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諺語辭海
:368.00元
作者:馬建東 溫端政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2647637
字數:3049000
頁碼:1525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收古今諺語58000餘條,涵蓋豐富,是諺語詞典中的巨無霸。也是國傢“十三五齣版項目”《語海》的前期産品。
內容提要
本書收古今諺語59200餘條。主條選用常見的形式,副條用“也作”錶示。副條的首字與主條相同的,不另立目;首字和主條不同的副條另立目。語目中有難字或易讀錯的字,用漢語拼音字母注音。主條釋義一般含“分注”和“通釋”兩項。先分注後通釋。
1.“分注”解釋語目中的疑難字、詞;如無疑難字、詞,則從略。
2.“通釋”解釋語目的整體意義。有引申義、比喻義的,重點說明引申義或比喻義。不止一個義項的,加以說明。有齣處或典故的,適當引例和說明。另立目的副條不再釋義,注明“見‘×××’(主條)”。 語目按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查檢方便。
目錄
作者介紹
溫端政,語言學專傢,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方言和語匯。曾任山西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中國辭書學會理事、山西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山西省語言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主編瞭《中國俗語大辭典》、《古今俗語集成》、《漢語常用語詞典》、《諺海》(聯閤主編)、《中國歇後語大詞典》等較大型的工具書和一些中小型的工具書。
文摘
序言
我原本以為《跨文化交際障礙與應對》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之作,畢竟涉及到大量的社會學和語言學模型,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案例選擇,讓原本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書裏穿插的那些真實發生的跨國商業談判、外交衝突案例,分析得入木三分,每一個轉摺點都對應著不同的文化維度差異,比如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的衝突,時間觀念的主從關係等等。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些緊張的會場中,深刻體會到一個微小的誤解是如何演變成一場危機。書中提供的“文化敏感度提升路徑”和“衝突化解工具箱”更是實用性極強,我已經開始將書中的一些框架應用到我日常工作中與海外團隊的溝通中,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告訴你“是什麼”,更告訴你“怎麼辦”,真正做到瞭知行閤一,對於任何需要與國際人士打交道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必備的“生存指南”。
評分這部《古代音樂理論探源》的作者顯然是花瞭數十年心血在裏麵,其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的嚴謹程度令人嘆服。不同於市麵上許多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這本書深入到瞭先秦時期的“禮樂”觀念,細緻地考證瞭“五音”、“十二律”的起源及其在不同朝代的不同演變。作者沒有滿足於描述性的記載,而是運用瞭大量的樂器復原圖譜和樂譜片段進行比對分析,甚至嘗試用現代樂理知識去推演那些失傳的古代鏇律。我特彆喜歡它對“雅樂”與“俗樂”之間張力的探討,揭示瞭音樂在不同社會階層中所承載的不同文化符號和政治意涵。閱讀這本書,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一定的音樂基礎,但對於真正熱愛中國古代音樂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座金礦。它不僅是音樂史的研究,更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聲音世界中投射的深刻洞察,讓聽覺的藝術變得可以被“看見”和“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我購買的是精裝典藏版,米白色的紙張,手感溫潤細膩,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這樣浩繁的篇幅,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封麵采用的是仿古的暗紋設計,低調中透著一股書捲氣,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讓人愛不釋手。更值得稱贊的是,排版極其講究,正文與注釋的字體、字號都做瞭精心的區分處理,閱讀起來層次分明,效率極高。特彆是那些引用的古代文獻片段,都用加粗或斜體做瞭特彆處理,邏輯脈絡清晰可見。我是一個對書籍物理形態有較高要求的人,很多知識性的書籍往往犧牲瞭美感,但這本《美學概論新編》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藝術的審美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每次看到它,都覺得自己的閱讀環境都提升瞭一個檔次。
評分我是在一個陰雨連綿的周末,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拿起瞭這本《十九世紀歐洲文學思潮》。沒想到,一旦開始閱讀,便無法自拔地沉浸其中,完全忘記瞭窗外的天氣。作者的文筆極其流暢、富有感染力,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場思想的盛宴。他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史敘述方式,而是巧妙地將浪漫主義的激昂、現實主義的冷峻、自然主義的宿命論,以及象徵主義的迷離,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卻又邏輯清晰的網。讀到關於巴爾紮剋如何以“社會病理學傢”的身份解剖整個法國的章節時,我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文字的力量竟然可以如此精準和有力。這本書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僅介紹瞭那些偉大的作傢和作品,更深入剖析瞭這些思潮背後所根植的社會動蕩、科學革命和哲學變革,展現瞭文學是如何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讀完後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都被拓寬瞭許多。
評分初捧這本厚重的《文心雕龍箋注》,心頭便湧上一股敬畏之情。郭老先生的注釋真是字字珠璣,將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文論講解得清晰透徹,仿佛一位博學的老師親臨案前,耐心指點迷津。我尤其欣賞他對“神思”、“物色”等核心概念的闡釋,不再是乾巴巴的定義,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史料和當時的文化背景,讓我對曹子建、謝靈運等大傢的創作心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前讀《文心雕龍》,常感覺像在迷霧中摸索,抓不住重點,現在有瞭這本箋注,猶如撥雲見日,那些關於文體、聲律、辭采的精妙論述,終於在我麵前鮮活瞭起來。書中對曆代文論傢的點評也極為精當,簡短幾句便能概括其精髓,足見作者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隨手翻到“體裁”一章,關於“銘、誄、碑、記”的辨析,細緻入微,讓我對中國古代應用文的規範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注釋,更是一部微型的中國古典文論史,值得反復研讀,每次都有新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