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珍藏版资治通鉴/(插盒)
原价:498.00元
作者: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45132656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
目录
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
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
资治通鉴第三卷
周纪三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
资治通鉴第五卷
周纪五
资治通鉴第六卷
秦纪一
资治通鉴第七卷
秦纪二
资治通鉴第八卷 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
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
资治通鉴第三卷
周纪三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
资治通鉴第五卷
周纪五
资治通鉴第六卷
秦纪一
资治通鉴第七卷
秦纪二
资治通鉴第八卷
秦纪三
资治通鉴第九卷
汉纪一
资治通鉴第十卷
汉纪二
资治通鉴第十一卷
汉纪三
资治通鉴第十二卷
汉纪四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汉纪五
资治通鉴第十四卷
汉纪六
资治通鉴第十五卷
汉纪七
资治通鉴第十六卷
汉纪八
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汉纪九
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汉纪十
资治通鉴第十九卷
汉纪十一
资治通鉴第二十卷
汉纪十二
资治通鉴第二十一卷
汉纪十三
资治通鉴第二十二卷
汉纪十四
资治通鉴第二十三卷
汉纪十五
资治通鉴第二十四卷
汉纪十六
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
汉纪十七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
汉纪十八
资治通鉴第二十七卷
汉纪十九
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
汉纪二十
资治通鉴第二十九卷
汉纪二十一
资治通鉴第三十卷
内容提要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史,是一部历代王朝的兴衰史,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社会史和思想史。资治,资治,资乎治道,关乎民生。不读《资治通鉴》你就不懂中国政治。
文摘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说实话,刚开始犹豫了很久要不要买这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毕竟《资治通鉴》名声在外,但其艰深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我曾尝试过一些简单的白话译本,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看一部删减版的电影,总是达不到原汁原味的效果。直到我看到这套文白对照的版本,才下定决心。拿到手后,果然不负所望。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将文言原文和白话翻译放在一起,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负担,又保留了原文的韵味。我喜欢一边读原文,一边对照翻译,这样既能领略到司马光先生原著的风采,又能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和智慧。司马光先生以史为鉴,对历代得失的分析,至今仍有警示意义。我尤其对书中对于政治斗争的描写印象深刻,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明争暗斗的策略,都让我对权力运行的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这套书的纸张和印刷都非常精美,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我计划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来阅读,争取一年内能够通读一遍。这不仅仅是为了增长历史知识,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评分这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我觊觎已久。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资治通鉴》的价值。过去,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节选本,但总感觉意犹未尽,而且文言文的障碍也让我望而却步。这次终于入手了这套文白对照的版本,简直是将我的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左侧的文言原文,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右侧的白话翻译,通俗易懂,将古老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司马光先生的分析丝丝入扣,鞭辟入里,让我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人物的评价也极其客观公正,既看到了他们的功绩,也看到了他们的过失,展现了历史人物复杂多面的真实形象。我尤其佩服司马光先生那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宏大志向,这种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套书的印刷质量非常高,纸张也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我计划每天都花一点时间来阅读,将其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思考。
评分终于入手了这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真是激动人心。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司马光的这部巨著心驰神往,但苦于古文的晦涩难懂,一直未能深入研读。这次的文白对照版本,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翻开书页,那古朴的字体,泛黄的纸张,都散发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左侧的文言原文,严谨精炼,字字珠玑;右侧的白话翻译,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这种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在品味原文之余,还能及时理解其深层含义。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司马光作为亲历者和观察者,其视角之独到,分析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蕴含着治国理政智慧的百科全书。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书中描写的那些君臣之争、权谋斗争,以及王朝的兴衰更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反思当下的社会现象。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考究,纸质厚实,不易破损,印刷清晰,排版合理,无论是作为案头必备还是收藏佳品,都绰绰有余。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感受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
评分终于收到我期待已久的《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深感兴趣,而《资治通鉴》无疑是了解这段历史的最佳途径。然而,古文的阅读难度一直是我的一大障碍。这套文白对照的版本,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难题。它不仅保留了司马光先生的原著精髓,还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每一个历史细节。我喜欢它所展现的宏大叙事,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司马光先生的叙事方式非常严谨,他对史料的考证和分析,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政治斗争的描写,那些错综复杂的权谋,那些令人扼腕的决策,都让我对人性的复杂和权力的运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一些观点,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纸质厚实,印刷清晰,非常适合收藏和阅读。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中了。
评分作为一名从小就对中国古代史着迷的读者,我一直梦想着能够完整地阅读一遍《资治通鉴》。然而,古文的阅读难度着实劝退了不少人,包括我。这次偶然发现了这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仿佛是为我量身打造的。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文白对照”,它将司马光先生的原著与现代白话翻译并列,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又保留了原文的精髓。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司马光先生以史为鉴,对历代君王的得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书中的一些人物评价,也十分客观公正,既看到了他们的功绩,也看到了他们的过失,展现了历史人物复杂而真实的一面。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纸质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我计划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阅读,将其中的历史智慧融入我的思考,我相信,这将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精神旅程。
评分对于一个对中国古代史略有研究的人来说,《资治通鉴》是绕不开的一座丰碑。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零散的古文资料,但效率不高,也容易遗漏关键信息。这次终于下定决心,购入了这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棒。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文白对照”,这意味着我可以在保持对原文的尊重与理解的同时,通过白话翻译来快速吸收信息。这对于我这种时间有限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喜欢它所展现的宏大历史视野,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朝代。司马光先生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指出其中蕴含的经验教训。尤其是一些关于政治制度、君臣关系、战争策略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内容与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对比,从中寻找历史的规律和启示。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精美,古典大气,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非常适合作为案头常备。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够让人受益终身的经典著作。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史有着狂热追求的读者,我曾经多次尝试阅读《资治通鉴》,但都因为古文的晦涩而浅尝辄止。这次,我终于找到了那把开启历史宝库的金钥匙——《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这套书的设计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左侧是司马光先生的原文,每一个字都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右侧是贴心的白话翻译,流畅的语言让我能够迅速理解原文的含义。我喜欢这种“双管齐下”的阅读方式,既能品味原文的精炼,又能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司马光先生的史观非常宏大,他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从历史中提炼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这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的评价,客观而深刻,没有简单的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必然。这套书的纸质和装帧都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我已经准备好,要与司马光先生一起,穿越时空,回望那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
评分我对《资治通鉴》的向往由来已久,但一直受限于自身的古文水平,未能真正领略其博大精深。直到我发现了这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才终于有了将这部巨著通读一遍的可能。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装帧所吸引。打开书页,左侧的文言原文,古朴典雅;右侧的白话翻译,通俗易懂。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可以在不失原文韵味的前提下,轻松理解书中的内容。司马光先生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大气,他对历史事件的记述,既有细节的生动,又有宏观的把握。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政治得失的分析,那些对历代君臣的评价,以及对王朝兴衰的总结,都充满了深刻的智慧,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这套书的注释也非常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原文。我把这套书视为我书架上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我学习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宝库。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照鉴当下。而《资治通鉴》,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次入手这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可以说是我多年来一直期待的。收到书后,我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震撼。翻开第一卷,文言原文的严谨与简洁,与白话翻译的流畅与通俗,相得益彰。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既能感受到原著的古典魅力,又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司马光先生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的一些历史细节,是许多普通史书所不曾提及的,这些细节往往更能揭示历史的真相。这套书的排版和印刷也做得非常到位,字迹清晰,纸质优良,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把这套书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我学习历史、反思人生的重要导师。每一次翻开它,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完整、准确地读懂《资治通鉴》是衡量一个真正史学爱好者的一块重要试金石。以往接触过一些节选本或者白话本,总觉得意犹未尽,甚至可能因为翻译的偏差而曲解了原文的精髓。这次下定决心购入这套《资治通鉴 文白对照 司马光原版原著》,就是希望能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设计所吸引。打开第一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司马光先生的序言,那份对历史负责、对后世负责的态度,瞬间让我肃然起敬。随后的正文,文言原文与白话翻译并列,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阅读体验。原文的古朴韵味,在译文的辅助下,变得生动起来。很多时候,我会先尝试自己理解原文,再对照译文,看看是否与自己的理解一致。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既能锻炼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又能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书中的注释也相当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这对于深入理解文本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还原历史真实性方面的严谨态度,司马光先生在编撰过程中,力求考证史料,去伪存真,这种精神在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套书不仅是一次阅读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