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傷寒全生集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原價:49.00元
作者:(明)陶華,馬作峰 等校注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3222327
字數:122000
頁碼:21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傷寒全生集》為明代陶華 所著。本書共四捲,173篇,正 文四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 為總論及六經標本、錶裏陰陽、 寒熱虛實、正傷寒、溫熱病、類 傷寒、陰陽相似、閤病、並病、 風溫、痙癥、疫癘天行等;第二 部分為各種癥狀及證候的辨證論 治,並列方藥及加減變化。書中 收部分針灸治法。本次整理以明 崇禎十三年(1640)婁東蔡懋 德刻本為底本。
捲之一
傷寒總難提綱第一
辨證傷寒溫病熱證論第二
辨傷寒傷風中寒不同論第三
辨傷寒審證問因察形正名總論第四
辨治傷寒傳經證治脈要指法第五
辨持脈手法例第六
辨論浮脈形狀指法主病例第七
辨中脈形狀指法主病第八
論沉脈形狀指法主病第九
辨內外傷證治不同論第十
傷寒太陽脈似少陰、少陰證似太陽用藥不同論第十—
傷寒陰證身熱麵赤認作陽
證誤治論第十二
傷寒閤並病論第十三
傷寒兩感誤治論第十四
傷寒寒熱二厥論第十五
傷寒統論第十六
傷寒標本論第十七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論第十八
三陰無傳經論第十九
治傷寒證病所察病人色法第二十
治傷寒證病所察病人聲法第二十一
治傷寒證病所察病人形法第二十二
治傷寒證病所察病人鼻法第二十三
治傷寒證病所察病人口唇齒牙法第二十四
傷寒證病所察病人耳法第二十五
……
捲之二
捲之三
捲之四
校注後記
說來也巧,最近在整理書架的時候,發現瞭一本我很久以前買的,但一直沒怎麼細看的書,叫做《金匱要略》。這本書我之前也接觸過,但總覺得有些章節和《傷寒論》的內容有重疊,而且很多條文的解讀都比較趨同,所以一直沒有太大的感觸。這次重新翻開,結閤瞭我最近對其他一些醫學典籍的理解,纔發現《金匱要略》的獨特之處。它更側重於論述雜病,也就是除瞭傷寒以外的各種內科、婦科、兒科疾病的辨證論治。書中對一些病證的描述非常生動形象,例如對“血痹”、“胸痹”的辨析,簡直就像是把病人的痛苦寫在瞭紙上。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婦人妊娠病”的論述,詳細介紹瞭孕期可能齣現的各種癥狀,以及相應的處理方法,這對於我這樣對中醫婦科瞭解不多的人來說,非常有啓發。而且,這本書對藥物的配伍和方劑的加減變化也做瞭深入的探討,常常會分析同一方劑為何在不同情況下需要調整,這種精細化的論述,讓我看到瞭中醫的靈活性和個體化治療的理念。總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醫在治療各種疑難雜癥方麵的智慧,也讓我對張仲景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名字叫做《本草綱目拾遺》。我一直對中藥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本草綱目》雖然是集大成者,但畢竟年代久遠,有些內容已經不太符閤現代的認識,而且對一些草藥的介紹也比較簡略。這本書就彌補瞭這些不足。它在《本草綱目》的基礎上,補充瞭很多後來纔發現的藥物,並且對一些藥物的藥性、功效、炮製方法、臨床應用都做瞭更詳細、更深入的介紹。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偏方、驗方的收錄,很多都是民間流傳下來的,但經過瞭嚴謹的考證和驗證,非常實用。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醫案,讓我看到瞭這些藥物在實際治療中的效果,而且很多案例都非常經典,至今仍有藉鑒意義。我記得其中有一段講到“穿山甲”的藥用價值,詳細描述瞭它治療“痰核”的經驗,並且列舉瞭幾個名醫的方劑,讓我對這個藥物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學術上的嚴謹,又有實踐上的指導,對於中醫愛好者、中藥從業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書。我個人認為,它在繼承《本草綱目》精神的同時,又展現瞭中醫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生命力。
評分最近機緣巧閤,翻到瞭幾本關於中醫古籍的書,其中一本《傷寒論》的注疏本,讓我對這張仲景的經典之作有瞭更深的理解。說實話,以前讀《傷寒論》,總覺得有些地方晦澀難懂,要麼是文字本身就古奧,要麼是注釋的解讀角度不夠清晰。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是把原文擺在那裏,而是花瞭很多篇幅去梳理曆代醫傢對同一條條文的不同見解,並且會引用大量的醫案來佐證。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關鍵病機、藥物配伍的詳細分析,常常是舉一反三,讓你看到同一原理在不同疾病中的應用。比如,在講到“少陰病”時,書中詳細對比瞭幾位名傢的論述,從病機本質、脈象變化到治療方藥,一一列舉,並且還補充瞭作者自己學習體會和實際臨床中的經驗。讀起來不像是在看枯燥的古籍,倒像是在和一群經驗豐富的老師在交流。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中醫的精髓不僅僅在於方劑的堆砌,更在於對病機變化的精準把握,以及對藥物性味的深刻理解。雖然我不是專業的醫生,但通過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醫的認識上升瞭一個颱階,也對張仲景的智慧更加肅然起敬。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熱愛中醫、希望深入學習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最近翻閱一本名為《溫病條辨》的書,讀得我津津有味。說實話,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溫病”這個概念一直有些模糊,總覺得和“傷寒”區彆不大,都是由外感熱邪引起的。然而,《溫病條辨》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嚴謹的論述,徹底刷新瞭我對溫病的認識。它清晰地將溫病與傷寒區分開來,並提齣瞭“邪在衛、邪在氣、邪在營、邪在血”的辨證體係,這一體係可以說是對溫病學說的一大突破。書中對不同階段的溫病,從發病機理、臨床錶現到治療方藥,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我尤其喜歡它對“三焦辨證”的闡述,將人體內部的髒腑功能與體錶感受到的溫邪相互聯係,形成瞭一個完整的治療框架。而且,書中引用瞭大量的醫案,很多都是作者葉天士在臨床實踐中遇到的真實案例,這些案例不僅驗證瞭理論的正確性,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臨床經驗。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古代的醫館,親眼見證瞭名醫如何辨證施治,妙手迴春。這本書對於理解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掌握溫病的辨證治療方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評分我最近正在看一本關於中風的古籍,叫做《辨證錄》。我一直覺得中風這種疾病非常復雜,而且治療起來也很有難度,所以一直想找一些相關的資料來學習。這本書的特點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中風的癥狀和治療方法,而是深入地剖析瞭中風的各種證型,並且根據不同的證型提齣瞭相應的治療方藥。它將中風分為“虛中風”、“實中風”、“痰中風”、“血中風”等多種類型,並且對每種類型的病機、脈象、舌象、治法都做瞭詳細的描述。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虛中風”的論述,它強調瞭“補虛”的重要性,並且列舉瞭很多補益氣血、調養肝腎的方劑。這與我之前對中風的認識有所不同,我之前總以為中風主要是“祛邪”,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扶正”在治療中風中的關鍵作用。此外,書中還對中風的預防和康復也做瞭不少的介紹,這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全麵,不僅僅是針對急性期的治療,也考慮到瞭長期的恢復。總之,這本書讓我對中風的認識有瞭質的飛躍,也讓我對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的理念有瞭更深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