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00新.造艦技術大全

1/ 700新.造艦技術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Takumi明春 著,趙鴻龍 译
图书标签:
  • 模型制作
  • 舰船模型
  • 造舰技术
  • 军事模型
  • 历史军事
  • 模型技巧
  • 日本海军
  • 二战舰船
  • 模型资料
  • 图解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ISBN:9789863771005
商品编码:1607824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10-10
页数:1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最夯「半直做」專書,用市售塑膠製艤裝零件+使用一部分原廠蝕刻片的套件做出精密感十足的1/700帝國海軍軍艦模型!
◎致力縮減完工步驟,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附贈豪華解說範例──富士美1/700高雄艦使用的特製遮蓋片!

利用隨處可見的市售塑膠製艤裝零件進行「半直做」,
不需要大幅改造就能夠親手完成精密感十足的1/700帝國海軍軍艦模型!

1/700船艦模型在這15年之間零件的作品變得更加細緻化,然而在帝國海軍艦艇這個領域裡,豐富多樣化的細部追加零件對於一般的模型愛好者來說已經隨手可得,於是緊接而來的變革就是「精細版塑膠製艤裝零件」。

塑膠製艤裝零件最為重要的優勢就是可以簡單地與套件中的零件互換,本書即將要解說的「半直做」,即是用市售塑膠製艤裝零件+使用一部分原廠蝕刻片的套件直做。簡單的作法可以完成細緻極高的作品,本書致力縮減完工的步驟,連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Takumi Akiharu
住在青森的專業模型師。擅長非常精細的作業,能夠巧妙活用市售的細節追加套件,製作過相當多完成品。光只看他的作品,應該會有人覺得「這個人到底是有多神經質啊?一定是個怪咖!」,但其實本人卻是相當豪放磊落且不拘小節,還是兩個孩子的爸爸。(跟製作有關的問題可以上art模型的網站http://www.geocities.co.jp/takumifile15 交流)

目录

富士美1/700高雄艦製作法全工程解說

對模型製作有幫助的高雄艦演變史

帝國海軍重巡洋艦高雄追隨其外觀變化的腳步

帝國海軍重巡洋艦高雄(富士美 1/700)1944年

Imperial Japanese Navy Heavy cruiser「TAKAO」 1944.

富士美 1/700 Injection-plastic kit.

1/700市售塑膠製艤裝零件目錄2012

帝國海軍重巡洋艦高雄(Aoshima 1/700)1942年

Imperial Japanese Navy Heavy cruiser「TAKAO」 1942.

AOSHIMA 1/700 Injection-plastic kit.

特製甲板遮蓋片的使用法解說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1/700新.造艦技術大全》内容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聚焦现代造船工业的深度解析:一本关于工业制造、材料科学与未来趋势的著作 书名:《全球造船工业的演进与挑战:从传统工艺到智能制造的转型之路》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造船工业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关注特定比例模型制作的细节,而是将视角聚焦于支撑现代船舶工业体系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前沿技术突破、供应链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全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逻辑严密地勾勒出当代造船业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全球海事经济的宏观脉络与产业结构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过去二十年全球海运贸易的波动性及其对造船业的直接影响。我们将分析地缘政治冲突、能源价格变动以及全球供应链重塑(如“近岸化”趋势)如何重新定义了船舶订单的结构和船东的投资偏好。 1.1 市场驱动力分析: 深入探讨集装箱运输、油气运输和特种工程船市场(如海上风电安装船、深海采矿船的兴起)之间的动态平衡。详细阐述了不同船型订单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技术壁垒。 1.2 区域产业布局的再平衡: 比较分析东亚传统造船强国(如韩国、中国、日本)在技术升级、劳动力成本和政府政策驱动下的竞争策略演变。探讨新兴造船区域(如土耳其、越南)的崛起,以及其在特定细分市场的专业化路径。重点分析了造船产能的周期性释放与消化过程。 1.3 供应链的韧性与脆弱性: 剖析造船核心设备和材料(如高性能钢材、船用发动机、集成电子系统)的全球供应网络。重点讨论了疫情和冲突暴露出的供应链中断风险,以及船厂如何通过多元化采购和垂直整合来增强抵御能力。 第二部:尖端制造技术与工艺革新 本部分完全聚焦于船体建造、分段装配、焊接技术以及数字化集成在大型船舶制造中的实际应用,而非微缩模型的工艺考量。 2.1 自动化与智能装配: 详细介绍了大型船体分段的激光下料、高精度机器人的应用,以及三维协同设计(3D-CSD)系统如何指导现场装配流程,以达到“一次安装成功率”的最大化。讨论了船厂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复杂的舾装和管路安装,从而大幅缩短坞内作业时间。 2.2 先进材料在船体结构中的应用: 探讨了高强度、耐腐蚀钢材(AHSS)在减轻船体重量、提高载荷能力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复合材料(如FRP、碳纤维增强塑料)在非结构性部件乃至半结构性构件中应用的工程挑战与效益评估。 2.3 焊接工艺的革命: 对比分析了传统的埋弧焊、MAG焊与新兴的等离子焊、激光复合焊在大型结构件连接中的效率、质量控制和能耗表现。阐述了无损检测(NDT)技术,如超声波相控阵技术(PAUT),如何集成到生产线上进行实时质量监控。 第三部:绿色航运与零碳技术集成 这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全面覆盖了国际海事组织(IMO)环境法规压力下,船舶设计与动力系统的颠覆性转变。 3.1 替代燃料的工程学挑战: 深入研究液化天然气(LNG)、甲醇(Methanol)、氨(Ammonia)以及氢能(Hydrogen)在船舶动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这包括燃料存储(高压、低温、惰性气氛要求)、燃料供应系统设计、新型发动机/燃料电池的集成难度,以及相应的安全规范制定。 3.2 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与营运能效指标(EEXI): 详细解读这些强制性法规对现有船队和新船设计的具体约束。分析了空气润滑系统、导流罩(Pre-swirl/Post-swirl)、轴带发电等被动节能技术的设计原理和实际减排效果。 3.3 数字化驱动的运营优化: 探讨如何利用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对船舶进行实时监测和路径优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介绍船岸数据交换标准和云端性能分析平台的作用。 第四部:造船业的未来图景与人才战略 本部分着眼于未来十年,探讨产业面临的非技术性挑战,以及如何构建适应“工业4.0”的组织架构。 4.1 船厂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分析从传统CAD/CAE/CAM向集成化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过渡策略。讨论了如何有效整合设计、采购、生产、调试直至交付的全流程数据流,以实现精益生产。 4.2 劳动力结构的转型: 面对熟练技术工人的短缺,分析造船企业如何通过自动化投资、虚拟现实(VR/AR)辅助培训系统,以及跨学科人才的引进(如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来弥补技能鸿沟。强调提升工作环境安全性与吸引力的重要性。 4.3 政策、法规与标准化的未来方向: 预测IMO、IACS(国际船级社协会)等组织在自主航行、网络安全和可持续性报告方面可能出台的新规,以及这些法规将如何影响未来船型的设计寿命和运营模式。 ---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海事工程专业学生、船舶设计师、船厂中高层管理者、海事金融分析师,以及对现代重工业转型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它提供的是宏观战略、工程原理和产业趋势的深度洞察,而非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南。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支撑着数万亿海运贸易背后的复杂工程决策、巨大的资本投入以及对未来环境责任的持续承诺。它解答的不是“如何建造一艘特定比例的船”,而是“全球造船工业体系如何应对21世纪的生存与发展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侧面来看,这套“大全”如果真的名副其实,那么它应该不仅仅关注于“做什么”,更应该关注“为什么这样做”。我指的是关于工具和工作环境的优化建议。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的工作空间有限,如何高效地利用现有的工具,如何选购性价比最高的喷笔、打磨工具和照明设备,都是日常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我期望书中能包含一些针对家庭工作室环境的布局建议,比如如何有效控制打磨粉尘和喷漆烟雾,以保证制作的持续性和健康性。再者,对于1/700这种小比例模型,镊子的使用技巧、防抖动操作的诀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决定成败的“软技能”,往往是传统说明书里不会提及的。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旁边手把手传授这些经验,让我少走弯路,那它就不只是一本技术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把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做到流程化、标准化,从而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制作效率。

评分

啊,这本《1/700新.造艦技術大全》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最近刚入手,说实话,我对军事模型尤其是船模的热情是最近才重新点燃的。我之前断断续续做过一些二战时期的战列舰,但总感觉自己的技术停留在“能拼好”的阶段,离那种能拿出来炫耀的水平还差得远。这本书的厚度就让人觉得内容肯定很实在,翻开目录,我就被里面那些细致的模块划分给吸引住了。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模型杂志,只是一些零散的技巧介绍,这本书似乎是想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它对不同比例模型制作的侧重点分析,比如1/700这个对细节和空间平衡要求极高的比例,书里是怎么处理蚀刻片安装和蚀刻件的改造呢?我特别期待能看到针对早期战舰和后期驱逐舰在细节处理上的差异化指导,毕竟不同时期的舰船结构和设备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这本书能深入讲解如何通过遮盖、渗线和旧化等一系列工序,让塑料件“活”起来,那真是太值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提升自己素养的秘诀,不再满足于“照着说明书做”的初级阶段。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大全”类的书是有点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内容会泛泛而谈,缺乏深度。但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专业技术手册的感觉,而不是一本简单的模型制作教程。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细节打磨与升级”的部分。现在的模型制作,仅仅依靠原厂的塑料零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巧妙地运用第三方蚀刻片,如何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原厂没有的配件,比如细节化的主炮防盾,或者更逼真的缆绳效果,这些都是区分高手和平庸制作者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规的思路,比如针对特定船型的结构弱点进行强化改造,或者用更现代的材料(比如树脂、金属丝)来替代某些塑料件,以达到更高的还原度。如果能看到一些“秘制”的旧化配方,比如如何模拟海水的飞溅痕迹,或者船体常年航行留下的油污和锈迹,那简直是宝藏。我追求的是那种“照片级”的真实感,期待这本书能帮我跨越这个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写实主义”模型的玩家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我一直认为,模型制作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历史的致敬。每一艘船模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因此,我对书籍中关于“历史考证与细节还原”的章节非常感兴趣。它是否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海域服役的舰船在涂装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同一型号的舰船,在太平洋战区和北大西洋战区的迷彩涂装是否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查找和验证原始历史照片和蓝图的经验分享?这比单纯跟着书上的图例做要重要得多。一个好的模型制作者,必须首先是一个严谨的历史研究者。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到铆钉细节、甲板木纹走向的考据方法,并指导我们如何将这些考据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制作步骤,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工具书的范畴,成为了一部研究舰船历史模型的百科全书。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挑战一些超大型海景的作品,这对我现有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尤其是水体制作这一块,简直是我的噩梦。我希望这本《1/700新.造艦技術大全》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复杂水景制作的革新思路。传统的胶水加色浆的方法做出的水面总显得有些生硬和不自然。我听说业内有些高手会使用环氧树脂配合特殊的流平剂来模拟不同状态的海浪,比如平静港湾的微波和远洋航行的巨浪。这本书是否有专门章节详细介绍不同海况下,如何通过塑形、上色和涂覆来表现水的动态感和光影反射效果?此外,舰船与水面的结合点,也就是吃水线以下区域的处理,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表现出船体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的锈蚀痕迹和污垢积累?如果能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附带详细的材料清单和施工流程,那将对我接下来的创作有决定性的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