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傳

陶淵明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長之 編
圖書標籤:
  • 陶淵明
  • 魏晉風度
  • 田園詩歌
  • 隱逸文化
  • 文學傳記
  • 曆史人物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歌
  • 傳記
  • 東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新世界
ISBN:9787510461590
商品編碼:15468436298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陶淵明傳
  • 作者:李長之
  • 定價:38
  • 齣版社:新世界
  • ISBN號:9787510461590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7-08-01
  • 印刷時間:2017-08-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編輯推薦語

陶淵明把世俗看作是一個世界,把自己所嚮往的看作是另一個世界,因而便時時有孤獨之感瞭。 《陶淵明傳》是**學者、文學史傢李長之潛心力作,解析“***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人格與魅力,以詩人的筆觸詮釋活在當下的人生真諦,隱逸是對心靈境界的堅守,而不是遁世與逃離。

作者簡介

李長之(1910-1978),山東利津人,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20世紀30年代“清華四劍客”之一,與季羨林、吳組緗、林庚齊名,並稱為“清華四劍客”。中國20世紀偉大的批評傢。 李長之先生研究中國古典文化,注目於那些“文化托命之人”:孔子、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李商隱、韓愈,留有《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陶淵明傳論》,還有《紅樓夢批判》、《孔子的故事》、《韓愈》、《西洋哲學史》等。

目錄

陶淵明的兩個重要先輩——陶侃和孟嘉
一 關於瞭解陶淵明的政治態度的一點綫索
二 被人輕視的善戰的溪族
三 自強不息和反對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劉裕**人
五 魏晉風度的實際意義和桓溫係的孟嘉
六 陶淵明所受兩方麵的影響
陶淵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陶淵明誕生的時代
二 陶淵明的一生的總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開始
五 矛盾的繼續
六 桓玄政變時期的陶淵明
七 *後的搖擺——《歸去來兮辭》的創作動機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改朝換代時的陶淵明
十 陶淵明的死
十一 尾聲
陶淵明論
一 論陶淵明的政治態度
二 論陶淵明的思想態度
附錄
我所瞭解的陶淵明
陶淵明真能超齣於時代麼?
序——為陶淵明和莊子的文章而寫
陶淵明的孤獨之感及其否定精神
談陶淵明——陶淵明逝世一韆五百三十周年紀念
說說李長之的《陶淵明傳論》


桃花源裏的隱士:一位詩人與時代的精神肖像 本書並非聚焦於那位田園詩的開創者,而是深入探究瞭與他共享同一時代的另一位傑齣文人——謝靈運。通過對謝靈運跌宕起伏的一生、其復雜的思想轉變以及對山水詩體裁的開創性貢獻的細緻梳理,我們得以窺見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階層在政治動蕩、玄學思潮與個人抱負之間掙紮的普遍睏境。 謝靈運,齣身於東晉士族豪門,自幼便展現齣非凡的纔華與強烈的傢族榮譽感。他的一生,是矛盾的集閤體:一方麵,他對儒傢入世的理想抱有深切的執念,渴望建功立業,光耀門楣;另一方麵,他骨子裏流淌著魏晉清談的血液,對權力的遊戲感到厭倦,對個體生命的自由有著近乎本能的渴求。 本書將時間軸精確地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以對應謝靈運精神世界的演變。 第一部分:盛世的傲慢與早年的抱負(200-420年) 在東晉偏安一隅的時期,謝靈運的傢族影響力仍舊深厚。這一部分將重點剖析士族階層如何看待“江左”政權,以及這種集體心態如何塑造瞭年輕的謝靈運。 我們詳細考察瞭謝靈運早年試圖通過軍事和政治活動來實踐其“濟世”理想的努力。他曾擔任要職,試圖在復雜的政治角力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他的直率與清高,與當時官場的圓滑和傾軋格格不入。我們通過分析他早期的駢文和部分未被完全保留的奏疏,重構瞭他對“王佐之纔”的自我期許,以及這種期許在現實麵前屢屢受挫的心理落差。 此外,本部分還將著重討論玄學對他的初期影響。清談之風如何讓他對傳統倫理産生瞭懷疑,又如何促使他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自然界以尋求精神寄托的萌芽。 第二部分:永嘉的幻滅與山水詩的覺醒(420-439年) 劉裕代晉,建立宋朝,標誌著士族政治的徹底終結。對於謝靈運而言,這是傢族命運的轉摺點,也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劇烈動蕩期。他麵對新朝廷的態度是復雜的,既有無法割捨的貴族自尊,也有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奈。 這一時期的核心內容是對謝靈運“山水詩”的深入解讀。本書不再將山水詩視為單純的“寫景”,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形而上的哲學實踐。當政治理想破滅,傳統價值崩塌後,謝靈運將他的生命能量和哲學思考轉嚮瞭客觀的自然景象。 移情與物化: 詳細分析《登廬山瀑布》等標誌性作品中,詩人如何將自身的失意、對“真”的追求投射到山川的雄偉與寂靜之中。 地理誌的介入: 探討謝靈運如何將遊曆的真實感受與文學創作相結閤,他不僅是詩人,更是一位帶有早期地理勘察意識的觀察者。他如何用文字構建瞭一個可以寄托靈魂的“新天地”,一個有彆於汙濁官場的“異空間”。 “理”與“境”的辯證: 謝靈運的山水詩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在對客觀物象的精準描摹中,探尋宇宙的內在秩序,試圖在天地萬物中找到一種超越個體悲劇的“理”。 第三部分:晚年的流放與思想的沉澱(439-443年) 謝靈運因捲入政治陰謀最終被貶謫至永嘉(今溫州一帶)。流放生活,對於一個士族貴族來說,是身份和榮耀的雙重剝奪,卻也成瞭他思想走嚮成熟的催化劑。 本部分關注其晚期作品,這些作品的筆調更為深沉,對人生的虛幻性有瞭更深刻的洞察。 “頓悟”與佛理的交融: 深入探討謝靈運在晚年與佛教思想的親密接觸。佛教中的“空”與“無常”觀念如何為他破碎的政治抱負提供瞭一個最終的解釋框架。他不再強求入世的功名,而是試圖在禪思中尋求精神的解脫。 詩體風格的轉變: 對比他早期的“華美”與晚期的“平淡”。這種風格上的變化,象徵著他從對外界事物的刻意雕琢,轉嚮瞭對內在心境的坦誠流露。 結局的必然性: 最終,在政治鬥爭的鏇渦中,謝靈運的生命戛然而止。本書分析他的死亡,不是一次簡單的政治迫害,而是魏晉知識分子在麵對巨大時代變遷時,個人理想無法安放的悲劇性注腳。 結語:一位被誤讀的“模範”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超越對謝靈運個人命運的哀悼,而是將他定位為一位關鍵的文化橋梁人物。他承接瞭漢魏的慷慨之風,開啓瞭六朝的精細審美,並最終以其詩歌,為後世開闢瞭通往自然哲思的文學路徑。他的“真性情”與“藝術上的求真”,共同構成瞭那個動蕩時代裏,一個士人如何以藝術對抗虛無的深刻案例。通過剖析謝靈運的掙紮,我們得以理解當時所有追求精神獨立者的集體心路曆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陶淵明傳》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一直以為,關於陶淵明的記載,無非就是那些流傳韆古的詩篇和零星的史料。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為詳實且富有條理的方式,將陶淵明的人生片段一一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完整且立體的畫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當時社會背景、政治氣候以及士人階層生活狀態的細緻描繪,為陶淵明的選擇提供瞭深刻的注腳。書中對於陶淵明“歸隱”的闡釋,更是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我之前可能過於片麵地理解為一種逃避,而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他的“歸隱”並非是對生活的放棄,而是一種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定義,是一種對精神自由的勇敢追求。作者通過對陶淵明生活細節的深入挖掘,例如他對耕作的親身體驗,他對傢庭的責任,以及他對友情的珍視,展現瞭一個更為真實、更加鮮活的陶淵明。這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讓我能夠更輕鬆地理解他的人生哲學,也更能體會到他內心深處的掙紮與釋然。

評分

我對於《陶淵明傳》的評價,可以用“撥雲見日”來形容。此前,在我固有的認知裏,陶淵明就是一個與世無爭、隻顧飲酒寫詩的隱士形象,仿佛他的人生軌跡就是一條直綫,直奔著那片田園而去。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瞭陶淵明人生道路上的麯摺和復雜。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對陶淵明詩歌的解讀,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和社會環境中,去探究他做齣每一個人生選擇的動因。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陶淵明與他所處時代的互動關係的描繪。他並非完全脫離社會,也並非對政治毫無波瀾,而是經曆過仕途的誘惑和失望,也曾為傢族的生計操勞。這種將“聖人”還原為“凡人”的敘事,反而讓我對他的偉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之所以能夠達到後人所敬仰的精神境界,正是因為他經曆瞭世俗的磨礪,並且在重重壓力下,選擇瞭忠於內心的聲音。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流暢,語言也頗具感染力,讓我一邊閱讀,一邊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陶淵明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感受他內心的波瀾起伏。

評分

《陶淵明傳》這本書,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將我帶入瞭一個充滿煙雨朦朧的東晉時代,也讓我近距離地觀察瞭一位偉大的靈魂。我一直對陶淵明所代錶的那種“歸隱”精神有著深深的嚮往,總覺得那是一種對世俗喧囂的徹底告彆,是一種對內心寜靜的極緻追求。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讓我看到瞭這種“歸隱”背後,是何等的艱難和不易。作者並沒有將他的辭官歸隱描繪成一蹴而就的輕鬆抉擇,而是細緻地梳理瞭他在官場中的掙紮,他在內心深處對功名利祿的糾結,以及他對那個時代政治腐敗的清醒認知。書中對我影響最大的部分,在於作者對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摺腰”這句話的深度解讀。他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簡單的故事來講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句話背後所蘊含的,陶淵明對於個人尊嚴、精神獨立以及生活選擇的堅定立場。這種堅定,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於他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和對生命意義的執著追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歸隱”二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看到瞭它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是《陶淵明傳》,我最近剛讀完。第一眼看到這個書名,腦海中浮現的便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麵,對於這位魏晉風度名士的生平,一直充滿瞭好奇。而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非常引人入勝的探索之旅。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將陶淵明置於他所處的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背景下,細緻地描繪瞭他所經曆的東晉末年政治的動蕩、門閥士族的興衰,以及佛道思想的流行。通過對史書記載的梳理和解讀,作者勾勒齣瞭陶淵明作為一個“隱士”形象的復雜性。他並非一開始就心如止水,而是經曆瞭官場的起伏,也曾 grappling with the need to reconcile his personal ideals with the realities of life. 這種掙紮和選擇,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和立體,不再是一個符號化的“田園詩人”。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陶淵明幾次齣仕又辭官的動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僅是簡單歸結於他厭惡官場,而是細緻地展現瞭他內心深處的矛盾,他對理想生活的嚮往,以及他對現實政治的清醒認識。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讓我仿佛親身走進瞭那個時代,去感受陶淵明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的睏惑、他的堅持、他的無奈。

評分

讀完《陶淵明傳》,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這位韆古文人。我們常常因為他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而將他簡單地視為一位超然物外的隱逸者。然而,這本書卻撥開瞭這層籠罩在他身上的“田園”迷霧,展現瞭他更具人性的另一麵。作者仿佛是一位偵探,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搜尋蛛絲馬跡,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陶淵明。他不僅僅關注陶淵明“辭官歸隱”這個最為人稱道的事件,而是深入探討瞭他早年的經曆、他的傢族背景、他的朋友圈以及他對人生哲學的探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陶淵明與同時代名士的交往的描寫,例如他與劉裕、與隱士等人的互動,這些片段生動地展現瞭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嚮。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陶淵明可能存在的“現實睏境”,比如他晚年生活的拮據,他作為一名士族子弟卻也麵臨的社會壓力。這些細節的處理,讓陶淵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個會為生計發愁,會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而痛苦的普通人。這種“去神化”的處理,反而讓他的精神境界更加令人敬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