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的岁月里,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时间简史》(插图本)全面更新了原书的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全新的研究纳入《时间简史》(插图本),并配以大量(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霍金曾不无得意地引用评论者的话说道:“我关于物理的著作比麦当娜关于性的书还更畅销。”不知道这个《时间简史》(插图本)版本会使原来已经非常巨大的销售数字“膨胀”多少。
尽管霍金教授的著述极为清晰而机智,有些读者仍然觉得难以掌握复杂的概念。为了使读者加深理解,《时间简史》(插图版)还增加了240多幅彩色插图,包括卫星图像和照片。这些都应归功于诸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和电脑三维和四维实体成像等技术进步之赐。详细的插图说明使读者能体验到星系际太空的广漠、黑洞的奇妙性质以及物质和反物质碰撞的粒子物理的微观世界。作为一本飨以读者宇宙学的全新理解的经典著作,《时间简史》(插图版)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于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知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于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着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前言
第一章 们的宇宙图像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第六章 黑洞
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第八章 字宙的起源和命运
第九章 时间箭头
第十章 虫洞和对间旅行
第十一章 物理学的统一
第十二章 结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伽利略·伽利雷
艾萨克·牛顿
小辞典
感谢
膨胀的宇宙
如果在一个清澈的、无月的夜晚仰望星空,能看到的亮的星体可能是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这几颗行星,还有巨大数目的类似太阳但离开我们远得多的恒星。事实上,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某些固定的恒星相互之间的位置确实起了非常微小的变化——它们不是完全固定不动的!这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相对近一些。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相对于更远处的恒星的背景,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测它们(图3.1)。这是幸运的,因为它使我们能直接测量这些恒星离开我们的距离,它们离我们越近,就显得移动得越多。近的恒星叫做普罗希马半人马座,它离我们大约4光年那么远(从它发出的光大约花4年才能到达地球),也就是大约23万亿英里的距离。大部分其他可用肉眼看到的恒星离开我们的距离均在几百光年之内。与之相比,太阳仅仅在8光分那么远!可见的恒星散布在整个夜空,但是特别集中在一条称为银河的带上。远在公元1750年,就有些天文学家建议,如果大部分可见的恒星处在一个单独的碟状的结构中,则银河的外观可以得到解释。碟状结构的一个例子,便是今天我们叫做螺旋星系的东西。只有在几十年之后,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爵士才非常精心地对大量的恒星的位置和距离进行编目分类,从而证实了自己的观念。即便如此,这个思想在本世纪初才完全被人们接受。
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像才被奠定。那是因为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证明了,我们的星系不是惟一的星系。事实上,还存在许多其他的星系,在它们之间是巨大的空虚的太空。为了证明这些,他必须确定这些星系的距离。这些星系是如此之遥远,不像邻近的恒星那样,它们确实显得是固定不动的。
……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绵延,还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哥白尼一伽利略的日心说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时间。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人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因哈勃发现了红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观念才进入人类的意识。人们甚至从来没有想到过宇宙还会演化。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处于稳定的状态。
《霍金三部曲》合集,这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一次对宇宙奥秘的深度探索之旅。当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即将踏上一段精彩绝伦的旅程。将《时间简史》、《平行宇宙》、《量子宇宙》这几部霍金的代表作汇集在一起,让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他对宇宙的深刻洞察。每一本书都像是一扇门,打开了我对宇宙某个特定领域的认知。从宇宙的宏观演化,到微观粒子的奇妙世界,再到对宇宙存在可能性的无限猜想,霍金用他独特的语言和思想,将这些复杂的主题一一呈现。合集的形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可以更容易地将不同理论之间联系起来,看到霍金思想的连贯性和他宏大的理论框架。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书籍,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让我开始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思考那些关于存在、关于宇宙的终极问题。这绝对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斯蒂芬·霍金的宇宙》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近乎膜拜的尊敬。我一直都很喜欢霍金,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科学成就,更是因为他面对命运的坚韧和对知识的无尽追求。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不如说是一部关于霍金本人,以及他所代表的科学精神的传记。我从书中看到了他作为一个年轻人,如何一步步走向科学的巅峰,又是如何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在身体逐渐被疾病禁锢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进行如此深刻的宇宙探索。他所经历的挑战,所付出的努力,都让我深受感动。书中对他的主要科学理论的梳理,也更加清晰地展现了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他个人生活和学术生涯的片段,它们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关于宇宙的知识,更汲取了一种面对困难、坚持梦想的强大力量。它是一部激励人心的作品,让我重新审视了科学的力量,以及人类意志的无限可能。
评分《平行宇宙》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任何一部科幻电影都无法比拟的。在读之前,我总以为平行宇宙只是作家们为了故事编织出来的奇思妙想,但霍金用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一点点地揭示了这种可能性在物理学上的根基。他从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出发,层层递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辽阔、更加不可思议的现实。书中对不同“宇宙”如何产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我们能否与之交互的猜想,都让我大开眼界。我特别喜欢他关于“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宇宙”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在霍金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科学探索的课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现实”的定义都模糊了,原来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可能只是无数个可能性中的一个。这种思维的拓展,让我对生命、对选择,甚至对自己的存在,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幻色彩浓厚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关于存在本身的深刻对话。
评分《时间简史(插图版)》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扇通往宇宙最深邃奥秘的窗户。我一直对宇宙的起源和终结充满好奇,而霍金的这部著作,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简史”,但内容却一点都不简单。插图版的设计,真的太明智了!很多抽象的概念,比如虫洞、黑洞、宇宙膨胀,如果光看文字,我可能早就头晕眼花了。但有了那些精美的插图,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宇宙的演变,黑洞的吸积盘,甚至是大爆炸的瞬间。霍金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他试图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释那些最复杂的物理学理论,就像一位和蔼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探索宇宙的边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图示,然后重新阅读相关的文字,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棒。我尤其喜欢他关于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以及宇宙是否有一个开端或终结的探讨,这些问题真的能激发人无限的遐想。虽然有些地方我可能 still 没完全理解,但它无疑打开了我对宇宙认知的全新视角,让我更加敬畏这个宏大而又神秘的存在。
评分《量子宇宙》这本书,绝对是挑战我智商极限的一次阅读体验。霍金在这本书里,深入到了宇宙最微观的层面,探索了量子力学的奇妙世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量子力学本身就已经足够令人困惑了,什么叠加态、量子纠缠,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霍金以他独特的魅力,试图将这些晦涩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他没有回避那些数学公式,但同时又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看似违反常识的物理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量子涨落如何导致宇宙的产生,以及量子效应在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的探讨感到着迷。这让我意识到,宇宙的宏伟,原来是从最微小的粒子层面开始孕育的。虽然我承认,书中很多细节我可能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悟,但它无疑拓宽了我对宇宙运作机制的认知边界。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地挑战我们已有的认知,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令人惊叹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