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套2冊 《基督教史》(上下捲),岡薩雷斯 著 教會史入門教材 思想史 岡察雷斯 通史

正版全套2冊 《基督教史》(上下捲),岡薩雷斯 著 教會史入門教材 思想史 岡察雷斯 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基督教史
  • 教會史
  • 思想史
  • 岡薩雷斯
  • 岡察雷斯
  • 通史
  • 入門教材
  • 曆史
  • 宗教
  • 正版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納卓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44121
商品編碼:26463701257
叢書名: 基督教史

具體描述

基督教史(上下捲)

當今*受青睞的教會史入門教材 

作者:鬍斯托·L.岡薩雷斯 齣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齣版時間:2016年3月 

 

定價¥120.00

版 次:0頁 數:0字 數:750000印刷時間: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印 次:1包 裝:平裝叢書名: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2644121

所屬分類:

圖書>哲學/宗教>宗教>基督教

快速直達

編輯推薦

內容推薦

作者簡介

目錄

前言

試讀章節

編輯推薦

本書充滿洞見。岡薩雷斯教授(在本書上捲)簡潔明瞭地迴顧瞭基督教曆史從使徒時代到改教前夕的故事。雖是惜墨如金,作者仍能清楚呈現教會前一韆五百年間眾多偉大人物的重要意義,並使他們有血有肉的形象躍然紙上。本書乃此類入門教材中的佳作,適閤基督徒個人閱讀,亦可用作成人主日學教材。

——馬可·諾爾(Mark A. Noll),聖母大學曆史係教授

 

岡薩雷斯寫瞭一部極齣色的兩捲本教會通史。他另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是三捲本的《基督教思想史》。《基督教史》的齣版錶明,岡薩雷斯可以嫻熟地從基督教思想史轉嚮教會曆史的社會和製度層麵。岡薩雷斯采取瞭穩健卻不張揚的基督教立場。上帝實實在在地一直在教會曆史中工作,然而教會史也是一部人的曆史,其中不僅存在多樣性,而且包含瞭矛盾和罪。本書文筆極為流暢,人物、事件、主題常常能夠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讀起來引人入勝。

——安德森(Douglas F. Anderson),伯剋利新學院(New College Berkeley)

你是否在尋找一部教會史,可以總括基督教曆史中重要的時刻和人物?岡薩雷斯的《基督教史》是不二的選擇。這是一本可讀性極強的教科書。岡薩雷斯呈現的教會史既生動有趣,又通俗易懂。總而言之,《基督教史》是一本好書,會暢銷多年。

——維剋斯(Trevin Wax),福音聯盟網站執行編輯

 

岡薩雷斯寫瞭一部極齣色的兩捲本教會通史。他另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是三捲本的《基督教思想史》。《基督教史》的齣版錶明,岡薩雷斯可以嫻熟地從基督教思想史轉嚮教會曆史的社會和製度層麵。岡薩雷斯采取瞭穩健卻不張揚的基督教立場。上帝實實在在地一直在教會曆史中工作,然而教會史也是一部人的曆史,其中不僅存在多樣性,而且包含瞭矛盾和罪。本書文筆極為流暢,人物、事件、主題常常能夠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讀起來引人入勝。

——安德森(Douglas F. Anderson),伯剋利新學院 (New College Berkeley)

 

 

內容推薦

本書是當今受青睞、的基督教史入門教材。全書包括上下兩捲,上捲是“初期教會到宗教改革前夕”,下捲是“宗教改革至今”。

本書是鬍斯托·岡薩雷斯教授的代錶之作,是作者三捲本《基督教思想史》的姊妹篇。作者以簡潔生動的筆觸講述瞭基督教兩韆多年的曆史,係統地闡述瞭基督教的起源、發展及宗教改革直到20世紀的基督教曆史。

本書資料豐富,筆觸生動,視角獨特,觀點新穎,可讀性極強。作者擺脫瞭西方中心論傾嚮,站在普世的高度,對曆史上的基督教做瞭整體的迴顧。修訂版中,作者在思想時代變化和參考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更將敘述時限延伸到21世紀初十年,增加瞭許多重要的內容和議題,如婦女在基督教會史上的重要作用、基督教在“第三世界”國傢的新發展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對話等等。

作者簡介

鬍斯托·岡薩雷斯(Justo L. Gonzalez,1937- ),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美籍古巴裔基督教曆史學傢、神學傢,先後在波多黎各福音神學院、美國埃默裏大學康德勒神學院(Candler School of Theology)任教,現為美國哥倫比亞神學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還有《基督教思想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路加所講的故事》(The Story Luke Tells)等。

目錄

目 錄

 

上捲

 

前言  viii

譯者序  xi

中文版序  xvi

第二版序言  xix

版序言  xxi

 

章  導言  

部分  初期教會  

    編年錶  

第二章  時機成熟  

巴勒斯坦的猶太人  

散居的猶太人  

希臘羅馬世界  

第三章  耶路撒冷的教會  

統一與多樣  

信仰生活  

猶太教會的沒落  

第四章  嚮外邦人宣教  

宣教的範圍  

保羅的工作  

主的使徒:真相與傳說  

第五章  與羅馬帝國的早衝突  

一個新的猶太教派  

尼祿的逼迫  

圖密善的逼迫  

第六章  公元2世紀的逼迫  

小普林尼與圖拉真的通信  

上帝的信使:安提阿的伊格納修  

波利卡普  

馬可·奧勒留的逼迫  

公元2世紀後二十年  

第七章  護教  

卑劣的傳言與傲慢的批評  

主要的護教士  

基督教信仰與異教文化  

護教士的論點  

第八章  信仰傳承  

諾斯替主義  

馬西昂  

迴應:聖經正典、信經與使徒統緒  

古代的大公教會  

第九章  教父  

裏昂的愛任紐  

亞曆山大的剋萊門  

迦太基的德爾圖良  

亞曆山大的奧利金               

第十章  公元3世紀的逼迫  

塞普蒂默·塞維魯的逼迫  

德西烏斯的逼迫  

背教者問題:西普裏安與諾瓦替安  

第十一章  基督徒的生活  

早期基督徒的社會齣身  

基督徒的崇拜  

教會的組織  

宣教方法  

基督教藝術的開端  

第十二章  大逼迫與終的勝利  

建議閱讀  

第二部分  帝國教會  

    編年錶  

第十三章  君士坦丁  

從羅馬到君士坦丁堡  

從不可徵服的太陽到耶穌基督  

從受逼迫到占據統治地位  

新秩序的影響  

迴應新秩序  

第十四章  官方神學: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  

第十五章  修士的迴應:修道主義  

修道主義的起源  

早期沙漠修士  

帕科米烏與集體修道主義  

修道主義思想的傳播  

第十六章  分裂者的迴應:多納徒主義  

第十七章  阿裏烏之爭與次尼西亞大公會議  

爭論的爆發  

次尼西亞大公會議  

第十八章  異教徒的迴應:背教者硃利安  

硃利安的宗教政策  

第十九章  亞曆山大的阿塔那修  

早年生活  

曆經多次試煉  

神學共識  

再經考驗  

第二十章  卡帕多西亞三傑  

瑪格裏娜  

大巴西爾  

尼撒的格列高利  

納西盎的格列高利  

第二十一章  米蘭的安波羅修  

意外當選  

主教與皇帝  

第二十二章  約翰·剋裏索斯托  

曠野呼聲  

重返曠野  

第二十三章  哲羅姆  

第二十四章  希波的奧古斯丁  

通往信仰的麯摺之路  

西方教會的牧者與神學傢  

第二十五章  羅馬帝國之外  

第二十六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  

建議閱讀  

第三部分  中世紀的基督教  

    編年錶  

第二十七章  新秩序  

日耳曼列國  

本篤修院製度  

教宗製度  

阿拉伯人的徵服  

第二十八章  東方的基督教  

卡爾西頓大公會議前的基督論之爭  

卡爾西頓大公會議後的基督論之爭  

持不同信仰的東方教會  

阿拉伯人徵服後的東正教  

第二十九章  羅馬帝國的復興與持續的衰落  

查理曼的統治  

神學活動  

新一波入侵狂潮  

教宗製度的衰落  

第三十章  復興運動  

修道主義的改革  

教會法與教宗的改革  

教宗與皇帝的正麵衝突  

第三十一章  進攻穆斯林  

次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徵後期曆史  

西班牙復地運動  

進攻穆斯林的影響  

第三十二章  中世紀基督教的黃金時代  

托鉢修會  

群羊歸一牧  

神學活動:經院神學  

宣教  

石頭的見證:教堂  

第三十三章  中世紀基督教的衰落  

新局勢  

受控於法國的教宗  

西方教會大分裂  

第三十四章  探索改革  

大公會議運動  

約翰·威剋裏夫  

約翰·鬍斯  

吉羅拉默·薩伏那羅拉  

神秘主義者  

平民運動  

第三十五章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經院神學的後期曆史  

古代知識的復興  

新的實在觀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宗  

建議閱讀  

第四部分  殖民基督教的開端  

    編年錶  

第三十六章  西班牙與新大陸  

西班牙殖民事業的性質  

抗議  

加勒比海地區  

墨西哥  

黃金卡斯蒂利亞  

佛羅裏達  

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  

世界的盡頭:印加帝國  

拉普拉塔  

第三十七章  葡萄牙的殖民事業  

非洲  

駛嚮正在升起的太陽  

巴西  

第三十八章  新舊大陸  

建議閱讀  

 

附錄:普世大公會議  

索引  

 

下捲   

 

部分  宗教改革  

    編年錶  

章  改革的呼聲  

第二章  馬丁·路德:通往宗教改革的朝聖之旅  

漫長的探索  

風暴來襲  

第三章  未知的十年  

逃亡、動蕩與起義  

帝國會議  

第四章  路德的神學  

上帝的道  

十字架神學  

律法與福音  

教會與聖禮  

兩個國度  

第五章  烏爾裏希·茨溫利與瑞士的宗教改革  

茨溫利的朝聖之旅  

與羅馬教廷決裂  

茨溫利的神學  

第六章  激進的改革  

早期的重洗派  

重洗派中的革命派  

後期的重洗派  

第七章  約翰·加爾文  

加爾文的早期生涯  

《基督教要義》  

日內瓦的改教傢  

加爾文與加爾文主義  

第八章  大不列顛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  

愛德華六世  

瑪麗·都鐸  

伊麗莎白  

蘇格蘭的宗教改革  

第九章  路德宗的進一步發展  

施馬加登戰爭  

過渡時期  

斯堪的納維亞的路德宗  

第十章  低地國傢的宗教改革  

政治局勢  

新教的傳播  

乞丐  

第十一章  法國的新教  

不斷變換的皇傢政策  

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殺  

三亨利之戰  

第十二章  天主教的改革  

西班牙的天主教改革  

與新教論戰  

新修會  

羅馬教廷的改革  

特倫托普世大公會議  

第十三章  處於邊緣的新教  

西班牙  

意大利  

匈牙利  

波蘭  

第十四章  一個震撼的時代  

建議閱讀  

第二部分  正統、理性與敬虔  

    編年錶  

第十五章  一個教條與懷疑的時代  

第十六章  三十年戰爭  

戰雲密布  

戰爭的進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第十七章  曠野教會  

第十八章  清教徒革命  

詹姆斯一世  

查理一世  

長期議會  

內戰  

護國公  

復闢  

第十九章  天主教正統  

高盧主義與對教宗權力的反對  

詹森主義  

寂靜主義  

第二十章  路德宗正統  

菲利普派與路德宗嚴格派  

路德宗正統的勝利  

格奧爾格·卡裏剋斯圖與“宗教調和主義”  

第二十一章  改革宗正統  

阿明尼烏主義與多特會議  

《威斯敏斯特信條》  

第二十二章  理性主義者  

笛卡爾與笛卡爾主義  

經驗主義  

自然神論  

大衛·休謨與他對經驗主義的批判  

法國的新思潮  

伊曼努爾·康德  

第二十三章  靈性主義者  

雅各·波墨  

喬治·福剋斯與貴格會  

依曼紐爾·斯韋登堡  

第二十四章  敬虔派  

德國的敬虔主義:斯彭內爾與弗蘭剋  

親岑道夫與摩拉維亞弟兄會  

約翰·衛斯理與循道宗  

第二十五章  十三個殖民地  

弗吉尼亞  

北方的清教殖民地  

羅德島與浸信會  

馬裏蘭的天主教  

中大西洋的殖民地  

大覺醒運動  

建議閱讀  

 第三部分  基督教王國  

    編年錶  

第二十六章  一個基督教王國的時代  

第二十七章  轉變中的景象:美國  

十三個殖民地的獨立  

早期移民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  

天定命運論和美墨戰爭  

奴隸製與內戰  

從內戰到次世界大戰  

新宗教  

第二十八章  轉變中的景象:西歐  

法國大革命  

新歐洲  

基督教在英國的發展  

第二十九章  轉變中的景象:拉丁美洲  

一幅新國傢的壯麗畫麵  

新國傢的教會  

第三十章    轉變中的景象:東方的基督教  

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  

    俄羅斯的東正教  

    其他東正教會  

    進一步的變化:蘇聯解體  

第三十一章  新教神學  

新思潮  

施萊爾馬赫的神學  

黑格爾的哲學體係  

剋爾凱郭爾的工作  

基督教與曆史  

第三十二章  麵對現代性的天主教  

羅馬教廷與法國大革命  

庇護九世  

利奧十三世  

庇護十世  

從本篤十五世到庇護十二世  

第三十三章  基督教在地域上的擴張  

殖民主義時期的宣教事業  

亞洲與大洋洲  

非洲與穆斯林世界  

拉丁美洲  

普世教會運動  

第三十四章  羅馬天主教  

約翰二十三世與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從保羅六世到本篤十六世  

神學進展  

第三十五章  中心地帶的危機:歐洲的新教  

次世界大戰與戰後影響  

衝突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世紀之交  

第三十六章  中心地帶的危機:美國的新教  

從次世界大戰到經濟大蕭條  

經濟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幾十年  

一個新世紀  

第三十七章  邊緣地區的活力  

亞洲  

非洲  

拉丁美洲  

普世教會運動  

第三世界與其他“處境化”神學  

世界盡頭發起的宣教  

第三十八章  結語:一種全球性的曆史  

基督教王國的新版圖  

基督教史的未來  

建議閱讀  

 

索引  

編後記  

顯示部分信息

 

前言

很榮幸,我的這部《基督教史》能被翻譯成中文。藉此機會,我要感謝《基督教史》譯者所付齣的辛勞!

    作為曆史學傢,我知道基督教在中國有著漫長的曆史。基督教在中國曆史上齣現瞭許多信仰中的英雄。與此同時,如何在中國這樣悠久與優秀的文化中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嚮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基督徒提齣瞭一個重要的問題——基督教與文化之間的關係。鑒於中國在曆史上傳揚福音的經驗,中國的基督教完全可以為基督教在未來的發展、基督教的神學以及宣教方麵的實踐做齣重要的貢獻。

    然而,令我感到榮幸與欣喜的還不隻是這些。曆史是一位偉大的老師。他可以指導我們的現在,並我們走嚮未來。正是從曆史的經驗中,我們積纍瞭應對現在的智慧。曆史告訴瞭我們應當避免哪些危險。曆史嚮我們指明瞭通往未來的道路。如果不瞭解曆史,人類的任何社會團體,無論是教會、國傢還是公司企業,都注定要在難以預料的挑戰中掙紮前行,並終失敗。今天,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傢的基督徒正麵臨著的挑戰與機遇。在麵臨挑戰的時候,我們不要忘記,我們之前的基督徒也曾應對過類似的挑戰。當機遇來臨的時候,我們也要知道,曆史上的基督徒如何利用瞭類似的機遇。對於今天的基督徒來說,牢記這兩點同樣重要。在現實的每一次變遷中,曆史都給瞭我們應對的方法與智慧。

    可是,曆史也給瞭我們身份感。這就是國傢想要確保孩子學習自己民族曆史的原因。如果不瞭解自己民族的曆史,民族身份感往往會逐漸淡化,甚至終消失。同樣,教會中對基督徒的教育必須主要著眼於將我們的曆史傳授給新一代基督徒。我們的信仰基於我們所認為的重要的曆史事件,尤其是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生平、死亡和復活。當我們教授並傳講這些事件時,也是在教授和傳講曆史。

    此外,我們並不是直接瞭解到基督教的曆史。我們瞭解基督教史的方法,隻能是通過一係列從未間斷的見證,如人物、著作和曆史遺址等。正是這些見證,讓我們瞭解到基督教早期的曆史事件。這就是路加在《使徒行傳》中非常在意提阿非羅必須知曉福音是從耶路撒冷沿路傳到提阿非羅本人的原因。同樣,當今天的我們傳講福音的時候,我們不隻是在傳講曆史上的某些事件,也是在傳講自己通過基督徒們——聖經作者、殉道士、傳道人、修道士、宣教士和教師——的漫長曆史而瞭解到的某些東西。也正是通過這些見證人,我們纔知道瞭基督教一些早的事件。

    今天,作為教會的牧師、領袖或教師,我們有責任重新講述基督教的曆史。我們必須講述那些公元1世紀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初期的曆史,也必須講述那段曆史是如何通過聖靈的大能被今天的我們所知曉。因此,今天聆聽我們講述基督教史的基督徒就會知道,他們繼承瞭一份彌足珍貴的遺産,他們也會自豪地繼承這份寶貴遺産,並依之行事為人。

    如今,擔任教會的領袖並不容易。信仰麵臨著許許多多的挑戰。有反對我們的運動,也有不斷齣現的物質誘惑與思潮。當我們麵對這些的時候,曆史可以成為一個強大的盟友,因為曆史教導瞭我們,我們信仰的先祖也曾麵臨艱難的挑戰,他們找到瞭應對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仍可能引導今天的我們。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曆史中學到,得益於先祖的信仰和聖靈的大能,即使是他們已經離世,他們仍已得勝。

    在信仰上,願我們與信仰先祖一樣堅定,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將在復活的基督裏得勝!

 

鬍斯托·L.岡薩雷斯

    2012年3月19日

顯示部分信息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當那些日子,凱撒奧古斯都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

——《路加福音》2:1

 

從一開始,基督教的信息就與人類的曆史緊密結閤在一起。基督徒曆代以來宣講的福音是,為瞭拯救我們,上帝在耶穌基督裏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進入瞭人類曆史。曆史不僅對理解耶穌的生平至關重要,也是理解聖經全部信息的關鍵。舊約的大量篇幅是在敘述曆史,整本聖經就是講述上帝在他子民的生活與曆史中啓示自己的曆史。如果沒有這段曆史,我們就不可能知道上帝的啓示。

    新約的作者十分清楚這一點。《路加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基督生於凱撒奧古斯都統治時期,“是居裏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路2:2)。就在前幾節經文中,《路加福音》將耶穌基督降生的故事放在巴勒斯坦曆史背景下,記載耶穌基督降生在“猶太王希律的時候”(路1:5)。《馬太福音》以耶穌的傢譜開篇,將耶穌置於以色列人的曆史與盼望之中,隨後記載瞭耶穌的降生日期是“當希律王的時候”(太2:1)。《馬可福音》所給齣的曆史細節較少,但仍然明確肯定,耶穌是在“那時”開始傳道,即施洗約翰的年代(可1:9)。作為第四福音書的《約翰福音》,則希望清楚地說明這些事件的永恒意義。因此,《約翰福音》開篇就宣告,在人類曆史中成為肉身的道(約1:14),就是“太初與上帝同在”的道(約1:2)。後,我們可以在《約翰一書》中讀到類似的經文。《約翰一書》開篇幾節經文就宣講,“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的,親手摸過的”(約一1:1)。

    寫完《路加福音》之後,路加在《使徒行傳》中繼續講述基督教的曆史。他這樣做並不隻是齣於古文物研究者般的好奇,而是因為一些重要的神學原因。根據《路加福音》和整部新約的記載,上帝與我們同在並沒有因為耶穌升天就告一段落。相反,耶穌親自應許自己的門徒,他不會撇棄他們,而是另外賜給他們一位保惠師(約14:16—26)。《使徒行傳》1章記載,耶穌在即將升天之時告訴門徒,當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必得著能力,作耶穌的見證,“直到地極”(徒1:8)。隨後所記載的五旬節的一些事件,標誌著教會見證生活的開始。因此,通常被稱為“使徒行傳”的這捲書的主題並不是使徒的事跡,而是藉著使徒——和其他基督徒——的事跡來講述聖靈的事跡。路加留給我們兩捲書,一捲記載瞭耶穌的事跡,另一捲記載瞭聖靈的事跡。

    然而,路加的《使徒行傳》似乎並沒有結束。在《使徒行傳》的末尾,保羅仍在羅馬講道,該捲書並沒有告訴我們保羅和其他教會領袖後來的情況。路加這樣做是齣於神學上的原因,因為路加認為,在全部曆史終結之前,自己正在講述的曆史不會結束。

    對於同路加有著同樣信仰的基督徒來說,這就意味著展現齣人類曆史全部特徵的教會史並不隻是某群特殊人物或某場運動的曆史,而是一部聖靈的事跡史。在這部聖靈的事跡史中,聖靈藉著以往在信仰中逝去的所有基督徒展現齣自己的作為。

    在教會史展開過程中,也有這樣一些片段,我們難以在其中看到聖靈的作為。隨著我們的講述,我們將會看到,一些基督徒利用教會的信仰,為自己謀取經濟利益和個人權力;一些基督徒忘記和麯解瞭愛的誡命,以報復心來逼迫自己的仇敵,那是不配耶穌之名的。有時我們也會看到,教會背棄瞭聖經中的信仰,一些基督徒甚至懷疑,這樣的教會是否可以被稱為真正的“基督”的教會。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好要牢記兩點:

    首先,雖然我們是在講述聖靈的事跡史,但是,聖靈的事跡史是藉著像我們這樣的罪人展開的,是我們這些罪人的曆史。早在新約時代,這一點就顯而易見。在新約中,彼得、保羅和其他一些基督徒既被描述為有信仰的人,也被描述為罪人。如果這樣的例子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再去看看保羅寫下的《哥林多前書》中的那些“聖徒”!

    其次,通過罪人和教會——也隻能通過他們——我們得知瞭聖經中的信息。即使是在教會生活黑暗的年代,也有熱愛、研習、保存與抄寫聖經的基督徒,正是他們將聖經傳承給瞭我們。

    但是,早期基督徒留給我們的並不隻有聖經,還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曆史——在多變的環境中竭力為信仰作齣忠實見證的曆史。在遭受逼迫的年代,一些基督徒以血的代價為信仰作齣瞭見證,另一些基督徒用自己的著作見證瞭信仰,還有一些基督徒以愛心接納瞭那些曾一度軟弱、隨後又悔改的弟兄姐妹。在教會強大的時代,一些基督徒試圖利用教會的權勢見證信仰,另一些基督徒則對此提齣質疑。在充滿侵略、戰亂和飢荒的年代,一些基督徒試圖恢復秩序,以便無傢可歸的人可以找到避難所,飢餓的人可以得享食物,因為他們希望以此來為主作見證。還有那些在歐洲的基督徒,在得知當時還不為人知的廣闊大陸之後,他們湧嚮那裏,傳講自己的信仰。曆代以來,有的基督徒以口傳筆授為主作見證,有的基督徒以禱告和退離俗世為主作見證,還有的基督徒以不懼武力和宗教裁判所的熊熊烈火為主作見證。

    不管我們願意與否,我們就是這群形形色色、甚至相互矛盾的見證人的後嗣。他們的某些行為可能令我們厭惡,某些行為可能令我們振奮。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無論是令我們敬佩的,還是遭我們唾棄的——都是我們曆史的一部分,並共同把我們帶到瞭今天。

    如果不理解曆史,我們就無法理解自己,因為曆史在某種意義上仍活在我們之中,仍在影響今天的我們,以及我們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例如,當我們讀到“義人必因信得生”時,馬丁·路德正在我們耳邊低語,告訴我們該如何解釋這句話——即使是對從未聽說過路德的人也是如此。當我們聽到“基督為我們的罪而死”的時候,坎特伯雷的安瑟倫正與我們一同坐在教堂的長椅上,即使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安瑟倫是誰。當我們在教堂中站立、安坐或俯伏跪下時,當我們唱起贊美詩,背誦抑或拒絕背誦某個信經時,當我們建造教堂或講道時,某段我們可能並不知曉的曆史正是影響我們當下這些舉動的因素之一。有一種觀念認為,我們完全可以像早期基督徒那樣閱讀新約,傳統並不會影響我們對聖經的解釋——這樣的觀念隻是一個幻想,也是一個危險的幻想,因為它往往將我們對聖經的解釋絕對化,把我們的解經與上帝的道混為一談。

    避免這種危險的一個方法就是去認識那左右我們眼光的往昔,隻有意識到有色眼鏡的存在,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纔不會認為整個世界被塗上瞭顔色。同樣,如果想要擺脫傳統的過度束縛,我們必須先理解這傳統是怎樣的,我們是如何走到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以及曆史中的一些獨特因素如何影響到我們對現在的看法。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夠自由地選擇,有哪些曆史上的和現代的因素是我們希望否定的,又有哪些是要肯定的。

反之亦然。不僅我們現在的觀點受到曆史的影響,現在以及我們所預想的未來也會影響我們的曆史觀。如果將這部《基督教史》與之前的一些教會史著作做一番比較,讀者會立即發現一些明顯的差異。首先,這部《基督教史》希望確認女性在曆代教會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而以前的大多數教會史著作某種程度上都沒有這麼做。這並不是由於我擁有什麼其他人所沒有的獨到見解,隻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越來越認識到,女性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做齣瞭重要的貢獻,尤其是對教會的生活。同樣,我在此講述基督教史的方式也顯然不同,本書並沒有將北大西洋的教會作為這一曆史的。這同樣不是因為我擁有什麼獨到的見解,隻是因為在過去兩百年間所發生的一些驚人事件——基督教先是成為一個真正的普世宗教,後又成為一個越來越不再受北大西洋主宰的宗教。這是任何見到過去幾十年相關資料的人都可以輕易得齣的明顯的結論,正如我們會在這部《基督教史》第二捲中所看到的那樣。在一個以前的“宣教區”比“母會”擁有更多基督徒的年代,我們必須站在全球的高度來講述基督教的曆史。在前人看來,這是不必要的,或許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基督教的曆史中,今天我們看來似乎是重要的一些因素,對五十年前的教會曆史學傢來說或許是次要的。

    正是在這一點上,研究曆史與創造曆史閤而為一。當研究與解釋前人的生活與工作時,我們就是在研究曆史。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忘記,我們是在以現代人的眼光解讀曆史,而後人將同樣會把我們的時代作為曆史來解讀。從這種意義上講,無論願意與否,我們正在以我們的作為與不作為創造曆史。這既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機遇,也是一份艱巨可畏的責任,它要求我們為瞭能夠更加忠實地創造曆史而去研究曆史。教會的每一次復興和教會史上每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是建立在重新解讀曆史的基礎之上。在我們跨入21世紀之後,情況也是如此。

    同以往每一個時代一樣,基督徒在這個新的世紀也麵臨著新的、意想不到的挑戰。在努力順服地迴應時代挑戰時,我們可以迴顧一下曆史,因為曆史上的基督徒也麵臨過類似的挑戰。早期教會經常受到冷遇,甚至是衊視。早期教會應對這種文化的經驗可以被西方的一些教會藉鑒,因為這些教會所處的社會盛行著類似的文化。公元4世紀和5世紀時教會應對各種民族移民的方法可以為今天的我們帶來啓發,教會我們如何解釋與迴應自己時代的人口變遷。中世紀的經院神學傢和宗教改革時期的改教傢的敬虔能夠激勵正在成長中的學者和神學傢。19世紀的宣教史也會很好地提醒我們,讓我們認清跨文化與跨社會宣教可能麵臨的陷阱。就這一切而言,過去的曆史將照亮現在。

    反之亦然,當我們迴顧曆史與曆史事件時,我們總是透過所處時代有著自身關切和盼望的鏡片。曆史並不是純粹的過去;曆史是從曆史學傢的現在來解釋的過去。因此,我們對早期殉道士和異端的理解,對古代的修士、牧師、十字軍戰士和學者的理解,對過去基督徒日常生活的理解,無不被我們現時的鏡片印上標記並予以充實。

    現在,就讓我們進入這一對話吧!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