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家训 梁启超家书 全2册 家训挺经冰鉴 人生哲学绝学 处世绝学名人成功励志畅销书

曾国藩家书家训 梁启超家书 全2册 家训挺经冰鉴 人生哲学绝学 处世绝学名人成功励志畅销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梁启超
  • 家书
  • 家训
  • 励志
  • 人生哲学
  • 处世智慧
  • 成功学
  • 传统文化
  • 经世致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尺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2195406
商品编码:1523159821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全2册)

作者:梁启超 曾国藩著出 版 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书号:9787517121954,9787517121978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印刷时间:2017年4月

版次:2017年3月第1版

印次:2017年3月第1次

定价:70.00元

页数:256页,272页

字数:260千字,195千字

开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纸张:70克轻型纸

包装:平装


编辑推荐

《梁启超家书》

1.一门三院士的教子良方,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

2.只言片语,亲情满满 提笔之间,家国情怀

3.上接《曾国藩家书》,下启《傅雷家书》,传统家教与现代家教结合的典范

4.《梁启超家书》是在众多家书中精选几百余封汇编而成的精华本。它集中体现了梁启超先生为人处世、教子持家的智慧。

5.读家书,树家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6.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梁启超


《曾国藩家书》

1.修身、齐家、教子的经典读本。

2.言传身教,立德立言  寥寥数篇,字字珠玑 

3.修身齐家的楷模 正人正己的典范

4.《曾国藩家书》是在1500余封家书中精选300余封汇编而成的精华本。它集中体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教子持家的智慧。

5.读家书,树家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内容简介

《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尤其在对于儿女的教育上,“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对他教育成果的*好写照。

   梁启超的子女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有自己的成就,这与他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本书就是从梁启超给子女所写的书信出发,让读者能够体会到梁启超教育子女的思想,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来让自己的孩子受益。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的影响之所以经久不衰,这归之于他人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他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与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名优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曾国藩(1811—1872年),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人。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曾国藩幼从父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土,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媒体评论

《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先生的家书打破了中国家书的传统,这些书信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有的只是一位慈祥可爱的父亲在和孩子们作亲切的交谈,谈对国家大事和人生的看法,对未来人生的规划。通过这些家书,可以走近梁启超,走近他的家庭,了解梁启超家庭教育成功的真谛。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贬低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目   录

《梁启超家书》

辑一:一九一二年家书 / 001

辑二:一九一六年家书 / 009

辑三:一九一九年家书 / 021

辑四:一九二一年家书 / 025

辑五:一九二二年家书 / 031

辑六:一九二三年家书 / 039

辑七:一九二五年家书 / 057

辑八:一九二六年家书 / 095

辑九:一九二七年家书 / 139

辑十:一九二八年家书 / 211


《曾国藩家书》

辑一 一八四一年家书 / 001

辑二 一八四二年家书 / 019

辑三 一八四三年家书 / 049

辑四 一八四四年家书 / 075

辑五 一八四五年家书 / 101

辑六 一八四六年家书 / 117

辑七 一八四七年家书 / 133

辑八 一八四八年家书 / 139

辑九 一八四九年家书 / 147

辑十 一八五一年家书 / 157

辑十一 一八五四年家书 / 163

辑十二 一八五五年家书 / 169

辑十三 一八五七年家书 / 177

辑十四 一八五八年家书 / 185

辑十五 一八六〇年家书 / 209

辑十六 一八六一年家书 / 219

辑十七 一八六二年家书 / 223

辑十八 一八六三年家书 / 243

辑十九 一八六五年家书 / 253

辑二十 一八六六年家书 / 259


部分内容在线试读

《梁启超家书》

致思顺书

十二、十三号禀皆收。

祖父南归一行,自非得已。然乡居如何可久,且亦令吾常悬悬。望仍以吾前书之意,力请明春北来为要。前托刘子楷带各物,本有虾油、辣椒两篓(津中尤物也,北京无之),后子楷言放在车中恐有气味为人所不喜,故已抽出矣。又小说两部呈祖父消闲,有摹本缎两段,乃赏汝两妹者,人各一套。问思庄何故写信与二叔而不与我。岂至今尚未得闲耶?其外国缎一段则赏汝者也。汝三人将所赏衣服穿起照一相寄我。金器两件赏汝,汝两妹亦各一件,此次汝姊妹所得独多,汝诸弟想气不忿矣。然思成所得《四书》乃最贵之品也。可令其熟诵,明年侍我时,必须能背诵,始不辜此大赉也。吾游曲阜可令山东都督办差,张勋a 派兵护卫。吾亦极思挈汝行,若国内一年内无乱事,吾又一年内可以不组织内阁,则极思挈汝遍游各省。俾汝一瞻圣迹,但又不欲汝辍学耳。津村先生肯则诲汝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试以商津村何如? 经济学吾曾为汝讲生产论,故此可稍略,交通论中之银行货币既有专课尤可略,然则亦易了也。荷丈月入已八百,尚有数部,力邀彼往,其职约当前清之二品京堂。若皆应之则千余金可得。但今者报馆缺彼不可,印刷局在京非彼莫办也。而鼎父至今无着落,汝诸表兄日日来嬲我求差事,小四小八皆不自量,指缺硬索已四五次矣。吾亦无能为助甚矣,人贵自立也。

示娴儿。

饮冰十二月五日


韩集本欲留读,因濒行曾许汝,故复以赉汝。吾又得一明刻本《李杜全集》,字大寸许极可爱,姑以告汝,却不许撒娇来索。思成若解文学则吾他日赏之。

a 张勋(1854—1923 年):字绍轩,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行伍出身。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凯,武昌起义后,为表示忠于清王朝,所部禁剪辫子,被指为“辫子军”。1917 年6 月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逼走总统黎元洪,7 月1 日与康有为宣布复辟,

12 月被皖系军阀段祺瑞所击败,逃入荷兰公使馆,被通缉,后病死天津。


致思顺书


十四、十五号禀均收。吾前为汝计学科,竟忘却财政学,可笑之至。且法学一面亦诚不欲太简略(国际法实须一学),似此非再延数月不可,每来复十四小时大不可,吾决不许汝如此。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可与诸师商,每来复最多勿过十时。因自修尚费多时也,可述吾意告之,必须听言,切勿着急。)从前在大同学校以功课多致病,吾至今犹以为戚。万不容再蹈覆辙,吾在此已习安,绝无不便。汝叔沪行亦未定(此事须俟荷丈一到沪乃定),即行后吾亦能自了,得汝成学,吾愿大慰,诸师既如此相厚,尤不可负。且归后决无从得此良师。今但当以汝卒业为度,不必计。此间请商诸师,若能缩短数月固佳,否则迳如前议至明年九月亦无不可,一言蔽之,则归期以诸师之意定之。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须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

前已合寄四千谓夙逋可耳,何尚需尔许耶? 此间已无存(有万金存定期不能取出),本月收入须月杪乃到手,明日只得设法向人挪借,若得当电汇以救急耳。子楷带去各物已收否? 祖父想已旋南耶。

示娴儿。

饮冰十二月十六夕


致思顺书


得书知添一幼弟,甚喜慰,想母子平安耶?祖父命以何名,想有书在途矣。大版《通鉴》不须汝索,已嘱擎一购寄,非久或将寄至矣。王姑娘a赏品必给之,但无便人,恐难寄耳。汝母耳珰,则俟归来自置何如。读报见米价落;疑必小有所获,但兹事总极险,终以戒断为善,可仍常谏汝母也。吾昨夕因得须磨书,烦躁异常,又见国事不可收拾,种种可愤可恨之事,日接于耳目,肠如涫汤,不能自制。昨夕大雪,荷丈与汝叔皆外出游乐,吾独处不适,狂饮自遣,今宿酒未解,得汝书极慰耳。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故念汝不能去怀,昨夕酒后作一短简,今晨视之乃连呼汝名耳,可笑之至,今不复寄,以乱汝意,吾须欲汝侍我,然欲汝成学之心尤切也。几欲东渡月余,谢绝一切,以自苏息也,大抵居此五浊恶世,惟有雍乐之家庭,庶少得退步耳。吾实厌此社会,吾常念居东之乐也。汝求学不可太急,勿贻吾忧。

示娴儿。

a 王姑娘:也称王姨,即王桂荃,梁启超的偏房夫人。

饮冰十二月二十日

前书索全家相片,想已寄出,汝近顷照相否,吾极欲见汝近影。

乡书仍寄艺新否? 一禀可加封寄。



辑二  一九一六年家书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

——家书摘录


致思顺书

王姨今晨已安抵沪,幸而今晨到,否则今日必至挨饿。因邻居送饭来者已谢绝也(明日当可举火,今日以面包充饥)。此间对我之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保卫,现决无虞。吾断不致遇险。吾生平所确信,汝等不必为我忧虑。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觉此于中国前途甚有关系,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今复还我忧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视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此书可寄示汝两弟,且令宝存之。

民国五年一月二日


致思顺书

数日未得书报,而母近状甚念,甚念,彼已出院否? 体复元否?曾发见他病否? 若因此而更除杂病,益健康,则未始非福耳。此间甚安,吾每日早睡早起,眼病亦渐痊,可每日读书作文甚多,此时暂不他行,一切饮食起居皆王姨一人料理,闻彼曾寄一和文信已收否?至为稳便,汝曹不必远念。

民国五年一月七日

来书总宜外加一封电日邮发。


致思顺书


书及禧柬并收,屋有售(买)主速沽为宜,第求不亏已足,勿计赢也。此著既办,冰泮后即可尽室南来,赁庑数椽,虀盐送日,却是居家真乐。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汝辈小小年纪,恰值此数年来无端度虚荣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羶而丧吾所守耶?此次义举虽成,吾亦决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吾近来心境之佳,乃无伦比,每日约以三四时见客治事,以三四时著述,馀晷则以学书(近专临帖不复摹矣),终日孜孜,而无劳倦,斯亦忧患之赐也。

民国五年二月八日


致思顺书


寄去《从军日记》一篇,共九页,读此当详知吾近状。书(此间无书不拆故不敢付邮)辗转托递,恐须一月后乃达,其时吾踪迹当暴露于报中矣。此记无副本,宜宝存之,将来以示诸弟,此汝曹最有力之精神教育也。文辞亦致斐亹可观矣。吾尚须留此六日,一人枯坐,穷山所接,惟有佣作,然吾滋适,计每日当述作数千言也。王姨计已返津,汝等见报知我已入粤时(粤事定时),即当遣王姨来港(到港住家中,问永乐街同德安便知港家所在),候我招之。盖到粤后不便久与陆同居。一分居后,非王姨司我饮食不可,彼时之险,犹过于居沪时也。越南入境如此其难,汝母归宁只得从缓一两月后,局面剧变,彼时或可自由行动也。

民国五年三月十八日自越南帽溪


致思顺书


孟曦昨日至海防,即夕入云南,觉顿早安抵梧州。

嗟夫思顺,汝知我今夕之苦闷耶?吾作前纸书时九点耳,今则四点犹不能成寐。吾被褥既委不带,今所御者,此间佣保之物也,秽乃不可向迩。地卑湿蚤缘延榻间以百计,嘬吾至无完肤,又一日不御烟卷矣。能乘此戒却,亦大妙。今方渴极,乃不得涓滴水,一灯如豆,油且尽矣,主人非不殷勤,然彼伧也,安能使吾适者。汝亦记台湾之游矣,今之不适且十倍彼时耳。因念频年佚乐太过,致此形骸,习于便安,不堪外境之剧变,此吾学养不足之明证也。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更念吾友受吾指挥效命于疆场者,其苦不知加我几十倍,我在此已太安适耳。吾今当力求睡得,睡后吾明日必以力自振,誓利用此数日间著一书矣。

三月二十夜


致思顺书


娴儿读:

吾今成行矣。在此山中恰已十日,而其间却有一极危险之纪念。盖此间有一种病,由烈日炙脑而生者,故土人必以黑布裹头(印度人之红布亦为此)。吾初至之日,主人本已相告,而我不检,乃竟罹之。记一夕曾作书与汝,谓薅闷思家,不能成寐,不知为此病之发也。明晨起来稍觉清明,及下午而热大起,一夜之苦痛,真非言语所能形容。孑身在荒山中,不特无一家人且无一国人,实则终日室中并人而无之,若其夕死者,明日乃能发见。灯火尽熄,茶水俱

绝,此时殆惟求死,并思家人之念亦不暇起矣。明晨人来省视,急以一种草药(专治此病之药)治之,不半日竟霍然若失,据言幸犹为轻症,然若更一日不治,则亦无救矣。险者! 病起后,脑无一事,于是作《国民浅训》一书,三日夜成之,亦大快也。二黄皆已往云南,吾一人独入桂,尚须挟骑走山中四日乃能易舟也。自此以往皆坦途,可勿念。病虽痊愈,然两日来浑身发痒,搔之则起鳞粟,今遍体皆是,非蚤所啮也,不解何故?此地卑湿,非吾侪所堪,幸即离去,否则必再生病也。

民国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致思顺书


吾日内即往日本,在彼半月当归沪小住,途旅甚安,同行保护之人不乏,可勿远念! 汝辈学业切宜勿荒。荷丈家中常往存问。

民国五年五月三日

王姨即遣来沪,在沪待我归,已租定住宅,到沪时往周家问询便得。此事极要。


致思成、思永书


思成、思永同读:

来禀已悉。新遭祖父之丧,来禀无哀痛语,殊非知礼。汝年幼姑勿责也。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也不必愤懑。但向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闻汝姊言,汝等颇知习在苦学俭朴,吾心甚慰,宜益图向上。吾再听汝姊考语,以为忧喜也。

民国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曾国藩家书》

辑一   一八四一年家书

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九弟阅《易知录》,现已看至隋朝。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

——家书摘录


禀祖父母书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发第六号家信,十六日折弁又到。

孙男等平安如常,孙妇亦起居维慎,曾孙数日内添吃粥一顿,因母乳日少,饭食难喂,每日两饭一粥。

今年散馆,湖南三人皆留。全单内共留五十二人,仅三人改部属,三人改知县。翰林衙门现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可谓极盛。

琦善已于十四日押解到京,奉上谕派亲王三人、郡王一人、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会同审讯,现未定案。

梅霖生同年因去岁咳嗽未愈,日内颇患咯血。同乡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日在县城发信,已经收到。正月二十五信,至今未接。

兰姊以何时分娩?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绝无解危之处,则二伯祖母将穷迫难堪,竟希公之后人将见笑于乡里矣,孙国藩去冬已写信求东阳叔祖兄弟,不知有补益否?此事全求祖父大人做主,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嘘枯回生:比喻将死之人有望起死回生。)。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划,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

孙因念及家事,四千里外,查无消息,不知同堂诸叔目前光景,又念家中此时,亦甚难窘,辄敢冒昧饶舌,伏求祖父大人宽有无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说法之处,望详细寄信来京。

兹逢折便,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禀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部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迩际(迩际:现在,目前。)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九弟功课有常,《礼记》九本已点完,《鉴》已看至《三国》,《斯文精粹》诗文,各已读半本,诗略进功,文章未进功。男亦不求速效,观其领悟,已有心得,大约手不从心耳。

甲三于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须扶持,尚未能言,无乳可食,每日一粥两饭。家妇身体亦好,已有梦熊之喜。婢仆皆如故。

今年新进土,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同乡京官如故。郑莘田给谏服阕来京。梅霖生病势沉重,深为可虑。黎樾乔老前辈处,父亲未去辞行,男已道达此意。广东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兹将抄报付回。

男等在京,自知谨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挂怀。家中事,兰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男谨禀。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禀祖父母书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初五日接家信一封,系四弟初十日在省城发,得悉一切,不胜欣慰!

孙国藩日内身体平安。国荃于二十三日微受暑热,服药一帖,次日即愈,初三日复患腹泻,服药二帖即愈。曾孙甲三于二十三日腹泻不止,比请郑小珊诊治,次日添请吴竹如,皆云系脾虚而兼受暑气,三日内服药六帖,亦无大效。二十六日添请本京王医,专服凉药,渐次平复。初一初二两日未吃药,刻下病已全好,惟脾元尚亏,体尚未复,孙等自知细心调理,观其行走如常,饮食如常,不吃药即可复体,堂上不必挂念。冢孙妇身体亦好。婢仆如旧。

同乡梅霖生病,于五月中旬,日日加重,十八日上床,二十五日子时仙逝。胡云客先生亦同日同时同刻仙逝。梅霖生身后一切事宜,系陈岱云、黎樾乔与孙三人料理。戊戌同年赙仪共五百两,吴甄甫夫子(戊戌总裁)进京,赙赠百两,将来一概共可张罗千余金。计京中用费及灵柩回南途费,不过用四百金,其余尚可周恤遗孤。

自五月下旬以至六月初,诸事殷繁,孙荃亦未得读书。六月前寄文来京,尚有三篇孙未暇改。

广东事已成功,由军功升官及戴花翎蓝翎者,共二百余人。将上谕抄回前半截,其后半载升官人名,未及全抄。

昨接家信,始知楚善八叔竹山湾田,已于去冬归祖父大人承买。八叔之家稍安,而我家更窘迫,不知祖父如何调停?去冬今年如何设法?望于家信内详示。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大约冬初即须借账,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

余容续禀,即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孙跪禀。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禀祖父母书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初七日发家信第九号,二十九日早接丹阁十叔信,系正月二十八日发,始知祖父大人于二月间体气违和,三月已痊愈,至今康健如常,家中老幼均吉,不胜欣幸。丹阁叔信内言,去年楚善叔田业卖与我家承管,其中曲折甚多。添梓坪借钱三百四十千,外四十千系丹阁叔因我家景况艰窘,勉强代楚善叔解危,将来受累不浅。故所代出之四十千,自去冬至今,不敢向我家明言;不特不敢明告祖父,即父亲叔父之前,渠亦不敢直说。盖事前说出,则事必不成,不成则楚善叔逼迫无路,二伯祖母奉养必阙,而本房日见凋败,终无安静之日矣。事后说出,则我家既受其累,又受其欺,祖父大人必怒,渠更无辞可对,无地自容,故将此事写信告知孙男,托孙原其不得已之故,转禀告祖父大人。现在家中艰难,渠所代出之四十千,想无钱可以付渠。八月心斋兄南旋,孙在京借银数十两,付回家中,归兹此项,大约须腊底可到,因心斋兄走江南回故也。

孙此刻在京,光景渐窘。然当京官者,大半皆东扯西支,从无充裕之时,亦从无冻饿之时,家中不必系怀。孙现今管长郡会馆事,公项存件,亦已无几。

孙日内身体如恒,九弟亦好。甲三自五月二十三日起病,至今虽痊愈,然十分之中,尚有一二分未尽复归。刻下每日吃炒米粥二餐,泡冻米吃二次。乳已全无,而伊亦要吃。据医云此等乳最不养人,因其夜哭甚,不能遽断乳。从前发热烦躁,夜卧不安,食物不化,及一切诸患,此时皆已去尽,日日嬉笑好吃。现在尚服补脾之药,大约再服四五帖,本体全复,即可不药。孙妇亦感冒三天,郑小珊云服凉药后须略吃安胎药,目下亦健爽如常。

甲三病时,孙妇曾跪许装修家中观世音菩萨金身,伏求家中今年酬愿。又言四冲有寿佛祖像,祖母曾叩许装修,亦系为甲三而许,亦求今年酬谢了愿。

梅霖生身后事,办理颇如意,其子可于七月扶梓回南。同乡各官如常。家中若有信来,望将王率五家光景写明。肃此,谨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禀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

彭山屺进京,道上为雨泥所苦,又值黄河水涨,渡河时大费力,行李衣服皆湿。惟男所寄书,渠收贮箱内,全无潮损,真可感也。到京又以腊肉、莲、茶送男。渠于初九晚到,男于十三日请酒。十六日将四十千钱交楚。渠于十八日赁住黑市,离城十八里,系武会试进场之地,男必去送考。

男在京身体平安,国荃亦如常。男妇于六月二十三日感冒,服药数帖痊愈,又服安胎药数帖。孙纪泽自病痊愈后,又服补剂十余帖,辰下体已复元。每日行走欢呼,虽不能言,已无所不知,食粥一大碗,不食零物。仆婢皆如常。周贵已荐随陈云心回南,其人蠢而负恩。萧祥已跟别人,男见其老成,加钱呼之复来。

男目下光景渐窘,恰有俸银接续,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赀。今年尚可勉强支持,至明年则更难筹划,借钱之难,京城与家乡相仿,但不勒追强逼耳。前次寄信回家,言添梓坪借项内,松轩叔兄弟实代出钱四十千,男可寄银回家,完清此项。近因完彭山屺项,又移徙房屋,用钱日多,恐难再付银回家。

男现看定屋在绳匠胡同北头路东,准于八月初六日迁居,初二日已搬一香案去,取吉日也。棉花六条胡同之屋,王翰城言冬间极不吉,且言重庆下者,不宜住三面悬空之屋,故遂迁移绳匠胡同,房租每月大钱十千,收拾又须十余千。

心斋借男银已全楚。渠家中付来银五百五十两,又有各项出息,渠言尚须借银出京,不知信否。

男已于七月留须。楚善叔有信寄男,系四月写,备言其苦。近闻衡阳田已卖,应可勉强度日。戊戌冬所借十千二百,男曾言帮他。曾禀告叔父,未禀祖父大人,是男之罪,非渠之过。其余细微曲折,时成时否,时朋买,时独买,叔父信不甚详明,楚善叔信甚详,男不敢尽信。总之,渠但免债主追逼,即是好处。第目前无屋可住,不知何处安身?若万一老亲幼子栖托无所,则流离四徙,尤可怜悯。以男愚见,可仍使渠住近处,断不可住衡阳,求祖父大人代渠谋一安居。若有余铲,则佃田耕作。又求父寄信问朱尧阶,备言楚善光景之昔,与男关注之切,问渠所营产业可佃与楚善耕否?渠若允从,则男另有信求尧阶,租谷须格外从轻。但路太远,至少亦须耕六十亩方可了吃。尧阶寿屏,托心斋带回。严丽生在湘乡不理公事,篮簋不饬(篮簋不饬。篮:古代盛食物的方形器具。簋: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饬:整治,整顿。这里指不整理食具,形容为官不廉洁。),声名狼藉。如查有真实劣绩,或有上案,不妨抄录付京,因有御史在男处查访也,但须机密。

四弟六弟考试,不知如何?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九弟阅《易知录》,现已看至隋朝。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

男谨禀。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禀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四日接家信,内有父亲、叔父并丹阁叔信各一件,得悉丹阁叔人泮,且堂上各大人康健,不胜欣幸。

男于八月初六日移寓绳匠胡同北头路东,屋甚好,共十八间,每月房租京钱二十千文。前在棉花胡同,房甚逼仄,此时房屋爽垲(爽垲:清爽干燥。),气象轩敞。男与九弟言,恨不能接堂上各大人来京住此。

男身体平安,九弟亦如常,前不过小恙,两日即愈,未服补剂。甲三自病体复元后,日见肥胖,每日欢呼趋走,精神不倦。家妇亦如恒。九弟《礼记》读完,现读《周礼》。

心斋兄于八月十六日,男向渠借银四十千,付寄家用。渠允于到湘乡时送银二十八两交勤七叔处,转交男家,且言万不致误。

订待渠到京日偿还其银,若到家中,不必还他。又男寄冬菜一篓、朱尧阶寿屏一付,在心斋处。冬菜托勤七叔送至家,寿屏托交朱啸山转寄。

香海处,日内准有信去,王雅园处,去冬有信去,至今无回信,殊不可解。

颜字不宜写白折,男拟改临褚柳。去年跪托叔父大人之事,承已代觅一具,感戴之至,稽首万拜,若得再觅一具,即于今冬明春办就更妙。敬谢叔父,另有信一函。在京一切,自知谨慎。

男国藩跪禀。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洞悉世事,修炼心性:一部关于现代人精神成长的深度指南 书名: 《心灵的沃土:现代人自我雕塑与人生智慧的探寻》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古代名人的家书教诲,也避开了对特定历史人物成功哲学的系统梳理。它是一部面向当代读者,旨在提供一套实用、可操作、内化于心的精神成长体系的指南。我们深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焦虑感与日俱增,传统的道德说教往往显得空泛无力。因此,《心灵的沃土》致力于从心理学、哲学思辨以及当代社会观察的交叉点出发,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内在支柱,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笃定与内心的富足。 全书分为“洞察篇:看清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构建篇:打磨心性与情绪的炼金术”、“实践篇:在日常中落实深层价值”三大核心部分,共计十二个深度章节。 --- 第一部分:洞察篇——看清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 第一章:后真相时代的认知陷阱 本章深入剖析了信息茧房、确认偏误以及算法推荐对个体心智的潜移默化影响。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避免“被骗”,而是如何主动构建一套批判性思维的过滤器。重点阐述了“第一性原理”在日常决策中的应用,教导读者如何剥离情绪化的表述,直达事物的本质结构。我们不提供结论,而是提供提问的方法。 第二章: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哲学对话 现代生活充斥着不可预测性。本章邀请读者直面“不确定性”这一概念,将其从令人恐惧的洪水猛兽,转化为驱动创新的燃料。引用了当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斯多葛学派对“可控与不可控”的区分,指导读者将精力聚焦于“影响圈”而非“关注圈”。探讨了如何通过“黑天鹅事件”的思维模型,建立更具弹性的心理预期。 第三章:效率的陷阱与慢思考的必要性 在“即时满足”盛行的当下,深度思考的能力正被碎片化。本章批判了过度推崇“效率至上”的文化,强调了“心智漫游”和“延迟满足”在创造力爆发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那些真正具有突破性成果的个体,是如何主动为自己的日程表保留大块的“留白时间”进行无目的的沉思。 --- 第二部分:构建篇——打磨心性与情绪的炼金术 第四章:边界感的艺术:维护自我的能量场 健康的“界限”是心理安宁的基石。本章细致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给予”与“索取”的失衡。内容涵盖了如何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如何识别并处理“情感勒索”,以及建立清晰的个人时间、空间和精神主权。这不是教你变得自私,而是教你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资源保护。 第五章:情绪的化学反应与掌控 情绪并非敌人,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本章脱离了简单的“管理情绪”口号,转而关注情绪背后的生理机制和触发点。我们引入了情绪识别的“光谱模型”,教导读者区分焦虑、恐惧、愤怒等不同情绪的细微差异,并针对性地运用呼吸法、认知重评等技术,将高能情绪转化为可利用的动力,而非破坏力。 第六章:自洽与内在一致性的修炼 “言行一致”是成熟的标志。本章聚焦于“内在自洽”这一核心议题。探讨了当个体价值观与外部行为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道德上的自我校准。内容包括:如何诚实面对自己的“阴影面”,如何通过日记和反思,确保自己的短期决策与长期愿景保持同频共振。 第七章:从“完美主义”到“足够好”的解脱之路 完美的苛求往往是行动的最大阻碍。本章详细解析了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恐惧——害怕被评判、害怕失败的内在叙事。提供了一套“最小可行性行动(MVA)”的迭代策略,鼓励读者接受“迭代过程中的瑕疵”,将注意力从“结果的完美”转移到“过程的优化”。 --- 第三部分:实践篇——在日常中落实深层价值 第八章:工作场域中的“道”与“术” 本书摒弃了陈旧的职场厚黑学,转而探讨“价值创造”与“个人定位”的长期策略。如何通过专注于解决高价值问题,而非仅仅是完成任务,来实现职业的自然跃升?本章详细论述了“深度工作流”的设计、非线性晋升路径的探索,以及如何在组织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被同化。 第九章:物质与意义的平衡:消费哲学的重建 面对消费主义的洪流,本章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生活方式思考。讨论的不是“极简主义”的符号,而是“意义驱动的消费”。如何通过对物品背后的时间、环境成本的深刻理解,将金钱转化为能够切实提升生活质量和精神体验的资源,避免成为物质的奴隶。 第十章:时间之外的尺度:构建个人历史感 现代人对时间的感知往往是线性的、被压缩的。本章引导读者跳出眼前的“待办事项”,去审视自己的生命叙事。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过去经验的系统回顾,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主题”,并以“未来视角”来指导当下的选择,为生活注入宏大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第十一章:韧性的培育:从挫折中汲取养分 韧性并非天生,而是后天习得的技能。本章聚焦于“心理弹性”的科学构建。内容包括:如何识别“习得性无助”的早期信号,如何通过“积极重构”将失败转化为学习机会,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稳固的“支持性社群网络”,以应对人生的重大变故。 第十二章:静默的力量:深度连接的回归 在持续的外部刺激中,我们遗失了与“内在自我”对话的能力。本章倡导一种有意识的“离线”状态,探讨冥想、独处和沉浸式阅读等方式对心智稳定性的长期贡献。强调真正的洞察往往诞生于宁静之中,而非喧嚣的追逐。 总结: 《心灵的沃土》是一本陪伴读者进行内在建设的工具书。它不提供现成的成功公式,而是提供一套精妙的思维框架、一套成熟的情绪处理流程,以及一套审视人生的深度视角。阅读此书,即是启动一场对自我心智的深度勘探之旅,旨在培养一种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都能安顿自我的强大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包含曾国藩和梁启超家书家训的丛书,我本来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看看这两位晚清民国时期的大人物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没想到,越读越觉得内容深刻,尤其是曾国藩的家书,那种一丝不苟、严谨自律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子女教育的细致入微,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他反复强调的“勤能补拙”、“持之以恒”等等,虽然是朴素的道理,但在他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强大的力量,仿佛能穿透时空,直抵人心。我尤其对曾国藩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挫折方面的教诲印象深刻,他那种“任劳不任怨”、“耐烦”的精神,在我看来,是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宝贵财富。而梁启超的家书,则展现了一位开明父亲的形象,他鼓励孩子们自由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并且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读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家庭教育研讨会,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信念。

评分

翻阅这套曾国藩和梁启超的家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两位伟人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对于子女教育的核心理念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注重品德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曾国藩的家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子女的爱,但这种爱却不是溺爱,而是以一种严厉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引导他们走上正途。他对于“德”的强调,让我深刻意识到,一个人的品德,才是其立足于世的根本。梁启超的家书,则更加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他鼓励孩子们要勇于探索未知,要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非常开放和进步的教育理念。读他们的家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与两位智慧长者对话,他们的经验和教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人生前行的道路,让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曾国藩与梁启超的家书集,真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特别欣赏曾国藩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他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日常家教中的务实精神。他的家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真切,字字珠玑。他对于“静”的追求,对于“忍”的强调,以及在为人处世上那种“求稳”、“求实”的原则,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在遇到困难时,会回想起他书中的一些话,例如“半学半用,不求甚解”,这让我明白,学习的目的是在于实践,而非死记硬背。而梁启超的家书,则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和进步的追求,他鼓励孩子们要敢于独立思考,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读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与两位伟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他们的智慧和人生经验,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曾国藩和梁启超家书家训的书,着实让我受益匪浅。曾国藩的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和严厉教诲,既有治家之道,也有治国之策,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对于“勤”与“谨”的反复强调,在我看来,是任何时代都通用的成功基石。翻阅他的家信,仿佛能看到一位忧国忧民、勤勉自律的大家长,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和经验倾囊相授。其中关于读书、修身、交友的论述,都极其精辟,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对品德修养的重视,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举止。梁启超的家书则又呈现出另一种风格,更加亲切、开明,充满了对孩子们的鼓励和信任,也洋溢着他对新时代变革的思考。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并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教育之中。读他们的家书,不仅仅是了解两位历史名人的生活片段,更是汲取他们跨越时代的智慧,为自己的人生航向指明了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懈怠时给予鞭策,让我对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套关于曾国藩和梁启超家书家训的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真正的智慧往往蕴含在朴素的道理之中,而这些道理,需要通过实践去领悟,通过反思去内化。曾国藩的家书,就像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教科书,他反复提及的“慎独”、“内省”,让我深刻认识到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他对于“勤”的强调,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明白,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梁启超的家书,则更侧重于如何“做事”和如何“育人”,他鼓励孩子们要胸怀大志,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且要敢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读他们的家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的课堂,从中汲取了宝贵的养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