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同性恋的历史叙述、经验调查和理论阐释三部分。作者在梳理中西同性恋史的基础上论述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同性恋理论,即标签-互动论、社会建构主义和酷儿理论等。民国时期同性恋话语的演变很终诞生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身份与人格,它涉及同性恋身份和主体的本土性与植入性之争。经验研究部分主要探讨同性恋个体的生存现状、择友偏好、性角色与性别角色、代际差异与同性恋认同模式以及“同直婚”等,认为孝道、关系伦理和文化偏见等因素导致家庭出柜成为两难困境。本书亦讨论了优选化背景下的同性恋亚文化、消费主义、“石墙骚乱”的神话制造以及第三世界的同性恋群体在面对西方性话语和性实践时如何自我表达的问题。很后通过“红色酷儿理论”批判性地反思同性恋研究中的“橱柜”政治学和身份政治。 王晴锋 著 王晴锋,浙江绍兴人,社会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研究中心副教授,在《世界民族》《南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性态研究、社会学理论,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种姓制度、部落文化和纳萨尔运动等。读这本书的经历,就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经验”部分所记录的个体故事,是我觉得最触动我的地方。那些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人生轨迹的同性恋者,他们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情感经历、身份认同的探索、以及在社会中面临的挑战。我看到了他们的爱与痛,他们的勇敢与脆弱,他们的坚持与妥协。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同性恋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拥有着与异性恋者同样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样渴望被爱、被理解。书中一些关于亲密关系、家庭构建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我过去对“婚恋”的狭隘认知。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个体经验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复杂性,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这反而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和可信。阅读这些故事,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同经历那些属于他们的悲欢离合,也因此,我开始更加珍视和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和情感。
评分坦白说,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同性恋研究”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许多固有认知。作者在书中展现的严谨学术态度,以及对复杂议题的深入剖析,让我肃然起敬。历史部分所梳理的清晰脉络,让我看到了一个群体从被边缘化到争取平等权利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而“经验”部分,那些生动鲜活的个体叙述,更是将历史的冰冷数据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情感体验,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时,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即便是在探讨一些可能引发争议的议题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同理心和尊重。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社会公正、个体权利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研究书籍,它更是一次关于理解、包容与尊重的教育。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起初,我被“婚恋与两性”这个副标题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探讨婚姻制度或者性别角色的传统书籍。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所涵盖的范围远不止于此。作者对“历史”的梳理,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对“婚恋”和“两性”的许多认知,其实都深深地烙印着历史的痕迹,而这些认知并非总是公平和普适的。书中的“经验”部分,更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同性恋群体在建立亲密关系、追求幸福生活方面的种种努力与挑战,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爱”的定义,以及“家”的形态。作者对“理论”的阐释,也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固定的社会规范,其实是可以被挑战和重塑的。整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一些复杂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也都被作者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同性恋”这个议题,以及更广阔的“婚恋与两性”范畴,都有了更加多元和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我当初就是被它那个简洁而富有深意的图案吸引的,但翻开书页后,我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同性恋研究”的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过去几乎不曾触及的领域。书中的历史部分,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同性恋群体所经历的种种境遇,从被压迫、被妖魔化,到逐渐被看见、被接纳,这一过程的艰辛与不易,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关于早期社会对同性恋者的记载所震撼,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挣扎,即使跨越时空,依然能引发我强烈的情感共鸣。书中对理论的阐述也相当有深度,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各种学派的观点,而是能将复杂的理论概念,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理解,甚至产生更深入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人类的情感多样性和社会观念的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历史、经验与理论的穿插,使得阅读过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微观经验之间,理论的引入恰到好处地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理论”部分时,并非一味地堆砌学术术语,而是能够将其与前面提到的历史和经验材料紧密结合,形成一种相互印证、相互阐释的良性循环。当我读到关于身份认同理论的部分,结合前面读到的个体故事,我才真正理解到,一个人的性取向并非是简单的标签,而是关乎其自我认知、社会互动以及文化环境的复杂建构。书中对于“两性”概念的探讨,也打破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让我意识到性别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光谱式的多样性。这种理论的阐释,让我能够以更开放、更包容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世界,也促使我不断地去挑战和更新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