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张文献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美国画报
  • 图像史
  • 文化交流
  • 中西关系
  • 视觉文化
  • 历史图像
  •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初中国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墨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3943
商品编码:16800942491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

:168.00元

作者:张文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301283943

字数:429000

页码:460

版次:1

装帧: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百闻不如一见,一张图片的力量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美国华裔终身教授历时15年,收集整理近千张画作珍品,深入解读美国人眼中的晚清中国形象。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从大清军政、泱泱中华、市井人文、大洋彼岸、亚美利坚等几个部分,深入解读美国社会对中国以及生活在美利坚的华人的认知,形塑出美国人眼中的晚清中国形象,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中美两国之间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漫长而复杂。《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编者从近现代美国影响非常大的综合性大众文化期刊的海量资料中,精选有关中国的近千幅画作珍品,生动呈现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以及生活在美利坚的华人的普遍认知,这其中,既有鲜明的歧视与恶意的攻击,也有美好的误解与善意的认可。这些题材丰富、描绘细腻的画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多事之秋的中国自然景观、社会生态与国际交往,使得本书不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目录


目 录
序 /1

前言:美国书报里的中华文化与中国议题 /7

**章大清军政:19世纪中后期的政治、军事与外交 /21
一、社会巨变下的中国与世界 /22
二、乱世里的风云人物 /52
三、殖民主义时代的中美关系 /66
四、硝烟战火中的内乱与外患 /86

第二章泱泱中华:迤逦壮观的华夏帝国 /103
一、夕阳中的巍巍帝都 /104
二、秀丽多姿的南国门户 /114
三、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125
四、 五湖四海的中华景观 /144

第三章市井人文:晚清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 /155
一、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 /156
二、 农耕传统下的经济民生 /173
三、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192
四、民间休闲与娱乐 /219
五、三教九流,芸芸众生 /232
六、难以想象的千奇百怪 /250

第四章大洋彼岸:新大陆华人的生存与奋斗 /263
一、心驰金山,梦断花旗 /264
二、华工的汗水与血泪 /284
三、唐人街:华人在美国的家园 /305
四、早期华人移民掠影 /329

第五章亚美利坚:美国政治中的华人问题 /353
一、华人移民与选举政治 /354
二、阿兴:来自中国的异教徒 /383
三、《排华法案》:中国人必须走! /417
四、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437

中国近代史与中美外交大事记 /451

主要参考书目 /456

作者介绍


张文献,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和美国南康涅迪格州立大学,现为荣林斯大学文理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奥林图书馆档案特藏部主任,亚瑟 ·戴维斯学者,曾获荣林斯大学乔治·康奈尔杰出教授贡献奖及佛罗里达档案学会服务奖,其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中国经济风云人物》《中国经济百强指南》《海归推动中国》等书籍。

文摘


序言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是一个动荡而深刻的变革时期。这段历史的进程,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自身的命运,也引起了遥远国度的关注。特别是美国的各类画报,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时代,扮演了重要的视觉媒介角色,将彼时中国的社会图景、历史事件以及人们的想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广大的美国读者。 本书并非直接叙述1840年至1911年间中国发生的具体事件,也不是对中国社会进行学术性的深度剖析。相反,它关注的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中国如何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公众视野中被呈现和解读。 这段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自然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侧面。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其工业化和扩张的进程中,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各式各样的画报,如《哈泼斯周刊》(Harper's Weekly)、《弗兰克·莱斯利周报》(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等,成为这些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主要载体。这些画报上的中国,是怎样的图景?是落后愚昧的“东亚病夫”,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神秘国度?是遭受屈辱的战败者,还是潜在的贸易伙伴?这些图像和文字,是如何塑造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现实? 本书深入研究的便是这些画报所刊载的关于中国的各类插画、漫画、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它将梳理这些视觉与文字材料的来源,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偏见、政治意图或经济考量。例如,在战争时期,画报上的描绘可能带有明显的煽动性或宣传色彩;在商业往来中,则可能侧重于展示中国市场的潜力或劳动力的廉价。又或是,在传教士的视角下,可能突出中国的“迷信”与“落后”,以此论证基督教的优越性。 具体而言,本书将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视觉呈现的多样性: 研究画报中关于中国人物(如普通民众、官员、商人、女性等)、建筑(宫殿、寺庙、民居)、生活习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社会事件(战争场景、条约签订、起义暴动、社会改革尝试)以及自然风光等视觉元素。分析这些图像的构图、色彩、风格,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特定的中国形象。 叙事与解读的倾向: 审视与图像相伴的新闻报道、评论和故事。这些文字是如何解释图像所传达的信息?它们采用了怎样的叙事框架?是同情的、批判的、还是猎奇的?这些叙事是否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观念,或者塑造了新的观念? 时代背景的关联: 将画报内容置于1840年至1911年间中美两国以及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中国走向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在画报上是如何被报道和解读的?这些报道又如何影响了美国国内的对华政策和民间态度? 想象与现实的张力: 探讨画报中呈现的中国与当时真实的中国之间可能存在的差距。哪些是基于真实观察的描绘,哪些又融入了西方固有的刻板印象、东方主义式的想象,或是为了满足特定受众的猎奇心理?这种想象如何影响了美国对中国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其外交政策和商业行为?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视觉文献的细致梳理和解读,揭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公众如何通过画报这一媒介,构建、接收和传播关于中国的形象。它所呈现的“中国”,并非一个静态的、单一的实体,而是一个在西方媒介的镜头下,不断被观看、被解读、被想象的、充满多重面向的“他者”。通过研究这些画报,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现代媒体在塑造跨文化认知方面的力量,以及历史的视觉表征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图像时代信息传播与文化互动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严谨的态度,从海量的美国画报资料中挖掘出关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内容,并将其呈现给读者。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细节往往隐藏在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种挖掘的典范。那些曾经出现在美国普通家庭的报纸上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关于清朝宫廷的描绘,还是关于中国人民生活的片段,甚至是当时美国人眼中“神秘东方”的想象,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分析,例如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当革命的浪潮在中国兴起时,美国报刊又是如何报道的?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变化中的中国,一个被外界以各种目光审视和解读的中国。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并非铁板一块,它是由无数个个体视角和媒体叙事交织而成的。书中大量的插图,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珍贵史料,它们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审美趣味、文化偏见以及对中国的想象。而配合这些插图的文字,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些想象背后的逻辑和意图。我常常会盯着一幅幅插图,想象当时美国的读者是如何看待这些画面的,他们是否会感到好奇、惊叹,抑或是恐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历史的全新维度,它让我意识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看它自身的历史,也要看其他国家是如何看待它的。这种“外部视角”的呈现,让我的历史认知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它的视角非常独特,通过美国主流报刊上的插图和文章,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晚清中国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感兴趣,但大多数书籍都侧重于政治事件和伟人传记,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普通读者,那些通过美国媒体了解中国的普通美国人。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看到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形象被呈现在报纸上,有时是新奇的,有时是带着偏见的,有时甚至是荒诞的。书中精选的插图,如那些描绘上海滩的繁华景象、码头上繁忙的劳工、甚至是一些夸张的“黄祸论”宣传画,都极具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并非孤立存在,它们背后都有来自当时美国记者的解读和报道。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图文资料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中国叙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插图和评论所吸引,它们反映了当时美国媒体是如何看待这场在中国发生的“排外”运动的,这种视角与我们现在普遍接受的历史叙述有着微妙的差异,也因此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更是关于跨文化理解的媒介,关于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认知,以及历史的真实是如何被不同视角所过滤和重塑的。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引发新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过去媒体的影响,而我们自身也在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未来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呈现的历史画面,更在于它提供的反思空间。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大开眼界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历史的图像化呈现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流画报,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视觉媒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被美国公众所认识的中国。书中的插图,就像是一扇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那些描绘中国城市风貌、人物形象、社会风俗的画面,既有写实的成分,也融入了当时的想象和偏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晚清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例如那些描绘普通百姓劳作、节日庆典、甚至是一些民间习俗的插图,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戏剧化处理,但它们依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直观材料。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图像的展示,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图像的传播语境和背后所承载的信息。他探讨了这些插图是如何被美国媒体所选择、编辑和解读的,以及它们在美国公众心目中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我被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插画解读所吸引,例如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美国画报是如何描绘这场冲突的?这些描绘又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哪些心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传播和解读,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而媒体,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画面,更看到了历史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外部世界是如何观察和理解中国的。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由图画和文字交织而成的时空隧道。作者以一种极其迷人的方式,通过美国主流画报在1840年至1911年间的中国图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晚清中国。我一直对历史的视觉化呈现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书中大量的插图,就像是一部无声的电影,记录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我被书中描绘的中国人物形象所深深吸引,无论是清朝官员的威严,还是普通百姓的质朴,亦或是外国人在华的活动,这些画面都充满了张力。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图像的简单呈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和文化内涵。他分析了这些图像在美国媒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我被书中对“西方文明传播”的插画解读所深深吸引,它让我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优越感和文化输出的意图。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语境和媒体传播,而我们今天对历史的认知,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评分

当一本历史书能够让你产生强烈的“亲历感”,那它无疑是成功的。《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一种极其精湛的手法,从海量的美国画报资料中,精心挑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插图和文字,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晚清中国。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书中的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它们更是那个时代美国人观察和想象中国的窗口。我被书中描绘的中国城市景观所深深吸引,无论是繁华的上海滩,还是古老的北京城,这些画面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图像的简单呈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他分析了这些插图在美国媒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我被书中对义和团运动的插画解读所深深打动,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们传统认知有所不同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传播和解读,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而媒体,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了历史的画面,更看到了历史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外部世界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的。

评分

我常常在想,历史究竟是什么?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堆砌,还是那些鲜活的、有温度的细节?《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作者巧妙地将目光聚焦于美国画报这一特殊的媒介,通过它在特定历史时期(1840-1911)对中国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且复杂的中国形象。我发现,这些来自远方的图像和文字,比很多官方的史料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出历史的肌理。书中的插图,从清朝官场的威严,到江南水乡的柔情,再到黄河岸边的艰辛,每一幅都像是一首无声的诗,讲述着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点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国城市生活场景的描绘,例如那些描绘上海租界的繁华,或者北京胡同的宁静,这些画面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呼吸。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不仅展示了这些图像,更深入地剖析了它们背后的叙事逻辑。他探讨了美国媒体是如何选择性地呈现中国,以及这些呈现如何影响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我被书中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以及革命浪潮爆发后,美国画报对中国形象变化的分析所吸引。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让我对“真相”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一个版本,而我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无法释卷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视角,将我们带回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通过美国主流画报上的中国影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被“观看”和“解读”的中国。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除了其内部的发展,外部的视角同样重要,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外部视角。书中大量的插图,都是那个时代美国媒体的精华,它们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我尤其对书中对中国社会民生百态的描绘感到着迷,无论是描绘农民劳作的场景,还是市井小贩的叫卖声,亦或是传统节日的庆典,这些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图像的展示,作者的解读更是画龙点睛。他深入分析了这些图像背后的叙事策略,探讨了美国媒体是如何通过这些图像来构建和传播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我被书中对“中国威胁论”的插画分析所深深吸引,它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偏见和文化隔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语境和媒体传播,而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思考良多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通过美国画报在1840年至1911年间对中国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被“看见”和“想象”的中国。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除了其内部的发展,外部的视角同样重要,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外部视角。书中大量的插图,都是那个时代美国主流媒体的精华,它们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了当时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我尤其对书中对中国社会生活的描绘感到着迷,无论是描绘普通百姓的劳作,还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百态,亦或是传统节日的庆典,这些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图像的展示,作者的解读更是画龙点睛。他深入分析了这些图像背后的叙事策略,探讨了美国媒体是如何通过这些图像来构建和传播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我被书中对“东方神秘主义”的插画分析所深深吸引,它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文化隔阂和想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语境和媒体传播,而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次关于跨文化理解的深刻探索。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和专业的态度,从美国画报这个特殊的载体入手,为我们呈现了1840年至1911年间,美国社会是如何看待和描绘中国的。我一直认为,历史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同时代的外部视角相互映照,才能展现出其全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书中收录的大量插图,每一幅都充满了故事性,它们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当时美国媒体的“创作”。我被书中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描绘所深深吸引,例如那些描绘铁路、电报等新式建设的插图,它们展现了当时美国人眼中中国社会变革的图景。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图像的简单展示,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动因。他探讨了这些图像在美国媒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认知。我被书中对“中国劳工”的插画解读所深深打动,它让我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经济竞争和种族歧视。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叙述,往往是多元的,而我们需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视角。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那种细水长流却又直击心灵的。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除了其内部的历史发展脉络,外部的观感和互动也至关重要。而《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得以窥见“他者”目光中中国形态的书籍。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美国画报档案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展示出美国社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如何通过视觉和文字来描绘、理解、甚至构建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中国形象的演变,有着细致的刻画。例如,在19世纪中期,中国可能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落后的国度,而到了20世纪初,随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改革开放的呼声,美国画报上的中国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时是担忧,有时是期待。书中收录的大量插图,每幅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微型故事,它们捕捉到了当时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街头巷尾的市井百态,到宫廷贵族的奢华生活,再到社会变革的动荡场景。这些画面,虽然经过了美国媒体的过滤和诠释,却依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的解读,则帮助我们剥离了表面的图像,深入探究了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政治意图。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所塑造的,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经过加工和选择的。因此,拥有多元的视角,去审视历史,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