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刘文华,字殿琛,河北深县(今河北省深州市)人,曾经任教于天津北洋法政学校、京师清华学校一清华大学前身一、天津中华武士会一总教习一、京师尚武学社(总教习)、京师第四中学(今北京四中前身)、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等。刘殿琛先生的父亲刘奇兰,是形意拳宗师李洛能先生的高足。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颇具古典韵味,但绝不晦涩难懂,它成功地在古老的传承和现代的认知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作者对于术语的解释非常到位,对于那些流传已久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口诀,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白话的阐释,确保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准确领会其内涵。更难得的是,其中穿插了一些关于武者心性修养的论述,这些内容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拳术哲理紧密结合,展现了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它不仅教你“怎么打”,更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打”,以及“如何以武德行事”。这种对“道”与“术”平衡的重视,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深沉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厚重的历史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手感温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插图的印刷质量极高,那些复杂的拳架图和要领分解图,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捕捉到动作的细微之处。作者在版式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文字和图示的排布疏密有致,没有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过载感,让人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从图书的物理形态上来说,它已经达到了一个收藏级的标准,无论是陈列在书架上,还是实际翻阅,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制作者的匠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从侧面反映出编者对所载内容的尊重和敬畏,让人在阅读前就对内容抱有了很高的期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深层次的内观和对话。它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内敛、充满哲思的笔触,引导读者去体会“意”与“形”的统一。书中对于内家功夫的阐述,常常跳脱出单纯的招式层面,触及到武学中关于呼吸、气息、以及精神集中的高深境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劲力转化时所使用的比喻,那些关于“水流”、“磐石”、“风吹草动”的描摹,生动形象,直指人心,让人在晦涩难懂的理论中找到了直观的理解路径。读完一章,往往需要合上书本,静坐片刻,才能将文字中的精髓在自己的身体上进行初步的印证和感受。这种需要主动思考和体会的阅读体验,远比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要来得深刻持久。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传统武术圈子里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市面上很多武术书籍往往流于表面,或者过度神化,使得实操性大打折扣。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惊人的实用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作者似乎是将毕生的经验,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反复验证的基本单元,然后层层递进。在讲解手法和步法时,对于角度、重心、以及发力的时机,描述得极其精确,甚至用到了类似物理学的精确描述。我按照书中的某个特定练习方法进行了持续的训练,发现以往困扰我的几个关键技术点,竟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种清晰的反馈机制,是很多武术理论著作所缺乏的,它提供了一个可量化的标准,让习练者知道自己是否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极大地增强了训练的信心和效率。
评分我对某些章节中提及的“桩功”练习方法特别感兴趣。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站直了”、“沉肩坠肘”这类泛泛的指导,而是深入到了肌肉群的细微调动,甚至提到了特定的呼吸频率如何影响身体的支撑力。他描述的那个过程,如同雕刻一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身体的精准控制。书中对比了不同流派在基础功上的细微差异,分析了这些差异背后的生理和力学原理,这对我理解传统武术的科学性大有裨益。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揭示那些过去被视为“秘而不宣”的细节,并用一种近乎解剖学和运动科学的严谨态度去审视它们,让传统功夫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对于希望深入探究本质的习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