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日記 1871-1901(共三冊)

馬偕日記 1871-1901(共三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偕叡理 著,王榮昌,王鏡玲,何畫瑰 译
图书标签:
  • 馬偕
  • 傳記
  • 日記
  • 台灣史
  • 基督教
  • 醫療
  • 教育
  • 歷史
  • 文化
  • 19世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玉山社
ISBN:9789862940228
商品编码:160275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3-03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871年12月28日,馬偕搭乘「金陵號」雙桅帆船,12月29日抵達打狗港,踏上台灣的土地;1872年3月7日,搭乘「海龍號」北上,3月9日抵達淡水,開啟他在北台灣的傳教事業。
從1871年到1901年,馬偕的足跡踏遍北台灣,除宣揚基督教義,也帶來了現代醫學與教育,先後成立偕醫館、牛津學堂與女學堂等,不但是台灣北部教會的創始者,今日教會都以他為信仰和宣教的藍本,也在醫學與教育上發揮極大的影響。

前言/序言


《海峡两岸的医疗拓荒史:巴氏、赫氏与早期台湾医学》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台湾与福建地区行医和传教的几位关键西方医者——特别是巴理克(James Laidlaw Maxwell)与赫德(William Alexander Harrington)——的医学实践、文化冲突与医疗贡献。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结合详实的史料和文献,勾勒出在清末动荡与日治初期剧变背景下,现代医学如何艰难地扎根于这片土地的过程。 第一部分:福尔摩沙的呼唤——医学的边缘地带(1860s-1880s) 本部分聚焦于基督教医疗传教事业在台湾的初期阶段。在那个年代,台湾社会对于西方医学抱持着极大的警惕甚至敌意。书籍首先细致考察了英国长老教会差会在厦门和台湾府城设立诊所的背景与挑战。 一、厦门,南方的门户: 详细分析了巴理克(J.L. Maxwell)在厦门仁爱医院的早期工作。巴理克不仅是一位外科医生,更是一位深谙地方语言和习俗的传教士。我们审视了他如何利用中西医结合(如使用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同时尊重中医的望闻问切)来赢得病患的信任。书中收录了他对当时流行疾病,如霍乱、天花和疟疾的治疗记录,并对比了这些记载与清代医学典籍的差异。重点阐述了巴理克在培养本土医疗人才方面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如何建立初步的西医培训体系。 二、府城的坚冰: 随后,笔锋转向台湾本岛。介绍了首批医学传教士在台湾府城(今台南)建立医院的初期困境。面对地方士绅的排斥、迷信观念的阻碍,以及政府官员的不合作,这些早期的医疗实践常常步履维艰。我们通过对早期医疗报告的梳理,还原了当时社会对“鬼佬医术”的复杂心态,以及早期成功的病例是如何成为打破坚冰的关键。 三、从乡村到城市:游走在界限之间 本章探讨了早期传教士医疗网络扩张的模式。他们并非仅限于城市中心,而是深入到嘉南平原的乡村,为原住民社区和偏远地区的汉人提供服务。这部分内容特别关注了他们在处理地方瘟疫时的策略。例如,在面对大规模疫情时,如何与地方士绅和士大夫进行有限度的合作,以及他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来对抗民间流传的错误治疗方法。书籍引用了大量当时的往来信件和年度报告,以期还原那种充满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医疗环境。 第二部分:变革的浪潮——制度的建立与冲突(1890s-1900s) 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台湾的割让,西式医疗体系的建立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赫德与现代医学的注入: 本部分重点关注赫德(W.A. Harrington)在台湾医疗体系中的核心作用。赫德不仅继承了前辈的经验,更致力于将医疗服务系统化、专业化。书中详述了他在台湾建立现代病理实验室、引入更标准化的手术流程,以及致力于提升麻醉和消毒技术的努力。我们对比了赫德领导下的医院与此前单纯依赖传教士个人能力的医疗模式的差异。 二、从“治病”到“公共卫生”的萌芽: 面对日治初期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肺结核、皮肤病和地方性寄生虫病),本书探讨了西方医学观念是如何开始影响地方卫生政策的。虽然早期的干预措施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但其在控制传染病方面的成效是不容否认的。通过分析当时的官方文件和医疗期刊,揭示了现代公共卫生理念在台湾的初步实践轨迹。 三、本土医生的成长与身份认同: 医疗体系的建立必然伴随着本土人才的培养。本书深入考察了首批受过西式训练的台湾籍或福建籍医生的经历。他们如何在坚持专业主义和维护本土文化认同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他们的职业生涯往往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最前沿,既受到西方医学理论的塑造,又必须面对本土社会对他们的审视。 第三部分:医学伦理与文化对话 本部分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史叙事,深入探讨了早期医疗实践中隐含的伦理困境与文化张力。 一、手术台上的信仰与理性: 详细分析了在进行重大外科手术,如截肢、肿瘤切除或开颅手术时,西方医生如何处理病患及其家属对于“身体完整性”的传统观念。书中收录了关于是否进行尸体解剖、如何向病患解释麻醉风险等方面的记载,展现了医学理性与民间信仰的激烈碰撞。 二、药物的帝国: 探讨了西药的引入对传统中草药市场和医师生态的影响。西方医生带来的化学药物和制剂,其疗效往往立竿见影,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医的地位。本书考察了这种冲击的社会经济后果,以及中西医在特定领域(如妇产科、儿科)的互相渗透与竞争。 三、留下印记:医疗机构的遗产 最终,本书总结了这些早期拓荒者在台湾和福建留下的深远影响。他们不仅留下了医院和诊所的物理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播下了现代医学教育、外科手术技术和公共卫生观念的种子。这些种子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经历了本土化、改造和发展,最终成为海峡两岸现代医疗体系的基石。 结语: 本书试图通过聚焦于具体的医疗人物和他们的日常工作,来还原一个宏大历史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侧面——人类在面对疾病与死亡时,跨越文化鸿沟的努力与挣扎。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医学技术史,而是一部关于信念、适应与文明冲突的社会史。通过细致的史料重构,我们得以理解现代医学在东方岛屿的艰难“安家”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记录。而《馬偕日記 1871-1901》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微观历史”的渴求。马偕博士以一种近乎流水账的方式,却又充满了真挚情感的笔触,记录下了他近三十年间在台湾的每一天。从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听到那个时代的声响。他不仅仅关注宏大的传教事业,更常常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天气变化、身体状况、与家人朋友的往来、甚至是遇到的各种琐事。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却构成了那个时代台湾社会最真实的面貌。我能感受到他在面对困难时的思考,感受到他对新事物的学习和适应,感受到他对这个陌生国度的热爱和付出。这不仅仅是一部传教士的日记,更是一位充满好奇心和责任感的观察者,用诚恳的态度记录下他对一个时代的理解和奉献。他的经历,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

评分

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带给我的震撼,是关于一位伟大人格的完整呈现。马偕博士的日记,并非仅仅是他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流水账,而是他用生命写就的一部史诗。他记录了他在台湾所经历的种种挑战:自然的严酷、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不被理解的误解。然而,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我看到了他在传教、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的辛勤耕耘,看到了他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和责任感。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他在文字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平等的尊重。他不仅仅将自己视为传教者,更是将自己看作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努力去理解和融合。日记的每一页,都充满了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他的进步。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实个体,正是这种真实,才让他身上闪耀着更加耀眼的光芒。这套书让我对“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如此丰富而有意义。

评分

翻开《馬偕日記 1871-1901》,我立刻被一种质朴而真诚的力量所吸引。马偕博士的文字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刻意渲染,而是以一种近乎日常的口吻,记录着他在台湾的点点滴滴。我仿佛能跟随他的脚步,走过当时充满异域风情的街道,看到他与当地居民交流的场景,听到他们不同的语言和笑声。日记中那些关于医疗的记录,让我看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痛苦的同情,他不仅仅是传播信仰,更是用实际行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他对于教育的重视,更是为当时的台湾社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在日记中也毫不避讳地记录下自己的脆弱和困惑,以及对家人的思念。这种真实性,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亲切,更加 relatable。他就像一个在异乡努力奋斗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温暖和改变着周围的世界。这套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爱、关于奉献、关于生命价值的感人故事。

评分

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十九世纪末台湾社会生活的大门,而且是从一个极其独特且难得的视角。马偕博士的文字,与其说是在记录事件,不如说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当地的官员、士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是他的同事和学生,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眼前。我看到了他在诊疗室里与病人沟通的耐心,看到了他在传教路上遇到的种种挑战,也看到了他在兴建学校、医院时的远见卓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台湾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他不仅仅是一个“外来者”,他将自己的人生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与台湾的命运紧密相连。日记中那些关于气候、农业、疾病的细致观察,不仅展现了他的科学素养,也反映了他对台湾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注。读完这套日记,我对台湾的历史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真实过往。

评分

一直以来,马偕的形象总是在我脑海里被塑造成一位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传播福音的外国传教士,那种遥远而有些模糊的圣洁感。直到我翻开这套《馬偕日記 1871-1901》,那种“圣人”的滤镜瞬间破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比鲜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个充满智慧、勇气,但也偶尔会犯错、会沮丧、会思念家人的个体。日记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透露出马偕博士在那个时代台湾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些为了医疗、教育、信仰而付出的努力,那些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那些面对疾病、饥荒、甚至是误解时的内心挣扎,都跃然纸上。他记录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工作,更是那个时代台湾社会的面貌,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甚至是当时的政治气候,都仿佛透过他的笔触,一点一点地呈现在眼前。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一本史料,更像是和马偕博士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钦佩他的坚韧不拔,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历史渊源。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人性的展现,一次关于信仰、奉献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