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追隨召喚,詰問生命∕洪素珍
第一章 橡實人生觀
第二章 向下成長的美學
第三章 走出父母主宰的迷思
第四章 重拾無形的世界
第五章 慧眼獨具識英才
第六章 遺傳與環境外的生命情境
第七章 幻想之必要
第八章 虛構中見真章
第九章 一窺命運的堂奧
第十章 惡魔天空下
第十一章 天下無庸才
尾聲 細說橡實
導讀
追隨召喚,詰問生命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十七世紀理性主義哲學家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是猶太人,因堅持非神論哲學,落到被猶太教會開除教籍;又拒絕教授哲學時避開宗教的條件,放棄大學聘書。他一生清貧,以磨鏡片維生,因此罹患肺結核告終。
時至二十世紀,思想中帶有斯賓諾莎自然神學影子的美國心理學家希爾曼(James Hillman),命運雖不至於如此悲涼,卻也跟他一般「執拗」,不跟隨大眾品味,也不理會政治正確,甚至近於「駭世驚俗」,像是不從「治療」,卻從心靈渴望的角度探討自殺者。如此特立獨行,也因此落寞大半生。
希爾曼一生出書近三十本,多半既不叫好,也不叫座;連開課講學,也常聽者寥寥。不管讀者或者聽者,都不太能接受他那不說理論、充滿神話譬喻,以及反詰聽者比回答問題還多的風格,更遑論聽得懂內容?他的抑鬱到中年達到了高峰,事業停滯不前、婚姻浮現問題、研究陷入泥淖……,就在這種沉降到黑底斯(Hades)的幽暗狀態中,他堅持不退,循著慣有風格風雨向前。終於在一九七五年,四十九歲時見到曙光,那年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Re-Visioning Psychology,獲得了美國普立茲獎提名,總算得到賞識。
Re-Visioning Psychology似乎還沒見到中譯本,我把它暫譯為《心理學的再深入省視》,這樣翻譯稍可體現希爾曼在當代心理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當代心理學的發展有幾個轉折,初以生物學經驗實證獲得科學社群認可,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就算發掘潛意識,卻也一再強調其理論基於實證,潛意識心靈只能隱隱依附著生物病理學發展。直到後起的榮格以文化、神話、藝術、宗教……等種種「非科學」的基礎材料,開始大膽探索集體無意識,重新認識心靈結構,並強調心理治療目的在於整合心靈元素起,出現了大反省和洞見(vision),心理學第一次有真正意義的革命;而希爾曼基於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省察,進一步突出原型在心靈中的主導地位,創立原型心理學,主張人類不應由意識主導心靈整合,該讓屬於自己的原型性格帶領人生,因為那是天生注定的命運,與生俱來、無可違逆,若以意識強解,只會埋沒天命。希爾曼激進的原型心理學,無疑是繼榮格之後的第二次心理學的再省視(re-vision)。
《心理學的再深入省視》獲得肯定,但還是沒有到達頂峰,一直到一九九七年,《靈魂密碼》(The Soul's Code)一舉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席寶座,希爾曼才算揚眉吐氣、一舒心中多年壘塊。
從某個角度來說,《靈魂密碼》很易讀,希爾曼不講理論、只說故事,不令大眾卻步。而通篇詩樣的語言、神話視角的詮釋,雖然多數人不太能真正掌握意旨,但讀來總能若有所感、心有戚戚焉,因此廣受歡迎,成為一本相當「勵志」的作品。不過,真要「讀懂」它卻也不容易,讀者容易被書中跟隨「代蒙」(daimon)的生命故事激勵,投射為人生自有心靈守護神帶領,終得幸福快樂。這毋寧是個──大誤讀!希爾曼本意絕非如此。跟隨代蒙得勇氣十足,因為橫亙在前方的,充滿著與理性意識世界衝突的磨難與險阻。
「代蒙」為希臘文,基本含義是「守護神」,有原始生命力、精靈、惡魔、靈體,或超自然者等意涵。簡言之,也可作「靈魂」(psyche)解,未帶善惡價值判斷。希爾曼使用代蒙解釋人生,認為生命的型態為之牽引,是被命定的。我們的性格、命運等,就是代蒙的顯現。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Democritus)認為,有節制、有修養的靈魂會給人帶來「幸福」(eudalmoma,意為「好的守護神」)。它若有福於人,便稱作「善靈」(agathosdaimon),蘇格拉底認為,驅使他一生追求真理者,惟此「善靈」而已。赫拉克立特(Heraclitus)也指出:「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護神。」
代蒙以「原始生命力」解,類似榮格所謂的「陰影」,既是充滿混亂和生命原罪的混沌之物,也是充滿愛慾和創造力的強大生命能量。它是指我的「精靈」,與「神靈」、「上帝」可以互換,跟「命運」有相似意涵,因此引發「精靈」是來自於外,還是個人心理力量的問題。如果原始生命力純粹是客觀的,那麼人可能不過是自然力量的犧牲品;而原始生命力若被心理化,外物不過是心理的投射,人可能會喪失自然給予的力量,忽略客觀狀況如衰頹、死亡等,而活在虛無之中。
因此,要追隨代蒙,必須認出代蒙的存在,不偏不倚,對其召喚能夠敏銳省察,智慧以對。
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認為萬物的本質是生命意志,也就是求生慾望。將此觀念連結到代蒙,可以理解成命運的不可違逆性。但被慾望支配,只會帶來虛無和痛苦。在這種悲觀主義論調下的代蒙召喚,並非鼓勵放棄人生,反而該更有智慧地去實踐代蒙,以克服生命困境。比如說,叔本華鼓勵人們發展藝術克制慾望的痛苦,就可視為間接回應代蒙。
相對於叔本華,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認為生命本質為權力意志。他不認為應當違抗心靈的權力慾望,該正視著其強大力量。他一生選擇擁抱痛苦,毫不猶豫接受代蒙召喚。他強調為了成為自己,人們不僅當歡迎混亂、超越性,掌握重新啟動生命的權力。接受過往不能改變,接受現在不可控制,也接受將來無從預料。依照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說法,就是要承認代蒙就是「我自己」,但比現在的我更完美,人對它當有無比熱愛。
我們不得不承認,誠實擁抱代蒙不容易,蘇格拉底、尼采等人「下場」都頗「悽慘」;而企圖間接回應代蒙更困難,叔本華宣揚禁慾,本身卻貪戀物質享受,充滿矛盾,一輩子不見得快樂。然而這些認識到代蒙的偉大心靈,都以「怪異的生命」實踐了生命的精采。
只要遭遇代蒙,就無法輕鬆愜意。台語歌后江蕙,她在家境不得不然驅使下,十歲開始歌唱生涯,一唱四十多年,唱紅作品數量之多,幾乎已成難以超越的一代傳奇。她日前風光地步下舞台正式退休,風華亮麗成為多少「平凡老百姓」的理想投射。然而捫心自問,羨慕她迎接代蒙召喚的人們,有多少敢於像她那麼認命,且積極勇敢呢?
希爾曼是血統純正的榮格學派學者,師出蘇黎世榮格學院,還曾任該學院主任。然而,他並不諱言自己「背叛」了榮格學派,不但不求整合心靈,還要迎合心靈,走上一條更艱辛的個體化之路。他在書中敘述無數追隨代蒙召喚者的故事,用意不在「激勵人生」,而在刺激讀者思考自己的人生、傾聽代蒙的呼召;他用的是蘇格拉底的詰問法,以問題回答問題,再繼續引申出問題,這是他一貫的風格,讀者閱讀時,應該特別謹慎小心,切莫誤以為他給了任何答案。人生沒有標準解答,只能不斷地自問自答。
最近我接触了一些关于“系统思维”和“生态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世界和生命。它们不再把事物孤立地看待,而是强调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我被书中的一个观点深深吸引:每一个生命体,就像是整个宇宙这个巨大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拥有其独特的角色和功能。而“天赋”和“蓝图”的概念,在这样的视角下,不再仅仅是关于个体能力的发挥,更是关于个体如何与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系统的健康发展。书里有很多关于“自组织”和“涌现”的例子,让我看到,即使没有外在的强制命令,一个复杂的系统也能通过内部的互动,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结构和功能。这让我联想到,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在的“天赋”和“生命蓝图”,也是一种“自组织”的结果,是我们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理解了这一点,我感觉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孤立地追求个人成功,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更大的整体,发挥出自己独有的价值。
评分我最近在追一部关于探索人类意识和潜能的纪录片系列,这个系列让我大开眼界,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认知。它采访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比如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甚至是一些在特定领域有超凡表现的艺术家和运动员。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深入探讨了意识的本质,以及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关于创造力、直觉和内在智慧的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纪录片中提到了一些令人惊叹的实验,比如关于冥想对大脑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训练来提升认知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心流”的章节,它解释了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项活动中时,所能达到的那种高效、愉悦的状态。这让我联想到,如果我们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让我们进入“心流”的状态,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纪录片还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以及潜在的限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个人的优势。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天赋”和“潜能”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一些可以去实践的方向。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让我颇有感触的书,虽然不是直接涉及“密码”和“蓝图”,但它讲述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关于一个普通人在经历一系列人生重大变故后,如何重新审视自我,并最终找到生活意义的旅程。故事的主人公,一开始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被生活推着走,随波逐流,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甚至对于自己的能力也缺乏信心。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这些经历迫使他不得不去面对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书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的非常细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在某个困境中,偶然发现了一本旧日记,里面记录了他儿时的一些梦想和想法。这本旧日记就像是重启他人生的一把钥匙,让他开始反思自己为何会偏离最初的轨道,又该如何重新找回那个充满激情的自己。书中的文字朴实却富有力量,它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故事的张力,慢慢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也得到了一种洗涤,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相信,即使身处逆境,也总有办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评分这本书我之前偶然在书店看到,封面设计很吸引我,那种神秘又带着力量感的配色,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潜能,像是等待被解锁的密码。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这一点,让我感觉它或许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擅长的事情。我平时也比较喜欢思考人生意义和个人成长方面的内容,所以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可能会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并且提供切实可行方法的读物。我尤其期待它能探讨如何平衡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与追求内心真正渴望之间的关系。毕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都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实现。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运用个人天赋的策略,那就太棒了。我脑海中想象着,或许里面会有一些有趣的练习或者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给我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找到了”的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我终于找到了那个能够指引我方向的灯塔。
评分我最近在听一个播客节目,主题是关于“人生中的转折点”。这个节目邀请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让他们分享自己人生中那些关键的时刻,是如何做出决定,以及这些决定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我听了很多故事,有创业者在面临巨大风险时如何坚持下来,有艺术家在灵感枯竭时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也有普通人如何通过一次偶然的机遇,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其中有一位嘉宾的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原本是一名工程师,生活安稳但缺乏激情,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古老的东方哲学,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选择,最终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学者。播客中反复强调了“选择”的力量,以及“倾听内心声音”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迷茫,是因为我们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听完这个播客,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次的人生跌宕,也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坚信,人生不是一条预设好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去探索和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