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

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保护
  • 历史建筑
  • 文化遗产
  • 城市规划
  • 建筑历史
  • 文物保护
  • 保护技术
  • 修复工程
  • 遗产保护
  • 建筑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未知出版社
ISBN:9787121287817
商品编码:2247974600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
作者:
定价:138.0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21287817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塑勒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哭墙、泰姬陵、故宫、马丘比丘或者任何其他标志性建筑物、纪念物或者场所的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建筑和遗迹场所都消失了,会变成什么样?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文明就不再存在。幸运的是,对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遗产——的重要性的意识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度,并且还在不断提升。《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一书对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索,解释了建筑遗产保护实践是如何运作的,并对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兴趣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进行了考虑。  由建筑保护领域中屈一指的从业者和教育家编著,《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对全范围内的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理论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全面且均衡的调查。  通过300多份照片、图纸及图表的诠释次定义了与建筑保护领域及其背景以及今天它作为建筑环境主要影响力的地位相关的实体和概念参数。

  目录
前 言 ix
序 言 xi
致 谢 xiii第1章 引 言 3
不可避免的改变 5
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9
文化敏感性 15
第2章 什么是建筑保护? 21
建筑保护的起源和着眼点 25
第3章 我们要保护什么? 33
重要性和价值的判定 34
价值或者重要性的类型 37
关联价值:历史性和纪念性 42
第4章 为什么要保护建筑物和场所? 51
拯救原型物品 54
历史、宗教和国家尊重 56
美学鉴赏 57
浪漫主义和怀旧之情 57
现代建筑和规划的缺点 58
实用性 60
旅游业 60
第5章 谁拥有过去? 65
具有普遍重要性的遗产 66
第6章 历史、历史编纂学和建筑保护 71
历史和时光流逝:历史的事实、价值以及理念 71
通过历史的镜头来审视时间 72
时间认知 73
历史认知 74
专业化之前的历史编纂学 75
历史方法以及难以捉摸的度理想 77
vi 永垂不朽
复古主义:将过去放在基座上 78
作为了解历史必然性道路的考古学 80
历史和遗产保护 86
第二部分 问题、原理和方法 91
第7章 建筑遗产的危险 93
意识的演变 93
时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行为 95
人类的破坏性行为 98
文化偏见 108
风险准备和回应 115
第8章 参与选择 121
参与级别 123
干预程度 124
第9章 原则、章程和道德标准 131
哲学方法 132
法 规 133
原则和主义的整理 135
五个具有影响力的建筑保护章程和文件 136
道德标准和专业化 140
第10章 保护进程 145
第11章 建筑保护的参与者 149
领域结构 151
建筑保护专业定义 152
第三部分 建筑遗产的保护:持久的关注 155
第12章 史前时代至14世纪 157
本能去保护? 157
史前时代至希腊时代 159
古罗马时代的重新利用和保护 166
欧洲中世纪 172
第13章 15世纪至18世纪 183
文艺复兴时期,1300—1600年 183
巴洛克时代至启蒙运动时代,1600—1780年 192
第14章 学科铸就: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 203
意大利 206
法 国 211
复古主义:将过去放在基座上 78
作为了解历史必然性道路的考古学 80
历史和遗产保护 86
第二部分 问题、原理和方法 91
第7章 建筑遗产的危险 93
意识的演变 93
时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行为 95
人类的破坏性行为 98
文化偏见 108
风险准备和回应 115
第8章 参与选择 121
参与级别 123
干预程度 124
第9章 原则、章程和道德标准 131
哲学方法 132
法 规 133
原则和主义的整理 135
五个具有影响力的建筑保护章程和文件 136
道德标准和专业化 140
第10章 保护进程 145
第11章 建筑保护的参与者 149
领域结构 151
建筑保护专业定义 152
第三部分 建筑遗产的保护:持久的关注 155
第12章 史前时代至14世纪 157
本能去保护? 157
史前时代至希腊时代 159
古罗马时代的重新利用和保护 166
欧洲中世纪 172
第13章 15世纪至18世纪 183
文艺复兴时期,1300—1600年 183
巴洛克时代至启蒙运动时代,1600—1780年 192
第14章 学科铸就: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 203
意大利 206
法 国 211
大不列颠 218
德国和奥地利 226
第四部分 当代建筑保护实践 239
第15章 活动和合作 241
当代建筑保护实践——起源 242

  编辑

  媒体评论

  摘要
[db:书摘]

《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是一本深入探讨建筑遗产保护的宏大著作,它并非仅仅罗列古老建筑的图录,而是以一种哲学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审视了人类与建筑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建筑保护的全面认知框架,理解其背后的价值、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时间的印记——建筑遗产的价值溯源 在本章中,作者首先将我们引向建筑遗产的源头,探讨何为“遗产”,以及何以珍视这些凝固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关于砖石瓦砾的堆砌,更是关于文明的记忆、人类创造力的结晶、地域文化的载体。我们将深入剖析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多重价值: 历史价值: 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社会结构的演替、甚至个人的悲欢离合。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探先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从建筑的形制、材料、工艺中解读出丰富的历史信息。 艺术与美学价值: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从宏伟的庙宇到精致的民居,从巴洛克式的奢华到现代主义的简约,建筑以其独特的空间构成、比例韵律、装饰细节,触动着人类最深层的美学感知。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建筑艺术风格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人类共同的审美财富。 文化与身份认同价值: 建筑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它们塑造了城市的肌理,定义了社区的特色,也构成了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往往与其自然环境、历史经历、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紧密相连。保护建筑,就是在保护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因。 科学与技术价值: 古代建筑的建造智慧,在很多方面仍然是现代工程技术难以企及的。对这些建筑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古人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的学习。本书将着重分析古代材料的运用、结构体系的巧妙、建造工艺的精细,以及这些知识在现代保护实践中的启示。 社会与经济价值: 建筑遗产的保护并非仅仅是学术研究,它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过精心修复的古建筑,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保护过程本身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投入,创造就业机会。 第二章:时间之殇——建筑遗产面临的挑战 然而,历史的痕迹并非永恒不变,建筑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珍贵的建筑正在悄然消失或受到严重损坏。本章将系统梳理这些挑战,为理解保护的紧迫性奠定基础: 自然侵蚀与天灾: 风雨侵蚀、日晒雨淋、土壤侵蚀、温湿度变化,以及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都是建筑遗产遭受破坏的直接原因。本书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易受到的自然威胁,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人为破坏与疏忽: 战争、城市化进程中的拆毁、不当的改建与修复、工业污染、过度旅游开发,甚至盗窃和破坏,都在加速建筑遗产的消亡。我们将探讨这些人为因素是如何一步步侵蚀着历史的肌体。 技术与材料的断层: 许多古建筑的建造技术和材料已经失传,使得修复工作变得异常困难。寻找合适的替代材料、掌握失传的工艺,成为保护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经济与政策的困境: 建筑保护往往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压力下,可能难以将足够的资源倾斜于保护事业。政策法规的不完善、执行的不到位,也常常阻碍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观念的缺失与认知偏差: 部分公众对于建筑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存在“旧即是碍”的错误观念。这种认知上的隔阂,是阻碍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精诚所至——建筑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面对重重挑战,人类发展出了一系列科学、系统、且充满人文关怀的保护原则和方法。本章将详细阐述这些核心理念,勾勒出建筑保护的实践图景: “最小干预”原则: 保护的首要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原真性。这意味着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只在必要时进行修复,并且修复应使用与原结构兼容的材料和工艺,尽可能地尊重历史留下的痕迹。 “可逆性”原则: 任何修复或加固措施都应尽量保证其可逆性,以便将来技术发展或认知更新时,可以对已有的干预进行修正或移除,而不对原建筑造成永久性损害。 “科学研究先行”原则: 在进行任何保护工作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科学研究,包括建筑历史、结构分析、材料鉴定、病害诊断等。只有深入了解建筑的“病症”和“体质”,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整体性”保护理念: 建筑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单体建筑的修复,更应关注其周边的环境、街区肌理、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应是系统性的,注重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保护工作并非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例如,利用现代检测技术诊断建筑结构,采用高科技材料进行加固,但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应用,以确保修复的质量和风格的统一。 修复与再利用的平衡: 许多古建筑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得益于其功能的再利用。本书将探讨如何将古建筑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其在保护中焕发活力,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第四章:生生不息——建筑保护的实践与前瞻 本章将视野进一步放宽,审视全球范围内的建筑保护实践,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经典案例的深度解读: 本章将精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遗产保护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欧洲古老城堡的修复,到亚洲传统村落的保护,从宗教建筑的维护,到工业遗产的活化,每一个案例都将生动地展示保护原则的运用、技术方法的创新以及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解决方案。这些案例并非简单的照片展示,而是对保护过程的细致剖析,包括前期调研、方案制定、施工过程、后期维护等各个环节。 保护体系的构建: 成功的建筑保护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管理机制、专业的机构团队以及广泛的公众参与。本章将探讨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体系,例如国家级遗产名录的建立、专业保护机构的作用、以及公民参与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与建筑保护: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关注,建筑保护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提升其能源效率、减少环境影响?如何利用可再生材料和绿色技术?这些前瞻性的议题将在本章中得到探讨。 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术,正在为建筑保护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们不仅能够更精确地记录建筑信息,更能够辅助设计、模拟修复效果、甚至创建虚拟博物馆,让更多人跨越时空了解和欣赏建筑遗产。 跨文化对话与全球合作: 建筑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本章将强调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学习借鉴不同文明的保护经验,并倡导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同应对建筑遗产保护的全球性挑战。 《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建筑的温度,理解保护的意义。通过对价值的深度挖掘、对挑战的清晰辨析、对原则方法的严谨阐释、以及对实践的全面审视,本书旨在唤醒公众对建筑遗产的敬畏之心,激发全社会参与保护的热情,共同守护这些“永垂不朽”的文明瑰宝,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继续讲述属于人类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打破了我以往对建筑的静态认知,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变化,又如何通过精心的保护得以延续。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这些风格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当我了解到,一些看似简单的修复手法,背后可能蕴含着数代人的智慧结晶时,我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书中对于建筑的结构分析和材料科学的介绍,也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受益匪浅,理解了为何某些材料能够经受住岁月的洗礼,而另一些则悄然消逝。

评分

刚翻完《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一直对那些饱经风霜、诉说着历史故事的老建筑情有独钟,但总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对于它们是如何被“拯救”和“呵护”的,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建筑保护这个充满智慧和匠心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保护理念的深入剖析,从最原始的“原地保留”到更具争议性的“修复与再利用”,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辅以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书中关于修复意大利庞贝古城的章节,详细描述了考古学家们如何 painstaking 地发掘、清理、加固,以及如何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模拟当年的建筑材料和工艺。读到这里,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漫长的“时光倒流”工程,对那些默默奉献的保护者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前瞻性。《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不仅仅关注已经建成的历史建筑,还探讨了如何在新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保护的理念,从而避免未来出现更多的保护难题。作者的观点非常超前,他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创新以及绿色设计的建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遗产”概念的拓展,它不单指宏伟的宫殿,也包括那些普通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工业遗迹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评分

读完《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书中的语言并非艰涩难懂,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历史的深情。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每一座建筑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以及保护它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持续性保护的章节,它提醒我们,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为了留住过去的辉煌,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书中提出的绿色修复材料、节能改造方案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评分

《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让我对“永垂不朽”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体本身的存在,更是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和价值的延续。作者通过对建筑保护的深入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如何用智慧和毅力,对抗时间的侵蚀,让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建筑,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建筑保护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人类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本书,值得所有对历史、对建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们阅读。

评分

《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保护”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保护就是“修旧如旧”,但书中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保护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考虑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甚至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书中对“真实性”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作者通过剖析一些成功的和失败的修复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我非常赞同书中提出的“最小干预原则”,即在保护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原真部分的改动,只在必要时进行加固和修复。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后代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也连接了理论与实践。《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案例,为我展示了建筑保护的完整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功能性修复”的讨论,它解释了如何让古老建筑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又不失其历史韵味。书中提供的许多关于老建筑改造的成功范例,让我看到了“变废为宝”的可能性,也启发了我对于身边老建筑的思考。

评分

《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保护建筑是一项需要耐心、毅力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工程。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保护案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资金、技术、法规以及公众意识等。书中关于公众参与的章节,让我意识到,保护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也需要普通大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当更多的人认识到建筑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合力,让珍贵的历史遗产得以世代传承。

评分

《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本身。我曾经去过一些古迹,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价值。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关于不同保护策略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现实操作中,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取舍。比如,如何平衡旅游开发的经济需求与保护古迹的文化价值,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保护的艺术与科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介绍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化学成分,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不同材料在自然环境下的老化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来评估建筑的健康状况。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石材保护的章节,书中提到了使用特殊的纳米材料来渗透和加固风化的石材,这让我对现代科技在古迹保护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保护实践也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比如东方古建筑的木结构保护与西方砖石结构保护的差异,以及各自在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上的独到之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建筑保护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