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国学经典系列:唐宋词十七讲+人间词话七讲+小词大雅

叶嘉莹国学经典系列:唐宋词十七讲+人间词话七讲+小词大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著 著
图书标签:
  • 叶嘉莹
  • 唐宋词
  • 国学经典
  • 词学
  • 文学
  • 古典诗词
  • 人间词话
  • 宋词
  • 唐词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102688688
商品编码:171241651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叶嘉莹 著 定  价:153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页  数:913 ISBN:102688688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每一讲都是旁征博引,阅读时就像是回溯到了几千年前,似乎也能看见那些文人墨客或放荡或不羁,或迷茫或怅惘。

《唐宋词十七讲》:总序
叙论
弁言
自序
讲 温庭筠(上)
第二讲 温庭筠(下)
第三讲 韦庄
第四讲 冯延巳(上)
第五讲 冯延巳(下)李璟 李煜(上)
第六讲 李煜(下)晏殊 欧阳修(上)
第七讲 欧阳修(下)晏几道 柳永(上)
第八讲 柳永(下)苏轼(上)
第九讲 苏轼(下)秦观(上)
第十讲 秦观(下)周邦彦
第十一讲 辛弃疾(上)
第十二讲 辛弃疾(下)
第十三讲 姜夔(上)
第十四讲 姜夔(下)吴文英
第十五讲 王沂孙(上)
第十六讲 王沂孙(中)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唐宋词十七讲》为作者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内容是《唐宋词名家论稿》的补充和完善。书论析了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等词人十五家。追寻唐宋词的演变与发展轨迹,讲述中既兼顾他们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清隽的言辞于含英咀华之中深探词人之用心,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人间词话七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向推荐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央视2014中国好书获奖图书!王国维与叶嘉莹的隔空对话,《人间词话等

叶嘉莹 著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小词大雅》:
    第三讲 莺燕不相猜
    我刚才讲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五首的靠前首,我对于张惠言这个作者有了一个简短的介绍,那么他的这个学生,我现在也想简单地介绍一下。
    在张惠言的文集里面,有一篇序,这篇不是说我们写一本书,前面写的一个序。古人所谓序,有所谓赠序,就是写一篇文章送给一个朋友,比如说像韩退之《赠孟东野序》之类的,就是送给一个朋友的赠序。在张惠言的文集里边,有一篇文章,叫《赠杨子掞序》,就是送给这个学生的一篇序。不过这篇序虽然是张惠言写的,可是并不是张惠言自己要写给这个学生的,而是代人所作。张惠言有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要送给这个杨子掞一个赠序,他请老师替他做了等
穿越千载,品味诗情:唐宋词的绝代风华与词学精髓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唐宋词无疑是璀璨夺目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套图书,将带领您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深入领略唐宋词的绝代风华,洞悉其背后的词学精髓,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韵味。 第一部分:唐宋词十七讲——诗意的锦绣,时代的缩影 这十七讲,如同一位温婉而博学的引路人,将您带入唐宋词的广阔天地。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词作,而是通过精细的剖析,让您看见词背后的时代风云,体味词人的真挚情感,领悟词的艺术奥秘。 从唐诗到唐词的蜕变与飞跃: 您将首先看到,词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从盛唐的诗歌土壤中孕育而出。我们将追溯词的早期形态,探讨它如何从诗的余韵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在音乐的律动中找到独立的生命力。从早期的宫体词到文人填词的兴起,您将清晰地看到词体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展现出其独特的叙事与抒情功能。 盛唐气象与婉约情愫: 盛唐,是一个充满自信与活力的时代,也孕育了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豪放词风。我们将细致解读李白、杜甫等大家笔下的词作,感受他们雄浑壮阔的想象,激昂奔放的情感。然而,盛唐亦有细腻婉约的一面,我们将一同品味王昌龄、李煜等人笔下缠绵悱恻的思念,清丽脱俗的景致,领略不同风貌的盛唐风情。 宋代词坛的百家争鸣: 宋代,是词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里,您将见证词体艺术的极致辉煌,也会领略到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词人的风采。 婉约派的典范——柳永与晏殊: 我们将深入探究柳永如何将市民生活与市井情感融入词中,创造出流传千古的《雨霖铃》、《蝶恋花》等名篇,他的词,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同时,您也将领略晏殊的温文尔雅,他的词,如同一杯醇厚的佳酿,回味悠长,充满了人生哲理的淡淡忧伤。 豪放派的巨擘——苏轼与辛弃疾: 当宋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词坛涌现出苏轼、辛弃疾这样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命运紧密结合的词人。我们将领略苏轼那“大江东去”的豪迈气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思念,以及他如何将豁达的人生哲学融入词中。辛弃疾,更是将爱国热情推向极致,他的词,如同一声声悲壮的呐喊,充满了沙场征战的豪情与报国无门的沉痛。 其他重要词人与风格探索: 除了上述巨匠,我们还将触及秦观、贺铸、周邦彦等词人,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或清丽,或沉郁,或工巧,共同构成了宋代词坛丰富多彩的面貌。您将了解到,词不仅仅是抒情言志的工具,更是一种承载历史、反映社会、体味人生的艺术形式。 词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力: 在赏析词作的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词的艺术手法。 意象的选择与运用: 词人如何通过对花、月、柳、风、雨等意象的选取,来寄托情思,营造氛围?例如,为何“杨柳”常常与离别相连?“明月”又承载了多少思乡之情? 语言的精炼与变化: 词的语言,既要遵循格律,又要自然流畅,达到“炼字炼句”的艺术高度。我们将分析词人如何运用白描、比兴、象征等手法,使语言传达出微妙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 声情并茂的音乐美: 词是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其音乐性是其重要魅力之一。我们将探讨词牌的格律如何影响词的节奏和情感,以及优秀的词作如何与音乐完美结合,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词与人生、词与社会: 词并不仅仅是案头之作,更是与个体生命体验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我们将探讨词人笔下的爱情、友情、离愁别绪,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词来抒发对政治、社会现实的看法。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古人心灵的对话,一次对历史的回望。 第二部分:人间词话七讲——词学评论的璀璨明珠 如果说《唐宋词十七讲》是带领您走进词的世界,那么《人间词话七讲》则像是带您站在高处,审视和理解词的本质与价值。它将引导您从更宏观、更理论的层面,去把握词学的核心精神。 “词,别是一家”的深层解读: 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非否定词与诗的联系,而是强调词在体式、内容、风格上的独特性。我们将深入解析这句话的含义,理解词为何区别于诗,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独特之处,又为何能在宋代达到巅峰。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艺术追求: 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之一。我们将探讨什么是“境界”,它如何体现在词作之中?高格的词作,如何通过营造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艺术感受?我们将分析不同词人的作品,辨析其中的“境界”高低,理解词的艺术品评标准。 “写境”与“造境”的辨析: 词人创作,或侧重于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写境),或侧重于对内心情感的创造性表达(造境)。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证,分析这两种创作手法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出动人的词篇。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妙处: 好的词作,绝非直白叙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我们将学习如何去捕捉词中的暗示、象征和留白,体味那“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 “铁骨铮铮”与“烟霞痼疾”: 王国维先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词人的风格归纳为“铁骨铮铮”和“烟霞痼疾”两大类。我们将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分析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以及这些风格如何与其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相契合。 词学批评的演变与《人间词话》的地位: 我们将简要梳理中国词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并将《人间词话》置于其中进行定位。您将看到,王国维先生如何集历代词学批评之大成,又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词学批评开辟了新的境界。 从《人间词话》看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人间词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词的评价,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我们将从中提炼出关于意境、含蓄、情景交融等重要的美学观念,帮助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 第三部分:小词大雅——词体的小与大,雅与俗的辩证统一 “小词大雅”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它提示我们,看似篇幅短小、风格婉约的“小词”,却能承载宏大的人生哲理,传递高雅的艺术境界。 “小词”的体量与“大雅”的内涵: 我们将探讨,为何词体在篇幅上往往比诗短小,但其艺术容量却丝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触及人心的细微之处。我们将通过对大量优秀小词的赏析,体会其在短小篇幅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思考和高远意境。 “雅”与“俗”的融合与升华: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雅”与“俗”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我们将分析,词如何从最初的歌筵酒席中的“俗”走向文人雅士的创作,又如何将“俗”的素材转化为“雅”的艺术。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伟大的词作,恰恰是将最为普遍、最为“俗”的人间情感,升华为“雅”的艺术境界。 词人如何在“小”中见“大”: 通过对具体词作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词人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精炼的语言、巧妙的比喻、深刻的联想,展现出“一滴水中见大海”的艺术效果。例如,一首写春景的小词,可能蕴含着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一首描写离愁的小词,则可能触及对生命孤寂、相思无尽的深刻体验。 “小词”的“雅”体现在何处: 这种“雅”,体现在词人高尚的情操、对艺术的严谨追求、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洞察,以及其作品所能达到的审美高度。我们将一同领略词中那份超脱的智慧,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悲悯,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小词大雅”对现代读者的启示: 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到“小词”的价值。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关注内心的声音,去体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感悟生命的真谛。从“小词”的“大雅”中,我们能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这是一场关于文学、历史、哲学与人生智慧的深度探索。 这套图书,不仅仅是关于词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阅读、如何理解、如何欣赏中国古典文学。您将学习到如何透过字面意思,去感受词人的心跳;如何去辨析词句背后的时代烙印;如何去领悟词学评论的精妙之处。 无论您是初涉古典文学的门槛,还是已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这套图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伴侣。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唐宋词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您在字里行间,感受穿越千载的诗情,体味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同沉醉在唐宋词的绝代风华中,在词学评论的智慧之光下,领略“小词大雅”的无限魅力,重拾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艺术品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学问读物,应当是能够引发持续思考的,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耐读性”。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拨开一层层迷雾,总能看到更深远的风景。比如第一次读可能侧重于词的典故和背景,第二次可能就会更关注词牌的音律之美和词人的个人风格演变,第三次则可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作者巧妙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品鉴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使得每个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让读者有信心和能力去探索更广阔的古典文学疆域,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我现在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去分析一些不甚熟悉的词作,这种自信的提升,得益于这套书打下的坚实基础。

评分

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打着“入门”旗号却堆砌了大量生僻典故的读物,这套书的语言运用简直是一门艺术。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将复杂的理论和微妙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清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美学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精准的表达能力。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作者在描述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时,所选用的词汇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度渲染,也没有过于平淡。读到妙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感受文字在舌尖上回旋的美感。这种行文风格,本身就是对古典文学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实践,让读者在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语言鉴赏力。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滋养,远胜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评分

我一直以来对传统诗词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无非是记住几句名句,懂得一些基本的格律常识。直到我开始接触一些真正深入的文本解读,才发现自己过去阅读的肤浅。这套书的叙述方式,完全跳脱了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作者的讲解,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带着你缓缓走进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体会他们笔下每一处景物描写的深层意蕴。比如对某一首词中“晚来天欲雪”的分析,并非简单解释字面意思,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词人彼时的心境与环境的呼应,让人瞬间对“境”与“情”的交融有了醍醐灌顶之感。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情的引导,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典文学的感知维度。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启”你心智,让人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打开快递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取也颇为考究,摸上去有种温润的书卷气,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可以比拟的。特别是封面那几行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丝毫没有现代设计中常见的浮躁感。我特意观察了字体排版,行距和字号的处理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无疑是出版社对内容尊重和对读者体验负责任态度的体现。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有一套如此用心的实体书呈现出来,实属难得。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让人每每经过,都会忍不住伸手摩挲一下,心中涌起一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这种实体书的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我感觉,光是捧着它阅读,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对古典美的初步熏陶。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更是一种对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探寻。我常常在想,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是如何在一个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从词人的胸腔中迸发出来的?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但它构建了一种氛围,让我能够暂时抽离现代生活的喧嚣,去倾听历史的回响。比如,当作者谈及某一时期词风的流变时,我仿佛能感受到文人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寄托。这种深入到精神内核的解读,让我对“家国情怀”、“黍离之悲”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命体验。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是任何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