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翼青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西方传播史
  • 学术史
  • 传播理论
  • 媒体史
  • 文化研究
  • 历史学
  • 手册
  • 学术著作
  • 传播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5452
商品编码:1599882668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胡翼青 主编 著作 定  价:50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页  数:358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1255452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传播学专业学子和考研学子的宝典! 导读 传播研究的星空
阿尔伯特.哈德利.坎特里尔(Albert Hadley Cantril,1906―1969)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
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1936― )
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1912―1979)
卡尔.霍夫兰(Carl I. Hovland,1912―1961)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
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Walker Smythe, 1907―1992)
丹.席勒(Dan Schiller,1950― )
丹尼尔.勒纳(Daniel Tom Lerner,1917―1980)
戴维.莫利(David Morley,1949― )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 1921― )
爱德华.T.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 1914―2009)
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1926― )
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16―2010)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
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 M.Rogers,1931―2004)
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1946― )
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1919―200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选择了60位在西方传播学术目前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学术贡献、对传播学科建制的贡献和扩展阅读四个方面多方面地介绍了他们对传播研究做出的贡献。本书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的初学者更加了解传播学术的版图和历史,也有助于传播学的研究生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深入的原著阅读和理论研究指明方向。 胡翼青 主编 著作 胡翼青,祖籍广西博白,1975年7月生于江苏无锡,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目前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为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著有《美国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等专著,自1998年留校任教以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靠前新闻界》《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拨开迷雾,洞察思想流变 这是一部对西方传播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解读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罗列各家学说,而是力图勾勒出西方传播研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转型、碰撞与演进的脉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认知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及其社会影响的 foundational theories。 第一部分:思想的萌芽与初步探索(古典至启蒙时代) 本书的起点,将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修辞学作为早期传播研究的雏形。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虽然不直接讨论“传播”这一现代概念,但其对说服、论证、情感 Appeals 的精妙分析,无疑为后来的传播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柏拉图对文字的忧虑,以及他对口头交流的推崇,也揭示了媒介技术对人类认知和记忆的潜在影响。 进入中世纪,虽然学界重心转向神学与哲学,但教会对文本的解释、对信息的传播机制,以及在不同地域间传播信仰的方式,也间接积累了关于信息流通的实践经验。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事件。古腾堡的印刷机不仅加速了知识的传播,更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思想交流的方式。马丁·路德借助印刷术传播宗教改革思想的案例,是早期媒介力量的生动写照。 启蒙运动的到来,带来了理性主义与对社会进步的关注。赫尔德、卢梭等思想家对语言、文化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们开始思考,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文化如何凝聚社群,以及知识的传播如何推动文明的发展。这一时期,报刊的兴起与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公众舆论的概念也逐渐浮现。思想家们开始意识到,大众媒体在塑造社会认知和影响政治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学科的自觉与早期理论建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传播研究开始走向学科的自觉。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人口流动以及新的传播技术的涌现(如电报、电话、电影、广播),使得人们对信息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一时期,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尤为显著。早期研究者多以心理学为视角,关注个体如何接收和理解信息,以及信息对个体态度的影响。霍格兰德的“态度改变”模型,虽然是二战后提出的,但其背后承载的正是早期对信息说服力的关注。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也为后来的“刺激-反应”模型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社会学视角则将目光投向了传播的社会机制。费迪南德·滕尼斯的“示(Gemeinschaft)”与“市民社会(Gesellschaft)”理论,虽然并非直接讨论传播,但揭示了社会结构变化对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查尔斯·霍顿·库利对“镜中自我”的阐释,提示了社会互动和传播在自我认知中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早期理论开始出现。拉斯韦尔的“谁说-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什么效果”模型,以其简洁而概括性的表述,成为了传播学研究的经典起点。它标志着传播研究开始尝试系统化地分析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第三部分:媒介的强大与批评性反思(20世纪中期) 20世纪中期,尤其是二战前后及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大众媒体力量的凸显期,也是对这种力量进行深刻反思的时期。广播、电影、电视的普及,使得大众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皮下注射论”或“魔弹理论”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拥有强大的、直接的、同质化的说服力,能够轻易地操控受众的心理和行为,如同注射了某种神奇的药剂。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纳粹宣传的恐惧,以及对媒介控制力的担忧。 然而,对这种“强大媒介论”的质疑也逐渐浮现。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开始挑战“皮下注射论”的简单化解释。他们提出的“意见领袖”理论,强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重要性,认为信息并非直接作用于个体,而是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而产生影响。 “两级传播模型”的提出,是这一转向的关键。它指出,信息首先传播给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传播给普通大众,从而削弱了大众传播的直接影响。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传播研究开始从“媒介中心论”转向“受众中心论”的初步尝试。 与此同时,政治经济学传播学派也开始发声。他们的视角更加宏观,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传播媒介的所有权、控制权如何影响其所传播的内容,以及传播媒介如何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是对大众传媒生产标准化、同质化文化现象的深刻揭露,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生产的是“虚假的意识”,麻痹受众,阻碍批判性思维。 第四部分:受众的能动性与意义的协商(20世纪后期至今) 随着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的深入,传播研究的重心进一步从媒介本身转向了受众及其与媒介的互动。受众不再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被看作具有能动性的、能够主动建构意义的个体。 “有限效果论”在这一时期占据主流。它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受到个体差异、社会因素、人际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受众会根据自身的经验、需求、态度来选择性地接触、理解和记忆信息。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兴起,是受众能动性理论的鲜明体现。该理论关注受众主动使用媒介来满足自身需求的动机,研究受众为何观看某个节目、阅读某份报刊,以及这些使用行为如何为其带来心理和社会上的满足。 在欧洲,特别是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为传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等理论,将传播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伯明翰学派的斯图亚特·霍尔等人,提出了“编码/解码”模型,强调传播过程并非单向的意义传递,而是生产者(编码者)和接受者(解码者)之间意义协商的过程。受众可能对媒介信息进行协商式解码(与编码者意图一致)、主张式解码(部分接受)或反对式解码(完全拒绝)。 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深刻影响了传播研究。对宏大叙事、普遍真理的质疑,使得传播研究更加关注边缘群体、身份认同、多元文化以及后现代社会中意义的碎片化与流动性。数字媒介的兴起,更是为传播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关于网络社群、虚拟身份、信息茧房、算法规训等议题成为研究热点。 结语:持续演进的思想景观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力图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思想景观。从古典修辞的精妙论辩,到印刷术的革命性影响;从早期对媒介力量的忧虑,到对受众能动性的再认识;从宏观的社会经济分析,到微观的个体意义建构,西方传播学术史展现了人类对自身传播行为及其社会意义的持续探索与深刻反思。 本书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为读者提供了一张探索未来传播研究的地图。理解这些思想的流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下,更审慎地面对未来,并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提供理论支撑。它鼓励我们跳出单一的视角,以历史的纵深和理论的广度,去理解传播这一人类最古老也最具变革性的活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让我感到一丝压力,但一旦开始阅读,那种想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便占据了主导。作者对待历史的尊重与审视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把传播学的发展史写成一部英雄赞歌,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思想家们之间的论辩、妥协与互相继承的过程,充满了人性化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影响时的细腻手法,比如如何将社会学、心理学乃至文化研究的元素融入到传播理论的演进中,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我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辨清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所有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问题,驱使我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思考方式的著作。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翻开它的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我本来对传播学的历史没有太多的了解,总觉得那是一条冗长而晦涩的学术脉络,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又清晰的知识网络。比如,他对早期受众研究的梳理,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条件,让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批判性的视角,他没有一味地赞美那些经典理论,而是敢于指出其局限性,甚至挖掘出隐藏在理论背后的权力结构。这种诚实的态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活力,而不是那种陈旧的学术教条。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去回味那些思想的碰撞,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宽了不少,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次漫长而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某个段落的精妙分析而停下来,反复琢磨,甚至需要查阅一些外文资料来辅助理解。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的理论转折点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敏感度。他不仅梳理了“谁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在那个时刻说出这些话”,这种对历史情境的把握,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特别是关于二战后美国实证主义转向的章节,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我彻底明白了那种范式转移背后的复杂动因。当然,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可谓不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耐心,但一旦你沉浸其中,收获将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汗水和思考的智力投资,但回报是绝对丰厚的。

评分

我通常不太相信任何一本自称是“手册”的书籍能做到真正的全面和深入,但这一本让我刮目相看。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结构上的宏观驾驭能力。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他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无论是早期受传学派的涓涓细流,还是后现代思潮的汹涌澎湃,都被有机地安置在了恰当的位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知识分子角色转变”的论述,它将传播学家的社会责任与他们的理论贡献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发了我对当代学人处境的深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用词精准,但在必要的解释处又极为详尽,做到了学术的严谨和可读性的平衡。虽然有些篇幅可能偏向于纯粹的哲学思辨,但我认为这种拓展恰恰提升了整本书的格调,使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既有理论的复述,而上升到了对传播学本体论的探讨。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学术史”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枯燥的公式和拗口的术语。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画面感,仿佛不是在写学术史,而是在讲述一场场精彩的“思想戏剧”。他很擅长用生动的例子来阐释抽象的概念,比如,当他讲到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时,我竟然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媒介即信息”的宏大图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非西方传播思想的讨论,虽然篇幅有限,但视角独特,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做得相当考究,大量的注释和索引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而无需被庞杂的史料淹没。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转化成了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传播学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