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合订本2015年+2016年+2017年平装 共三册
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平装本
书名: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编
【译者】:
【校对/注释】:
【ISBN】:978-7-5321-6541-4
【中图法分类号】: H14
【开本】:32开
【页数】:796
【字数】:500000
【版次】: 1
【印次】: 1
【印数】:30000
【定价】:40.00元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8-2-15
【印刷时间】: 2018-2-15
【用纸】:胶版纸
【装帧】: 平装
【商品重量】:
【商品尺寸】:184mm*130mm
【汉语词表主题词】:汉语-语法分析
【普通关键词】:规范汉语 语法分析
【学科关键词】:规范汉语
【读者对象】: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正文语种】:中文
【作者简介】:《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编辑推荐】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17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杂志是全国知名的期刊,为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年的合订本经过细致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
【内容简介】: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17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合订本收录一年一度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十大差错,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热议。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12个月的杂志汇集成合订本时又经过了细致的修订工作。《咬文嚼字》合订本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目录】:
卷首幽默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前言/序言】
遵守规范 灵活应变
(序)
田小琳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都需要语言文字的规范。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制定,为我们今人做了楷模。正因为汉字的统一,使我们这个多方言的国家有了书面畅通交流的可能,亦令我们中华民族的历代典籍得以保存,代代相习相传,至今不泯。
规范是运用语言文字要遵守的基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已经过了18年。这是国家为语言文字规范第一次全面正式立法。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收8105字,这是新时代文字的规范,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覆盖率达99.98%,可见是精心制定的标准。此外,还有其它一系列的规范标准。遵守语言文字的法则是我们公民的职责。
诚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类电脑、手机、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少了提笔写字的机会。用拼音输入中文,与自己书写相比,又快又方便。但是,这不是给我们一个提笔忘字的理由。汉字作为书写工具,几乎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也代表着汉语的最小的单位——语素。语素是构词的基本单位,上面说到的8105个字,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语素,它们前前后后互相组合起来,就成了几万个词语。汉语的语素库储藏如此丰富,足以应付构建新时代需要的新词新语。
一个人掌握的词语越多,中文程度越高,表达能力就越强,咬文嚼字的本事也越大。相反,掌握词语的数量不够,运用词语句式经常出错,疏忽咬文嚼字,中文程度就不高,表达能力就受到影响。这是一个语文基本功的问题啊,电脑、手机都替不了你,也救不了你。
《咬文嚼字》杂志创办23年了。这么多年来,杂志自觉担当起了规范语言文字的重任,关心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从报刊杂志到名家名作,从广告制作到影视对白,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纠正误用,提醒大家注意。这等于开设了一个语言文字“法庭”。据说,《咬文嚼字》要普查某年某月某日一些报纸上的差错时,各报主编、编辑便立时紧张起来呢!结果一公布,各报差错有实例分析,有数字见证,文字水平立见高下。虽然没有罚则,没有罚款,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各报纸改进文字水平,为读者作好榜样。我们为《咬文嚼字》严肃认真、毫不苟且的工作态度点赞。
也许有些年轻读者说,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不能把我们喜欢用的词语都“规范”了吧!说得没错,语言是随着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最显著,新陈代谢最快。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一定要借助新词语来表达。《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公布“十大流行语”,就是一种应变,应时代要求而变。把大家用的最多的热门词语统计出来,公布出来。像《咬文嚼字》编辑部2016年12月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就有:“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xx”“蓝瘦,香菇”。(刊于《咬文嚼字》2017年第1期)每一个流行语的来源用法都有详细说明。过几年再看看,也许有的就不流行了。
当然,网络词语也好,书报期刊上的新词语也好,带拉丁字母的字母词也好,各种方式形成的新词新语,都要经过“约定俗成”的沉淀,都要经过时间老人的挑选。首先被屏弃的就是那些粗俗的污秽的词语,香港人说“讲粗口”,这是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习惯的。我们不希望在“粗口”上标新立异,那就是歪门邪道了。那些新鲜的反映新时代的新词新语,必定会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运用于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中。
值得注意的是《咬文嚼字》杂志在2017年全年12期都设有“华语圈”专栏。读者由此可以看到各华语社区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令人开阔眼界,耳目一新!“华语圈”的作者有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者,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者,他们介绍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都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联系,是当地语言生活的生动反映。有些社区词语内地也可以试试吸收。例如,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及新马泰都普遍使用的“垃圾虫”一词,形象地比喻了不讲公共卫生的人。大人教育孩子常说:“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能当垃圾虫啊!”孩子从小树立了不当“垃圾虫”的道德观念,一辈子受益。《全球华语词典》(2010,商务印书馆)、《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商务印书馆)都收录了“垃圾虫”这个社区词。应该说,“华语圈”专栏的设立,也是《咬文嚼字》杂志灵活应变的具体体现。
规范与应变本身就是我们语言生活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咬文嚼字》杂志的文章,篇篇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既注重社会生活里语言文字的规范,又能够随时代的发展反映语言文字的变化,实属不易。
在结束这篇序言时,我愿意将这本薄薄的杂志推荐给所有中小学的语文老师,里面很多的语言故事可以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我愿意将这本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对于语病的中肯分析,足以让我们头脑清醒,提高出版物的文字素质;我愿意将这本薄薄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所有对中文有兴趣的朋友,包括华语圈的朋友,里面的文章繁花似锦,徜徉其间,便增长了你的知识,培养了你的语感,提升了你的智商。
【读者评论】:
我是一名地理老师,原以为《咬文嚼字》是语文刊物,与我关系不大。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偶见《咬文嚼字》,发现她是一本综合性的“小百科”,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猎。这本刊物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对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大有裨益。
——季春燕
一次,语文老师对我说,看看《咬文嚼字》吧,于是我一有空就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没过多久,便被她吸引住了。现在我的语文成绩大幅提升,已经在年级名列前茅了。《咬文嚼字》对我的最大帮助,是培养了我的语文思维。
——王一鸣
《咬文嚼字》一直是我工作上的好伙伴,我每年都会买最新的《咬文嚼字》合订本搁在办公桌上,从创刊到现在已全部备齐。在工作中遇到了语文难题,工具书中又查不到,我就翻翻里面的文章,往往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殷宙昕
我去年代表单位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编辑技能大赛,获奖了。要报告大家的是,获奖的“秘密武器”是《咬文嚼字》,许多考点都来自其中的文章。
——张晓琳
关于这套书的“耐读性”,我必须给予最高的评价。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合订本意味着内容的重复或者稀释,但《咬文嚼字》做到了真正的“常读常新”。我第一次读某一篇文章时,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眼前的疑惑;但时隔半年再翻到同一篇时,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或者接触了新的领域知识,而对作者的论证产生全新的理解和共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密度”——每一个字、每一个例证都经过了精心的锤炼,信息量极大,绝无一句废话。这迫使读者必须慢下来,细细品味,这本身就是对现代人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一种温柔“矫正”。它不是让你快速消费掉的读物,而是让你“咀嚼”和“消化”的食粮。每次看完一篇,我都会有一种大脑被“拉伸”和“激活”的感觉,这种精神上的充盈感,是花多少钱买多少本快销书都换不来的“智力投资回报率”。
评分坦白讲,初次拿到这三册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语言文学”、“社会科学”这些标签听起来就有点“拒人千里”。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它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用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那些看似深奥的语言学知识“翻译”成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比如,它会分析那些我们天天挂在嘴边却用错的成语,或者那些因为媒体滥用而“变质”的流行表达。这种“俯下身子”去和读者对话的姿态,非常亲切。我邻居家的孩子,一个中学生,开始跟着我一起翻阅,他以前觉得语文课本很无聊,但这些文章里对网络热词的“溯源考证”,让他觉得语言学习突然“活”了起来。这套书成功地弥合了“象牙塔”与“烟火气”之间的鸿沟,让“咬文嚼字”不再是文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有心人的必备技能。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复古了,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纸质刊物大放异彩的年代。我特地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都觉得心里踏实。要知道,在这个什么都追求“轻薄”的时代,能把一套合订本做得这么有厚重感和仪式感,实在难得。它可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丢在一边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献档案。每次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特有的沙沙声,简直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感官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目录编排上的细致入微,虽然是不同年份的合订,但编者似乎很用心地做了跨年度的主题串联,这点在很多同类合订本中是很少见的。我感觉这不只是几年的《咬文嚼字》堆砌在一起,而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语言演变速览。对于每一个对汉语言文字有着深厚感情,并且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拥有这套实体的书,就已经是一种小小的精神满足了。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咬文嚼字》的合订本,简直是当代汉语使用者的“救生圈”。我平日里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文字编辑和对外宣传,经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用法,或者被网络新词冲击得不知道“正道”何在。以前总得在电脑前东翻西找,效率低下。自从有了这三年的合订本,我感觉自己手里有了一个权威的“字典+纠错本”。里面的那些辨析文章,逻辑性强到让人拍案叫绝。它们不是那种枯燥的语法说教,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茧地展示一个词语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在特定语境下的“最佳站位”。我记得有一次,因为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争议,我们部门开了个小会都没定论,结果翻到16年的某一期,恰好有一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论据翔实,结论清晰,一下子就把争论平息了。这种即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任何在线搜索工具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提供了深度和背景。
评分这三年的合订本,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观察社会思潮变迁的侧窗。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紧密地依附于社会、政治和科技的发展。通过阅读2015到2017年这三年的精选文章,我清晰地捕捉到了那个时期社会关注点的微妙转移。比如,2015年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的用词规范,而到了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爆发,关于网络用语的伦理边界和信息传播中的歧义控制的讨论明显增多。对我这种关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文本样本是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它记录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日常话语的微观生态,这种真实感和时代切片感,比任何历史教科书都要生动。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能把2018年以后的内容也收录进来,那将是一部生动的“近十年中国话语变迁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