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 |
| 作者: | |
| 定价: | 138.0 |
| 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ISBN: | 9787121287817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塑勒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哭墙、泰姬陵、故宫、马丘比丘或者任何其他标志性建筑物、纪念物或者场所的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建筑和遗迹场所都消失了,会变成什么样?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文明就不再存在。幸运的是,对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建筑遗产——的重要性的意识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高度,并且还在不断提升。《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一书对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索,解释了建筑遗产保护实践是如何运作的,并对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兴趣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进行了考虑。 由建筑保护领域中屈一指的从业者和教育家编著,《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对全范围内的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理论和结构方面进行了全面且均衡的调查。 通过300多份照片、图纸及图表的诠释次定义了与建筑保护领域及其背景以及今天它作为建筑环境主要影响力的地位相关的实体和概念参数。 |
| 目录 | |
| 前 言 ix 序 言 xi 致 谢 xiii 第1章 引 言 3 不可避免的改变 5 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9 文化敏感性 15 第2章 什么是建筑保护? 21 建筑保护的起源和着眼点 25 第3章 我们要保护什么? 33 重要性和价值的判定 34 价值或者重要性的类型 37 关联价值:历史性和纪念性 42 第4章 为什么要保护建筑物和场所? 51 拯救原型物品 54 历史、宗教和国家尊重 56 美学鉴赏 57 浪漫主义和怀旧之情 57 现代建筑和规划的缺点 58 实用性 60 旅游业 60 第5章 谁拥有过去? 65 具有普遍重要性的遗产 66 第6章 历史、历史编纂学和建筑保护 71 历史和时光流逝:历史的事实、价值以及理念 71 通过历史的镜头来审视时间 72 时间认知 73 历史认知 74 专业化之前的历史编纂学 75 历史方法以及难以捉摸的度理想 77 vi 永垂不朽 复古主义:将过去放在基座上 78 作为了解历史必然性道路的考古学 80 历史和遗产保护 86 第二部分 问题、原理和方法 91 第7章 建筑遗产的危险 93 意识的演变 93 时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行为 95 人类的破坏性行为 98 文化偏见 108 风险准备和回应 115 第8章 参与选择 121 参与级别 123 干预程度 124 第9章 原则、章程和道德标准 131 哲学方法 132 法 规 133 原则和主义的整理 135 五个具有影响力的建筑保护章程和文件 136 道德标准和专业化 140 第10章 保护进程 145 第11章 建筑保护的参与者 149 领域结构 151 建筑保护专业定义 152 第三部分 建筑遗产的保护:持久的关注 155 第12章 史前时代至14世纪 157 本能去保护? 157 史前时代至希腊时代 159 古罗马时代的重新利用和保护 166 欧洲中世纪 172 第13章 15世纪至18世纪 183 文艺复兴时期,1300—1600年 183 巴洛克时代至启蒙运动时代,1600—1780年 192 第14章 学科铸就: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 203 意大利 206 法 国 211 复古主义:将过去放在基座上 78 作为了解历史必然性道路的考古学 80 历史和遗产保护 86 第二部分 问题、原理和方法 91 第7章 建筑遗产的危险 93 意识的演变 93 时间和大自然的破坏性行为 95 人类的破坏性行为 98 文化偏见 108 风险准备和回应 115 第8章 参与选择 121 参与级别 123 干预程度 124 第9章 原则、章程和道德标准 131 哲学方法 132 法 规 133 原则和主义的整理 135 五个具有影响力的建筑保护章程和文件 136 道德标准和专业化 140 第10章 保护进程 145 第11章 建筑保护的参与者 149 领域结构 151 建筑保护专业定义 152 第三部分 建筑遗产的保护:持久的关注 155 第12章 史前时代至14世纪 157 本能去保护? 157 史前时代至希腊时代 159 古罗马时代的重新利用和保护 166 欧洲中世纪 172 第13章 15世纪至18世纪 183 文艺复兴时期,1300—1600年 183 巴洛克时代至启蒙运动时代,1600—1780年 192 第14章 学科铸就: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 203 意大利 206 法 国 211 大不列颠 218 德国和奥地利 226 第四部分 当代建筑保护实践 239 第15章 活动和合作 241 当代建筑保护实践——起源 242 机 |
| 编辑 | |
| 媒体评论 | |
| 摘要 | |
| [db:书摘] |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打破了我以往对建筑的静态认知,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变化,又如何通过精心的保护得以延续。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这些风格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当我了解到,一些看似简单的修复手法,背后可能蕴含着数代人的智慧结晶时,我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书中对于建筑的结构分析和材料科学的介绍,也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受益匪浅,理解了为何某些材料能够经受住岁月的洗礼,而另一些则悄然消逝。
评分刚翻完《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我一直对那些饱经风霜、诉说着历史故事的老建筑情有独钟,但总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对于它们是如何被“拯救”和“呵护”的,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建筑保护这个充满智慧和匠心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保护理念的深入剖析,从最原始的“原地保留”到更具争议性的“修复与再利用”,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辅以大量的真实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比如,书中关于修复意大利庞贝古城的章节,详细描述了考古学家们如何 painstaking 地发掘、清理、加固,以及如何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模拟当年的建筑材料和工艺。读到这里,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漫长的“时光倒流”工程,对那些默默奉献的保护者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前瞻性。《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不仅仅关注已经建成的历史建筑,还探讨了如何在新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保护的理念,从而避免未来出现更多的保护难题。作者的观点非常超前,他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建筑材料选择、施工技术创新以及绿色设计的建议。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遗产”概念的拓展,它不单指宏伟的宫殿,也包括那些普通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工业遗迹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评分读完《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书中的语言并非艰涩难懂,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历史的深情。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每一座建筑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以及保护它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持续性保护的章节,它提醒我们,保护古建筑不仅仅是为了留住过去的辉煌,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书中提出的绿色修复材料、节能改造方案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评分《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让我对“永垂不朽”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体本身的存在,更是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和价值的延续。作者通过对建筑保护的深入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如何用智慧和毅力,对抗时间的侵蚀,让那些凝固了历史的建筑,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我从中不仅学到了建筑保护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人类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这本书,值得所有对历史、对建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们阅读。
评分《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真的让我对“保护”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保护就是“修旧如旧”,但书中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保护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考虑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甚至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书中对“真实性”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作者通过剖析一些成功的和失败的修复案例,阐述了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我非常赞同书中提出的“最小干预原则”,即在保护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原真部分的改动,只在必要时进行加固和修复。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后代负责任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也连接了理论与实践。《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案例,为我展示了建筑保护的完整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功能性修复”的讨论,它解释了如何让古老建筑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又不失其历史韵味。书中提供的许多关于老建筑改造的成功范例,让我看到了“变废为宝”的可能性,也启发了我对于身边老建筑的思考。
评分《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保护建筑是一项需要耐心、毅力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工程。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保护案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资金、技术、法规以及公众意识等。书中关于公众参与的章节,让我意识到,保护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也需要普通大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当更多的人认识到建筑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形成合力,让珍贵的历史遗产得以世代传承。
评分《永垂不朽:建筑保护概观》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它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本身。我曾经去过一些古迹,只是走马观花,并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价值。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关于不同保护策略的对比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现实操作中,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取舍。比如,如何平衡旅游开发的经济需求与保护古迹的文化价值,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而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保护的艺术与科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介绍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化学成分,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不同材料在自然环境下的老化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来评估建筑的健康状况。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石材保护的章节,书中提到了使用特殊的纳米材料来渗透和加固风化的石材,这让我对现代科技在古迹保护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保护实践也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比如东方古建筑的木结构保护与西方砖石结构保护的差异,以及各自在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上的独到之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建筑保护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