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黃帝內經》理法秘要:開福寺中醫講稿
原價:68.00元
售價:68.00元,為你節省0.00元
摺扣:100摺
作者:鬍不群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13210447
字數:
頁碼:45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黃帝內經>理法秘要:開福寺中醫講稿》主要內容包括:道、無極、太極、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藏象基礎學、審證求因病機學、司外揣內診斷學、以偏濟偏論治學、性味歸經藥物學、君臣佐使方劑學、形神一體養生學、養生總則、養生方法等。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道、無極、太極
原文選注
第二章 陰陽
原文選注
第三章 五行
原文選注
第四章 五運六氣
原文選注
第一節 五運
第二節 六氣
第三節 運氣閤治
第五章 藏象基礎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五藏係統
第二節 精氣神
第三節 經絡
一、經絡總論
二、十二經脈
三、奇經
四、絡脈
五、經筋皮部
第四節 身形體質
第六章 審證求因病機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從病邪探病因
第二節 從素質求病因
第三節 從病邪傳變審病機
第四節 從邪正虛實察病機
第五節 從陰陽盛衰辨病機
第六節 從藏府經絡析病機
第七章 司外揣內診斷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察色
第二節 望形
第三節 問癥
第四節 按脈
第五節 審尺
第六節 閤色脈
第七節 決死生
第八章 以偏濟偏論治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審機求本
第二節 標本逆從
第三節 三因治宜
第四節 神形主從
第九章 性味歸經藥物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藥物分類
第二節 性味歸經
第三節 用藥原則
第四節 用藥禁忌
第十章 君臣佐使方劑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方劑組織
第二節 治法與製方
第十一章 形神一體養生學
原文選注
第一節 養生總則
第二節 養生方法
附錄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鬍不群,1957年6月齣生於中醫世傢,後師從著名中醫學傢劉炳凡先生。大專文化,湖南省自學成纔考試中醫專業首屆畢業生,中醫主任醫師(內聘)。原光明中醫函授學院湖南省分校教務長。曾獲2000年湖南省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奬二等奬(省廳級),2003年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奬三等奬(省部級)。著有《奇效驗案》等醫著四部(閤著),發錶中醫學術論文30餘篇。在鐵杆中醫論壇開設有個人專版。現在長沙開福寺為大眾免費講解《論語》《黃帝內經》等,並在長沙市天馬醫院、中正人民路門診部和鄉下行醫。
文摘
序言
這本《周易》的闡釋,簡直是一部關於宇宙運行規律的微縮百科全書。初讀時,隻覺得那些卦象符號晦澀難懂,仿佛被一層古老的迷霧籠罩著。然而,隨著深入閱讀,我逐漸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簡單的爻辭解讀,而是巧妙地將周易的辯證思想融入到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之中。比如,書中對“否”卦和“泰”卦的對比分析,讓我對事物盛衰的必然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尤其欣賞的是,它沒有將易學神化,而是強調“時”與“位”的相對性,教導我們如何在不同的境遇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審慎。這種將古代智慧現代化、生活化的處理方式,使得原本高深的學問變得觸手可及,讓人在麵對人生抉擇時,能多一份從容與洞察力。行文間,時不時齣現的典故和曆史場景,也為閱讀增添瞭濃厚的文化底蘊,仿佛能觸摸到先秦時期士人的智慧光芒。
評分這本書的氣質非常獨特,它更像是一部文人墨客的隨筆集,而非正統的學術論著。作者的文筆極其優美,充滿瞭一種古典的韻味和淡淡的憂傷美學。他通過講述一係列看似分散的個人經曆、對自然景物的描摹,以及對古代詩詞的品鑒,不動聲色地構建起一個關於時間流逝和生命體驗的宏大主題。我尤其欣賞他觀察事物入木三分的細膩,比如對月光下影子變化的描寫,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種空靈而深邃的意境。雖然它沒有提供明確的理論框架或結論,但正是這種開放性和含蓄性,激發瞭讀者自身的思考和共鳴。讀完後,我沒有記住多少“知識點”,但我記住瞭那種被文字溫柔包裹、引發內心深處迴響的感覺,非常適閤在安靜的夜晚,伴著一杯清茶,細細品味。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手冊類的書籍一嚮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充斥著教條和刻闆的流程。然而,這本關於特定傳統技藝的實操指南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技藝簡化成僵硬的步驟,而是將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都賦予瞭其背後的原理和意圖。例如,講解一個看似簡單的準備工作時,作者會詳細剖析為何要選擇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工具,這種對“為什麼”的深度挖掘,遠比單純的“怎麼做”更有價值。書中的配圖清晰直觀,對於理解復雜的空間關係和動作細節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簡直是初學者的福音。閱讀它,就像身邊站著一位經驗豐富、循循善誘的師傅,隨時為你答疑解惑,讓人在實踐中感到無比踏實和自信。
評分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古代文學和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值得反復咀嚼的寶藏。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其豐富的文本引用和嚴謹的考據工作。作者似乎將畢生精力都傾注在瞭對古代文獻的梳理上,他不僅展示瞭某個觀點的錶麵含義,更能追溯其思想源頭,指齣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變。我特彆喜歡其中對幾位重要古代思想傢思想交叉點的分析,那種如同織網般細緻入微的比較,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學識深度。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沉穩、剋製,不帶有一絲一毫的主觀臆斷,完全以史實和文獻為基石,給予讀者充分的判斷空間。雖然篇幅不小,閱讀過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專注力,但每深入一章,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充實感,極大地滿足瞭求知欲。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的概念非常著迷,而這本書,可以算是我近年來讀到的對“道”的闡釋最為精妙的作品之一。它並非枯燥的哲學論述,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流動感。作者似乎擁有極其敏銳的洞察力,能從最細微的自然現象中捕捉到宇宙宏大的秩序。特彆是書中關於“變易”與“不易”的探討,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以前總覺得,想要獲得穩定,就必須抗拒變化,但讀完這本書後纔明白,真正的穩定,恰恰來源於對變化的接納和順應。文字的節奏感極強,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振聾發聵。它沒有使用太多生僻的學術詞匯,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進入其構建的思維世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發生瞭一種微妙但根本性的轉變,更加注重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和動態平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