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小词典

德汉小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编 著
图书标签:
  • 德语
  • 汉语
  • 词典
  • 语言学习
  • 外语
  • 德语学习
  • 汉语学习
  • 工具书
  • 翻译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9665
商品编码:1672683064
出版时间:2010-09-03

具体描述

作  者:卫茂平 马佳欣 郑霞 编 著作 定  价:29.8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3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049665 暂无

内容简介

时光荏苒,自耶稣会会士魏继晋(florian bahr)神甫1745年在北京编成《德文 中文词汇表》以来,德汉词典的编撰已经走过260余年的历程。时移世易,原语和译语都变迁不定,而读者对词典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应语言发展的近期新情况以及教学、科研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主要面向具备初、中级德语水平读者的《德汉小词典》。本词典共收40 000余条词目,其中大多为德语常用词汇,同时增收了近年来广泛使用的新词和外来词。词义酌量多收,注释力求简明扼要。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词义和各种用法,本词典还收入了一些常用的固定词组、短语以及谚语。另外,鉴于目前德语国家已接近推行近期新的德文正字法,本词典亦全部采用近期新的德文正字法规则,以便于读者学习和掌握。
《寰宇珍宝:世界历史上的十大失落文明》 一部跨越时空的考古学史诗,一次对人类文明起源与终结的深刻追问。 引言:迷雾中的回响 人类文明的史册并非由现存的辉煌所完全书写。在那些被黄沙掩埋、被深海吞噬、或在历史的褶皱中悄然隐去的角落里,存在着一群曾达到非凡高度,却最终走向消亡的伟大社会。他们留下的,是断壁残垣、晦涩难解的文字,以及永无止境的谜团。 《寰宇珍宝:世界历史上的十大失落文明》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深入地下、潜入海底的探险,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中被遗忘篇章的重新发掘。本书聚焦于十个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具有高度复杂性、独特技术或深刻哲学思想,但最终神秘消失或被主流历史叙事边缘化的文明。我们旨在探究:他们如何崛起?他们的智慧体现在何处?最关键的是,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如此辉煌的文明在时间的洪流中化为尘埃?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还原现场的紧迫感与发现的震撼力,结合最新的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及语言学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充满想象空间的探索之旅。 --- 第一部:沙漠中的幽灵与海洋下的低语 第一章:尼罗河的另一侧——纳斯卡文明的几何迷踪(南美洲,约公元前100年 – 公元800年) 在秘鲁的干旱平原上,纳斯卡人留下了地球上最宏大、最令人费解的艺术作品——纳斯卡线条。它们是巨大的几何图形、动物形象,只有从高空才能完全理解。本书将详尽分析近三十年来在纳斯卡盆地进行的雷达探测和遥感成像技术所揭示的新发现。我们将重点探讨其复杂的引水系统,揭示这些线条可能并非仅仅是献给天空的祭品,而是与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分配紧密相关的“地理指示图谱”。我们还将考察纳斯卡陶器中日益增长的宇宙学符号,试图解读其宗教信仰体系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复杂互动。最终,我们将审视气候变化——特别是公元七世纪的长期干旱——如何最终瓦解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 第二章:克里特岛的雷霆之怒——米诺斯文明的黄金时代与瞬间的陨落(爱琴海,约公元前2700年 – 公元前1450年) 米诺斯文明,以其宏伟的克诺索斯宫殿和鲜活的壁画著称,是欧洲最早的先进文明。他们是海洋的主宰,贸易遍布地中海。然而,他们的终结却如同神话般戏剧化。本书将深入剖析“火山爆发理论”的最新进展,重点研究圣托里尼(锡拉岛)火山爆发对米诺斯社会造成的二次、三次冲击:海啸对沿海港口的毁灭、火山灰对农业的长期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真空如何引诱了来自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的入侵。我们不仅仅关注灾难本身,更关注米诺斯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态灾难时,其复杂的官僚体系和信仰体系是如何崩溃的。 第三章:东方的亚特兰蒂斯——古老的印度河谷文明(今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约公元前3300年 – 公元前1300年) 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两个拥有标准化城市规划、先进排水系统和统一度量衡的巨型城市。令人困惑的是,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几乎没有留下关于战争、君王或宗教仪式的明确记载。本书将考察最近在区域河流系统变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雅格尔河(Saraswati River)的干涸与改道,如何切断了哈拉帕文明的生命线。我们还会比较其独特的印章文字与后来的梵文体系,探讨其语言学上的“失落环节”,以及这一文明的消亡是否代表了一种“非暴力”的社会解体模式。 --- 第二部:被遗忘的工程奇迹与哲学深渊 第四章:太阳之子的最后时刻——玛雅古典期的崩溃(中美洲,约公元250年 – 公元900年) 玛雅文明的衰落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停摆”的组合。本书将聚焦于蒂卡尔、卡拉克穆尔等经典城邦的“长历法”记录中断点。我们将详述气候模型如何描绘出公元九世纪中美洲经历的“世纪大旱”。但仅仅是干旱不足以解释一切。我们深入研究了玛雅精英阶层之间无休止的“诸侯战争”对水土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过度依赖单一作物(玉米)的农业策略的脆弱性。本书对玛雅崩溃的解读侧重于“精英困境”——当资源紧张时,统治者为维护自身权威而进行的仪式性战争与大型工程,反而加速了整个系统的熵增。 第五章:伊特鲁里亚人的影子——罗马崛起的垫脚石(意大利半岛,约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1世纪) 在罗马共和国的早期,统治意大利中部的是神秘的伊特鲁里亚人。他们拥有先进的冶金技术、独特的宗教占卜术以及对罗马建筑的深远影响。然而,随着罗马势力的扩张,伊特鲁里亚文化逐渐被同化,最终“消失”在罗马的拉丁语系中。本书将通过分析伊特鲁里亚语铭文(目前仅能部分解读)的墓葬习俗与艺术风格的演变,试图重建他们对罗马法律、军事组织乃至殡葬礼仪的“隐形贡献”,探讨一个文明在被征服后,其文化基因如何通过渗透而非暴力取代而消亡。 第六章:巴尔干的铁匠帝国——特拉基亚的黄金面具(东南欧,约公元前1500年 – 公元1世纪) 特拉基亚人,荷马史诗中描绘的勇士,拥有欧洲最精美的黄金冶炼技术之一。然而,他们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由无数部落组成。本书将结合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出土的,例如“潘加利什泰宝藏”等令人炫目的陪葬品,探讨特拉基亚精英阶层对奢华物品的狂热追求如何驱动了其社会结构。他们的失落,并非被一个强大的外部势力摧毁,而是被日益扩张的马其顿和后来的罗马帝国,以更高效、更集中的军事和行政力量,缓慢地吸收和瓦解了其松散的部落联盟体系。 --- 第三部:遥远边陲的遗迹与人类的警示 第七章:中美洲的雨林之城——卡拉克穆尔的权力博弈(墨西哥南部,古典期巅峰时期的内部视角) 与玛雅的焦点城市蒂卡尔相对,卡拉克穆尔作为“眼镜蛇王朝”的中心,在玛雅的“超级大国时代”扮演了关键角色。本书将通过对卡拉克穆尔遗址最新发掘的纪念碑铭文的重新翻译,揭示其与蒂卡尔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冷战”及其爆发的“星战”——本质上是一场围绕贸易路线和资源分配的意识形态冲突。我们着重分析,当两个超级大国将所有资源投入到无休止的代理人战争时,地方小城邦如何因税收压力和劳力枯竭而率先崩溃,最终拖垮整个区域生态系统。 第八章:非洲的撒哈拉绿洲——加拉曼提斯人的地下水网络(利比亚,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7世纪) 在撒哈拉沙漠的腹地,加拉曼提斯人建立了一个繁荣的贸易王国,他们依靠着一种被称为“福格拉”(Foggara)的地下引水工程,从远方的山脉向绿洲输送水源。本书详述了这种工程的难度与精妙。加拉曼提斯人的失落,是技术与环境的悲剧:长期的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罗马人带来的更高效的马匹技术,则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模式,使得加拉曼提斯人失去了其作为“沙漠中介”的经济价值,最终被更适应新环境的柏柏尔部落所取代。 第九章:东亚的青铜巨匠——三星堆文明的神秘祭祀(中国四川盆地,约公元前1700年 – 公元前1100年) 三星堆文化以其怪诞的青铜人像、精美的金箔工艺和对祭祀场域的极端偏爱而著称。它与中原商朝文化并存,却又保持着显著的独立性。本书将集中探讨三星堆遗址中大规模焚烧祭祀坑的考古证据,以及其独特的神树和面具造型所暗示的萨满教信仰。关于其“失落”的原因,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洪水或战争,而是探讨其高度集中的祭祀权力中心,在面对外部(如商朝)文化压力或内部资源(如盐、稀有金属)枯竭时,所表现出的极度脆弱性——一旦祭祀活动中断,其社会粘合剂便随之瓦解。 第十章:冰雪王座的倾覆——努纳武特地区的图勒文化(北美北极地区,约公元1000年 – 公元1300年) 图勒人是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扩散的前沿力量,他们发展出了适应极地环境的先进狩猎技术,并向南扩散,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格陵兰的维京殖民地。本书关注图勒人在极北地带的生存哲学。他们的消失或转型,与北美地区气候的微小波动,以及猎物(如弓头鲸、海象)的迁徙路线改变息息相关。图勒文明的案例警示我们,即使是适应力最强的文化,也无法完全抵抗地球系统尺度的变化。 --- 结语:文明的周期律与我们的反思 这十大文明的消亡,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它们或是毁于天灾,或是亡于人祸,或是被更具适应性的文化所吸收。然而,本书试图揭示的共同主题是:文明的复杂性本身,往往是其最大的脆弱性所在。 当社会结构过度分化、资源分配过于集中、或者对单一的生态环境产生过度的依赖时,一个微小的外部冲击——无论是一场干旱,还是一次政治失误——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寰宇珍宝》不仅是对逝去辉煌的悼念,更是对我们当代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严肃拷问:在迈向更高技术和全球互联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重蹈这些失落帝国的覆辙?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遗骸,以沉默的姿态,对我们发出了最洪亮的警示。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词典的评价标准往往非常苛刻,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输出的准确性。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贴合便携的需求,既不像口袋本那样局促,又比标准参考书轻便得多,完全可以轻松塞进公文包或者背包里,随时随地都能拿出来应对突发状况。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它的释义逻辑,它似乎不仅仅提供了简单的中文对译,还加入了大量的例句和上下文语境的说明。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德语词汇往往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如果没有丰富的语境支撑,很容易望文生义,造成交流障碍。从我随机抽取测试的几个动词来看,它对那些德语特有的前缀动词(如trennen, entfernen, abtrennen等)的区分讲解得非常到位,清晰地勾勒出了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提升语言的“德味”至关重要。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工作,绝非一般的爱好者能够完成,背后一定有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在支撑。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德语学习的效率和实用性,这本书的整体布局和信息密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我粗略翻阅的几个章节来看,它似乎在追求一种极致的平衡——既要有足够的广度来覆盖日常交流所需,又要有足够的深度来解析那些晦涩难懂的语法结构。我注意到,它似乎没有采用那种动辄收录数万词汇的“大部头”模式,而是更倾向于精炼和精准,这种“少而精”的策略,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查阅和掌握核心词汇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我发现了一些以往在其他词典中很少看到的俚语和现代网络用语的收录,这表明编纂团队对德语的动态发展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而不是固守陈旧的语料库。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让我对它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倍增信心。总而言之,它给我的感觉是高度的工具属性,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冗余信息,一切设计都围绕着“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目标展开,非常适合在紧张的学习或工作场景中使用。

评分

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常常被低估,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平日里阅读量较大,对印刷质量和排版清晰度要求极高。这本书的色彩处理非常柔和,没有那种刺眼的荧光感,长时间面对也不会引起眼部不适。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似乎在某些关键的语法点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词义上,采用了不同的字体加粗或者斜体处理,这种视觉上的锚点设置,极大地帮助我在查阅时快速定位到重点信息,而不会被大段文字淹没。我对比了一下我正在使用的一本老旧词典,后者常常将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查找效率极低,而这本书则像一个结构清晰的数据库,信息点明确,层次分明。这种设计哲学体现了一种对用户心智负荷的深刻理解,它不只是一个词汇的集合,更是一个经过精心组织的知识导览系统,让查找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简约而不失精致,拿在手里非常有分量感,皮质的封面摸上去质感绝佳,那种沉稳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里面的具体词条,但光是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就体现出了编纂者和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典雅的复古韵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排版上,中德文字体的搭配堪称教科书级别,字号适中,行距宽松有度,即便是一些复杂的德语复合词,也能清晰地辨认出其内部结构,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尤其欣赏它在边角处的细微设计,据说在某些高频使用的字母索引处做了特殊的加固处理,可见其耐用性考虑得非常周到,绝对不是那种翻几次就会散架的廉价品。这种对实体书的执着打磨,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重新体会到了拥有实体工具书的踏实感,期待它在我的案头成为一名可靠的语言伙伴。

评分

从一个已经接触德语有一段时间的学习者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很多同类词典往往在新词和传统表达之间摇摆不定,导致内容不够聚焦。但这本书似乎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传统德语文学素养与当代日常交流之间的桥梁。我留意到它对某些表示“感情”或“哲学”的抽象名词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妙,它们没有采用过于生硬的直译,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更贴合中文文化理解的意译,使得概念的理解更加顺畅自然。这种跨文化的翻译策略,显示出编者在德语和汉语的文化土壤上都有着深厚的积淀。此外,我个人非常期待它在德语地区特有的习语和固定搭配部分的表现,因为这些恰恰是衡量一本工具书是否真正“接地气”的关键指标。基于目前的初步印象,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成熟的、以实用为导向的编纂思路,相信它能在我深入学习德语的道路上,提供稳定而可靠的参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