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造型学 技术篇123(制作+大衣西服+礼服篇)+特殊材质篇+理论篇全套5本
定价 207.00
出版社 纺织工业出版社
版次
出版时间 2006年09月
开本 16
作者 李迎军
服装造型学:技术篇I
图书定价:45.00元 ISBN:9787506430647
服装造型学:技术篇II
图书定价:48.00元ISBN:9787506430449
服装造型学:技术篇III(礼服篇)
图书定价:36.00元ISBN:9787506436755
服装造型学:技术篇III(特殊材质篇)
图书定价:30.00元ISBN:9787506433617
服装造型学:理论篇
图书定价:48.00元ISBN:9787506437066
服装造型学·技术篇1
上衣、裙子
连衣裙
上衣、裤子
花纹的名称
材料的名称
表面加工与特殊织物的名称
里料与衬布的名称
衬布的名称
牵条、衬垫、拉链、裙腰衬带的名称
固定件、装饰带的名称
序言
制图说明
文化式女装原型
原型各部位尺寸一鉴表
内衣的知识
内衣的JIS尺寸表
女子用服装尺寸——A体型及参考人体尺寸
章 服装制作的常用工具
测量和作图工具
裁剪工具
缝制和整理工具
第二章 缝制基础
第三章 上衣(衬衫)
第四章 裙子
第五章 裤子
第六章 连衣裙
第七章 零部件缝制
第八章 部分作图
后记
服装造型学·理论篇
插图
不同服装构成形态的设计举例 人体三维测量
序言
制图说明
绪论 服装学与服装造型学
章 服装的功能与分类
一、服装的功能
二、服装的名称与分类
参考资料
第二章 服装的制作过程
一、单件制作
二、批量生产
参考资料
第三章 纸样设计的方法与构成要素
一、纸样设计的方法
二、纸样设计的要素
参考资料
第四章 以服装造型为目的的人体测量
一、以服装造型为目的的人体测量
二、人体的结构
三、以服装造型为目的的人体测量方法
参考资料
第五章 原型论Ⅰ
一、原型的定义
二、原型的种类
三、女子上半身原型与JIS号型规格
四、童装原型与JIS号型规格
五、男子原型与JIS号型规格
参考资料
第六章 原型论Ⅱ
一、适合人体的上半身原型的构成条件
二、原型的构成要素
三、原型衣造型成原型纸样的关系
四、腰省的分配及腰部合身的原型
第七章 体型分类与原型修正
第八章 上半身原型的纸样设计与应用
第九章 袖子纸样构成因素与纸样设计原理的关系
第十章 裙子制图的基本原理
第十一章 领子纸样的制图原理
参考文献
译者的话
书名:服装造型学·技术篇2
插图
套装(应用)
套装(基本)
大衣
材料的名称
序言
制图说明
女子用服装尺寸——A体型及参考人体尺寸
文化式女装原型
原型各部位尺寸一览表
上身原型腰省量分配表
根据JIS规则洗涤、处理纤维制品的表示方法
章 套装
关于套装
1.全衬里男装式女西服
2.单层男装式女西服
3.后背半衬里男装式女西服
4.四开身无领女西服
5.两片构成的无领女西服
6.背心
第二章 大衣
关于大衣
1.三开身大衣
2.两片构成的插肩袖大衣
3.粗呢大衣
4.窄腰长大衣
5.披肩
6.腰带式大衣
第三章 立体裁剪
1.立体裁剪前的准备
2.原型裁剪
3.衬衫领
4.水手领
5.袖(半袖)
6.半紧身裙
7.裙子(喇叭裙)
8.男式女衬衫
9.男装式女西服
10.工业用纸样
后记
本书是日本服装领域著名学者及教育家三吉满智子及其领导的被服学研究室数十年研究工作的结晶。该书从人体结构及人体测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人体各个部位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关系与构成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用新文化式原型的相关纸样操作技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服装的机能与分类、服装的制作过程、纸样的操作手法与构成要素、针对服装造型的人体测量、原型理论、体型分类与原型修正、上半身原型基础上的款式设计与纸样制作、袖子纸样的构成因素及设计理论、裙子纸样的基本制图、领子纸样的制图原理。该书是到目前为止服装结构研究领域中深入的专著之一。
本书适合服装设计、制作人员阅读,也可供服装专业院校师生参阅。
这套书,也极大地激发了我进行服装“实践”的欲望。在学习了理论和技术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我开始尝试着去模仿书中的一些设计,或者根据书中的方法,为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服装。即使是简单的 T 恤,我也开始注重领口的形状、袖子的落肩度、下摆的长度,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都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穿着感受。 书中对不同服装风格的分析,也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塑造自己的个人风格。我不再盲目地追逐潮流,而是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服装更能体现我的个性和品味。通过实践,我发现,服装造型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关于“为何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每一次的缝制,每一次的修改,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让我对服装的热爱,也因此更加深厚。
评分而《服装造型学理论篇》则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对服装文化更深层次的探索。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服装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服装的演变,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审美观念、技术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了解到,服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 例如,书中对中世纪欧洲服饰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当时的服装如何体现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以及宗教对人们穿着的严格规范。再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的变革,又如何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相呼应,展现出对人体美的重新发现和赞颂。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服装的理解从“穿在身上”上升到了“穿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件看似普通的服装,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总而言之,《服装造型学》全套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套关于服装制作的书籍,更是一套关于美学、文化、历史和个人品味的百科全书。从技术篇的扎实基础,到理论篇的深刻洞察,再到日本文化女子服装讲座的独特视角,每一个部分都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我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服装制作的技能,更是一种对服装的全新认知和欣赏方式。它让我明白,服装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情感和信息,它可以是艺术的表达,文化的传承,更是个人风格的彰显。这套书,已经成为了我服装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我也会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继续探索服装的无限魅力。
评分《服装造型学》系列,也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对“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女子服装讲座部分,不仅仅是介绍和服,更深入地剖析了日本社会结构、审美意识、以及哲学思想是如何渗透到服装中的。我了解到,日本文化中强调的“间”、“侘寂”等概念,如何在服装的设计和穿着中得以体现。 例如,和服的层层叠叠,以及不同材质的搭配,都蕴含着对“间”的极致追求,即留白与虚实之间的微妙平衡。而“侘寂”美学,则体现在对自然、不对称、以及不完美的欣赏,这与西方文化中追求完美和对称的审美有所不同。理解了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再去看日本的服装设计,就如同拨开了迷雾,看到了其背后蕴藏的独特精神。这种文化的解读,让服装不再是简单的服饰,而是承载着民族精神和审美哲学的载体。
评分随着阅读的深入,技术篇的后续几册更是将我带入了更精妙的服装造型世界。从基础的裁剪、缝制,到更复杂的立体裁剪、褶皱设计、廓形塑造,这些内容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服装创作无限可能的大门。我曾尝试过书中的一些廓形设计技巧,比如如何通过分割线和省道来塑造出蓬松、收紧、或者飘逸的服装轮廓。这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对人体三维空间的理解和对视觉效果的把控。书中的示例图也十分直观,让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剪裁方法对最终服装形态的影响。 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服装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来体现设计者的理念。比如,一件看似简单的连衣裙,可以通过领型、袖型、裙摆的处理,甚至是口袋的设计,来传达出优雅、休闲、或者复古的气息。这让我意识到,服装造型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制作”,更是关于“表达”。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服装来诉说穿着者的个性和情感。我开始重新审视衣橱里的每一件衣服,尝试去理解它们的设计语言,并且尝试运用书中学到的技巧,为自己设计和制作更符合心意的服装。
评分我对书中的立体裁剪部分尤为着迷。这项技术,在我看来,简直是将二维的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立体形态的魔法。书中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步骤,展示了如何在人台上直接进行面料的塑形,从而获得更加贴合人体曲线、更具雕塑感的服装廓形。这与传统的平面裁剪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注重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面料在人体上的自然流动。 我曾尝试过书中的一些简单的立体裁剪练习,虽然成果并不完美,但那种直接用面料“捏”出形状的感觉,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它让我体会到了服装设计不仅仅是“画图”和“缝制”,更是一种“雕塑”和“表达”。这种直接与面料对话,赋予其生命和形态的过程,让我对服装创作充满了敬畏和热爱。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服装造型,是能够超越平面,触及人体真实形态的。
评分初次翻开这套《服装造型学》系列,我便被它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详实的技术讲解深深吸引。从第一册技术篇的入门,到后续深入的技术进阶,再到理论篇对服装文化和日本文化女子服装讲座的细致梳理,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得如同精密的建筑,严谨而逻辑清晰。我一直以来对服装的理解都停留在表层,觉得它不过是遮体御寒的物件,或者是一些潮流的追逐。然而,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服装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社会文化、人体工程学,甚至还有心理学。 技术篇的第一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服装结构、缝纫技巧、面料特性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建立起扎实的技艺基础。我记得书中有对不同缝合方式的详细图解,比如直缝、锁边缝、压缝等等,每一种的适用场景和操作要点都讲解得十分到位。即使我之前只有一些零星的缝纫经验,也能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讲解,很快掌握核心要领。书中还介绍了不同面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服装设计和制作中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面料是决定一件服装质感和穿着舒适度的关键。它不再是单纯的“好看”,而是关乎“好穿”、“耐穿”,以及服装与穿着者身体的和谐互动。
评分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服装的“感知能力”。以前,我可能只能看到一件衣服的表面设计,比如颜色、款式,但现在,我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它的构成、它的工艺、以及它所要传达的信息。技术篇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线迹的疏密,还是剪裁的精度,都变得尤为重要。我开始注意到,一件高品质的服装,往往体现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 书中对不同面料的处理方法,让我学会了如何根据面料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缝制技巧,以及如何让面料在服装上呈现出最佳的悬垂性和光泽感。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提升,更是一种对材料美学的认知。我开始尝试着去触摸不同的面料,去感受它们的质感,去想象它们在服装上的可能性。这种“手感”的提升,也让我对服装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评分《日本文化女子服装讲座》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对日本的时尚文化充满好奇,而这部分内容无疑是了解其精髓的最佳途径。书中细致地介绍了日本传统服饰的特点,比如和服的结构、穿戴方式,以及其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我被书中对和服纹样、色彩的解读深深吸引,了解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和颜色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 更重要的是,这部分内容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服饰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日本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国际时尚界的影响力。书中对一些知名日本设计师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这让我意识到,文化自信是服装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我开始反思,如何才能将我们自身的文化特色,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风格。
评分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呈现。技术篇在介绍各种缝纫技巧时,往往会配有多角度的图片,清晰地展示了针法的走向、线迹的形态,甚至是机器的操作细节。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尝试过很多服装教程,但很多都因为图片不够清晰,或者步骤不够详细而让我望而却步。 而这套书,却能将复杂的工艺,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并且通过精美的插图,将这些抽象的步骤形象化。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我也从这些细节中,体会到了编写者对于服装技艺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工匠精神”的意义。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评分刚拿回来!还行看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