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日本收藏: 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中國書畫.日本收藏: 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布川寬/ 西上實/ 等 曽布川寛/ 西上実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書畫
  • 日本收藏
  • 關西
  • 百年收藏
  • 藝術史
  • 收藏史
  • 文化交流
  • 繪畫
  • 書法
  • 藝術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典藏藝術傢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6049880
商品編碼:16075551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5-06-15
頁數:192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歷經百年動盪的文化至寶,
如何重迴美術殿堂的永恆居所?
日本關西傢族的鑑藏記錄!

1. 領略中國書畫之美與精髓,不可錯過的必讀之作。
2. 華文世界第一本介紹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完整記錄。
3. 關西美術館鎮館之寶、重要館藏精采蒐羅。
4. 近百幅書畫大師筆墨至寶大公開。
5. 藝術係所研究、收藏傢、藝術投資者、中國書畫愛好者的參考書籍及教材。

1911年可謂歷史上最具關鍵性的一年,這一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瓦解,中國陷入政治分裂之中。在這動盪時代,大批的書畫珍品因為戰亂隨之散佚,更有皇室公親、高官大臣趁著逃難之際,紛紛將手中的藏品銷往市場上拋售,並意圖運往海外。

日本京都學派學者內藤湖南,以保護東洋文物為使命,極力呼籲關西的政治、財經界人士群起蒐集中國書畫,於是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黑川幸七……等關西傢族紛紛響應,在他的號召下,這些因戰亂而輾轉流離異鄉的中國書畫,逐漸匯聚在這半徑不足一百公裏的關西地區。之後,山本悌二郎、住友寬一、橋本末吉等著名收藏傢的收藏投入瞭關西中國書畫收藏。歷經百年,這些寶貴的書畫名品或捐贈或寄藏,於關西各大美術館重新找到瞭一個永久性的寄身之所。

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針對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完整紀錄,對於關西重量級藏傢的收藏人生、博物館、美術館的中國書畫典藏皆有精彩詳實的介紹。難得一見的大師作品都將在本書一一揭開其神祕麵紗。書中每一篇文章皆由各館所研究員執筆撰寫,內容紮實極具深度並輔以珍貴圖片對照,讀來令人讚嘆與驚豔。行過百年,關西已成為傲視全世界的中國書畫寶庫之一,對於喜好研究與欣賞中國書畫的讀者來說,本書絕對是最珍貴且極重要的參考文本。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是以日本關西一帶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學藝員、大學研究人員、及收藏傢為成員,於2010年展開活動,目的在針對關西中國書畫收藏形成的歷史和作品的歷史意義進行調查研究。參加館是大阪市立美術館、大和文華館、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京都國立博物館、泉屋博古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澄懷堂美術館、藤井齊成會有鄰館、觀峰館、協力館是澀榖區立鬆濤美術館。其成果經活用後,於2011年齣版瞭介紹各館收藏歷史的《中國書畫探訪》(東京:二玄社);同年1月至翌年2月間,又推齣瞭「關西中國書畫收藏展」,以參加館為會場進行相關展示,期間並主辦「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過去和未來」國際研討會。此外還發行瞭《關西九館所藏中國書畫錄》Ⅰ?Ⅱ(2013、2015),介紹各館收藏作品及附屬資料。

精彩書評

◎聯閤推薦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王耀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係教授/白適銘
國際知名中國書畫鑑定專傢/傅 申

目錄

前言
大正時代崛起的關西收藏傢/曾布川寬

1 京都國立博物館│上野理一,1848-1919│須磨彌吉郎,1892-1970
賓老的軟毫和硬筆桿──筆墨精神:連接中國書法與繪畫的一個概念/西上實
他,澎湃的中西外交藝動──一位外交官眼中的中國近代繪畫:須磨彌吉郎論東西藝術/呉孟晉

2 大阪市立美術館│阿部房次郎,1868-1937│岡村蓉二郎,1910-1991
蘇東坡和燕文貴,在大阪!/弓野隆之
拓本收藏傢──岡村蓉二郎三五事/弓野隆之

3 澄懷堂美術館│山本悌二郎,1870-1937
「非常宗炳」的山本悌二郎:澄懷堂中國書畫收藏歷程/伊藤みのり

4 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黒川幸七,1871-1938
低調的大器,後浪的巔峰:關西富商──黑川傢第二代黑川幸七精彩的收藏活動/竹浪遠

5 大和文華館│矢代幸雄,1890-1975
「美的殿堂」裡的中國繪畫-矢代幸雄與大和文華館的收藏/植鬆瑞希

6 泉屋博古館│住友寬一,1896-1956
無為庵,孤高獨行收藏癡:住友寬一的收藏──「住友收藏的中國繪畫」展」/實方葉子

7 澀榖區立鬆濤美術館│橋本末吉,1902‐1991
鬆濤美術館之橋本收藏:橋本傢族與桑名鐵城收藏/味岡義人

8 觀峰館│原田觀峰,1911-1995
原田的精玉,發亮於石間:觀峰收藏之中國書畫──其收藏及特色/瀨川敬也

9 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林宗毅,1923-2006
林宗毅,好畫百軸的喜樂:定靜堂收藏與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河田昌之

圖片索引
館藏資訊
東方翰墨的跨越與傳承:一部審視東亞藝術史的獨立考察 本書聚焦於中國書畫藝術自古以來的流變、審美轉嚮,以及其在日本收藏語境下所經曆的獨特發展與解讀。 全書摒棄瞭對單一地域或時間段的局限性敘述,轉而采取宏大且精微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東亞文化圈內部,尤其是中日兩國在藝術觀念、收藏傳統以及品鑒標準上的互動與張力。 第一編:文脈的溯源與重塑——中國書畫核心觀念的嬗變 本篇將時間軸拉迴至魏晉風度,探討中國書畫如何從早期的實用性(如肖像、界畫)逐漸升華為寄托“言誌”與“寫心”的純粹藝術。重點考察瞭唐宋時期院體畫與文人畫的並峙格局,分析瞭宋徽宗的審美趣味如何影響瞭官方藝術的精微化走嚮,而蘇軾、米芾一脈的“意在筆先”思想如何奠定瞭後世水墨精神的基石。 隨後,重點深入研究瞭元代四傢對書畫本體論的貢獻。我們詳細辨析瞭趙孟頫“復古”思想背後的文化危機感,以及黃公望、倪瓚在筆墨語言上對“拙樸”和“逸氣”的極緻追求。這種對筆墨自身語言的關注,正是中國藝術走嚮成熟的重要標誌。 明代中晚期,藝術思潮的激蕩尤為劇烈。本書不僅梳理瞭吳門畫派的精工與雅逸,更著重分析瞭鬆江派董其昌所提齣的“南北宗論”的曆史局限性與理論影響。董其昌的理論體係,盡管在後世引發諸多爭議,卻成為近世中國士人理解和整理自傢藝術史的重要框架。通過對這些核心理論的梳理,讀者得以理解中國書畫藝術如何在不同的曆史節點,完成瞭自我身份的確認與重塑。 第二編:海域的彼岸:中國藝術東傳的軌跡與早期接受 東亞藝術的互動並非始於近代。本篇追溯瞭中國藝術對日本早期文化形態的決定性影響。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帶迴的典籍、法帖,到平安時代貴族階層對“唐風”的模仿與本土化,藝術的輸入是一個長期且深層次的過程。 本書特彆關注瞭鐮倉、室町時代,禪宗(尤其是臨濟宗)對水墨畫的推動作用。榮西、道元帶來的禪宗思想,與中國南宋的院體水墨畫、文人畫産生瞭奇特的化學反應。通過分析如雪舟等代錶人物的作品,探討瞭日本本土藝術傢如何在接受中國繪畫技法的同時,融入對自然環境、個體心境的獨特觀察,從而孕育齣具有自身麵貌的“水墨畫”體係。這不僅是技法的學習,更是審美觀念的本土化過程。 第三編:江戶的凝視:日本收藏體係的成熟與“中國化”的界限 進入江戶時代,隨著德川幕府的穩定和國內文化(如町人文化)的興盛,藝術收藏活動變得更為係統化和世俗化。本書詳細考察瞭早期幕府武士階層對中國“名物”的崇拜,以及後期的町人與文化人對文玩、書畫的鑒賞熱潮。 此處重點剖析瞭日本收藏傢如何構建他們的“中國藝術譜係”。他們依賴於有限的、經過精心挑選的輸入渠道,形成瞭自己獨特的品鑒標準。例如,對於明清兩代某些流派的推崇,可能與中國本土的評價體係存在顯著差異。本書力圖揭示,這種“他者凝視”下的收藏,如何在無意中保存瞭中國某些失落或被邊緣化的藝術珍品,同時也可能因文化隔閡而錯失瞭對某些新趨勢的同步理解。通過對比當時中國畫壇的實際發展與日本藏傢的關注重點,展示瞭收藏行為本身所攜帶的主觀性與選擇性。 第四編:近代轉摺:全球化衝擊下的東亞藝術觀重構 近代,隨著西學東漸和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中日兩國的藝術生態都經曆瞭劇烈的動蕩。本書將視角轉嚮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探討在“現代美術”概念的挑戰下,中國書畫藝術如何尋求自身的“革新”與“拯救”。 重點分析瞭中國藝術界關於“中西融閤”的激烈爭論,以及如何通過“復古”和“革新”兩條路徑,試圖在保留民族性與擁抱世界潮流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審視瞭日本收藏傢在這一時期的應對策略。他們一方麵積極引進西方藝術理論,重構本國的藝術史;另一方麵,對中國傳統書畫的態度也從早期的“師法”轉嚮更為審慎的“比較研究”甚至“價值重估”。這種復雜的心理與行動,共同塑造瞭近代東亞藝術的格局。 結語:流動的遺産與未來的對話 全書最後將目光投嚮戰後,探討中國藝術的“遺産”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繼續發揮其生命力。它不僅是曆史的遺物,更是活態的文化資源。通過對上述曆史脈絡的梳理,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理解框架,幫助讀者超越地域和時段的限製,理解中國書畫作為一種跨越國界、持續演變的藝術現象,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不朽的審美價值。全書力求以嚴謹的考據和開闊的視野,呈現東亞藝術交流史上那條復雜而迷人的“翰墨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研究戰後日本文化産品的國際流動,尤其是那些在戰後經濟騰飛期湧現齣的新型藝術贊助人。相比之下,那些聚焦於明治維新前後,由舊時豪商或貴族階層主導的早期收藏史,總帶有一種獨特的時代厚重感和儀式性。這本《關西百年收藏記事》,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這種“百年”跨度中的斷裂與延續,那就太棒瞭。我上次讀到一本關於戰前大阪紡織業巨頭私人美術館興衰史的記錄,裏麵詳述瞭他們如何不惜代價地從上海或香港購入宋元時期的精品,那本書的筆法充滿瞭戲劇張力,仿佛在講述一場又一場無聲的藝術競速賽。因此,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否展現齣關西收藏傢群體在麵對中國藝術時,那種既尊崇傳統又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地方性”精英姿態。他們與東京收藏體係相比,是否有本質的區彆?是更偏嚮於文人趣味,還是更傾嚮於一種資産配置的理性考量?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早期的訪談記錄、信件往來,甚至是當時的報紙評論,那就更好瞭,這能讓曆史的肌理立刻變得立體起來,避免瞭許多當代研究中常見的“後見之明”式的判斷。

評分

這本《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聽起來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東方藝術史、尤其是跨文化收藏脈絡著迷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寶藏。我前陣子剛讀完一本關於十九世紀歐洲印象派畫作如何被美國富豪傢庭係統性搜羅並最終捐贈給博物館的學術專著,那本書的敘事結構嚴謹,充滿瞭檔案挖掘和傢族譜係的梳理,讀起來非常紮實,但多少有些學術的冷峻感。我猜想,這本書在處理“關西百年收藏”這個主題時,或許會采取一種更加細膩、更富有人情味的角度。畢竟,“收藏”二字背後,隱藏的不僅是金錢和品味,更是時代的變遷、傢族的興衰以及文化認同的微妙拉鋸。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探討那些早期日本收藏傢是如何接觸到中國藝術的?是通過貿易路綫、留學生,還是更私密的渠道?書名中的“記事”二字暗示著一種近乎編年史的記錄,這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案研究的鮮活細節的?比如,某幾件關鍵作品的易手過程,是否能摺射齣當時日本社會對中國文化遺産的復雜情結?如果這本書能像我最近讀過的一部關於明清文人園林變遷的散文集那樣,將藝術品置於具體的生活場景中去描摹,那將是極大的享受。我希望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圖錄匯編,而是一部關於“凝視”與“擁有”的文化史詩。

評分

說實話,我對那些洋洋灑灑、動輒上百頁的藝術史著作已經感到有些疲倦瞭,它們往往將重點放在瞭“流派”、“風格”的歸納上,而忽略瞭藝術品本身的“物性”及其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生命周期。我真正喜歡的,是那種帶著強烈田野調查痕跡的寫作,就像我最近在看的一本關於印度尼西亞皮影戲曆史的書,作者為瞭考證一個道具的起源,跑遍瞭爪哇島上幾個偏遠的村落,這種對“物質證據”的執著追尋,遠比純粹的理論推演來得震撼。那麼,這本關於關西收藏的書,能否做到這一點?它是否能夠讓我們“觸摸”到那些流傳百年的中國書畫?比如,某幅明代書法作品,在經曆瞭清末的戰亂、被某位關西富商購入後,又是如何被珍藏和供奉的?畫心上的汙漬、裝裱的風格變化,這些“物的傷痕”本身就是曆史的見證。我希望作者能將這些細節放大,讓讀者仿佛能聞到紙張經年的氧化氣味,感受到絹帛在反復裝裱中留下的細微褶皺。如果這本書能用一種近乎考古學的方式,去解構這些藝術品的“收藏旅程”,那它就超越瞭一般的藝術史論著,而成為瞭一種珍貴的文化物質史的記錄。

評分

對於藝術收藏類的書籍,我最看重的是它的敘事節奏和現場感。我最近看瞭一部關於維也納霍夫堡皇宮珍寶館的紀錄片,那位策展人的講解充滿瞭激情,他不僅展示瞭物品的華麗,更重要的是,他能將觀眾帶迴到那個物品被創造、被使用的曆史情境中去,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無可替代的。我期望《關西百年收藏記事》在講述這“百年”的故事時,能夠構建起類似的沉浸感。比如,當描述某位收藏傢在戰後蕭條時期如何艱難地保護其藏品時,如果能配上當時關西地區社會經濟的背景描述,或者用一種近似於口述曆史的、充滿現場感的語言來呈現,那該書的閱讀體驗會大大提升。我不希望它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希望它能像一部優秀的地方誌那樣,將中國書畫融入關西的城市肌理、傢族記憶和市民生活之中。如果能達到那種,仿佛置身於二十世紀初的某個日式藏書室中,輕輕拂過畫捲的觸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

評分

我總覺得,當我們談論“日本收藏中國藝術”時,總會不自覺地被一種宏大的、帶有政治意味的敘事所裹挾,仿佛那是一場單嚮度的文化掠奪或單方麵學習。我非常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更復雜、更具灰色地帶的解讀。我最近讀到的一部關於二戰後日本文學作品在東亞的傳播研究,就揭示瞭許多意想不到的文化反作用力,並非簡單的“接受”或“模仿”。因此,對於《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這本書,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討收藏背後的“權力關係”與“審美轉化”。關西的收藏傢們,他們是真的完全理解瞭中國書畫的筆墨精神,還是更多地將其視為一種異域的、具有投資價值的符號?這種“理解”與“誤讀”的邊界在哪裏?如果作者能引用一些當時日本評論傢對中國作品的評價,哪怕是帶有偏見的,那也比一種後世的、理想化的解讀要真實得多。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場發生在審美觀念深處的對話,而不是一紙被簡單定論的收藏清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