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通用部分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程》GB 50194—2014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0—2013
第二篇 火力发电工程
1 勘测设计
《火力发电厂职业安全设计规程》DL 5053—2012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049—2011
《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660—2011
《核电厂常规岛设计防火规范》GB 50745—2012
《电厂动力管道设计规范》GB 50764—2012
《发电厂化学设计规范》DL 5068—2014
2 施工及验收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部分:土建结构工程》DL 5190.1—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4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DL 5190.4—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2部分:锅炉机组》DL 5190.2—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3部分:汽轮发电机组》DL 5190.3—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DL 5190.5—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6部分:水处理及制氢设备和系统》DL 5190.6—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8部分:加工配制》DL 5190.8—2012
《火电工程达标投产验收规程》DL 5277—2011
《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管道保温施工工艺导则》DL 5713—2n14
《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管道保温防腐施工技术规范》DL 5714—2014
《火力发电厂烟囱(烟道)防腐蚀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 5736—2016
《火力发电工程消防施工技术导则》DL/T 5739—2016
《循环流化床锅炉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 50972~2014
《联合循环机组燃气轮机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 50973—2014
第三篇 水力发电工程
1 勘测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规范》GB 50706—2011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99—2013
《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2016
《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NB/T 35011—2013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872—2014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5057—2009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DL/T 5016—2011
《水力发电厂水力机械辅助设备系统设计技术规定》NB/T 35035—2014
2 施工及验收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9部分:水工结构工程》DL 5190.9—2012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DL/T 5162—2013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 5308—2013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辨识及评价导则》DL/T 5274—2012
《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 5099—2011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地质规程》NB/T 35007—2013
《水电水利工程爆破施工技术规范》DL/T 5135—2013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44—2014
《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112—2009
《水工碾压式沥青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5363—2016
《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 5083—2010
《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 5110—2013
《水电水利工程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L/T 5124—2016
读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国家意志”般的严谨所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承载着国家对电力工程安全、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最不可动摇的要求。翻开它,就像进入了一个由无数细致入微的规范构建的严密体系,每一个条文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从勘察设计阶段的选址原则、环境保护要求,到施工安装的工艺标准、质量控制要点,再到运行维护的安全性规程、应急预案的制定,这本书几乎涵盖了电力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它的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极端重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环节的强调,比如在电力设施的防雷接地设计上,它明确规定了必须达到的导电性能和接地电阻标准,这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人员的生命安全。又比如在输电线路的架设中,对于导线的张力、弧垂的控制,以及杆塔的抗风、抗震能力,都有着细致而明确的要求。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指标,背后是无数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结晶,是他们用汗水和经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网络。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指导工程实践,更在于它塑造了工程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细小的疏忽,都可能引发巨大的灾难。因此,对于每一位参与电力工程建设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圣经”,是他们工作的指南针,更是他们职业道德的压舱石。阅读它,我深切体会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真谛,也更加理解了“建设人民满意工程”的真正含义。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无声的指导者”。它不像其他的技术书籍那样,有大量的图示和详细的计算过程,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简练”和“权威”。每一条强制性条文,都是经过了严苛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是整个行业共识的体现。我注意到书中对于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比如,在可能存在高压电弧、电磁辐射的区域,它规定了相应的安全距离、防护措施,以及人员进出的管理规定。这让我深切体会到,电力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潜藏着风险,而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识别和规避这些风险的“利器”。我还对书中关于电气设备绝缘老化和维护的规定很感兴趣。它不仅仅要求设备在安装时达到一定的绝缘水平,更强调了日常的监测和定期的试验,以确保绝缘性能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一点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工程问题,提炼成了一系列简单、明确、可执行的规范。它要求的是“知行合一”,不仅仅是理解这些条文,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安全宣誓”,提醒着自己作为一名工程建设者,肩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品质保证书”。它用一套严密的规范,为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施工质量控制”的详细规定。例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它规定了混凝土的配比、搅拌时间、浇筑工艺,以及养护的要求。这些细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强度和耐久性。我又仔细阅读了书中关于“设备调试”的部分。新安装的电气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调试和试验,才能投入使用。书中规定了不同类型设备的调试项目、试验方法,以及合格的标准。这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好的设备,也需要经过科学的调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性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质量标杆”,让工程建设者们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它要求的是“一丝不苟”,是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优。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接受一次“质量培训”,让我更加理解了“质量是生命线”的含义。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严谨的格式和专业的术语。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严肃性”和“权威性”,让我意识到它所涵盖的内容绝非儿戏。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接地”和“防雷”的条文。在我看来,这是电力工程中最基本但又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书中详细规定了接地体的材料、规格、埋设深度,以及接地电阻的允许值。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参数,却直接关系到设备能否免受雷击的损害,人员能否避免触电的危险。我又深入阅读了关于“设备选型”和“安装质量”的部分。例如,对于高压开关设备的绝缘水平、耐压等级,以及它们的安装方式、接线规范,都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让我明白,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科学的原理和规范的标准,才能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它不是简单的技术罗列,而是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分析,总结出的最优化、最安全的工程建设原则。对于读者而言,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一次对安全意识的强化。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专业”和“权威”的感知。它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专业知识才能解读的“技术宝典”。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电磁兼容性”的规定。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能会对其他设备造成影响。书中对不同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性,提出了明确的设计和安装要求,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我又深入研究了书中关于“设备维护和检修”的部分。电力设施的长期安全运行,离不开定期的维护和及时的检修。书中规定了不同设备的维护周期、检查项目,以及故障处理的原则。这让我认识到,电力工程建设不仅仅是“建”,更是“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专业框架”,让工程建设者们能够系统性地、科学地开展工作。它要求的是“精益求精”,是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专业充电”,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力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评分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教科书”和“指南针”。它所涵盖的内容,是电力工程建设者们必须掌握的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体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网规划和设计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规定了线路的走向或者变电站的容量,而是从国家能源战略、经济发展需求、环境保护以及电网的稳定运行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比如,关于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问题,书中就给出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控制策略,这对于我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在抗震设防、防洪措施、防雷击等方面的规定,也体现了对极端自然条件的充分考量,确保了电力设施在恶劣环境下的安全运行。当我阅读到关于设备接地和保护的章节时,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触电”的危险性,以及科学的接地系统是如何为我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书中对接地网的布设、接地电阻的要求,以及保护接零、保护接地等概念的阐述,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是让你去“创造”新的技术,而是让你去“遵循”最成熟、最可靠的实践经验。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你感到迷茫的时候,为你指明方向,告诉你“应该这样做”。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思想书”,它塑造着工程师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培养着他们严谨、务实、负责任的职业品格。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我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国家对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承诺”。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防火防爆”的章节。在电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火灾和爆炸是潜在的巨大危险。书中详细规定了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接地要求,以及相关的防火措施,比如使用阻燃材料,设置消防设施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火灾和爆炸的风险。我又深入研究了书中关于“电气安全”的部分。例如,对于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它要求必须有完善的漏电保护、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就像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看不见的“安全网”,时刻保护着我们的用电安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安全理念,转化为了一系列具体、可执行的技术规范。它要求的是“精益求精”,是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安全演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力工程建设的严谨性和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压舱石”般的稳定感。在快速变化的工程技术领域,总会有新的材料、新的工艺不断涌现,但这本书所代表的,是电力工程建设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底线”。它就像一个“指南针”,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它始终指引着我们朝向安全、可靠、高效的方向前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环保要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这本书清晰地划定了环境保护的红线,比如对施工区域的生态影响评估,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对噪音、粉尘的控制等。这体现了国家在发展电力事业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书中关于人员资质和安全培训的要求,也让我看到了国家对“人”的重视。合格的资质和充分的培训,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这本书不是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深刻理解的“百科全书”。它要求的是工匠精神,是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我试着想象,如果每一位参与电力工程建设的从业者,都能将这本书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我们国家的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隐形的守护者”。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书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吸引读者,它的力量在于它的“刚性”和“强制性”。那些条条框框,或许会让一些追求“创新”或“灵活”的人感到束缚,但正是这些不可逾越的底线,才保证了我们国家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安全和稳定。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高压电气设备选型和安装的部分。比如,对于变压器、开关柜等核心设备的绝缘要求,绝缘材料的选择,以及它们的安装位置、通风散热等细节,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仅是为了保证设备本身的性能,更是为了防止因设备故障而引发的火灾、触电等事故。书中的一些条款,甚至细致到了螺栓的拧紧力矩,线缆的敷设方式,接地线的连接方式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是构成整个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我试着想象一下,如果在施工过程中,这些细节被忽略,或者被随意更改,那么即使设备本身再先进,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这本书就像一个严格的“安全检查官”,它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差不多就行”,它要求的是“一丝不苟”。它迫使工程技术人员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专业的判断,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对于读者而言,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安全意识的重塑,一次对责任担当的提醒。它让我们明白,在电力工程领域,任何的“灵感闪现”或“经验主义”都必须服从于科学的、经过验证的规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它没有生硬的命令,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最朴实、最直接的语言,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气设备安全距离”的规定印象深刻。例如,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在操作、检修时,都要求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止触电或电弧的伤害。这些规定看似简单,却是在无数次的事故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我又仔细研究了书中关于“线路工程”的部分。从线路的选址、杆塔的设计,到导线的架设、绝缘子的选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考量。它要求我们必须考虑风力、冰雪、地震等自然因素对线路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电力工程建设,分解为了一系列清晰、可操作的步骤和要求。它不是让你去“背诵”条文,而是让你去“理解”条文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对话,从中汲取智慧,增长见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