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韵典/盖国梁详细目录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韵典
:80.00元
作者:盖国梁主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2月
ISBN:9787532533565
字数:1200000
页码:11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诗律、词谱和曲牌是《中华韵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律所列十六式,包括了律诗、绝句的全部标准格式。以往各地出版的《诗词格律》,多的只收选词牌150个。《中华韵典》作为一部完整和系统的工具书,根据《钦定词谱》、万树《词律》等优秀版本整理考定,改用平仄声调新式标注方式,收录词牌400谱,基本上囊括了传世的所有词牌。为满足部分人士的需要,再遴选有代表性的曲牌五十阕。书中,我们还附以旧时的诗韵、词韵和曲韵。诗韵择用通行的《佩文诗韵》,词韵采用被词家奉为圭臬的《词林正韵》,曲韵选人具规范的《中音韵》。如此,特为方便旧体诗词作者和爱好者检索之用。诸如此类科学合理的编排,使这部新型韵书既可供现代人实际运作,在形式上又同传统韵书相似,无论对新旧体诗人,还是现代歌词曲艺创作者,都极具实用性。
目录
前言
音韵
今韵二十部
古韵三种
诗律十六式
词谱四百调
曲牌五十阕
索引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它对“典”的坚持与传承上。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能够看到如此厚重、如此全面地梳理“中华韵”的书籍,实属不易。它不像某些当代音韵学著作可能侧重于某个单一的理论模型,而是力求将古今之变、南北之异都囊括其中,做到了尽可能的“全景式”展现。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一些声调标记和读音标注的细致入微,即便是对音韵学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能从中找到值得深思的细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套出品,也体现了他们对古典文献保护和传播的匠心,装帧典雅,内容扎实,完全对得起“典范”二字。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者,不急不躁地为你娓娓道来数千年的音律智慧。
评分这本《中华韵典》可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盖国梁先生这套严谨的考据功夫,读来让人肃然起敬。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今韵和古韵的细致区分与梳理,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只停留在表面介绍的工具书,这本书深入到了音韵变化的脉络之中。我记得翻阅到关于中古音的解释时,简直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些晦涩难懂的声母、韵部变化,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可循。特别是当涉及到诗律部分时,那种对格律的精准把控,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术功底。它不是那种让你快速查完就扔掉的字典,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带着一份敬畏去品读的典籍。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一如既往地可靠,纸张温润,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需要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本书对于真正想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想在格律诗词创作上有所突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参照系,让你的创作不再是空中楼阁。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感受是,它极其适合那些对传统戏曲声腔和词谱有浓厚兴趣的同好们。市面上关于词谱的材料虽然不少,但能将词牌的格律、平仄要求,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都糅合在一起进行系统讲解的,实在罕见。《中华韵典》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生僻或已经不再流行的牌名的追溯和解释,仿佛带着读者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这些音律之美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沉浮演变的。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尝试根据书中所列的平仄范例,自己小声吟诵几遍,那种韵脚和声调的起伏,那种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单纯阅读文字无法体会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精美的音乐乐谱,只是这里的“音符”是汉字本身。对于想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音乐性,并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更贴合古人审美趣味的爱好者而言,它提供的指引是无价的。
评分对于正在攻读古典文学相关的研究生而言,这本《中华韵典》几乎是绕不开的案头必备。它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为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都提供了坚实的根基。我个人在撰写一篇关于唐宋诗词用韵的论文时,书中对于“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对比分析部分,给我提供了核心的理论支撑和详实的参考数据,帮助我清晰地界定了研究的边界和可能存在的争议点。盖国梁先生对材料的取舍和论述的逻辑性,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是平水韵”,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韵目系统”,这种追本溯源的研究方法,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每一次合上书页,都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知识重量,这是一本能真正提升研究者视野和深度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重的典籍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生怕它过于学院派,晦涩难懂。但实际翻阅下来,盖国梁先生的叙述方式比我想象的要平易近人许多,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内容打了折扣。它的结构安排极其合理,从最基本的韵部划分开始,层层递进,直至复杂的押韵规则和用典解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在解释一些音变现象时,会引用大量的实例,这些实例的选取都恰到好处,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有一些罕见的“孤证”,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佐证力度。对于我这种业余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路径图,让我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如何系统地构建自己的音韵知识体系。它不是那种快消品式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常置案头,时常翻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点非常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