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新周刊 没有苟且 哪有远方+人人都能过上中产好生活全套2册 新周刊2016年度佳作时

正版 新周刊 没有苟且 哪有远方+人人都能过上中产好生活全套2册 新周刊2016年度佳作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活方式
  • 励志
  • 个人成长
  • 社论
  • 散文
  • 新周刊
  • 畅销书
  • 自我提升
  • 思考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铂悦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0241
商品编码:24599896650
丛书名: 人人都能过上中产好生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新周刊》2016·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编辑

 

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二十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年度佳作集结了一年中*秀、*有价值的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内容

 

要脱离现实的一地鸡毛,也有三种解药:离开办公室,离开眼前的城市,离开尘世。 (《修行主义》)

 

人丑就要多读书,不是指颜值,而是趣味、品位、见识和世界观。手术可以改变容貌,但有一些改造,却要经由读书来完成。 (《不读书的人是可耻的》)

 

透过莎士比亚的照妖镜,一代代的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困境和挣扎、缺陷和弱点,他讲述着所有人的心声。 (《有一种解药叫莎士比亚》)

 

生活在“VR元年”的2016,想象力怎么发挥都不够。 (《我的国:VR 和它改变的世界》)

 

2016《新周刊》,记录着2016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作者简介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目 录

 

1 2016生活趋势报告

 

4 关于2016年的50条预言

 

8 中国人的心理会越来越有韧性

 

11 怎样才能过好你的小日子?

 

15 世界观比世界大

 

19 世界都没观,哪来的世界观

 

23 缺了它们,旅行就少了点味道

 

26 东京文学之旅:和青春期迎头撞上,才是东京事

 

32 中东欧之旅:旅行不是度假,别带伴侣和指南出发

 

36 城市规划之旅:用脚步才能丈量到活的城市

 

41 博物馆之旅:穿越时空,触摸神话与现实的边界

 

44 电影外景地之旅:去一个地方,和电影度一场蜜月

 

49 英伦推理小说之旅:追寻三个侦探,致敬老派风度

 

52 舌尖之旅:逛菜场,进厨房,去烹饪

 

55 旅行,可以让我成为他者

 

59 人,诗意地苟且着

 

63 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66 侯玉波:中国人为何易精分?

 

70 中国式精分解读:中国苟且/诗意指数

 

102 中国人的远方史

 

107 不曾苟且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111 修行主义

 

114 被鸡汤党毁掉的修行主义

 

118 90后女道长钟嗣源:道在红尘中

 

125 生活美学家顾玉华:花道、茶道、香道,皆为修心之道

 

129 黎万强:越平静越有力量

 

132 现代生活修行指南

 

135 《红楼梦》的解脱之道:投身人世活一回

 

141 恋爱的年纪更该谈修行

 

145 巨婴传

 

149 我们时代对巨婴的误解和偏见

 

153 作为loser的巨婴,为何迷人?

 

157 巨婴列传

 

165 二次元群:冲破“次元墙”,勇敢做自己

 

169 爱玩具的成年人:玩具总能带给我许多安慰

 

173 你该懂些世故再老呀

 

176 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巨婴背后都有个“*”妈

 

179 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181 不读书的人是可耻的

 

185 有点钱了,是时候读读书了!

 

189 阅读让你成为更的人

 

195 老六:读书是世界上事情

 

197 李国庆:现在我有钱了,书可以随便画了

 

200 六神磊磊:看书治好了我的挑食病

 

204 读书读出的十股潮流

 

207 让我为你读一封旧信

 

211 读电子书让人失去耐性?

 

213 所有的热门IP,都是经典的冷饭

 

218 纯晒书的人是可耻的

 

223 有一种解药叫莎士比亚

 

227 今天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莎士比亚都写过

 

232 尼尔·麦克格雷格:莎翁洞悉动荡世界的人心

 

235 多米尼克·德罗古尔:莎士比亚塑造了我的一生

 

239 罗拉·贝茨:莎士比亚可以救人一命

 

245 威廉·莎士比亚:“别把不是我说的话安我头上”

 

249 现代莎剧,一部英式男神制造机

 

254 田沁鑫:莎剧到中国要有点麻辣味

 

257 倘若莎翁慢船来中国

 

263 我和我的九十年代

 

266 今天的一切,都可以在90年代找到源头

 

272 一代打工族的青春与爱情

 

278 陈彤:新浪如何成为新闻门户?

 

283 企业家张宝全:海南地产泡沫亲历记

 

288 百万股民“炒”深圳

 

293 “榜爷”胡润:发现中国大富豪

 

295 刘洋:一夜之间,中国男人变帅了

 

299 我的国:VR 和它改变的世界

 

303 VR会让世界变好吗?

 

309 VR元年乱象批判:没有内容生态,一切VR都是耍流氓

 

313 VR 影视:像玩游戏一样去看剧

 

314 VR 生活:“购物教”有了新*

 

316 VR 医疗:杀死心中的魔鬼

 

317 VR :小心,会上瘾!

 

319 VR 艺术:丢掉画布,进入立体梦境

 

320 刘慈欣:VR会发一场人类生存“革命”

 

325 人类的六种虚拟世界观

 

330 人类可能是活在水缸中的金鱼

 

334 喂,醒醒,该上班了!

 

前 言

 

媒体评论

 

喜欢这本杂志的文字,它对时代的脉络把握得好,有的内容批判精神好,有的内容有前瞻性。             

 

                                                                                                江苏卫视主持人  孟非

 

《新周刊》之所以成为文青的阵地,是因为他有很强很坚定的立场、很鲜明的态度,对人文有很强烈的关怀。

 

                                                                                                演员、教师   黄磊

 

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

 

这就是《新周刊》——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新周刊》创办人  封新城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威廉·莎士比亚:“别把不是我说的话安我头上”

 

文/谭山山

 

      莎翁传记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嫌莎翁生平资料少得可怜,所以《新周刊》隔空跟莎士比亚展开了一场虚拟访谈,以满足围观群众对他熊熊的八卦之心。

 

      有一个说法:威廉·莎士比亚诞生至今的450多年里,大约有一半时间处于不同程度的被质疑的状态。疑就是:他写不出那些伟大的剧作,作者另有其人。早在1592年,剧作家罗伯特·格林就在他临终的病榻上不指名地指控莎士比亚剽窃,“他们中间有一只暴发户似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自己”。所谓“真正的作者”人选不少,从弗朗西斯·培根、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到和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森,都有人提过,甚至有人提出是伊丽莎白一世化名写的。

 

      1942年,一位牛津伯爵的支持者请来一位神汉主持“降神”仪式,把莎士比亚、培根、牛津伯爵的“亡灵”招来对质。皆大欢喜:剧作由三人合作完成。分工是:莎士比亚了解市场行情,能迅速发现适合舞台的题材;接着莎士比亚和牛津伯爵一起搭建戏剧框架,再由后者丰富情节和人物;培根则从头到尾充当顾问角色。

 

    质疑声不绝于耳,就是因为莎士比亚的生平资料实在少得可怜。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写过莎士比亚的传记,他曾表示,“倘若在发现莎士比亚的一部新作和发现他的一张洗衣单之间可以任选其一,我们每次都会投票选他的脏衣服”。因为,构成一个人物的形象需要诸多生活细节,但令人遗憾的是,莎士比亚什么也没有提供。

 

     为此,《新周刊》隔空跟莎士比亚展开了一场虚拟访谈,以满足围观群众对他熊熊的八卦之心。

 

《新周刊》:你知的画像,可能是出现在&ldq;对开本”书名页上的那幅。不过也因此有人讽刺你有一张“布丁胖脸”,似乎有失大文豪的风采。你到底长什么样?能否发一张标准个人肖像?

 

莎士比亚:正如我的好友本·琼森所说:“读者诸君,不*他的画像,还是多读读他的书吧。”你们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新周刊》:也有人说你这个人也许根本不存在……

 

莎士比亚:“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皆大欢喜》)用的时候务必记得写上“BY莎士比亚”哈。当然,也别把不是我说的话安在我头上。

 

《新周刊》:安东尼·伯吉斯在《莎士比亚》一书中猜测你可能是个近视眼,他的猜测对吗?

 

莎士比亚:“他能够明察自然界的细枝末节和人类面庞上的感情流露,他像是一个习惯于用力凝视的人。”我同意他这个推测。

 

《新周刊》:你听说过一位名叫安妮·海瑟薇的美国女演员吗?她特意取了跟你老婆一样的名字。

 

莎士比亚:“名字中有什么呢?把玫瑰叫成别的名字,它还是一样的芬芳。”(《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想她一定比我老婆漂亮。女人千万不要多疑善妒、爱唠叨——就像《错误的喜剧》中的阿德里安娜那样,在床上把丈夫劝告得不能入睡,在吃饭时把他劝告得不能下咽——不然,丈夫就会心灰意懒,出走。不过,我可没有说我离开斯特拉福德是因为这个。

 

《新周刊》:还有人说你是双性恋……

 

莎士比亚:哈哈!是因为我的十四行诗中提及不知姓名的“美貌青年”与“黑肤女士”吗?我知道会有人说第20连暧昧都省了:“你有副女人的脸,由造化亲手/塑就,你,我亲爱的情妇兼情郎/有颗女人温婉的心……”

 

有些学者则一直试图找出我的十四行诗所献给的那位“Mr. W.H.”是谁。是我一度的恩主南安普顿伯爵亨利·莱奥斯利(Henry Wriothesley)吗?还是像奥斯卡·王尔德猜想的那样,是一位名为威尔·休斯(Will Hughes)的年轻男演员(即诗中的“美貌青年”)?恕我不能透露。

 

一个成年男子也可以爱慕一个少年的美,假如他是诗人,他就可以找到适当的语句来表达这种美。只有幼稚的人才会由此想到不正当关系。

 

《新周刊》:质疑你的作品有人代笔的理由是:只有学识非凡、受过大学教育、精于法律与科学、毕业前曾去欧洲大陆作广泛间隙旅行的人,才写得出那些伟大的作品。

 

莎士比亚:认为高深的艺术必须有高深的学问,这是无稽之谈。还记得《冬天的故事》里怎么描述奥托里古斯的吗——“一个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其实剧作家和小说家也是这样的人。他想要几句心理分析的术语,无需阅读弗洛伊德的全部著作,只需从一本平装本术语汇编中抄一点;他想了解马达加斯加,就问去过那里的水手好了。重要的是写作天赋好么!

 

《新周刊》:据统计,你的剧作中有十部戏的场景设定在意大利,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驯悍记》《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为什么?

 

莎士比亚:在我的那个年代,无论是对文艺界人士还是追求风雅的人来说,意大利都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力:对于前者,它是孕育古典文学和知识的母体;对于后者,它是所谓优雅之风、时髦衣着、潇洒做派的源头,是风骚之地。彼时只有少数人才能有幸赴意大利一游,但只要花一便士到剧场看戏,就可以置身意大利的维罗纳、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地,在憧憬的国度神游。

 

另外,我从来不愿意直接再现所在时代的生活——那是新讽刺派剧作家的事情;同样的喜剧素材,尽管发生在英格兰,我更愿意把它们写成遥远的事情,发生在古老的异国。

 

《新周刊》:托尔斯泰在《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中全面批驳你的成就,把你说得体无完肤,以至于制造出文学*一大公案。对此你有什么回应?

 

莎士比亚:可以不回应吗?实在要回应的话,就姑且用《麦克白》这句台词吧:“喧嚣与躁动,却无丝毫意义。”

 

 《新周刊》:“莎士比亚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在这个解构一切的时代被填充和改写。”有中国媒体在你诞辰450周年之际这样说道。你又会如何回应?

 

莎士比亚:“我不是我。”(I am not what I am.)你们一定记得,这句话是《奥赛罗》中的伊阿古说的。

 

 《新周刊》:你知不知道,麦克白夫人因杀死国王,为摆脱罪恶感而喊出的那句“洗掉吧,这该死的污点”,被用于包括去污剂、痤疮膏、半导体清洁技术,甚至是遮瑕笔的广告中?

 

莎士比亚:那又怎样?

 

《新周刊》2016·人人过上中产好生活

 

编辑

 

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二十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年度佳作集结了一年中*秀、*有价值的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内容

 

是时候吃药了,与鸡汤、养生、点赞、红包保持距离。 (《滚蛋吧!朋友圈》)

 

熟人,是资源,也是负担;是一宝,也是烦恼;能“微商”,也能“微伤”。 (《别,我跟你不熟——中国熟人社会批判》)

 

今天,定义一个富人,不是富有金钱、富有时间或富有社会资源,而是富有安全感。 (《安全课: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中国不缺钱,就缺好货,在消费这件事情上,人们只会用钱包投信任票。 (《低价社会——中国式消费批判》)

 

2016《新周刊》,记录着2016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作者简介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目 录

 

1 滚蛋吧!朋友圈

 

4 中国式网络社交批判

 

8 朋友圈各阶层分析报告

 

24 “毒舌女王”咪蒙:颤抖吧,朋友圈!

 

27 辛巴:我为什么退出200多个微信群?

 

31 刘铮:用朋友圈玩艺术

 

32 谢谢,我不想看“10万 ”

 

37 对抗碎片,精简社交

 

39 关掉手机,去湖心亭看一场雪

 

42 美好生活只在朋友圈里

 

47 别,我跟你不熟——中国熟人社会批判

 

51 未被熟人伤害不足以语人生

 

55 半熟社会辞典

 

58 熟人比陌生人更危险

 

63 “国民老公”和他的粉丝们

 

67 只有隔壁老王才会给所有人点赞

 

70 装熟是名利场的通行证

 

73 邹振东:为什么不要随便叫人“老公”?

 

77 马伯庸:“关你屁事”“关我屁事”解决了世上大多数的事

 

80 其实更爱陌生人

 

83 中国人掏空报告

 

87 不要加班!让我瘫一会儿

 

91 亚健康的“骆驼祥子”

 

96 本应互相安慰,却成了互相拖累

 

100 没有比刚休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了

 

105 滥社交无异于谋财害命

 

109 话题越沉重,表达越轻松

 

116 闲适不等于颓废与堕落

 

121 安全课: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124 给不安世界的生存指南

 

128 人类安全简史

 

131 全课是父母有能力离开

 

134 逃离抑郁,走出孤岛

 

138 中国女人为何感?

 

141 宁愚勿蠢,待着不动也比瞎锻炼强

 

145 越自信的人越容易上当

 

149 到底要有多少钱才有安全感?

 

151 你必须要有个人安全知识体系

 

157 低价社会——中国式消费批判

 

160 廉价的复仇

 

165 廉价团做一回旅行乞丐

 

167 快时尚:“一水就扔”的血与泪

 

170 剁手节:人生就是一场买家秀

 

173 花总卧底东莞做普工

 

175 吴晓波:为什么我们要反对×丝经济?

 

178 日本职人:他们不生产商品,他们传承生活

 

184 中国不缺钱,就缺好货

 

187 吃瓜群众进化史

 

190 我是吃瓜群众我怕谁?

 

194 中国围观进化史

 

199 吃瓜经济学:从情怀营销、粉丝营销到恶搞营销

 

202 吃瓜群众的10张面孔

 

209 马薇薇:镇定,从本质上看待围上来的人

 

212 平庸时代没有公共知识分子

 

213 彭凯平:吃瓜群众是心理弱势的三无人员

 

219 大城市的异乡人

 

222 中国外省青年白皮书

 

228 外省青年为何没有归属感?

 

231 驻马店青年:金融精英闯荡上海滩

 

235 如何辨别一个人的“城籍”?

 

239 有一种优越感叫“我是本地人”

 

243 中国外省青年奋斗史:天堂向左,城市向右

 

248 让每个青年享有追梦的自由

 

251 人类凶猛,动物温柔

 

254 人类凶猛,动物温柔

 

259 人类理想的《疯狂动物城》

 

263 赵忠祥:说了35年动物,还没说过瘾

 

266 Kumamon:日本富是只笨萌熊

 

269 沈石溪:人类有兽性,动物有人性

 

272 姚晨:八顿个孩子

 

274 博物君:观察自然能让人谦卑

 

277 被城市圈养的人类

 

282 城里有群动物公民

 

284 你们这群愚蠢的人类!

 

289 直播成瘾

 

292 网剧、网综压倒电视机?

 

295 无聊化生存

 

298 喜剧的狂欢与综艺咖的诞生

 

303 全民直播进化论

 

308 不差钱和IP,就差好编剧

 

313 李黑帅:用“十级”重庆话直播中国生活

 

315 被热播剧重新定义的十个学科

 

318 老电视人如何搞定新网民?

 

 

前 言

 

媒体评论

 

《新周刊》是一所学校,他培养了很多人,他的精神在很多地方发扬光大。                                   

 

                                                                         央视主持人  白岩松

 

 

 

在我心里,《新周刊》就是中国的《Time》。   

 

                                                                         学者  于丹

 

 

 

我一直觉得《新周刊》就是一个小孩的形象,他童言无忌,他永葆好奇。他会追问为什么,他会在大家都对某些规则习惯于隐忍和忽视的时候,他突然说那个皇帝好像没穿衣服。

 

                                                                          媒体人  杨澜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毒舌女王”咪蒙:颤抖吧,朋友圈!

 

文/阿饼

 

      毒舌是咪蒙的一贯风格,一篇《致贱人》让她被指责为“心机婊”。“现在只要有人骂人,就会说你今天咪蒙看多了吧。”咪蒙感慨如今朋友圈里朋友越来越少,朋友圈越来越像工作圈、营销圈。

 

      2月的,微信朋友圈里清一色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成功拿下奥斯卡的公众号文章。这种对热点的同题作文让各路“公号狗”拼到脑子冒烟,即使是咪蒙这样的“100万 ”大 V也不能免俗。

 

      “小李子那个没写好,我觉得快疯了,算了,输了就输了吧。”咪蒙并不太满意自己的这篇文章,但粉丝留言还是挺她:“刷了一天的小李子,就这篇看得我好燃。”“奥斯卡结束后,看了那么多关于小李子的文章,数这篇标题我”《小李子,恭喜你,终于从段子手界到了鸡汤界》的点赞数超过了5000个。

 

      当大多数公号还在为“10万 ”阅读量铆劲儿时,咪蒙透露,通常自己的推送发出来,20分钟左右就能上“10万 ”,平均阅读量在40万—60万,而每篇文章在朋友圈里被收藏转发的后台数据“一般都有十几万,高的有100万”。就这样,咪蒙成了现象级的朋友圈“屏霸”。

 

    “咪蒙牌鸡汤”的推送,开头结尾总会奉上一些金句:“很多东西,你只有得到它,才能真正地它,甚至不屑它”、“亲爱的单身狗,有一份爱情等待你签收”、“情,一定是对等的”……深谙“10万 ”之道的咪蒙,在推送的同时就已经帮读者把转发的理由想好了。

 

      朋友圈是咪蒙的新媒体阵地, 2015年年初,她创办了名为“万物生长”的影视公司,拍了以朋友圈为题材的网络喜剧《颤抖吧!朋友圈》。她说:“我一直想做一些能反映当下生活方式的东西,就拿奥斯卡来说,如果那一年的大奖是颁给《社交网络》而不是《国王的演讲》,那么对于50年、100年后的人来说,他就可以看到当时那一年的人的生活状态。”这部投资仅4000元、演员全是自己人、零片酬上阵、场地道具都靠跟朋友蹭的10集网络喜剧,点击量每集1300多万,数据并不算漂亮,但在咪蒙预料之中。

 

      正如“万物生长”公司后来停止了生长一样,咪蒙所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成为这部低成本、小制作网剧的成败关键。作为一个从报纸专栏时代一路写博客和豆瓣杀出来的作家,她知道怎么在间抓取公众稀缺的注意力。在这个围绕朋友圈的剧本里,她发起很多会让大家都有共鸣的话题,比如“当我们点赞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如果朋友圈有一个测谎仪,你会说什么”、“我们的朋友圈与 PS 人生”。她总结失败的原因:“说实话,我到现在都觉得朋友圈这个题材很好,我周围朋友看到这个剧就说,是啊,你的制作真的很烂,你的表演也很烂,整个制作都很low,但精神还是好的,每个人都会觉得跟自己有关。只是我们的技术跟不上我们的选题,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公号上做起来这么顺,而视频这一块还是会有很大欠缺。”

 

     “拯救众人的不开心”始终是门大生意。经历了创业失败,咪蒙说“终于有空闲”做公众号。2015年9月15日,她以一篇《女友对你作?你应该谢天谢地,因为她爱你》次强势攻占朋友圈,之后《致贱人》《致 low ×》系列文章篇篇都成为朋友圈的热议话题。

 

      咪蒙《减肥对外貌改变有多大?比整容还猛啊!》,一天之内超过 500 万人阅读。“根据以往经验,在写这个题时我就知道这篇会是‘爆款’,但没想到火成这样。减肥确实是永恒的话题。好的文章你事后来看,它一定会符合一些规律。其实每一个人的朋友圈都是一种自我塑造,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在朋友圈发什么东西。每次我都会想象一个场景:这个标题的文章放到朋友圈里你会点开吗?因为你的公号其实不是写给你的订阅者看的,而是写给你的朋友圈看。”咪蒙从写作角度分析自己当上朋友圈“屏霸”的原因。她之前一篇《如何在朋友圈写出爆款文章》,早在网络上被“公号狗”奉为圭臬。不吝分享与高频互动,是她虏获铁粉的手段之一。

 

     《致贱人》刷爆朋友圈后,有朋友对她取消关注:“我觉得你变了,你现在迎合了大众这种充满戾气的东西。”聊到自己的朋友圈,咪蒙当然要吐槽一番。“我对朋友圈有两个很大的个是我们的朋友圈里朋友的比例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变成‘工作圈’;第二个就是朋友圈里真实的生活越来越少了,很多成了营销圈。像代购,这就是一种情感绑架。像晒娃,有时你冷不丁打开朋友圈,看到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360度拍娃的小视频就会吓一跳,那是 ET 啊!晒旅游和晒美食的朋友圈就会好一些,但图片必须好看。我静蕾的微博,她讲她在学做珠子,我突然对她转粉,我就觉得她有那么多选择,她做这些‘无聊’的事情,我觉得蛮可爱的。”

 

     《致贱人》的火爆,不可避免地在她的朋友圈里掀起阵阵风波。有“朋友”对号入座把她取关拉黑了;有“朋友”把《致贱人》和《如何在朋友圈写出爆款文章》两篇对照着看,然后指责她是个心机婊;有“朋友”跑来骂她“我觉得你变了,你现在迎合了大众这种充满戾气的东西”;也有粉丝@她说“现在只要有人骂人,就会说你今天咪蒙看多了吧”……关于迎合大众情绪的指责,咪蒙觉得莫名其妙:“我写的都是我想说啊,写《致贱人》《致low×》的时候我就是很生气,真要装出人畜无害的样子,谁看啊?”

 

       当然,也有朋友在她主动提出帮忙写推广文章时说:“不不不,不要浪费你的公号。”咪蒙说:“真正的朋友,从来没有麻烦过我,真的没有。”她通常会把同篇文章分别发布在微信公号和微博,然后观察两边的回复反应:一边是《新闻联播》式的赞美与肯定(1%的负面评论),一边是排山倒海式的无理谩骂(50%的负面评论)。她比较两者说:“我觉得以熟人为基础的朋友圈会激发人善的一面,陌生人社交的微博会相对激发人恶意的一面。我觉得微博和微信加起来才是人性,它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善和恶的两面。”

 

      毒舌、情绪强烈是咪蒙一贯的表达风格。比如过度谈论自己的小孩就是没修养、母爱很可怕,这些文章写了不是一次两次,“我自己有时候回头看我的微博,都觉得我说话真是够狠的。尤其是在朋友圈,其实大家都是要表态和站队的,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标题你是不会转的——‘这件事情我觉得要分两面来看’”。聊天时,无论话题是什么,她联系上公号内容的写作。

 

      内容域本就不存在红海一说,粉丝量上来了,广告商纷至沓来。近半年的时间,咪蒙缓解了现金流的压力,不仅挽救了次创业的公司,顺带还厘清了接下来的创业模式。

 

       “我真的是度过了一段蛮艰难的时间,所以我自己现在写文章接地气了,正因为这样,我才写了很多让大家觉得有共鸣的东西。我现在对时间充满了敬畏,对专业充满了敬畏,对勤奋这件事充满了敬畏,这几个大众价值标准,是朋友圈的普世价值,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