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从业10年代表作 ◆全新升级版,新增6万字内容
◆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
◆用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你的心,帮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
◆如何明确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本书为娓娓道来,读者称本书为“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内心成长的一 本好书,和谐家庭的圣 经”
◆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爱与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礼物
◆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读者评价
内容简介
《为何家会伤人》为经典书《为何家会伤人》的全新升级版。该书出版七年来,在读者中引起持久的震荡,好评如潮。在本书中,作者作了全新的修订,并新增六万字内容,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作者用温暖有力的文字贴着当下读者的心,凭借十年行业经验,带领为家庭关系所困的万千读者一起踏上自我与寻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 中国式的家庭,是中国式情与爱的写照*****
妻子总是习惯把老公当孩子对待;孩子*,老公靠边站,夫妻关系和子关系的次序错乱;独生子女家庭危机四伏;婆媳关系,总是处于没完没了的战争状态;儿子却在妈妈理直气壮的爱中备受煎熬;或者,你的婚姻正在遭遇第三者;或许,你已经成为不肯离婚的“正宫”……
*****还未走入家庭的单身男女感叹*****
对的人,在那里;我这么,为什么成为“必剩客”;“公主病”,天经地义,男人们为何说三道四;“我爱你”“对不起”,一个大男人怎么说出口;面子!面子!面子!唉……好累……
*****心理学家武志红,主播青音*****
从“做自己”的角度切入,融入鲜明的时代特色,给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子关系、婆媳关系、单身男女,提供心理学的建议,陪伴中国夫妻和单身男女穿越现象的迷雾,把爱活出来,收获真幸福。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内容简介:
家是港湾,可为何家会伤人?
爱意味着融合,可为何越爱越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如果一个人越重要,我们就越会用自己所懂得的的方式去对待他。
但很多时候,这种渴望背后的潜台词是:因为我爱你,我做的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应,去做事。而所谓的“好的方式”则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在这种逻辑下,相爱便成了强加,成为控制彼此的战争。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上的绝大多数人,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
极具人气的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
作者简介
武志红,心理咨询师、书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成立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曾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去理解中国式的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种种经典现象,读者遍布各地华人区。
著有《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等系列作品,总销量超百万册。
新浪微博@武志红
以《十诫》、《蓝·白·红》等影片闻名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武志红
精彩书评
★我读过很多解读家庭关系的著作,但从来没有见过一本书这样适合中国人看。武老师对心灵这个东西有直觉,对他人的痛苦有着敏感的同理心,对怎样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见解。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因与父母的关系而至今内心孱弱的人,这一本书都会大有帮助。 ——铁皮人(2011-07-25)
★跟传统的家庭教育书不同,这本书不只是给父母看的。除了子教育、青春期叛逆等话题外,它还讨论了很多婚恋领域的话题,如激情式恋爱的本质、缘分的心理学解释、一见钟情的几种方式等。身边的故事加上新锐的分析,令人顿生“天啊,竟然是这样的”的醍醐灌顶之感。
这本书除了对个人有所帮助外,对于我们这个盛产隔代抚养、打是骂是爱、考、小皇帝和孝道崇拜的社会,更有着广泛的棒喝意义,堪称心灵自救和家庭幸福的通关晋级全攻略。
——绯色小剑(2007-07-07)
★《为何家会伤人》从心理学角度教我们同内心的父母和内心的小孩和解。
——窗边的小豆豆(2014-03-11)
★作者有极的心理学素养,文笔通俗流畅,他的这本书都堪称经典。如果你正在受家庭问题的困扰,这是一本能让你豁然开朗的好书。如何明确家庭关系、家庭责任,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它将为你一一揭开心中的谜底。真的受益匪浅!
——郁丫头(2009-02-13)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的家庭关系指导书,为人父母的一定要看,而且越早看越好。
——加木生火(2008-10-15)
★帮助内心成长的一本好书,和谐家庭的“**”。
——yywez(2011-11-09)
目录
【升级版序:这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灵的修复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孩子不该是你的zui爱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溺爱=过度地阻碍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精神分裂如何发生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岛”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孩子总考砸,可能有内情
十二、初九与压力
和孩子一起直面考失利
家有失败留学生怎么办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父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中国式家庭】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
唤醒你沉睡的活力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中国家庭中的轮回链条
有关爱的六个谎言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精彩书摘
【观点摘录】 ◇ 父母能给孩子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 家就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家之所以温暖,主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 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 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 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 成熟的父母不会先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 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
◇ 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心理健康基础。
【篇章选摘】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妈妈。男人找老婆就像是在找妈妈,只要一个女人给他温暖的感觉,让他放低戒备,觉得自己像小孩儿,那他很容易就被收服了。
女人同样也是如此,她们渴望宽厚无私的爱和照料。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通常婚恋标准中让女人放心的忠厚男人,其实都是“妈妈”——一个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为什么我们处理不好密关系?】
声称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是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国父母有一个十分陈旧的观念,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对他都无所谓,越大就越应该重视、尊重他。婴幼儿时期不密,长大后又瞎密,处理不好爱与自由的关系。
孩子在三岁到六岁之间是十分脆弱的,成年后很多问题的根源都 来自这个阶段。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人格障碍则源于六个月之前的严重心理创伤。所以,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新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对于孩子未来的情感方式和生活的幸福是起决定作用的。三岁之前,父爱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妈妈,给妈妈感,而不是直接发挥作用。但是,中国人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家庭中的老人又习惯把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与孩子的分离。
在一个有男权倾向的社会,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的父母放在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情感上, 妈妈永远是末位的。当母有了儿子,她便将自己对丈夫的欲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儿子总是害怕被母的爱所吞没,于是便有抗争,抗争的结果是,将逃离妈妈的欲望转移到自己老婆身上。在父权色彩浓重的广东潮汕地区,一般男人不会离婚,老婆就是妈妈、是责任。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妻子是合法的性伴侣,男人对众所周知的性爱有羞耻感,因为这令他想到对母的情欲。所以,很多男人会在妻子之外找另外一个女人来谈情说爱。这样,被丢在家里的妻子、一个缺爱的妈妈所生的孩子里,男孩会与来自母的情欲纠缠,而女孩, 则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
通常我们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妈妈,如果与妈妈的子关系构筑得不好,成年之后,就很难处理好与另一半的密关系。童年的内心模式在成年就会呈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一个轮回。
【为什么萝莉爱大叔?】
萝莉总是嘟着嘴要吃奶的样子,她们渴望被包容,需要感,但是同龄人只有活力、热情。大叔就是妈妈,一个没有乳房的“妈妈”。大叔都是被阉割的,如果面对成熟的女性,他们会自卑于自己的男性力量,但是萝莉让大叔有了用武之地——“喂奶”。
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应该寻找激情和独立的情感。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都会拒绝的,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爱大叔的萝莉只是生理年龄到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拉着爸爸的手探索的阶段。
其实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都有大叔情结,中国总体上是个男权社会,女性缺乏感,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相对于她们的兄弟,根本上得到的关注和爱更少。我有一个来访者跟我讲过,在有些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有一些中生与大叔在一起,不是要大叔的钱,只是希望从这些大叔身上获得一些关注和爱。她们往往是多子女家庭中被忽略的孩子,与大叔的关系中,还会重复她们之前被忽视的关系模式——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家庭,不会将所有的关注倾注在她一个人身上。
很多大叔在小时候便是懂事、少年老成、不用父母操心的好孩子,小孩子的那一部分天性被过早丢掉了。他们与萝莉在一起,在“喂奶”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回到童年的幻象,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为什么会有小三?】
小三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想要物质上的满足,另一种是想要赢,一种是做小三上瘾。小三成瘾的女人一般都比较会折腾,但是一旦男人为她放弃家庭转向她,她马上就跑开了。因为她们只想构建三角关系,她们通常受恋父情结折磨,小时候在与妈妈的竞争中失败了, 长大后要修正这个。但是,又不能完全把“爸爸”夺走,因为这样会得罪“妈妈”,会让自己很羞愧。
我一位朋友,才24 岁,已做过十次以上小三了,与她在一起时间长的一个男人对她说,曾经考虑过与妻子离婚,然后跟她结婚, 但是后来发现,幸亏没有离婚,因为她对他老婆的兴趣大过他本人。这个女孩开始并不明白自己为何陷入这种情感模式,后来看小说《道德颂》受到了启发,小说的女主人公认为三个人的关系比两个人的关系有趣得多,可以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她怀了那男人的孩子,但把孩子打掉了。她一直以为对手是一个强大的女人,后来发现,这个女人已经奄奄一息了。然后便有了胜利者的失落,为了应对自己的愧疚,就把腹中的孩子打掉了。
我还有一位朋友,有过三段第三者恋情,每一次都是在男人表示很爱自己妻子或者女朋友的状况下爱上对方的。因为她认为男人很爱“那个女人”,她就可以争一下,而且相信这个男人一定可以更爱她。她的逻辑在别人看来很奇怪,但是继续考察她与男人的交往模式就可以看到某种合理性,比如,她对于男人的需求比较低,只要节假日来看她就可以了。她处于爱的绝望中,将恋父情结一直维持在没有实现的状态,接受了竞争不过“妈妈”以及得不到“父爱”的事实。
在广东潮汕和客家地区,有比较典型的重男轻女现象,很多家庭为了要一个男孩,之前生了好几个女孩,当这个男孩出生后,家长又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男孩身上。这个地区有很多男人包二奶,而且总有看起来无怨无悔的女孩投入这样的关系。她们来自重男轻女的家庭,都不习惯于独享一个男人,觉得分得一份爱情就满足了。所以, 这些地区就有这种奇特的现象:女人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不离婚,而另一部分女人甘愿去做二奶。
真正很爱自己的女人是没有办法与他人分享另外一个男人的。在三角关系中,得利的是男人,痛苦的是两个女人,如果男人有足够的同理心,应该不会去构筑这种让人痛苦的关系。
【为什么好男人总是被“坏女人”搞定?】
中国男性有一多半是那种没有力量的老好人,没有活力。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是道德尚但乏味的,而且在家里又总是暗示、攻击、指责别人道德低下。与男人一样,这样的女人也是没有活力的。但是,充满欲望的女人是有活力的。比如田朴珺,媒体上关于她的信息让我们看到一个积极主动、欲望强盛的女性。她跟邓文迪很像,都是可以很直接地向男人示好、撒娇的,她们会凶悍地对待对方,也会凶悍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人类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往往是在找一种圆满,将自己没有的那部分补足。这是无意识的,而且带有普遍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好男人都被“坏女人”搞定了,因好男人渴望拥有坏女人身上的那份活力。
【为什么不能乱性?】
一些女人用身体与男人做交易以换取她们想要的地位、发展机会。但是她们并不是都能贯彻好所谓的游戏规则。无论是编译局女博士还是那些出来爆料的官员情妇。她们都轻视了自己对感情的态度,以为利用身体达到目的就行了。但是实际上,一旦陷进去,与对方发生性关系,就会对对方产生依赖,虽然那不一定是爱,但是当对方与她断绝关系时,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人是情感动物,得到的爱越少,爱的空洞就越大,一旦与人建立关系,就害怕被抛弃。
现在人们认为爱、性和婚姻是可以分开的,人对感情是有需求的, 但是不能用的方式来实现。我曾经在婚恋网站上看到过一个经历了三百次一夜情的男人的自白,他说,自己每经历一次为了性而性的关系,就会对人性有一次更深的失望。人们经常过估计自己,以为自己会很潇洒,其实情感是玩不起的。就像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十诫》中所说的,深情是存在的,而且深情不可亵渎。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爱?】
人的内心既有对爱的渴望也有对爱的绝望。当爱的渴望级别很时,就很容易建立密关系,但是如果爱的绝望很深,也不渴望,就很容易成为橡皮人,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宅男和剩女。很多人会认为剩女是择偶标准太,其实是她们害怕去爱,害怕渴望得不到满足后的痛苦。不让情感升起,就不存在失望了。根据我接触的个案,只要是想结婚的都结婚了,在这一点上,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有人说,爱情发生的概率很低,这反映了他内心的局限,因为对爱绝望,范围才会那么狭窄。
一个圆有360 度,有的人非得在361 度上找爱,那他永远找不到; 有的人有36 度,那么他就有十分之一的可能性;有的人能在180 度上找到,那么他就有一半的机会。真正的爱是活出来的,幸福不在于找对一个人,就像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前人有总结,一对相爱的男女,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一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一,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这是激情期。心理学上说,这是情结与情结对上了,其实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但是,
你和我头脑中想象的一模一样。彼此都活在幻觉中。第二个阶段,一加一等于零,我的人生痛苦都是因为你。婚姻战争中常见的问题就是试图改造对方,当筋疲力尽,发现对方完全是另外一个人时,还愿意接受那个真实的他,才是爱。也就是进入第三个阶段,一加一等于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我们在一起。
【为什么会喜欢同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孩子三岁就有了性欲,恋母情结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接触过一个个案,有一个男孩一直与妈妈睡一个被窝,一开始他把自己的情欲关了起来,后来实在关不住,为了防止情欲流向母,他选择了同性伙伴。情欲宣泄之后会很愉悦,愉悦就形成一种执着,后来不断地强化成一种性取向。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时尚大师麦昆的同性恋倾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恋母,他有同性恋伙伴,但是他的恋人永远都不及他的妈妈、他的导师或者像 Lady Gaga 这样的女性来得耀眼。他依恋的人是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自己害怕妈妈比他早死,他果然在母去世后自杀了。他的事业选择也与母相关,因为母爱好缝纫。但是不能跟妈妈一起生活,不能爱上妈妈,所以将情欲流向了他认为的宣泄对象——男人。
当然,这只是我接触到的同性恋的一种案例,并不能涵盖所有情况。
【为什么婚姻没有感?】
中国人有七成至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感基础上,婚姻的境界是彼此成了人,因为人是不会离开你的,想起他就很切,但实际上也很少想起他。
关于感,中国人有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所以说,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爱情还是物质,这种选择题的出发点就是的,为什么不能先有爱情然后再有物质条件呢?中国人总是在劝那些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别贪心,不可能得到。他们一定不会将爱情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真正能够制造感的只有爱。
……
《武志红心理学经典著作精选》 内容概要: 本套精选集汇聚了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先生在其心理学探索道路上,深入剖析人性、洞察家庭关系、解读两性情感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旨在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更健康地与他人建立连接,从而活出更自在、更有力量的人生。 本书精选集并非仅仅罗列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次次直击人心的追问,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在这里,你将学会辨识那些潜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理解为何我们会重复旧有的模式,以及如何才能打破束缚,获得真正的成长。 核心主题与内容深度解析: 1. 原生家庭的影响与破茧成生的力量: 本书深入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作者指出,我们在童年时期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例如,不安全依恋模式可能导致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过度依赖、回避亲近,或者在关系中反复经历被抛弃的恐惧。武志红先生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地描绘了父母的“不恰当的爱”——比如过度控制、情感忽视、功能性失调等——如何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阻碍。 然而,本书并非传递宿命论的悲观情绪,而是强调“破茧成生”的可能性。它教会读者如何识别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如何理解这些创伤的根源,并且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我觉察和有意识的努力,去“重塑”自己的心理地图。这包括学习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如何建立健康的边界,以及如何发展出更为成熟和稳固的自我认同。读者将学会区分“我”与“父母的期待”之间的界限,认识到自己拥有独立自主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 2. 两性情感的真实面貌:爱与被爱的学问: 在两性情感方面,本书以“为何爱会伤人”和“为何越爱越孤独”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作者认为,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困境,并非源于缺乏爱,而是源于对爱的不理解、不恰当的表达,以及将自己的情感需求过度寄托于对方。 本书揭示了许多我们在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陷阱”,例如: “情感勒索”与“被操纵”: 了解对方如何利用情感来达到控制的目的,以及我们如何不自觉地成为了被操纵的一方。 “理想化”与“幻灭”: 认识到在关系初期,我们常常将对方理想化,当幻想破灭时,便会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痛苦。 “安全感”的误区: 探讨了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于对方的承诺或占有,而是源于健康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立人格。 “付出”与“索取”的失衡: 分析了在关系中,一方过度付出而另一方过度索取,或者双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付出”但却无法被对方接纳的模式。 武志红先生鼓励读者去理解“爱”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种束缚,也不是一种交换,而是一种自由的给予和接纳,一种基于平等和尊重的连接。本书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沟通情感,如何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以及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独立和自我。 3. 人际关系的边界与健康互动: 除了原生家庭和两性情感,本书还广泛触及了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作者强调了“边界”在维持健康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许多人之所以在社交中感到疲惫和受伤,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清晰的个人边界,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期待或需求所侵蚀。 本书将帮助读者: 识别“侵界”行为: 学会分辨哪些是他人越界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心理伤害。 设定与维护边界: 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读者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限制,并坚定地维护自己的边界,而不感到内疚或冲突。 理解“讨好型人格”: 揭示了许多人为了获得认可和避免冲突,而压抑自身需求、过度迎合他人的心理动因,并指引他们如何摆脱这种模式。 培养“共情”能力: 在强调个体边界的同时,也倡导健康的共情,即在理解他人感受的基础上,不失自我。 通过对人际关系边界的深入解析,读者将能更自信、更自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起更为和谐、更为有质量的人际连接。 4. 自我认同与个体成长:认识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本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引导读者踏上自我认同的探索之路。作者认为,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体未能真正认识和接纳自己。我们常常被社会评价、他人期待所裹挟,戴着面具生活,导致内在的空虚和痛苦。 武志红先生鼓励读者: 拥抱“阴影”: 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部分,即心理学上的“阴影”,而接纳这些阴影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发展“自我价值感”: 学习从内在而非外在标准来评价自己,建立起稳定、不依赖于外界认可的自我价值感。 探索“人生目标”: 鼓励读者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并有勇气去追求。 情绪的智慧: 帮助读者理解各种情绪的信号,学会与情绪共处,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这套精选集,不仅仅是一系列心理学著作的简单集合,更是一份引领读者走向内心平静与自我实现的地图。它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复杂性,并以充满智慧和关怀的语言,为读者提供了前行的勇气和方法。阅读这套书,将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关于爱、关于关系、关于成长的全面梳理与升华。它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拥有更健康、更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