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 实战同传(英汉互译) | ||
| 定价 | 48.00 | |
| 出版社 | 中译出版社 | |
| 版次 | 第1版第2次印刷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1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林超伦 编著 | |
| 装帧 | 装 | |
| 页数 | 312 | |
| 字数 | --- | |
| ISBN编码 | 9787500133773 | |
前言
第一部分 理念阐述
第一课 基本概念
第二课 议题探讨
第三课 同传技能
第四课 知识能力
第五课 三词一译:英译汉
第六课 三词一译:汉译英
第七课 任务周期
第八课 设计培训
第九课 如何培训(一)
第十课 如何培训(二)
第二部分 同传练
英译汉
1.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讲话
2.美国总统奥巴马讲话
3.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的讲话
4.APEC秘书处常务主任的讲话
5.欧盟马德里宣言
6.OECD秘书长的讲话
7.欧佩克秘书长的讲话
8.IMF总裁拉加德的讲话
9.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讲话
10.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的讲话
汉译英
1.温家宝总理的讲话
2.副主席的讲话
3.李克强副总理的讲话
4.杨洁篪外交部长的讲话
5.陈竺卫生部长的讲话
6.国土资源部长徐绍史的讲话
7.傅莹副部长担任大使时的离任讲话
8.中国驻印大使张炎的讲话
9.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的发言
10.王毅韧秘书长的讲话
新闻同传与会议同传有四大不同。首先,新闻同传的信息密集程度和速度都远远超过一般会议的发言和演讲。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速度是每秒3个单词,15-20秒的一条新闻需要包含所有新、重要的信息。编写人反复推敲,尽量在极其有限的字数内传达更多的信息。而同传时如果想把所含信息全部传译就会时间不够,导致信息遗漏或者由于难以组织译入语的句子而产生误译。这个道理如同被紧紧地压缩在一个小盒子里的东西,一旦打开盒子拿出来就会出现体积超过盒子大小的情况一样。另外由于新闻朗读速度快,译员缺少思考的余地,很容易出现口误。 第二,新闻顾名思义是新信息。突发新闻更是有可能包含完全超出译员现有知识的信息,导致漏译或者错译。另外,按照常规,电视新闻正点开播10分钟,往往有10来条内容完全不同的新闻,对译员知识面的要求经常超过一般会议口译。 第三,新闻同传有很多技术处理上的挑战。比如:电视新闻的惯用手法是主持人说一段引语,然后记者报道的声音紧跟而入。而同传译员本来就至少滞后讲者1秒,稍微一犹豫就滞后2秒,会导致画面色经是记者了,但是听众听到的还是主持人的话正在被传译的情况。或者画面已经是主持人了,译入语还在说刚才记者报道的话。另外,电视新闻里被采访者的身份总是用字幕打出。如果同传译员不马上增加对被采访者的介绍,就会导致节目主持人或者报道记者的话与被采访者的话连在一起,造成混乱。但是如果译员介绍被采访者就会明显增加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所需要说的话,导致落后太多而无法跟上原话,乃至漏译其后的内容。 新闻同传是同传的一种特殊用途,有明显的特殊性质,需要特别的训练,不是会议同传译员自然就能胜任的工作。另外,使用同传转播电视新闻需要一组技术和运作体系上的支持,不能提供一套会议同传所需的设备而了之。 ……
《实战同传》系"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核心课系列教材"之一,为口译大师林超伦博士*力作,旨在培训能够担任首次英汉同声传译(简称同传)的译员,是林超伦博士多年同传研究与教学的经验总结,分为理念讲解和实战练两大部分。在理念讲解部分,厘清了同传及相关主要概念,比较了交传和笔译的主要异同,揭示了同传的核心技能和辅助技能(如一秒思维、三词一译等),剖析了同传中的语言转换技巧,讲述了同传的培训与自学方法,指出要达到同传培训目的,必须嵌入实战模拟内容。练部分,全部取材真实场景,以中外领导人的讲话为主,不仅配有参考译语,还常以技巧琢磨来展示多种同传表达方式,可供同传教者与学者进行对比,以更快更好地提升同传技能。全书探讨具有相当深度,不乏独到见解。
林超伦,福建莆田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博士。
林超伦博士是业界公认的自学与运用交传、同传,视译技能的翘楚。1982年首开同传生涯,为世界气象组织提供同传服务;1992年加入BBC国际电台,与同事共开新闻同传之先河。到目前为止,他除了为英国女王会见中国国家主席担任译员之外,已经为四任英国首相担任译员,陪同其中三位访华,并且以英国政府译员身份,参加接待了访英的上一届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吴仪、肖扬和本届领导人、吴邦国、温家宝、戴秉国、唐家璇、以及众多的历届部长。2011年,英国女王授予林超伦博士OBE勋章,以表彰其对英中两国关系所作的杰出贡献。
《实战同传(英汉互译)》可以作为英语或翻译专业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含MTI)教材,可供广大翻译工作者、具有较高英语水的其他外向型专业(如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世界史等)学者选用,尤其是可以作为口译证书(SIA、NAETI、CATTI、ETTBL)考试备考者和口译培训学校的口译教材。
这本书简直是口译学习者的福音,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入手这本书的,原本以为市面上关于同传的教材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一些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模拟练习,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编排极其系统化,从基础的听辨训练到高级的语篇衔接和文化差异处理,都有详尽的步骤和案例分析。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即时性”和“准确性”之间权衡的探讨,这在实战中是至关重要的。书中提供的许多实战技巧,比如如何快速捕捉信息流、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不同主题(如政治、经济、科技)的术语处理和语境理解,作者给出的方法非常实用,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踏入了专业同传的殿堂。对于我这种正在备考专业考试,并希望提升实战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必备的“武功秘籍”。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翻译相关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一样,将“实战”二字做得如此透彻。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它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在信息处理速度和记忆负荷上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这对初学者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非常有帮助。我发现书中大量的例句和对话都选取自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这使得学习材料极具代入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进行一对一的“私教”学习,他不仅指出了我的弱点,还为我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改进方案。我尤其欣赏它对“心理调适”这块的重视,毕竟口译场上的心理素质往往决定了最终的成败。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教材本身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职业生涯的入门指南。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个书名里带着“系列教材”的字样有些抗拒,总觉得这种书会比较枯燥乏味,更适合理论研究者而非渴望快速上手的人。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时,才发现我的判断完全错了。这本书在理论的严谨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困惑,并针对性地给出了解决方案。比如,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应对突发状况,比如发言人语速过快、口音浓重,甚至是技术故障。这种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接纳和应对策略,是其他任何一本专注于“完美表达”的教材所不具备的。它教会我的,不仅是语言技能,更是作为一名专业口译员应有的职业素养和应变能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让人感觉仿佛一直在接受高强度的模拟训练。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工作了几年的笔译人员,想转型做口译,我一直找不到一个能有效弥补我实战经验不足的资源。偶然翻阅到这本教材,立刻被它那股扑面而来的“硬核”气息所吸引。这本书完全没有新手友好型教材的拖沓,开篇就直击痛点,直指同传的难点。它的排版虽然略显严肃,但内容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匠心。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信息浓缩”和“意群解码”的章节,这些概念在笔译中相对抽象,但在同传中必须转化为肌肉记忆。书中的练习题设计巧妙,很多都需要听完一段话后,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不同语言间的映射结构,这对训练反应速度极其有效。读完前几章,我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在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链条上更加顺畅了。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要成为优秀同传译员的人准备的“进阶”读物。它的难度和深度要求学习者必须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初步的翻译概念,否则可能会感到吃力。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分析复杂长难句时的细致入微,他们没有简单地提供译文,而是将整个翻译过程拆解成了听力理解、语义分析、信息重组和目标语输出这几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都有清晰的训练方法。对于我这种对翻译的“黑箱”过程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无异于打开了一个清晰的流程图。我尤其喜欢它对文化语境敏感性的强调,很多时候,翻译的失败不在于词汇的错误,而在于对深层文化含义的误读。这本书在提升硬技能的同时,也极大地深化了我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深度学习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