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百年來文言、白話之間的消長起伏為綫索,通過對於清末文字改革運動、五四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民族形式論爭等係列史實的清理,全麵檢討書麵語革新和文體建立上的成敗得失,對於漢語書麵語發展的重大問題,比如言文一緻、漢語歐化、新舊白話、新詩舊詩、標新立異等,有專章討論。本書認為,打破白話文的體製,建立古今一體、白話和文言一緻、亙古而常新的漢語生態,是母語教學刻不容緩的共識,也是高質量口語和書麵語的必要條件。本書對於當下的文學創作和精神狀況,對於百年來中國的文脈,尤其是未來的寫作走嚮,有著獨到的眼光和評論。 李春陽 著 李春陽,又署春陽,字東君。文學博士,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治中國學術思想史、漢語修辭、中國傳統畫論兼及水墨山水的創作。作者視近代以來語言的變遷與文人畫的變遷為完整的圖景,以學術研究和中國畫創作,嘗試反思百年前的文學革命和美術革命遺産。著有《白話文運動的危機》(即齣),《對稱:春陽畫集》(山東美術齣版社2015年12月版)等。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成功地避開瞭對“白話文”本身進行簡單的是非評判,而是將焦點投嚮瞭這種文體在落地生根、不斷自我迭代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內在悖論與外部壓力。作者對“大眾化”這一目標的反思尤其精彩。他指齣,當追求極緻的通俗易懂成為唯一標準時,語言的審美維度和對復雜情感的承載力是否受到瞭不可逆轉的損傷?書中關於20世紀中期一些先驅作傢如何在新舊語言形態之間尋求平衡的案例分析,充滿瞭張力與詩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收尾部分提齣的那些開放性的問題,他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藥方”,而是將後續的思考責任交還給瞭讀者。這種引導式的結束方式,使得這本書讀完後,那種“思辨的餘溫”久久不散,讓人忍不住閤上書本,抬眼看看窗外,思考自己正在使用的詞語,是否已經失去瞭最初被賦予的全部重量與光澤。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真是一場思想的冒險,作者對現代社會中文學發展的脈絡梳理得極為細緻,尤其是對白話文運動之後,我們如何看待語言的演變和規範化這一核心議題的探討,令人耳目一新。書中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或贊美,而是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視角,解剖瞭語言在不同社會階層和地域間的張力。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語感”與“規範”之間永恒的拉鋸戰的分析。作者巧妙地引入瞭早期白話文倡導者的一些書信和日記片段,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深處的掙紮與理想主義的火花。讀到那些關於口語化錶達如何被精英階層“收編”和“改造”的論述時,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聲,感受到語言活力的流失與重塑的復雜過程。全書的行文流暢自然,旁徵博引卻不顯晦澀,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文本分析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即便是對語言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迅速進入狀態,並引發對自己日常用語習慣的深刻反思。它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語言生態的微妙變化和潛在的危機。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印象是其文本的密度和思想的穿透力超乎我的預期。作者似乎對近一個世紀以來,中文書寫形態的“簡化”過程懷有一種近乎焦慮的關懷,這種焦慮並非是守舊的緬懷,而是一種對“錶達潛能”是否被無謂消耗的深度質疑。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可讀性”標準的變遷進行瞭近乎嚴苛的量化考察,例如,通過對比不同年代的教科書和大眾小說,揭示瞭標準化的代價——即多樣性和錶達張力的犧牲。尤其是在分析媒介轉型對書麵語形態的影響時,作者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那種對信息碎片化和情感扁平化的批判,筆力遒勁,絕不含糊。讀到某個章節,作者引用瞭某位早期翻譯傢關於“精確性”與“通俗性”不可兼得的論斷,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作者正是站在那個十字路口,嚮今天的我們發齣瞭警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語言慣例,並思考我們是否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放棄瞭更為深邃和多義的錶達空間。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獨特,它不是綫性的曆史迴顧,而更像是一組圍繞特定主題展開的、相互關聯的田野調查報告。作者對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對“新語言”的接受程度和執行差異的描述,細緻入微,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的語言改革人物時所持有的剋製與同情心。他沒有將任何人簡單地塑造成英雄或罪人,而是將他們置於曆史的熔爐中進行考察,展現瞭他們決策背後的時代睏境和個人局限。書中對地域性語言差異在推廣白話文過程中的“消亡史”的追蹤,簡直是一場溫柔的考古。那些被邊緣化的方言錶達如何被主流書麵語吸收、稀釋,乃至徹底抹去的過程,讀來令人扼腕嘆息。這種對“失落的語匯”的追尋,使得全書的基調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一絲不易察覺的挽歌色彩,文筆優美,頗具文學史的韻味。
評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在某些章節的學術密度極高,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識,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節奏,隨之而來的智力迴報是巨大的。作者在探討語言“現代化”過程中,如何與權力結構進行微妙的博弈時,展現瞭深刻的社會學視角。他將語言規範化視為一種社會控製的隱性工具,而非單純的文化進步。書中對特定時期政府文件和官方話語的文本分析,揭示瞭權力如何通過“定義標準用語”來重塑民眾的思維框架。這種深入骨髓的批判,讓我對日常接觸到的官方敘事産生瞭新的警惕。此外,作者在引入西方語言學理論來闡釋中文發展時,處理得非常得當,既保持瞭本土敘事的完整性,又利用瞭國際視野來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全書的論證鏈條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絕非空泛的感慨,而是有紮實文本和曆史事實支撐的深刻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