:纸上乾坤——宋代刻本与帖学的兴盛 (约250字) 宋代是活字印刷术的孕育与发展期,更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宋代文人对书籍的痴迷与收藏热潮。我们不谈常见的《四书五经》注本,而是聚焦于那些记载风雅韵事的“小品书”。 核心内容聚焦于: 1. 宋版书的“宋槠”之美: 详细描摹了宋代镂版工艺的精细程度,包括界栏、鱼尾、朱墨套印等技术特征,并辅以高清图版对比元明清刻本的差异。 2. 帖学与书风的变迁: 深入分析了宋四家(苏黄米蔡)的书法风格如何影响了当时的书札、扇面以及经史子集的校注体例。书中收录了多幅首次披露的宋代官宦人家的私人信札拓本,揭示了日常用笔的真实风貌。 3. 手抄本的艺术价值: 对宋代“精写本”的用纸、墨色选择进行了化学分析,解释了为何这些手抄本历经千年仍保持神采。 --- 第三部分:宣和遗风——院体画与文人写意 (约300字) 宋代绘画艺术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峰。本部分以“物”的视角切入画作,而非单纯讨论画家生平。 首先,深度解读了北宋山水画中对“虚空”的处理,探讨了巨碑式山水(如范宽)与小品式山水(如李成)中“留白”的比例与哲学意图。 其次,对徽宗朝的院体花鸟画进行了细致的物种鉴定和季节考证。例如,书中通过对比传世的《瑞鹤仙图》与同时期植物学记录,还原了当时宫廷对自然描摹的精准度,以及这种精准如何服务于“格物致知”的理念。 最后,本章详尽梳理了“文人写意画”的雏形与发展。重点分析了苏轼等人如何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象征自身的隐逸情怀与对现实的疏离感,使得一幅墨竹不再是植物,而是士大夫人格的投射。 --- 第四部分:一炷清心——宋代香事考证与香具的演变 (约250字) 宋人对“香”的迷恋,超越了简单的熏染,它是一种构建精神空间的仪式。本书打破了香文化神秘化的表象,从实际器物和史料入手,构建了宋代的“闻香”体系。 书中详述了: 1. 香料的溯源与品鉴: 结合海外贸易记录(如泉州港口档案),考证了龙涎香、沉香在宋代的稀有程度及市场价格,并描述了当时文人如何通过辨识香气的“层次”来判断真伪。 2. 香具的分类与功能: 对宋代的香炉、嫪盒(香盒)、调香工具进行了详尽的图解与分类。例如,钧窑香炉在釉色的微妙变化中如何体现窑火的“脾气”,以及瓷制香球如何适应骑行宴饮的需求。 3. “香印”的艺术: 特别开辟章节介绍了一种在宋代极其风靡的活动——印制香饼。书中还原了香印模具的材质(犀角、象牙、木料)与纹饰,揭示了印香过程中的审美仪式感。 --- 第五部分:点茶成禅——宋代茶具的精致与冲突 (约250字) 茶文化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拒绝重复煮茶法,而是专注于“斗茶”背后的器物竞争与审美冲突。 核心观察点在于: 1. 建盏与曜变: 详细分析了建窑“兔毫”、“油滴”、“曜变”的形成机制,重点探讨了曜变所蕴含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为何这种“偶然”被宋人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学范本。书中附有显微镜下的釉层分析图。 2. 茶碾与茶筅的材质: 考察了宋代不同阶层使用的茶碾材质(玛瑙、石英、铜)如何影响了茶粉的细度,以及竹制茶筅在击拂过程中对茶汤“沫饽”持久性的影响。 3. 品茗的场所: 结合当时的园林志,描述了茶室(如“茶寮”)的陈设,以及不同形制的茶盏(深腹、浅腹)在不同光线下对茶汤颜色的影响。 --- 结语:器物与时间的和解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宋代生活的独特棱镜。每一件器物——无论是沾着墨汁的书卷,还是被香气浸润的瓷盏——都是那个时代士人精神世界的具体化身。通过对这些“古董”前世今生的细致梳理,读者得以体会宋代文人的“在场感”,理解他们如何在内敛的器物选择中,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 《琉璃旧梦》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历史细节、痴迷东方美学的读者的、沉静而充实的学术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