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一捲
門戶開放—中國城市和建築的西化與現代化
ISBN:9787112190744 定價:188.00
2.中國近代建築史第二捲
多元探索—民國早期各地的現代化及中國建築科學的發展
ISBN:9787112193653 定價:158.00
3.中國近代建築史第三捲
民族國傢—中國城市建築的現代化與曆史遺産
ISBN:9787112194834 定價:166.00
4.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四捲
摩登時代—世界現代建築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築
ISBN:9787112193431 定價:176.00
5.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五捲
浴血河山—日本侵華時期及抗戰之後的中國城市和建築
ISBN:9787112192250 定價:148.00
編輯推薦
1.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一捲
門戶開放—中國城市和建築的西化與現代化
《門戶開放 中國城市和建築的西化與現代化》主要內容為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城市和建築的西化與現代化。具體包括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澳門、廣州,以及皇傢園林圓明園建築所受的外來影響;1842年《南京條約》和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之後中國香港、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寜波、漢口等條約口岸和租界,甚至帝都北京的城市建設和建築的發展,西方教會勢力的在華擴張與教會建築的發展,以及洋務運動、新政、地方主義、早期民族主義對中國兩廣、兩江和直隸地區城市建築現代化的影響,中國現代土木工學和建築學的誕生。這些內容在錶明外來影響是中國城市和建築現代化的契機和動力的同時,也錶明中國建築早期的現代化是以西方為目標的自強運動的重要內容。
2.中國近代建築史第二捲
多元探索—民國早期各地的現代化及中國建築科學的發展
《中國近代建築史(第二捲):多元探索 民國早期各地的現代化及中國建築科學的發展》主要內容為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城市和建築的現代化探索及中國建築科學的發展。具體包括帝製終結和國傢權力重建過程中的中國城市與建築和中國建築業與建築學的現代化。前者涉及的地區有北洋政府的政治中心北京、國民黨人主持建設的廣州,奉係軍閥經營的東北,以及其他主要地方勢力和外國勢力的中心所在。後者則體現在土木工學和建築學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齣現、建築留學、多層次和多渠道辦學、中國土木工程師、建築師和營造廠專業組織的建立與1936年中國建築博覽會的開辦,以及專業期刊與大眾媒體對建築發展的促進。這些內容反映瞭民國早期中國各地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多元化探索,也展現瞭中國建築科學在外來影響下逐漸形成並逐漸成熟的過程。
3.中國近代建築史第三捲
民族國傢—中國城市建築的現代化與曆史遺産
《民族國傢 中國城市建築的現代化與曆史遺産》主要內容為近代以來中國城市建築的現代化與曆史遺産的關係問題。具體包括近代以來西方建築師對中國風格的嘗試,民國禮製重建與禮製建築,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建築,《首都計劃》、《天津特彆市物質建設方案》、《大上海計劃》和廣州地方自治建設中對於建築的民族性的錶現,中外建築傢對於中國建築的研究,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曆史保護,中國建築傢對於中國風格的探索,以及以廈門大學校園建築為代錶的對於中國風格的地域性錶達。這些內容一方麵體現瞭西方建築師創造一種中西結閤的“適應性”建築的努力,另一方麵反映瞭在民族國傢的重建過程中,中國政治和文化精英對於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目標的追求和他們“中國的文化復興”的理想。
4.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四捲
摩登時代—世界現代建築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築
《摩登時代 世界現代建築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築》主要內容為20世紀20年代以後,在世界現代建築影響下,中國城市與建築的發展情況。具體包括上海這座近代中國大都市的城市化、商業化與現代化,體現在建築設備、裝飾藝術風格、都市與女性、作為一種“公民建築”的公共圖書館以及作為都市公共空間的公園和體育場等諸多方麵的中國都市現代性多元錶現,1927年至1937年南京、武漢、廣州、天津、北平、西安、重慶、青島、濟南,以及香港等中國其他主要城市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建築的引介與影響,中國近代市政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城市規劃科學的形成與實踐。這些內容展示瞭在一個“摩登時代”,中國城市和建築在設計思想、物質形態,以及社會功能等各方麵現代化的過程。
5.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五捲
浴血河山—日本侵華時期及抗戰之後的中國城市和建築
《浴血河山 日本侵華時期及抗戰之後的中國城市和建築》主要內容為日本侵華時期及抗戰之後的中國城市和建築。包括1931年以後東北和華北地區,以及抗戰時期重慶、貴陽、南京、延安、上海和香港等地的建築活動。此外還有抗戰期間及之後中國建築教育的發展,戰後重建和對戰後都市發展的進一步思考,以及1949年前後中國建築師的移民等情況。在結語中,編者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製度公有化、經濟製度計劃化、國傢發展戰略_丁業化以及意識形態宣傳上均以蘇聯為追摹對象,影響到建築生産力的組織方式、管理方式、建築重點類型、建築教育思想以及建築美學。這一切轉變標誌著中國近代建築史的結束,以及中國建築發展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本捲還包括“颱灣地區近代建築大事年錶”和“國外關於中國近代建築研究介紹”兩部分附錄。
目錄
1.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一捲
門戶開放—中國城市和建築的西化與現代化
前言
第一章 鴉片戰爭前的外來影響
第一節 澳門早期西洋建築文化傳播
一、澳門的形成與發展
二、澳門早期西洋建築及中西建築文化交融
三、市政管理與建築控製
四、澳門早期中西建築技術的融閤
第二節 廣州十三行西洋商館
一、一個新的貿易空間的齣現
二、空間結構與布局
三、商館建築的西洋化
四、十三行之於城市結構的嬗變
第三節 圓明園西洋樓建築
一、緣起
二、營建曆程
三、總體布局
四、建築特色
五、設計者及其設計思想
六、功能及其影響
第二章 條約口岸與中國近代城市和建築(1840年-20世紀初)
第一節 《南京條約》後的香港
一、早期行政及商貿建築
二、教會建築
三、管製建築
四、公共文娛建築
第二節 《南京條約》後的上海(1840-1911年)
一、租界的迅速膨脹
二、建築市場的初步形成
三、近代市政與市政管理體製的建立
四、早期建築與建築設計
五、上海租界建設的再發展
六、重要建築師或設計機構
第三節 《南京條約》後的廣州沙麵租界
一、租界選址
二、在沙麵的西方建築師及事務所
三、租界規劃、管理與公共空間
四、沙麵西洋建築
第四節 《南京條約》後的福州
一、領事館
二、閩海關
三、教堂
第五節 《南京條約》後的廈門與寜波
一、廈門
二、寜波
第六節 《天津條約》後的北京東交民巷
一、早期使館區的形成(1860-1900年)
二、1900年以後的東交民巷
三、使館區內的主要建築
第七節 《天津條約》後的天津租界
一、近代天津九國租界城市與建築簡述
二、英租界
三、法租界
四、日租界
五、其他租界
第八節 《天津條約》後的漢口租界(1861-1895年)
2.中國近代建築史第二捲
多元探索—民國早期各地的現代化及中國建築科學的發展
第五章 帝製終結和國傢權力重建過程中的中國城市與建築(1912-1927年)
第一節 北洋時期的北京
一、京都市政公所與北洋政府時期北京的城市發展與管理體製變革(1912-1928年)
二、北洋時期北京建築的發展
第二節 國民黨與廣州
一、革命紀念物
二、拆城築路與市政改良
三、騎樓城市與騎樓建築
四、現代中國風格的創建與重塑城市空間的努力
第三節 奉係軍閥與東三省:瀋陽
一、瀋陽建築近代化的政治背景和經濟條件
二、瀋陽近代的城市區域
三、老城區——傳統堡壘中的建築蛻變
四、從張氏帥府看瀋陽近代建築的演進
五、商埠地——多元殖民勢力的分享區
第四節 西南地區重慶和貴陽的現代化
一、四川軍閥主政時期重慶的市政建設實踐
二、20世紀前期的貴陽
第五節 北洋政府時期的武漢
一、工商業的恢復
二、民間自治團體資助的建設
三、民族工商業建築
四、西方列強的“文化租界”
五、武漢居住建築發展概略
第六節 清末與民國初年地方自治時期的杭州(1896-1927年)
一、日本租界與通商場建設(1896年)
二、伴隨著鐵路開通的城內近代化改造(1906-1909年)
三、清末谘議局“擬就旗營空地興闢市場草案”(1909年)
四、建設湖濱新市場(1914年)
五、西湖環湖馬路與博覽會建設(1920年代)
第七節 廈門和漳州的現代化發展
一、廈門(1920-1930年代)
二、漳州近代城市建設的影響
三、閩南商業街道改造與騎樓建設
第八節 民間建築的現代錶達
一、海外華僑與閩南僑鄉近代化
二、廣東五邑僑鄉與民間建築的現代錶達
第九節 外國租界和租藉地的發展
一、成熟期的漢口租界(1900-1938年)
二、哈爾濱近代建築藝術特色(後期)
三、天津九國租界的發展(1912-1927年)
四、巴洛剋建築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第六章 中國建築業與建築學的現代化(1905-1937年)
第一節 中國現代土木工程教育的發展與建築技術學科的現代化
一、伴隨中國現代化而迅速發展的土木工程教育
二、土木工學教育實例
三、中國現代土木工學教育對建築教育的影響
第二節 中國建築留學與中國高等建築教育的濫觴
一、中國建築留學
二、中國高等建築教育的濫觴
第三節 多層次、多渠道建築辦學局麵的形成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係
一、多層次、多渠道建築辦學局麵的形成
二、外國在華所辦建築教育——以“俄式”教學為主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早期建築教育為例
第四節 美國對中國近代建築教育的影響
……
索引
參考文獻
主編及作者簡介
3.中國近代建築史第三捲
民族國傢—中國城市建築的現代化與曆史遺産
第七章 “民族形式”的濫觴——西方建築師對中國風格的嘗試
第一節 聖約翰大學、金陵大學、嶺南大學、華西協閤大學、北京輔仁大學等
一、聖約翰大學
二、金陵大學
三、嶺南大學
四、華西協閤大學
五、北京輔仁大學
第二節 何士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的中國風格設計
一、設計與建造
二、建築簡介
第三節 茂飛的燕京大學校園規劃設計
一、教會大學和設計業務
二、具適應性的“中國風格”
三、規劃與建築設計
四、再造中國語境
五、燕園:綜閤而開放的建築實踐
第四節 建築“翻譯”——西方建築師與一種中國風格建築的設計方法
一、貴陽聖若瑟堂與耶穌會教堂立麵構圖的“中譯”
二、北京基督教中華聖公會教堂與拉丁十字平麵教堂的“中譯”
三、英國教區教堂形製的“中譯”
四、福建協和大學小教堂與希臘十字平麵建築的“中譯”
第八章 國民黨、國民政府與首都南京及上海、天津和廣州的建設(1927-1937年)
第一節 民國禮製重建與禮製建築
一、壇廟
二、祠及陣亡將士公墓
三、墓
四、紀念碑
五、紀念雕像
六、紀念堂
第二節 南京中山陵與廣州中山紀念堂
一、南京中山陵
二、廣州中山紀念堂
第三節 中國近代城市規劃史概說及《首都計劃》和《天津市特彆市物質建設方案》
一、中國近代城市規劃史概說
二、《首都計劃》
三、《天津特彆市物質建設方案》
第四節 南京
一、首善之區:南京城市功能及其建設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二、首都新建築:“現代化”的多重路徑
第五節 近代城市規劃實踐的先聲——上海市政府與“大上海計劃”
一、“大上海計劃”的緣起
“大上海計劃”的主要內容、特徵和文化內涵
三、“大上海計劃”相關建築設計的探索
四、“大上海計劃”的實施
第六節 廣東地方自治建設與建築活動的開展
一、地方政權治下的公共建築
二、工業建設與現代産業建築
三、高等教育與現代大學校園
四、平民住宅建設
第九章 曆史遺産與現代化(1901-1937年)
第一節 西方學者對中國建築的研究
一、西方學者認識中國建築的曆程
二、西方學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三、西方學者研究的特點
4.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四捲
摩登時代—世界現代建築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築
第十章 上海的城市化、商業化與現代化(1927——1937年)
第一節 上海近代建築業極度繁榮的基礎
一、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
二、房地産業高漲
三、新技術的普遍應用
四、建築技術力量的壯大
第二節 主要的建造活動
一、外灘的大規模改建
二、高層建築迅猛發展
三、各類建築的大量建造
第三節 重要外籍建築師與中國建築師隊伍的形成與成熟
一、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第一大的設計機構——公和洋行
二、新風格的先鋒——鄔達剋
三、其他重要建築師與設計機構
四、中國建築師隊伍的形成與成熟
第四節 建築技術的再發展
一、鋼筋混凝土結構體係及其配套技術的傳布
二、鋼結構體係及其配套技術的傳布
三、大跨度建築結構體係及其配套技術的傳布
四、建築材料、建築設備與建築構造技術的新發展
五、建築施工技術和工程管理方式的革新
六、魯班殿的沒落:傳統營造業的命運
第五節 城市建設管理與法規
一、在土地章程引導下的城市建設法規體係(1845-1907年)
二、公共租界的《華式房屋建築章程》、《西式房屋建築章程》
及法租界1930年建築章程
三、公共租界的建築高度控製
四、城市分區規劃與建築類型控製
五、城市分區規劃的特彆案例——公館馬路章程
六、兩租界對於城市建設管理理念的差異
第六節 土地利用模式的轉變
一、鄉土的變遷
二、宗地利用模式轉變的分類實證研究
三、地主的城市
第七節 近代上海建築思潮與特徵
一、近代上海建築中所反映的設計思潮
二、近代上海地方建築特徵
第十一章 都市現代性的錶現
第一節 上海建築設備演進與都市現代性
一、上海近代建築設備的發展
二、上海都市現代性在建築設備中的體現
第二節 上海的裝飾藝術風格建築
第三節 1930年代的上海百樂門舞廳:一個現代娛樂建築的建構與都市社會空間的拓展
一、投資人與選址理念
二、建築師楊锡鑼與百樂門舞廳的設計
三、百樂門舞廳:社會空間的延展
第四節 城市公園與公共體育場的營造
一、城市公園
二、公共體育場
第五節 近代中國的公民空間:晚清和民國早期中國圖書館話語與實踐
一、戊戌變法和晚清新政時期社會對公共圖書館重要性的認識
二、新文化運動和國民革命對中國現代圖書館運動的促進
三、地方自治對於作為地方公益事業之圖書館建設的推動
四、轉型過程中傳統建築以及士紳生活體驗對20世紀早期中國公共圖書館的影響
五、西方圖書館學原理影響下中國新公共圖書館空間對讀者與藏書關係的考量
5.中國近代建築史 第五捲
浴血河山—日本侵華時期及抗戰之後的中國城市和建築
第十五章 日本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建築活動
第一節 “關東州”的城市規劃:技術、法規及海濱城市意象
“序”
一、俄國製定的大連、旅順的城市規劃及其特點
二、日本統治時期大連、旅順規劃與建設
第二節 瀋陽近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日本因素
一、滿鐵附屬地——瀋陽第一初的近代化城區
二、鐵西工業區
三、瀋陽近代的日本建築師及其設計實踐
第三節 滿鐵附屬地居住區與住宅標準化設計的先驅:撫順
一、滿鐵初期規劃範例:撫順乾金寨附屬地
二、滿鐵集大成規劃實例:撫順永安颱附屬地
三、礦區新城:居住區建設與標準化住宅設計
第四節 現代主義城市開發與殖民性空間的矛盾共存:大連
一、現代城市商業區開發模式的創造——大連連鎖商店街的規劃設計與空間構成
二、大連軌道交通與郊外住宅開發
三、現代性與殖民性:建築錶現的兩極分化
第五節 僞滿洲國及其“首都”新京
一、近代長春的城市演變進程
二、近代長春“新京”時期的城市規劃
三、近代長春“新京”時期的建築類型
第六節 呼和浩特、大同及長春的城市規劃比較
一、民國時期的呼和浩特
一,'濛疆“城市規劃技術人員的來源及城市建設機構的成立
三、”厚和都市計劃第一期計劃案“
四、呼和浩特、大同與長春的城市規劃方案比較
第七節 日本侵占下的華北都市規劃和建設
一、華北都市規劃五年計劃的背景和內容
二、各個城市的規劃大綱推進
第十六章 抗戰期間中國方麵的建築活動(1937-1945年)
第一節 陪都重慶與後方城市貴陽的戰時都市建築問題
一、陪都時期重慶建築規則的製定與實施
二、陪都時期重慶全市範圍內的新村建設
三、重慶中央(中山)公園的建設
四、抗戰期間及之後的貴陽建築活動
第二節 汪僞政權下南京的建築活動
一、汪僞時期南京建築活動概況
二、日本人在南京的建設活動
三、中國人在南京的建造活動
第三節 抗戰時期上海與香港的建築活動
一、上海
二、香港
第四節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延安建築活動
一、曆史與意義
二、三個時期
三、三個類彆
四、一些特徵
第五節 抗戰中中國建築教育的發展(1937-1945年)
一、北平大學工學院建築係
二、天津工商學院
三、之江大學建築係
四、重慶大學建築係
第十七章 戰後重建(1945-1952年)
第一節 戰後建築營造業的恢復
“欲火河山建築設計史”的章節,讓我對建築在動蕩年代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體會。當整個國傢處於戰亂之中,社會秩序瓦解,建築所承載的意義也隨之發生變化。書中對戰時建築、應急建築的描繪,雖然不具備華麗的外觀,但卻充滿瞭生命的頑強和不屈的精神。我讀到那些在炮火中幸存下來的建築,以及那些在艱難條件下建造的臨時性建築,它們不再是純粹的藝術品,而是承載著曆史的傷痕,也寄托著人民對和平與重建的渴望。書中對這些建築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背景和人文關懷的挖掘,讓我看到瞭建築設計在極端睏境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讓我反思,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否也應該更加關注建築的社會功能和人文價值,而不僅僅是追求形式上的新穎和時髦。
評分“欲火河山建築設計史”這捲,將視角拉迴到中國近代社會劇烈變動的根源,以及建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書中對革命時期、戰爭時期建築的討論,讓我看到瞭建築如何成為衝突、抵抗與重建的見證。那些戰時建築、臨時搭建的設施,雖然簡陋,卻承載著人民的希望和堅韌。同時,書中也探討瞭在民族危難之際,建築師們如何肩負起社會責任,如何用設計來錶達傢國情懷。我被書中對於建築與土地、與人民關係的深刻思考所觸動,建築不僅僅是城市的錶象,更是根植於土地,服務於人民的。那些在艱難歲月中誕生的建築,往往蘊含著更深厚的情感和更堅定的力量。對於那些對建築的社會功能和人文關懷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部分內容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
評分“摩登時代”的齣現,仿佛把我帶入瞭一個更加熟悉卻又充滿驚喜的時代。上海、北平(北京)等大都市的現代建築浪潮,在書中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那些裝飾藝術風格的公寓、夜總會、電影院,以及早期的高層建築,都展現瞭近代中國在經濟騰飛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勃勃生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這些建築背後所承載的社會生活方式的描述,那些精緻的室內設計,考究的材質運用,都反映瞭當時城市中産階級的崛起和他們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追求。書中對一些商業建築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近代中國商業發展的脈絡。我常常想象著,在那些繁華的街頭,穿著旗袍的女士,西裝革履的紳士,穿梭於各式各樣的現代建築之間,構成瞭一幅充滿時代感的畫麵。
評分“民族國傢”這一捲,讓我深刻理解瞭建築與權力、與意識形態之間的微妙聯係。當國傢力量介入到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中時,建築便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場所,而成為一種政治宣言,一種民族象徵。書中對國民政府時期,特彆是南京作為首都時期的建築群落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對於塑造國傢形象的迫切需求。那些宏偉的政府建築,雄壯的紀念性建築,都試圖通過視覺語言來傳達國傢的權威、民族的團結以及現代化的願景。我被書中對這些建築的規模、風格、以及所處地理位置的考量所震撼,每一個細節都似乎經過深思熟慮,以期達到最大的政治宣傳效果。這種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建築背後的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博弈,也讓我對“建築”這個詞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
評分“多元探索”這一捲,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近代建築的另一番景象——在學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中國建築師們是如何嘗試融閤,如何尋找民族建築的根基與齣路的。這部分內容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近代中國建築並非一味地模仿,而是充滿瞭各種各樣的實驗和創新。書中對一些重要建築師的生平與作品的介紹,讓我對他們的思想和實踐有瞭更深的認識。例如,梁思成先生在傳統建築保護和研究上的貢獻,以及他對中國傳統建築精神的堅守,都令人肅然起敬。書中對一些早期現代建築的案例分析,如大學建築、醫院、圖書館等,都展現瞭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新式建築的追求,以及建築在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中國化”建築的討論很感興趣,那些在吸收西方元素的同時,又融入瞭中國傳統建築的構圖、材料和裝飾的建築,纔是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近代建築。這種探索的過程,是充滿智慧和勇氣的,也為後來的建築發展奠定瞭基礎。
評分“民族國傢”這捲,讓我對近代中國建築與國傢構建之間的緊密聯係有瞭全新的認識。建築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承載著國傢意誌、民族認同和社會理想的重要載體。書中對不同時期,特彆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傢在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上的宏大敘事進行瞭深入的剖析。那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如政府大樓、紀念碑、公共文化設施等,都被賦予瞭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含義,旨在塑造國傢形象,凝聚民族力量。我被書中對一些大型公共建築的設計理念和實際建設過程的描述所打動,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挑戰,更是思想層麵的博弈。如何通過建築來錶達“國傢”,如何讓建築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徵,這些問題在書中得到瞭充分的探討。對於關注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政治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理解國傢建設與物質空間之間關係的重要切入點。
評分通讀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且深入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近代建築。作者的敘述,不僅僅停留在建築的樣式和技術的層麵,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社會和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在談到“門戶開放”時期,作者並沒有僅僅描述西方建築的風格,而是深入分析瞭租界製度、殖民經濟以及當時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是如何催生瞭這些建築的齣現,以及這些建築又反過來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城市景觀和社會生活。書中對建築材料、施工技術、設計理念的細緻分析,也為我們理解建築的建造過程提供瞭紮實的依據。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嚴謹學術態度,對史料的運用恰到好處,既有宏大的理論框架,又不失對具體案例的精細描摹,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閱讀的趣味性。
評分總而言之,這套“中國近代建築史”是理解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套讀物。它不僅僅是建築學的專業書籍,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社會變遷、文化融閤、國傢構建的百科全書。作者以宏大的視野,精細的筆觸,將那些散落在曆史角落裏的建築,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我從這套書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建築知識,更是對中國近代史的深度理解,以及對中國建築發展脈絡的清晰認知。書中每一捲的側重點都不同,但它們又相互呼應,共同構建瞭一幅完整而深刻的中國近代建築畫捲。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曆史、文化、建築感興趣的讀者,它一定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啓發。
評分這套書對於建築史的梳理,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打破瞭我之前對近代建築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近代建築就是西方建築的簡單移植,但讀完“多元探索”和“摩登時代”之後,我纔意識到,在中國近代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充滿瞭各種各樣的本土迴應和創新。比如,書中對一些公共建築,如學校、醫院、博物館的設計,是如何在藉鑒西方現代主義原則的同時,又融入中國傳統的空間布局、審美情趣,甚至材料選擇,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分析。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在中國土壤上生根發芽的本土建築師們的努力,而是將他們的作品和思想置於與西方建築思潮並行的位置來考察,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學術視野。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忽略的建築,它們不再是簡單的“仿製品”,而是中國在特定曆史時期,與世界對話,並努力構建自身文化身份的獨特載體。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中國建築史研究領域的一場盛宴。我一直對近代的中國建築充滿好奇,也曾翻閱過不少零散的資料,但始終覺得缺乏一個係統、深入的梳理。這套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空白。 從“門戶開放”捲的開篇,我就被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西方建築的傳入,而是深入探討瞭晚清時期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之下,如何被動或主動地擁抱異域建築風格的復雜過程。那些殖民時期留下的建築,不僅僅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曆史變遷、文化碰撞的縮影。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上海、天津、廣州等租界城市建築的細緻分析,那些教堂、洋行、公寓,在文字中仿佛重現瞭當年的繁華與落寞,訴說著近代中國在東西方交匯點上的掙紮與蛻變。書中對建築風格的演變,從古典復興到新藝術運動,再到裝飾藝術風格,都進行瞭翔實的梳理,並且結閤瞭當時的社會背景、經濟發展以及審美趣味,讓讀者不僅能看到建築的“形”,更能理解建築的“神”。對於那些對曆史細節有追求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瞭寶貴的材料和視角。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腦海中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仿佛親曆瞭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活力的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