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

陶渊明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长之 编
图书标签:
  • 陶渊明
  • 魏晋风度
  • 田园诗歌
  • 隐逸文化
  • 文学传记
  • 历史人物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 传记
  • 东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新世界
ISBN:9787510461590
商品编码:1546843629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陶渊明传
  • 作者:李长之
  • 定价:38
  • 出版社:新世界
  • ISBN号:978751046159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8-01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编辑推荐语

陶渊明把世俗看作是一个世界,把自己所向往的看作是另一个世界,因而便时时有孤独之感了。 《陶渊明传》是**学者、文学史家李长之潜心力作,解析“***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人格与魅力,以诗人的笔触诠释活在当下的人生真谛,隐逸是对心灵境界的坚守,而不是遁世与逃离。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20世纪30年代“清华四剑客”之一,与季羡林、吴组缃、林庚齐名,并称为“清华四剑客”。中国20世纪伟大的批评家。 李长之先生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注目于那些“文化托命之人”:孔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李商隐、韩愈,留有《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陶渊明传论》,还有《红楼梦批判》、《孔子的故事》、《韩愈》、《西洋哲学史》等。

目录

陶渊明的两个重要先辈——陶侃和孟嘉
一 关于了解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的一点线索
二 被人轻视的善战的溪族
三 自强不息和反对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刘裕**人
五 魏晋风度的实际意义和桓温系的孟嘉
六 陶渊明所受两方面的影响
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陶渊明诞生的时代
二 陶渊明的一生的总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开始
五 矛盾的继续
六 桓玄政变时期的陶渊明
七 *后的摇摆——《归去来兮辞》的创作动机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改朝换代时的陶渊明
十 陶渊明的死
十一 尾声
陶渊明论
一 论陶渊明的政治态度
二 论陶渊明的思想态度
附录
我所了解的陶渊明
陶渊明真能超出于时代么?
序——为陶渊明和庄子的文章而写
陶渊明的孤独之感及其否定精神
谈陶渊明——陶渊明逝世一千五百三十周年纪念
说说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


桃花源里的隐士:一位诗人与时代的精神肖像 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位田园诗的开创者,而是深入探究了与他共享同一时代的另一位杰出文人——谢灵运。通过对谢灵运跌宕起伏的一生、其复杂的思想转变以及对山水诗体裁的开创性贡献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窥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在政治动荡、玄学思潮与个人抱负之间挣扎的普遍困境。 谢灵运,出身于东晋士族豪门,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强烈的家族荣誉感。他的一生,是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他对儒家入世的理想抱有深切的执念,渴望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另一方面,他骨子里流淌着魏晋清谈的血液,对权力的游戏感到厌倦,对个体生命的自由有着近乎本能的渴求。 本书将时间轴精确地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以对应谢灵运精神世界的演变。 第一部分:盛世的傲慢与早年的抱负(200-420年) 在东晋偏安一隅的时期,谢灵运的家族影响力仍旧深厚。这一部分将重点剖析士族阶层如何看待“江左”政权,以及这种集体心态如何塑造了年轻的谢灵运。 我们详细考察了谢灵运早年试图通过军事和政治活动来实践其“济世”理想的努力。他曾担任要职,试图在复杂的政治角力中扮演关键角色。然而,他的直率与清高,与当时官场的圆滑和倾轧格格不入。我们通过分析他早期的骈文和部分未被完全保留的奏疏,重构了他对“王佐之才”的自我期许,以及这种期许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的心理落差。 此外,本部分还将着重讨论玄学对他的初期影响。清谈之风如何让他对传统伦理产生了怀疑,又如何促使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自然界以寻求精神寄托的萌芽。 第二部分:永嘉的幻灭与山水诗的觉醒(420-439年) 刘裕代晋,建立宋朝,标志着士族政治的彻底终结。对于谢灵运而言,这是家族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剧烈动荡期。他面对新朝廷的态度是复杂的,既有无法割舍的贵族自尊,也有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奈。 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是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深入解读。本书不再将山水诗视为单纯的“写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实践。当政治理想破灭,传统价值崩塌后,谢灵运将他的生命能量和哲学思考转向了客观的自然景象。 移情与物化: 详细分析《登庐山瀑布》等标志性作品中,诗人如何将自身的失意、对“真”的追求投射到山川的雄伟与寂静之中。 地理志的介入: 探讨谢灵运如何将游历的真实感受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他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带有早期地理勘察意识的观察者。他如何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可以寄托灵魂的“新天地”,一个有别于污浊官场的“异空间”。 “理”与“境”的辩证: 谢灵运的山水诗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对客观物象的精准描摹中,探寻宇宙的内在秩序,试图在天地万物中找到一种超越个体悲剧的“理”。 第三部分:晚年的流放与思想的沉淀(439-443年) 谢灵运因卷入政治阴谋最终被贬谪至永嘉(今温州一带)。流放生活,对于一个士族贵族来说,是身份和荣耀的双重剥夺,却也成了他思想走向成熟的催化剂。 本部分关注其晚期作品,这些作品的笔调更为深沉,对人生的虚幻性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顿悟”与佛理的交融: 深入探讨谢灵运在晚年与佛教思想的亲密接触。佛教中的“空”与“无常”观念如何为他破碎的政治抱负提供了一个最终的解释框架。他不再强求入世的功名,而是试图在禅思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诗体风格的转变: 对比他早期的“华美”与晚期的“平淡”。这种风格上的变化,象征着他从对外界事物的刻意雕琢,转向了对内在心境的坦诚流露。 结局的必然性: 最终,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谢灵运的生命戛然而止。本书分析他的死亡,不是一次简单的政治迫害,而是魏晋知识分子在面对巨大时代变迁时,个人理想无法安放的悲剧性注脚。 结语:一位被误读的“模范”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超越对谢灵运个人命运的哀悼,而是将他定位为一位关键的文化桥梁人物。他承接了汉魏的慷慨之风,开启了六朝的精细审美,并最终以其诗歌,为后世开辟了通往自然哲思的文学路径。他的“真性情”与“艺术上的求真”,共同构成了那个动荡时代里,一个士人如何以艺术对抗虚无的深刻案例。通过剖析谢灵运的挣扎,我们得以理解当时所有追求精神独立者的集体心路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陶渊明传》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关于陶渊明的记载,无非就是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和零星的史料。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为详实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陶渊明的人生片段一一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且立体的画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政治气候以及士人阶层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为陶渊明的选择提供了深刻的注脚。书中对于陶渊明“归隐”的阐释,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之前可能过于片面地理解为一种逃避,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他的“归隐”并非是对生活的放弃,而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是一种对精神自由的勇敢追求。作者通过对陶渊明生活细节的深入挖掘,例如他对耕作的亲身体验,他对家庭的责任,以及他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加鲜活的陶渊明。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更轻松地理解他的人生哲学,也更能体会到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释然。

评分

《陶渊明传》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烟雨朦胧的东晋时代,也让我近距离地观察了一位伟大的灵魂。我一直对陶渊明所代表的那种“归隐”精神有着深深的向往,总觉得那是一种对世俗喧嚣的彻底告别,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极致追求。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让我看到了这种“归隐”背后,是何等的艰难和不易。作者并没有将他的辞官归隐描绘成一蹴而就的轻松抉择,而是细致地梳理了他在官场中的挣扎,他在内心深处对功名利禄的纠结,以及他对那个时代政治腐败的清醒认知。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部分,在于作者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的深度解读。他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讲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陶渊明对于个人尊严、精神独立以及生活选择的坚定立场。这种坚定,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归隐”二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看到了它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评分

我对于《陶渊明传》的评价,可以用“拨云见日”来形容。此前,在我固有的认知里,陶渊明就是一个与世无争、只顾饮酒写诗的隐士形象,仿佛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条直线,直奔着那片田园而去。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了陶渊明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复杂。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解读,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去探究他做出每一个人生选择的动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陶渊明与他所处时代的互动关系的描绘。他并非完全脱离社会,也并非对政治毫无波澜,而是经历过仕途的诱惑和失望,也曾为家族的生计操劳。这种将“圣人”还原为“凡人”的叙事,反而让我对他的伟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后人所敬仰的精神境界,正是因为他经历了世俗的磨砺,并且在重重压力下,选择了忠于内心的声音。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语言也颇具感染力,让我一边阅读,一边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陶渊明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内心的波澜起伏。

评分

读完《陶渊明传》,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千古文人。我们常常因为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将他简单地视为一位超然物外的隐逸者。然而,这本书却拨开了这层笼罩在他身上的“田园”迷雾,展现了他更具人性的另一面。作者仿佛是一位侦探,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蛛丝马迹,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他不仅仅关注陶渊明“辞官归隐”这个最为人称道的事件,而是深入探讨了他早年的经历、他的家族背景、他的朋友圈以及他对人生哲学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陶渊明与同时代名士的交往的描写,例如他与刘裕、与隐士等人的互动,这些片段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陶渊明可能存在的“现实困境”,比如他晚年生活的拮据,他作为一名士族子弟却也面临的社会压力。这些细节的处理,让陶渊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会为生计发愁,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痛苦的普通人。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他的精神境界更加令人敬佩。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陶渊明传》,我最近刚读完。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对于这位魏晋风度名士的生平,一直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将陶渊明置于他所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下,细致地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东晋末年政治的动荡、门阀士族的兴衰,以及佛道思想的流行。通过对史书记载的梳理和解读,作者勾勒出了陶渊明作为一个“隐士”形象的复杂性。他并非一开始就心如止水,而是经历了官场的起伏,也曾 grappling with the need to reconcile his personal ideals with the realities of life. 这种挣扎和选择,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不再是一个符号化的“田园诗人”。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陶渊明几次出仕又辞官的动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简单归结于他厌恶官场,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让我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时代,去感受陶渊明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困惑、他的坚持、他的无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