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5武汉市交通地图册
定价:15.0元
作者:湖北省地图院,中图北斗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1715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北斗城市地图系列产品的出版,旨在满足人们外出差、旅游的需要,给广大出行者提供便利。●图册主要分为城区分幅图、各县市公路交通图、各县市城区图三部分,涵盖大城市的任何区域范围。●内有详细的道路分级、宾馆、酒店、购物中心等信息,是交通、旅游、生活的指南。
内容提要
●城区分幅+公交线路+县市公路图,一侧在手,走遍武汉。
●新实地调绘数据,现势性更强。
●国际流行开本,方便携带,清晰直观。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图北斗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北京天域北斗图书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组建而成,是大的地图编制出版机构,出版发行外交通、旅游、政区、文化、少儿及助学等实用参考地图,市场占有率在业界处于地位。公司以服务、服务企业、服务百姓为目标,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全面、翔实、客观及现势性强的专业地图资讯,帮助用户获知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及信息。
文摘
序言
我对地图册的关注点往往在于信息密度和逻辑布局。这本《2015武汉市交通地图册》在信息承载上做到了一个非常令人赞叹的平衡。它没有过度追求信息爆炸,而是将最核心的交通信息提炼出来,比如主干道、绕城高速的出入口、重要的桥梁和隧道,都用加粗或特殊的颜色进行了强调,阅读效率极高。我试着用它规划过几条跨区域的长途驾车路线,发现它在提供主线指引的同时,还贴心地标注了沿途的服务区和可能的限速变化区域(虽然是以符号的形式呈现)。相比于某些过于注重商业地标的地图,它更专注于“流线”本身,这对于一个追求效率的出行者来说,无疑是最佳配置。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专业性在这本册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地名的规范性、坐标系的准确性,都让人感到可靠,仿佛手中握着的是一份官方认证的出行指南。
评分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我都会被它那个时代的“设计哲学”所吸引。那个时期,或许还没有现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试图占据每一寸空间,所以这本地图册的设计语言是极其克制和功能导向的。色彩运用上,蓝色的水系、灰色的建筑区、黑色的主路,区分得非常清晰,视觉疲劳度很低。它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在2015年那个时间点上,武汉市的城市扩张重点和交通瓶颈可能集中在哪里。比如,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新兴开发区的路网是相对稀疏但规划整齐的,而老城区则是脉络紧密、曲折复杂的。这种对比,让地图从一个静态的工具,变成了一个动态的城市发展观察报告。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小小的图例说明,每一个符号背后,都凝结着测绘人员大量的户外勘测和数据处理,那份对精确的执着,是电子数据时代难以复刻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怀旧情结,毕竟现在谁还不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地图导航软件随叫随到。但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册子里时,才发现电子地图永远无法替代的魅力所在。首先是那种“掌控感”,摊开一整张大开本的纸质地图,所有信息一目了然,无需在不同图层间切换,城市的整体骨架就那样坦荡地呈现在眼前,这种全局观是碎片化的电子信息无法给予的。它对路面情况的描述,那种手绘般的细节处理,比冰冷的像素点要有人情味得多。而且,湖北新华书店的出品,质量自然有保证,即使是十年前的印刷品,字迹依然锐利,比例尺的标注也严谨得如同教科书一般。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偏远区域的关注,那些在现代导航中可能被简化或忽略的支路小巷,都被细致地勾勒出来,仿佛在提醒你,这座城市最真实的烟火气,往往藏在那些地图边缘的角落里。
评分这本《2015武汉市交通地图册》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尽管我手里拿着的这本实体书,它的纸张质感和印刷色彩,都透露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朴实与严谨。内页的地图清晰度相当高,即便是初次到访武汉的游客,也能凭借着细致的街道标注和清晰的公交线路图,迅速找到方向。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路网结构的梳理,那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递进,让人对这座城市的脉络有了直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记录着当时主要的交通枢纽、快速路网的布局,以及一些可能已经变迁的重要节点。翻阅时,总能发现一些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或者重新命名的地标,带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装帧虽然朴素,但经久耐用,边角磨损的痕迹,反而增添了一份属于老物件的温度和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这本册子曾陪伴主人走过多少条街道,解决过多少次迷路的小尴尬。对于研究当年武汉城市规划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踏实感”。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地图App的实时更新,但同时也失去了对“历史轨迹”的尊重。这本2015年的地图册,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封存了那个特定年份武汉的交通样貌。它的纸张虽然不是那种高光泽的铜版纸,但恰到好处的哑光处理,使得在强光下阅读也依然舒适,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实际使用场景的深度考量。我喜欢用一支细头的铅笔在上面轻轻做标记,标注我曾走过或计划走过的路线,这种与物理媒介的互动,是冰冷的屏幕无法替代的情感联结。它提醒着我,每一次出发,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可触摸的蓝图在手边,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一块不断发热的电子屏幕。这本册子,无疑是研究那个时代武汉城市交通变迁的一份珍贵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