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披沥六载,倾注大量心血,全新书写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与中国教育黄金时代。
▲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早该被重视的教育史上的真正典范!他是清华在任久影响大的校长,从1926年由大师如林的清华票选成为教务长,到1937年九一八事变后临危受命长校,到抗战时期主持西南联大,再到台湾创建新竹“清华大学”,海峡两岸公认其为清华“终身校长”。在他任上,清华开始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之誉,并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三位诺奖得主;
▲ 梅贻琦是有名的寡言君子,实干力行,“他的沉默,是从环境中体验出来好的处世和治事之道,由于他的天才运用,更炼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他倡导通才教育,只有通识才能成就大师,文质彬彬才能称为人才,自他开始清华实施“通识教育”;他实行教授治校,以民主作风在动乱岁月安放下清华这张书桌,带领出了黄金时代的清华和史诗一般的西南联大……
▲ 本书开创了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梅贻琦传记写作先河。岳南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
▲ 本书视界宏阔高远,全书从庚子赔款开始,追溯了清华大学数十年的发生发展史,详述几位有影响有争议校长的功过,间关著名大师级人物群体,并在大时代背景下折射出整个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对当代教育可有诸多借鉴。
▲ 收录两岸清华大量档案、资料与照片。材料或为作者亲身取自大陆、台湾、美国等地的文献,或为亲历者采访记录,就目前所能见到、查到的,几乎一网打尽。
▲ 一部体大思精、波澜壮阔的百万字史诗巨著。搜罗宏富,史料翔实,构思精深,文笔写实,情感酣畅。用纸考究,典藏之选。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希望清华今后仍然保持它的特殊地位,不使坠落。……我希望清华在学术研究方面应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
——梅贻琦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弟子们称为“寡言君子”(Gentle-manoffewwords),若不与其相当熟悉,一般看不到他的言笑。梅氏颀长的身材常配一身青布长衫,脸形如棱角分明的雕塑,风度翩翩,算是那个时代的美男子,曾被来中国访问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学者的完美典型”和“中国学者的理想化身”。
——岳南
这套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叙事的“温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南渡北归》中的“南渡”与“北归”两卷,我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那些名字,无论是后来名垂青史的大家,还是默默无闻的学子,都在作者笔下获得了生命。我看到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如何努力维系着学术的火种,如何用知识和信念对抗时代的黑暗。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在战乱年代,他们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情怀,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下,依然坚守精神的富足,让我由衷地敬佩。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知识分子”这个词的意义。
评分梅贻琦先生与清华的故事,真的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清华校长梅贻琦传》中,我看到了一个校长如何将大学办成一个“教授治校”的典范,如何营造一种“学术自由、思想独立”的氛围。他不是那种事必躬亲的管理者,而是深谙“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清华走向卓越。那些关于聘请教授的考量,关于学生培养的理念,都展现了他超前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依然坚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将教育的价值提升到了超越政治和经济的高度。读来让人心生敬意,也让我反思当下的一些教育现象。那种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对“健全人格”的重视,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梅贻琦先生,无疑是这一理念的忠实实践者和卓越代表。
评分《南渡北归》系列,尤其那“离别”一篇,简直是将离愁别绪描摹得入木三分,让我这个平时不太爱掉眼泪的人,也几度哽咽。它写的不只是地理上的分离,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命运捉弄下的无可奈何,是亲情、友情、师生情在战火中的考验与磨砺。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丝绸,轻轻拂过那些泛黄的照片,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便如同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我仿佛能听到离别车站的汽笛声,看到挥手作别时眼角的泪光,感受到那些不舍与牵挂。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与渺小个体的挣扎。他们有的远赴重洋,有的坚守故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时代的篇章。读完这一部分,我才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不仅仅在于那些重大的事件,更在于无数个“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以及他们心中那份永不磨灭的温暖与坚韧。
评分翻开这套书,我仿佛被一股沉静而有力的力量吸引,一下子就跌入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首当其冲的《清华校长梅贻琦传》,虽说我是个对历史人物传记不甚敏感的人,但读来却毫无枯燥之感。作者对梅贻琦先生的描绘,不是那种刻板的“伟人”形象,而是充满了他作为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如何秉持“中庸”之道,如何在动荡中坚守学术自由与大学精神的艰辛与智慧。那些关于清华校园的日常琐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决策,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师”是如何在平凡中铸就伟大。尤其是在“南渡北归”的背景下,他如何带领清华师生辗转迁徙,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韧性,令人动容。文字朴实却饱含深情,仿佛我置身于那个简陋的教室,听着梅先生娓娓道来,感受着那份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人才的重视。读完上、下两册,对“大学”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高耸的楼宇,更是精神的灯塔,是思想的熔炉,而梅贻琦先生,便是那座灯塔最耀眼的光芒。
评分《南渡北归》系列,尤其是“北归”与“离别”部分,给我带来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一方面,我为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颠沛流离的知识分子感到心疼,他们的才华和抱负,在动荡的年代里被无情地打压和摧残;另一方面,我又被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对知识的执着所鼓舞。那些为了学术研究,不惜付出一切的年轻人,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坚持教学的老师,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闪光的一面。作者的叙事方式,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人物的情感、内心的挣扎,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关于离别的章节,我更是深感时代变迁带给个体的巨大冲击,那些曾经的师友,因为各种原因天各一方,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遗憾。这种带着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叙事,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