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奖项:
上海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特等奖(1984年)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79-1985) 特等奖(1986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199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特别奖
《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出版后在国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疆域辽阔的统一政权,但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多未得到足够的记载和研究,以往的历史地图集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抹煞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显示。一些?疆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等也尽量选用它们的极盛疆域的年代。《图集》既反对只承认汉族政权、中原王朝为主的谬论,也否定了把少数民族政权、边疆地区政权都当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错误观点,有利于正确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点。
2.以前的历史地图集大多以文献资料为定点上图的依据,而历史记载极为浩繁,编者精力有限,错漏很多。在文献记载本身错误的情况下,地图上的差异更难避免。《图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对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组织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
3.我国以往的历史地图,一般都以一个朝代为一幅全图,内容非常简略,地名位置也不准确。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才采用了将全国分解为数十幅图的方法,但因所有图幅采用同一比例尺,而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程度和记载的详略极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区往往地名过密,几乎难以辨认,而边疆地区却显得空白过多。同时这种平均分割往往将同一政区分属不同图幅,查阅十分不便。《图集》在总结了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彻底解决了问题。由于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更为精确,科学性强,便于查阅。
4.历史上疆域、政区、地名变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权时期内屡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对时间断限一般不够重视,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后相差数十、百余年。《图集》无论总图或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的,尽量确定一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量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对时间较长的朝代,使用多幅总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形势。
5.《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
更多经典历史图集,读史好帮手:
1、,由郭沫若先生主编,收录了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时期的地图190余幅,附有纪年简表和繁体字对照表及历史上各大战役的示意图。
2、,谭其骧主编。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
3、,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编图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工具书。
4、,随书附赠中国版图透明胶片,与历史版图重叠对照,古今中国,一目了然。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作者简介 谭其骧(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建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后升级为研究所,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家,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一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原妈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遗址图
原始社会早期遗址图
黄河注域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图
夏时期
夏时期全图
安邑、帝丘附近商时期
商时期全图
商时期中心区域图
西周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
宗周、成周附近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全图
晋秦
成周、新田附近
郑 宋 卫
齐鲁
北燕
楚吴越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全图
诸侯称雄形势图
韩魏
赵 中山
齐 鲁 宋
燕
秦 蜀
楚越
索引
第二册
秦 西汉 东汉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三册
三国 西晋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四册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五册
隋 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六册
宋 辽 金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七册
元 明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八册
清时期
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杰出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以此为基础,很早就产生了一种重视历史地理的学术传统。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不仅记叙了西汉时代的地理,同时又是一部用西汉地理注释前代地名的历史地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存古迹,述往事。唐宋以来传世的著名的舆地书,祖述班、郦,几乎无一不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可以说,中国古代所谓舆地之学,审其内容,几乎都与历史地理密切相关。 重视历史地理,当然会导致历史地图制作的兴起和昌盛。中国古代制图史上的**、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用“制图六体”制成的《禹贡地域图》,公元八世纪唐中叶贾耽用古墨今朱法绘成的《海内华夷图》,都是在世界地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地图。此二图久已亡佚(见存西安碑林伪齐时上石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是贾氏图的缩本),而将近九百年前北宋元符中税安礼所绘《历代地理指掌图》,“始自帝喾”,迄于北宋,“著其因革,刊其异同”,共有图四十四幅,至今犹有翻刻本传世。税氏以后直到清末,传世的木刻本历史地图集不下十余种。 清代集舆地之学大成的杨守敬,在其门人协助下,于本世纪初,编绘刊行《历代舆地图》线装本三十四册,始于春秋,止于明代,古今对照,朱墨套印,见于《左传》、《战国策》和各史《地理志》的地名,基本上都上了图,这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较前此诸图更为详细。杨氏之后民国年代所出版的几种用新法绘制新式装帧的历史地图,内容较杨图远为简略。 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地图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绘制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人们迫切希望出现一部用现代制图技术绘制的详细而精确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然而为什么直到解放以前,始终没有出过一部这样的图集呢?
……
收到!我将以一个资深历史爱好者的口吻,为您创作五段风格迥异、内容充实、绝不包含《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精装)》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全新视角!一直以来,我对历史的理解都比较零散,就像是一堆散落的珍珠。而这套书,就像是那根神奇的丝线,将所有碎片都串联了起来,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大局观”的呈现方式,不再局限于某个朝代或事件的细枝末节,而是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历史的发展。比如,它在讲述某个时期的政治变革时,会巧妙地将其置于长期的地理变迁和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演进并非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无数因素相互作用、层层递进的结果。尤其是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经济重心转移的描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的变化,简直是触目惊心,让我对“时势造英雄”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它在处理历史细节的时候,也绝不含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地理特征,往往却是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几个朝代名称的“小白”,而是能够对中国历史的壮丽画卷有了一个更深邃、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的态度一直有些“旁观者清”的感觉,总觉得那只是书本上的故事,离我现实生活有些遥远。但读了这套书之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当下性”。比如,书中对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的描绘,以及不同地域经济往来的分析,让我更能理解当今全球化贸易的形成基础。又或者,它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民众生活状态的刻画,也让我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很多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是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源,都可以在悠久的历史中找到线索。这套书就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过去,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现在。它不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智慧。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体积和装帧略有担忧,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深晦涩,或者仅仅是华而不实的“大部头”。然而,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实际阅读体验让我惊喜不已。它在叙事上,非常注重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人物命运相结合,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故事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某个时期社会生活细节时的细致入微,那些关于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衣食住行的描述,仿佛将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解读历史现象时,总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打破我固有的思维定式。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化了,不再只是线性的时间轴,而是充满了交错的因果和多维的视角。这种启迪性的阅读体验,是很多普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坦白说,我平时接触的历史读物大多比较碎片化,要么是某个朝代的野史趣闻,要么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所以,当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担心内容会过于庞杂,难以消化。然而,它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在叙事上,有一种非常流畅的“史诗感”,仿佛一幅巨大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作者在讲述不同时期的历史时,能够做到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不失对关键细节的刻画。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历史的“连续性”方面所做的努力,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之间的联系和过渡,避免了断层感。它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我这样一位想要系统性地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及时、太有价值了。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古代战争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场盛宴。它在描绘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时,不仅着重于战役本身的策略和布局,更深入地挖掘了战争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所产生的长远影响。我特别惊叹于作者对于不同兵种、器械以及后勤保障的细致考量,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每一次战役都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它让我明白,战争的胜败,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是背后无数的社会因素、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军事思想的演变,以及战略战术的革新,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军事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真谛。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的理解,可以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评分这是一套我心仪已久的地图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必备工具书,我很满意,要是发票和书籍能够同时发出我就更满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