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选择了60位在西方传播学术目前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学术贡献、对传播学科建制的贡献和扩展阅读四个方面多方面地介绍了他们对传播研究做出的贡献。本书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的初学者更加了解传播学术的版图和历史,也有助于传播学的研究生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深入的原著阅读和理论研究指明方向。 胡翼青 主编 著作 胡翼青,祖籍广西博白,1975年7月生于江苏无锡,社会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目前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为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著有《美国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等专著,自1998年留校任教以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靠前新闻界》《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让我感到一丝压力,但一旦开始阅读,那种想一探究竟的求知欲便占据了主导。作者对待历史的尊重与审视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他没有把传播学的发展史写成一部英雄赞歌,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思想家们之间的论辩、妥协与互相继承的过程,充满了人性化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影响时的细腻手法,比如如何将社会学、心理学乃至文化研究的元素融入到传播理论的演进中,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我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辨清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所有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更深刻、更具启发性的问题,驱使我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保持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这是一本真正能改变你思考方式的著作。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翻开它的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我本来对传播学的历史没有太多的了解,总觉得那是一条冗长而晦涩的学术脉络,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们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又清晰的知识网络。比如,他对早期受众研究的梳理,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条件,让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批判性的视角,他没有一味地赞美那些经典理论,而是敢于指出其局限性,甚至挖掘出隐藏在理论背后的权力结构。这种诚实的态度,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活力,而不是那种陈旧的学术教条。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去回味那些思想的碰撞,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宽了不少,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次漫长而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某个段落的精妙分析而停下来,反复琢磨,甚至需要查阅一些外文资料来辅助理解。作者在处理那些关键的理论转折点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敏感度。他不仅梳理了“谁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在那个时刻说出这些话”,这种对历史情境的把握,是很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特别是关于二战后美国实证主义转向的章节,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我彻底明白了那种范式转移背后的复杂动因。当然,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可谓不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耐心,但一旦你沉浸其中,收获将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汗水和思考的智力投资,但回报是绝对丰厚的。
评分我通常不太相信任何一本自称是“手册”的书籍能做到真正的全面和深入,但这一本让我刮目相看。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其结构上的宏观驾驭能力。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他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无论是早期受传学派的涓涓细流,还是后现代思潮的汹涌澎湃,都被有机地安置在了恰当的位置。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知识分子角色转变”的论述,它将传播学家的社会责任与他们的理论贡献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发了我对当代学人处境的深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用词精准,但在必要的解释处又极为详尽,做到了学术的严谨和可读性的平衡。虽然有些篇幅可能偏向于纯粹的哲学思辨,但我认为这种拓展恰恰提升了整本书的格调,使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既有理论的复述,而上升到了对传播学本体论的探讨。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学术史”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到枯燥的公式和拗口的术语。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画面感,仿佛不是在写学术史,而是在讲述一场场精彩的“思想戏剧”。他很擅长用生动的例子来阐释抽象的概念,比如,当他讲到麦克卢汉的媒介生态学时,我竟然能清晰地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媒介即信息”的宏大图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非西方传播思想的讨论,虽然篇幅有限,但视角独特,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做得相当考究,大量的注释和索引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而无需被庞杂的史料淹没。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研究转化成了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传播学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