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是郦波继《人生自有境界》之后推出的“品诗词与人生”的又一力作。
儒家像诗,佛家像茶,道家像酒。诗词之于人生,就像干渴生命里的一杯茶,一碗酒,是滋润心灵、滋润灵觉的。我们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都有很多焦虑、很多压力。当压力层层袭来的时候,当灵魂产生焦虑的时候,其实就和口干舌燥一样,这个时候就需要水,就需要文化的润泽,就需要诗词的抚慰。所以说,没有诗词到底能不能活?当然也能活,但是没有诗词,我们可能活得没那么滋润,活得少了一种格调,少了一种境界。
《诗酒趁年华》是《郦波品诗词与人生》系列第二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倾情打造,用纸既精且美,力图呈现出绝美的诗词境界。
在这本书里,诗词男神郦波带你去看飞翔的李白、鲜活的老杜、朱熹的春天、永远的诗豪刘禹锡、“只有分离才能让我们在一起”的柳永、“我们爱的是爱情里的心甘情愿”的李商隐、“人世一生霜雪 归来还是少年”的辛弃疾、“诗酒趁年华”的苏轼等。
阅读本书,就像是一段诗词之旅,跟随郦波,重温古诗词中的爱与美,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已主讲《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救时宰相”于谦》《清官海瑞》《评说曾国藩家训》《五百年来王阳明》等系列。著有《人生自有境界》(郦波品诗词与人生·壹)、《五百年来王阳明》等。
总序:诗词无用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
代序:没有诗词怎么活?
真隐士的情怀——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茶之道 茶之境——卢仝《七碗茶歌》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清明之谜——杜牧《清明》
人生竞渡话端午——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飞翔吧,李白!——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鲜活的老杜——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永远的诗豪——刘禹锡《秋词(其一)》
朱熹的春天——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至今思易安 朗朗清辉照古今——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世一身霜雪 归来还是少年——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石灰吟》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我们爱的是爱情里的心甘情愿——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只有分离才能让我们永远在一起——柳永《雨霖铃》
无此等伤心事 无此等伤心诗——陆游《沈园二首》
不朽的诗 都是纯粹的泪——黄仲则 《绮怀》(十五)
我喜欢气清景明的美丽春日,z喜欢的有关这个季节的一首词作,便是苏东坡的那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词云: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寒食后”,你看正是寒食刚刚过去,“酒醒却咨嗟”。为什么酒醒要咨嗟,要叹息呢?在古代,寒食过后的两天就是清明了,清明要祭祖,要扫墓,要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所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远离故土,俗务缠身,不能回乡祭祖扫墓,以敬先人,所以难免有些惆怅,难免有些感伤。这也是清明时节,在外宦游的游子常有的思绪。
但苏东坡毕竟天性豁达,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宗师,深知在寒食、清明,“少阳始生”的季节,不能只有哀伤和悲痛,那样并不合乎天地自然之道。略略惆怅之后,突然脱口而出:“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真是敏感而通透,太棒了!我要讲这首词,就是因为这三句,这也是我个人特别钟爱的三句话。“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要理解这三句,一定要对整首词和其中词人蕴藉的情感有深厚的揣摩和了解。传统的说法,都以为苏东坡这首词写的是思乡之苦和念亲之痛。因为思念之情不得排遣,所以不得不自我安慰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但如果那样的话,这样的语句怎能产生千百年来润泽心灵的力量呢?
当然,这种传统的说法也能得到某种貌似合理的时代背景的支撑。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这时候王安石变法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而苏轼、苏辙兄弟作为旧党中蜀党的领袖,纷纷被远放地方。苏轼先是做杭州通判,然后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又被调任山东密州做太守,就是现在山东的诸城。作为一个政治边缘人物,又是被排挤的对象,一般论家以为此时苏轼的心中郁闷孤愤,时近清明,登台远望,所谓“烟雨暗千家”,所谓“酒醒却咨嗟”,当然是愁思满怀,而故作“诗酒趁年华”之语,不过聊以自慰罢了。
我个人很不同意这种观点,苏轼绝不是一个作勉强之语的人。
你看这首《望江南》,它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忆江南》。这个词牌原名叫做《谢秋娘》,后来又叫《江南好》《望江南》《春去也》《梦江南》《忆江南》。当然叫做《忆江南》z有名,这是因为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对比白居易的《忆江南》,我们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忆江南》是一首小令,只有一片,只有二十七个字,为什么苏轼的《望江南》却变成了上、下两片,五十四个字了呢?这是因为他所表现的情绪和情感太超然、太超脱了。这首词的副题叫“超然台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所以就只凭“超然台”三个字,也可以看出来苏轼的情绪,恐怕并非抑郁悲苦、难以排遣,才自我安慰。
事实上,就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苏轼还有一篇著名的《超然台记》。开篇就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通篇都在说一个“乐”字,都在说超然物外,独得天地精神往来之乐。苏轼调任并不富庶的密州之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的冬天,写出了宋词史上豪放词的扛鼎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所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在密州城的城墙西北角上,苏轼发现了一块废台。苏轼其实是一个喜欢搞基建的地方官,在杭州喜欢筑堤疏浚西湖,在密州、徐州就喜欢建台、建城墙。熙宁八年的时候,苏轼就把这块废台重新“增葺之”,就是说不仅是修补了,还有新建,建成著名的超然台。建成后,当时并没有起名。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做官,知道后特意为苏轼建的这个台起名为“超然台”,并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超然台赋》。后来,苏轼又写了一篇《超然台记》。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熙宁九年的春天,苏轼写下了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可见,苏轼兄弟俩对“超然台”这个超然的名字是非常喜欢的。苏辙为什么给这个台起名叫“超然台”呢?就是取自老子的那句名言:“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就是说,不论是荣华富贵还是时运不济,我们的灵魂都要超脱在这尘世之上。这反映了典型的道家思想。我们知道苏轼贯通儒、释、道三教,因此他在超然台上作《望江南》,篇幅上突破了前人的藩篱。
这里不得不感叹,苏轼真是改造文章的大宗师,真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写文章也好,写诗、写词也好,“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对于《望江南》这样的单片小令,他意犹未尽,索性再作一片。试想一下,如果情感只是悲苦思亲,则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了。
而且我们看下片的内容,在“休对故人思故国”的宽勉之后,紧接着写出了千古名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里的“新火”“新茶”“诗”和“酒”,还有“年华”,都特别值得玩味。
寒食节真正的来源是“改火”习俗,是熄旧火、祀新火,苏轼的这首词正好是一个明证。新火之初,少阳始生,大地萌动,气清景明。而我们知道,这时候的茶也是z珍贵的,所谓“明前茶”就是清明之前的茶。新茶入口沁人心脾,让人觉得灵魂都会得到一种滋润。茶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远不是饮品那么简单。我们都知道,禅宗有桩著名的公案,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所谓“茶禅一味”,佛理与茶道息息相通。我认为,以茶喻佛极为贴切。茶初入口是有点苦涩的,一般小孩子都不喜欢吃,但是苦而后甘,回味悠长,那种入口苦涩的味道就像佛家的慈悲,让人尝尽人间的滋味,终究慈悲为怀。
而酒则像道家,道家超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谓“逍遥游”,正是精神的高蹈者。这种感觉,就像喜欢喝酒的朋友,微醺之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正是活脱脱的“高蹈者”吗?诗则可比之儒家,所谓“诗言志”,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也说他的教育理想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诗、酒、茶不就是儒、道、释吗?我研究儒释道三家,也一直主张以诗喻儒家,以茶喻佛家,以酒喻道家。这样的解读灵感,其实就来自于苏轼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在诗、酒、茶合一的文化滋润下,又逢新火始生,少阳萌发,不就是z好的年华吗?这,就是华夏文明的独特之处:三教合一,百川归海。既有对祖先的敬畏与哀思,又能免于颓废与沉沦;既能顺应自然,合乎天地之道,又能将自然的智慧融入生命,然后借此融会贯通,超然而上,从而达到人生的高妙境界。
所以我常想,作为华夏的知识分子,该是多么幸运啊。我们有这样的祖先、这样的前贤、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境界,可供我们渺小的生命在其中汲取营养,获得滋润,不断成长,生根萌芽。
请珍惜生命,请珍爱岁月,“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诗酒趁年华》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语言的温度。作者的文字,如同春风拂面,不疾不徐,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故作深邃的哲理,而是用一种极其自然、真挚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喜欢作者在书中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观察和体悟,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书中关于“传递真善美”的篇章,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真善美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一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去拥抱生命中最宝贵的价值。读完它,我感到内心更加宁静,也更有力量去爱生活,去爱身边的人。
评分拿到《诗酒趁年华》这本书,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充满诗意的标题,它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些风雅往事和人生况味的遐想。然而,真正让我沉醉其中的,是作者那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不同于许多心灵鸡汤式的说教,这本书以一种更为细腻和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作者仿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化为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道理时所使用的比喻和意象,它们往往朴实无华,却能直击人心,引发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这本书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诗酒趁年华”,并非放浪形骸,而是要在有限的年华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并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怀揣着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
评分初次翻开《诗酒趁年华》,我被其“诗酒趁年华”的标题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青春飞扬、放荡不羁的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本书所蕴含的,是一种更为成熟和深刻的人生境界。作者并非简单地歌颂青春的短暂与美好,而是通过对诗词的解读,引导读者去领悟人生不同阶段的况味。书中对“真善美”的阐释,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它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文字的字里行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将宏大的人生哲理,融入到寻常的生活细节中,让读者在不经意间获得启迪。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己,在你失意时给你安慰,在你迷茫时给你方向,让你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诗酒趁年华”,并非一时的放纵,而是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受生活,用善的眼光去对待他人,用美的追求去点亮生命的旅程。
评分这本《诗酒趁年华》初读之下,便被其标题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饮酒作乐、挥霍青春的轻快读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它远非如此浅显。书中文字间流淌的,是一种深邃的人生哲思,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与智慧。它没有刻意地去宣扬某种主义,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种温润如玉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诗词的解读,并非生硬地考据其出处和字面含义,而是深入挖掘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将其与我们当下的人生际遇巧妙地联系起来。读着读着,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回味自己的人生,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那些错过的风景与遗憾,仿佛都在作者的笔下找到了新的注解。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你迷茫困惑时,静静地坐在你身边,用一种平和而充满力量的方式,点拨你前行的方向,让你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它让我懂得,年轻时的狂放不羁固然美好,但年华渐长后的沉淀与感悟,更能滋养心灵,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能寻找到诗意与真善美的光芒。
评分起初,我以为《诗酒趁年华》会是一本略显沉闷的学术性读物,毕竟“郦波品诗词”这样的字眼,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的文本分析。但事实证明,我的预设完全错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意想不到的精神盛宴。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那些历经千年的诗词,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将诗词的意境与人生的起伏跌宕巧妙地融合,让我们在吟诵古人的诗篇时,也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中的脉动。书中对“真善美”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在字里行间,体现在作者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之中。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净化,那些曾经困扰我的烦恼,似乎也变得渺小起来。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珍视身边的美好,并鼓励我以更加积极、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