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中医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原价:23.00元
作者:(清)吴尚先 著,孙洪生 校注
出版社:中国医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06747820
字数:263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清·吴尚先著。吴尚先,原名树杞、安业,后改名颖,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仙、师机,晚年自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尚先幼年亦习举子业,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应试,因身体微恙未能应试。其后他淡泊功名,随侍其父笏庵寓居于扬州,工于书法,兼治医,旁参禅理,间以诗文自娱,后尤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理瀹骈文》系吴氏一生外治经验的总结,全书不分卷,共分为“略言”、“续增略言”、“理瀹骈文”和“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四大部分。“略言”和“理瀹骈文”两部分成书并刊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名《外治医说》,刊行时更名《理瀹骈文》。后于清同治九年、十一年分别增补撰入“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续增略言”等内容。
《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对后世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基本信息
书名: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中医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原价:23.00元
作者:(清)吴尚先 著,孙洪生 校注
出版社:中国医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06747820
字数:263000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略言
续增略言
理瀹骈文
概说
六淫
脏腑
身形五官
妇科
儿科
痘疹
膏制法
膏施治
治验
结语
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
清阳膏
散阴膏
金仙膏
行水膏
清肺膏
温肺膏
养心安神膏
清心化痰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温胃膏
清肝膏
滋阴壮水膏
扶阳益火膏
大补延龄膏
通经膏
固经膏
安月台膏
催生膏
卫产膏
云台膏
附:乌龙锭子敷
又附:龙虎散糁
又附:拔疔黄丸子
又附:通治阴毒末子、锭子
又附:硝石散
又附:郁金散
又附:白附子散
又附:苍己散
补录:阳痧急救膏
补录:阴痧急救膏
温胃膏
滋肾膏
补录:单方膏
补录:收湿散
补录:上清散
又:辟瘟散
补:风火眼薄荷散
补:老眼龙胆散
补:口疳喉烂人中白散
治心病方
又:暗室箴一篇
又:灵山吟一篇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内容提要
《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清·吴尚先著。吴尚先,原名树杞、安业,后改名颖,又改名樽,字尚先,又字杖仙、师机,晚年自号潜玉居士、潜玉老人,祖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尚先幼年亦习举子业,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考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应试,因身体微恙未能应试。其后他淡泊功名,随侍其父笏庵寓居于扬州,工于书法,兼治医,旁参禅理,间以诗文自娱,后尤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理瀹骈文》系吴氏一生外治经验的总结,全书不分卷,共分为“略言”、“续增略言”、“理瀹骈文”和“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四大部分。“略言”和“理瀹骈文”两部分成书并刊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初名《外治医说》,刊行时更名《理瀹骈文》。后于清同治九年、十一年分别增补撰入“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续增略言”等内容。
《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治体系的发展与成熟,对后世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目录
略言
续增略言
理瀹骈文
概说
六淫
脏腑
身形五官
妇科
儿科
痘疹
膏制法
膏施治
治验
结语
存济堂局修合施送方并加法
清阳膏
散阴膏
金仙膏
行水膏
清肺膏
温肺膏
养心安神膏
清心化痰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温胃膏
清肝膏
滋阴壮水膏
扶阳益火膏
大补延龄膏
通经膏
固经膏
安月台膏
催生膏
卫产膏
云台膏
附:乌龙锭子敷
又附:龙虎散糁
又附:拔疔黄丸子
又附:通治阴毒末子、锭子
又附:硝石散
又附:郁金散
又附:白附子散
又附:苍己散
补录:阳痧急救膏
补录:阴痧急救膏
温胃膏
滋肾膏
补录:单方膏
补录:收湿散
补录:上清散
又:辟瘟散
补:风火眼薄荷散
补:老眼龙胆散
补:口疳喉烂人中白散
治心病方
又:暗室箴一篇
又:灵山吟一篇
跋一
跋二
跋三
跋四
在我看来,《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医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一直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的独特魅力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医学知识与古典文学相结合,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阐述了中医的精髓。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中医并非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在这种规律下,寻求人体的和谐与健康。书中的一些关于养生的章节,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食疗秘方”或“运动指南”,但却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达到“治未病”的境界。我常常在阅读时,会联想到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境,然后从书中的智慧中获得启示。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无恙,更是心灵的平静与和谐。它以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评分我是一名在中医院学习的学生,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经典著作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临床智慧和文化底蕴的。最近偶然翻阅了《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虽然我才刚开始深入研读,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中医药的书籍,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医古老智慧殿堂的大门。从书名“理渝骈文”几个字,我就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和历史沉淀。我一直觉得,中医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辨证施治的理论,更在于那些在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经验和感悟,而这本书似乎就将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用一种古朴而又充满韵味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语言文字,虽然是文言,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严谨逻辑和对病症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喜欢书中一些对疑难杂症的论述,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从病因、病机、治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层层剖析,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耐心地向你讲解着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用精妙的方药去化解。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论述与我所学的现代医学知识进行对比,发现很多时候,古人的智慧是何其超前,何其精妙。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好中医的决心。
评分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中医,行医四十余载,阅书无数。近来,我收到一本名为《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的书,细读之下,不禁感慨万千。这本书的编纂,可谓是用心良苦,选取的皆是中医临床之精华,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典方剂和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味经典药材的论述,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它们的性味归经,更重要的是,结合临床实际,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病症中的妙用,以及配伍的精髓。这与我年轻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点一滴积累的经验何其相似。书中的语言,虽是古文,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读来朗朗上口,绝无晦涩难懂之感。我甚至在阅读中,能看到自己年轻时在病榻前,与学生们一同探讨病情的影子。这本书唤起了我对中医传统文化最深沉的敬意,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医的魅力所在。在当今时代,浮躁之风盛行,能够静下心来,研读这样一本经典著作,实属难得。它不仅是对医学知识的普及,更是对中医精神的传承。我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后辈中医所珍视,并从中汲取力量,将中医这门国粹发扬光大。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文化研究者,我对那些能够承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情有独钟。《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这本书,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质。我并非医学领域的专家,但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来看,这本书所蕴含的价值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古代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对健康的认知方式,以及他们所使用的独特的表达方式——“理渝骈文”。这种文体的运用,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它将严谨的医学论述,与优美的文学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肃性,又赋予了作品以艺术的美感。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一些疾病的描述,以及当时的治疗手段,这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卫生条件,甚至人们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医发展的脉络,以及它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丰富。我强烈建议,对于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医学相关的历史文献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它不仅能增进对中医的了解,更能从更宏观的历史文化层面,去欣赏这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中医诊所工作的理疗师,我深知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鸿沟。很多时候,我们虽然掌握了大量的医学理论,但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却感到力不从心。而《临床经典读本:理渝骈文》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具体的临床案例和精辟的治疗思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慢性疾病的论述,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特效药”,而是强调了“调理”的重要性,从整体观念出发,细致入微地分析病人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并给出相应的调理方案。这与我平时在理疗实践中注重“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理念不谋而合。书中一些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很多患者的身体不适,都与他们的情绪有关,而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起我遇到的那些难以治愈的病例,然后对照书中的论述,惊叹于作者的远见卓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中医医生看的,我认为任何与健康相关的工作者,甚至是对自身健康有追求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它让我更加相信,真正的中医,是集医理、医术、医德于一体的,而这本书,就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