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合订本2015年+2016年+2017年 全三册 语言文学 语文类刊物知识实用社会科学

咬文嚼字合订本2015年+2016年+2017年 全三册 语言文学 语文类刊物知识实用社会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咬文嚼字
  • 语文工具书
  • 语言文字
  • 文学
  • 期刊合订本
  • 2015-2017
  • 知识性读物
  • 实用
  • 社会科学
  • 语文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
ISBN:9787532165414
商品编码:26752212073

具体描述

 咬文嚼字合订本2015年+2016年+2017年平装 共三册

 

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 平装本 

 

书名:2017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编    

【译者】:    

【校对/注释】:    

【ISBN】:978-7-5321-6541-4    

【中图法分类号】: H14    

【开本】:32开    

【页数】:796    

【字数】:500000    

【版次】: 1    

【印次】: 1    

【印数】:30000    

【定价】:40.00元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8-2-15    

【印刷时间】: 2018-2-15    

【用纸】:胶版纸    

【装帧】: 平装    

【商品重量】:    

【商品尺寸】:184mm*130mm    

【汉语词表主题词】:汉语-语法分析    

【普通关键词】:规范汉语 语法分析    

【学科关键词】:规范汉语    

【读者对象】:对汉字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正文语种】:中文    

【作者简介】:《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编辑推荐】这是《咬文嚼字》杂志2017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杂志是全国知名的期刊,为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每年的合订本经过细致的修订,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    

 

【内容简介】: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2017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合订本收录一年一度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十大差错,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热议。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12个月的杂志汇集成合订本时又经过了细致的修订工作。《咬文嚼字》合订本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目录】:

卷首幽默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前言/序言】

遵守规范 灵活应变

(序)

 

田小琳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都需要语言文字的规范。两千多年前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制定,为我们今人做了楷模。正因为汉字的统一,使我们这个多方言的国家有了书面畅通交流的可能,亦令我们中华民族的历代典籍得以保存,代代相习相传,至今不泯。

 

规范是运用语言文字要遵守的基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已经过了18年。这是国家为语言文字规范第一次全面正式立法。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收8105字,这是新时代文字的规范,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覆盖率达99.98%,可见是精心制定的标准。此外,还有其它一系列的规范标准。遵守语言文字的法则是我们公民的职责。

 

诚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类电脑、手机、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让我们少了提笔写字的机会。用拼音输入中文,与自己书写相比,又快又方便。但是,这不是给我们一个提笔忘字的理由。汉字作为书写工具,几乎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也代表着汉语的最小的单位——语素。语素是构词的基本单位,上面说到的8105个字,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语素,它们前前后后互相组合起来,就成了几万个词语。汉语的语素库储藏如此丰富,足以应付构建新时代需要的新词新语。

 

一个人掌握的词语越多,中文程度越高,表达能力就越强,咬文嚼字的本事也越大。相反,掌握词语的数量不够,运用词语句式经常出错,疏忽咬文嚼字,中文程度就不高,表达能力就受到影响。这是一个语文基本功的问题啊,电脑、手机都替不了你,也救不了你。

 

《咬文嚼字》杂志创办23年了。这么多年来,杂志自觉担当起了规范语言文字的重任,关心全社会的语言生活,从报刊杂志到名家名作,从广告制作到影视对白,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纠正误用,提醒大家注意。这等于开设了一个语言文字“法庭”。据说,《咬文嚼字》要普查某年某月某日一些报纸上的差错时,各报主编、编辑便立时紧张起来呢!结果一公布,各报差错有实例分析,有数字见证,文字水平立见高下。虽然没有罚则,没有罚款,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督促各报纸改进文字水平,为读者作好榜样。我们为《咬文嚼字》严肃认真、毫不苟且的工作态度点赞。

 

也许有些年轻读者说,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不能把我们喜欢用的词语都“规范”了吧!说得没错,语言是随着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最显著,新陈代谢最快。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一定要借助新词语来表达。《咬文嚼字》杂志每年都公布“十大流行语”,就是一种应变,应时代要求而变。把大家用的最多的热门词语统计出来,公布出来。像《咬文嚼字》编辑部2016年12月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就有:“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一言不合就xx”“蓝瘦,香菇”。(刊于《咬文嚼字》2017年第1期)每一个流行语的来源用法都有详细说明。过几年再看看,也许有的就不流行了。

 

当然,网络词语也好,书报期刊上的新词语也好,带拉丁字母的字母词也好,各种方式形成的新词新语,都要经过“约定俗成”的沉淀,都要经过时间老人的挑选。首先被屏弃的就是那些粗俗的污秽的词语,香港人说“讲粗口”,这是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习惯的。我们不希望在“粗口”上标新立异,那就是歪门邪道了。那些新鲜的反映新时代的新词新语,必定会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运用于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中。

 

值得注意的是《咬文嚼字》杂志在2017年全年12期都设有“华语圈”专栏。读者由此可以看到各华语社区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令人开阔眼界,耳目一新!“华语圈”的作者有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者,也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者,他们介绍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都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切联系,是当地语言生活的生动反映。有些社区词语内地也可以试试吸收。例如,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以及新马泰都普遍使用的“垃圾虫”一词,形象地比喻了不讲公共卫生的人。大人教育孩子常说:“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能当垃圾虫啊!”孩子从小树立了不当“垃圾虫”的道德观念,一辈子受益。《全球华语词典》(2010,商务印书馆)、《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商务印书馆)都收录了“垃圾虫”这个社区词。应该说,“华语圈”专栏的设立,也是《咬文嚼字》杂志灵活应变的具体体现。

 

规范与应变本身就是我们语言生活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咬文嚼字》杂志的文章,篇篇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既注重社会生活里语言文字的规范,又能够随时代的发展反映语言文字的变化,实属不易。

 

在结束这篇序言时,我愿意将这本薄薄的杂志推荐给所有中小学的语文老师,里面很多的语言故事可以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我愿意将这本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对于语病的中肯分析,足以让我们头脑清醒,提高出版物的文字素质;我愿意将这本薄薄小小的杂志推荐给所有对中文有兴趣的朋友,包括华语圈的朋友,里面的文章繁花似锦,徜徉其间,便增长了你的知识,培养了你的语感,提升了你的智商。

 

【读者评论】:        

        

        

                                                                                                                                        我是一名地理老师,原以为《咬文嚼字》是语文刊物,与我关系不大。一次,在学校图书馆偶见《咬文嚼字》,发现她是一本综合性的“小百科”,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猎。这本刊物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对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大有裨益。        

——季春燕        

        

一次,语文老师对我说,看看《咬文嚼字》吧,于是我一有空就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没过多久,便被她吸引住了。现在我的语文成绩大幅提升,已经在年级名列前茅了。《咬文嚼字》对我的最大帮助,是培养了我的语文思维。        

——王一鸣        

        

《咬文嚼字》一直是我工作上的好伙伴,我每年都会买最新的《咬文嚼字》合订本搁在办公桌上,从创刊到现在已全部备齐。在工作中遇到了语文难题,工具书中又查不到,我就翻翻里面的文章,往往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殷宙昕        

        

        

我去年代表单位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编辑技能大赛,获奖了。要报告大家的是,获奖的“秘密武器”是《咬文嚼字》,许多考点都来自其中的文章。        

——张晓琳        


《咬文嚼字》合订本:字词之辨,文脉之探,智慧之光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作为承载思想、传递情感的载体,其精准与深刻尤为重要。《咬文嚼字》杂志,自创刊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视角、严谨的态度、深厚的学养,致力于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拨开迷雾,探寻词语的本源,梳理文化的脉络,启迪读者的智慧。本次合订本,精选了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的精华内容,共计三册,旨在为广大语文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追求语言深度与思想高度的读者,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知识盛宴。本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启迪未来的思想桥梁。 第一册:2015年精华篇——字词的本真与时代的印记 2015年的《咬文嚼字》合订本,聚焦于语言的根基——字词。本年度的选文,不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汉字、词语的演变、用法、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涵,更敏锐地捕捉了时代发展在语言层面留下的深刻印记。 一、 字词溯源与正音辨析:探寻文字的古老智慧 本册收录了大量关于字词溯源的文章,追根溯源,探究字词的起源、演变及其多义性。例如,对于一些常用字词,作者们会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形出发,层层剥茧,展现其字形与字义的内在联系,让读者恍然大悟,理解为何“日”字形似太阳,“月”字描绘月牙。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如“的”、“地”、“得”的用法辨析,或者“在”、“再”的细微差别,文章都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辅以大量例证,力求让读者在日常表达中做到准确无误。 此外,本年度对一些社会热点词语的考察也尤为引人注目。例如,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作者们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新奇”,而是深入分析其产生背景、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对汉语生态的影响。这既是对语言活力的观察,也是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同时,对于一些被误读、误用,甚至被滥用的词语,如“情怀”、“匠心”等,文章也进行了审慎的辨析,提醒读者回归词语本来的意义,避免过度泛化和空洞化。 二、 文学经典与语言之美:品味大师的遣词造句 《咬文嚼字》从不拘泥于孤立的字词辨析,更注重将语言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2015年的选文,精选了多篇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进行语言赏析的文章。作者们细致地品味了曹雪芹笔下的“白描”,李白诗句的“浪漫”,苏轼词章的“豪放”,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在遣词造句上的独到之处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词语的选择、组合、以及修辞手法的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表现力以及情感的传递。例如,分析“悲”与“愁”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异,解读“孤”、“寒”、“瘦”等字在诗词中营造的独特意境。这些赏析不仅提升了读者的审美能力,也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 语言与社会:时代变迁中的词语密码 2015年的合订本,还将目光投向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等宏观背景,汉语也在不断吸收外来语,产生新词新语。《咬文嚼字》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例如,对一些外来词的汉译进行考察,探究其本土化过程;对一些反映社会变迁的新词,如涉及互联网、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新词语,进行解读,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内涵。 同时,本年度也关注了语言在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如对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影视对白等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效果、规范性以及潜在的误导性。这使得《咬文嚼字》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工具书,更是一面映照社会现实的镜子。 第二册:2016年精选篇——词海拾贝,文心雕龙 2016年的《咬文嚼字》合订本,在继承前一年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词语的深度挖掘,以及对文章整体的语言艺术进行审视,力求将语言的魅力与思想的深度完美结合。 一、 词语的“前世今生”: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积淀 本年度的文章,继续深入探究词语的“前世今生”。除了对常用词语的词源进行梳理,还着重关注了那些曾经辉煌但逐渐被遗忘的词语,以及那些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老词。例如,对一些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与演变进行考察,分析其在古籍阅读和现代书面语中的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词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如“士”、“家”、“国”等,探究它们在中华文化中的多重含义和演变轨迹。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解读,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二、 散文、小说、诗歌中的语言妙用:细节中的大智慧 2016年的选文,进一步拓展了对文学作品语言的赏析范围。除了古典文学,也涵盖了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作者们从细微处入手,例如,对鲁迅笔下某一个词语的精准运用,为何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对沈从文描写湘西风情的文字,为何能带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对海子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为何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些分析,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对语言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的揭示。读者通过这些文章,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词语来塑造人物、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三、 语言的“微创新”与“大谬误”:在变化中求精准 《咬文嚼字》始终关注语言的时代性。2016年的文章,对一些新出现的词语,如网络热词、媒体新语,进行了更加审慎的观察。作者们区分了那些真正有生命力、能够丰富汉语的新词,以及那些昙花一现、甚至带有误导性的“微创新”。 同时,本年度也关注了在一些重要场合、重要文本中出现的“大谬误”。例如,对一些官方文件、学术报告、甚至一些知名媒体的报道中的语言错误进行点评,指出其潜在的危害,呼唤语言的严谨与规范。这种“吹毛求疵”式的辨析,正是为了维护汉语的纯洁与健康。 第三册:2017年汇编篇——字里行间,洞见乾坤 2017年的《咬文嚼字》合订本,在总结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将字词的辨析与更广阔的社会人文领域相结合,力求展现语言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文化的传承性。 一、 汉字之美:形、音、义的交融与文化印记 本年度对汉字的关注,更加深入到其“形、音、义”的交融。除了传统的字源探究,还着重分析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以及其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例如,对一些部首的分析,揭示了汉字构形的智慧;对一些同音字、近音字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意义的传递。 此外,本年度也关注了汉字在当代设计、艺术、以及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如何让古老的汉字焕发新的生命力,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二、 词语的“温度”与“力量”:情感的表达与思想的传播 2017年的选文,更加强调词语的情感维度和思想力量。文章深入分析了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词语,例如,形容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爱情的细腻。同时也关注了那些具有批判性、揭示性、能够引发思考的词语。 作者们通过对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以及社会对话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揭示了语言在塑造公众认知、影响舆论、甚至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这种对语言“温度”与“力量”的探讨,使得《咬文嚼字》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 三、 语言的“脉络”与“基因”:文化传承的载体 本年度的合订本,进一步突出了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文章将字词的辨析上升到对中华文化“脉络”与“基因”的解读。例如,通过对一些成语、典故的深入剖析,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历史经验和社会伦理。 作者们也关注了语言在不同文化交流中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对一些外来词的接受与本土化过程,以及汉语在走向世界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些探讨,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语言作为文化基因的传承性,以及汉语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生机与活力。 结语 《咬文嚼字》合订本2015年+2016年+2017年,这三册合集,如同一部精心编纂的语言百科全书,又似一卷穿越古今的文化画卷。它不仅仅是提供字词的辨析和规范,更是引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语言世界,去感受文字的温度,去探寻思想的深度,去理解文化的厚度。 无论您是语文学习者,还是文学爱好者,亦或是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的探索者,这套合订本都将是您案头不可或缺的良伴。它将帮助您在喧嚣的语言环境中,保持一份清醒的思考;在纷繁的文字信息中,找到一份可靠的指引。让我们一同打开这三册《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间,洞见乾坤,品味智慧,传承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关于这套书的“耐读性”,我必须给予最高的评价。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合订本意味着内容的重复或者稀释,但《咬文嚼字》做到了真正的“常读常新”。我第一次读某一篇文章时,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一个眼前的疑惑;但时隔半年再翻到同一篇时,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或者接触了新的领域知识,而对作者的论证产生全新的理解和共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密度”——每一个字、每一个例证都经过了精心的锤炼,信息量极大,绝无一句废话。这迫使读者必须慢下来,细细品味,这本身就是对现代人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一种温柔“矫正”。它不是让你快速消费掉的读物,而是让你“咀嚼”和“消化”的食粮。每次看完一篇,我都会有一种大脑被“拉伸”和“激活”的感觉,这种精神上的充盈感,是花多少钱买多少本快销书都换不来的“智力投资回报率”。

评分

坦白讲,初次拿到这三册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语言文学”、“社会科学”这些标签听起来就有点“拒人千里”。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它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用极其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那些看似深奥的语言学知识“翻译”成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比如,它会分析那些我们天天挂在嘴边却用错的成语,或者那些因为媒体滥用而“变质”的流行表达。这种“俯下身子”去和读者对话的姿态,非常亲切。我邻居家的孩子,一个中学生,开始跟着我一起翻阅,他以前觉得语文课本很无聊,但这些文章里对网络热词的“溯源考证”,让他觉得语言学习突然“活”了起来。这套书成功地弥合了“象牙塔”与“烟火气”之间的鸿沟,让“咬文嚼字”不再是文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有心人的必备技能。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复古了,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纸质刊物大放异彩的年代。我特地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每次看到都觉得心里踏实。要知道,在这个什么都追求“轻薄”的时代,能把一套合订本做得这么有厚重感和仪式感,实在难得。它可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丢在一边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献档案。每次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特有的沙沙声,简直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感官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目录编排上的细致入微,虽然是不同年份的合订,但编者似乎很用心地做了跨年度的主题串联,这点在很多同类合订本中是很少见的。我感觉这不只是几年的《咬文嚼字》堆砌在一起,而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语言演变速览。对于每一个对汉语言文字有着深厚感情,并且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拥有这套实体的书,就已经是一种小小的精神满足了。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咬文嚼字》的合订本,简直是当代汉语使用者的“救生圈”。我平日里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文字编辑和对外宣传,经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用法,或者被网络新词冲击得不知道“正道”何在。以前总得在电脑前东翻西找,效率低下。自从有了这三年的合订本,我感觉自己手里有了一个权威的“字典+纠错本”。里面的那些辨析文章,逻辑性强到让人拍案叫绝。它们不是那种枯燥的语法说教,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茧地展示一个词语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在特定语境下的“最佳站位”。我记得有一次,因为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争议,我们部门开了个小会都没定论,结果翻到16年的某一期,恰好有一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论据翔实,结论清晰,一下子就把争论平息了。这种即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任何在线搜索工具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提供了深度和背景。

评分

这三年的合订本,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观察社会思潮变迁的侧窗。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紧密地依附于社会、政治和科技的发展。通过阅读2015到2017年这三年的精选文章,我清晰地捕捉到了那个时期社会关注点的微妙转移。比如,2015年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的用词规范,而到了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爆发,关于网络用语的伦理边界和信息传播中的歧义控制的讨论明显增多。对我这种关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文本样本是极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它记录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日常话语的微观生态,这种真实感和时代切片感,比任何历史教科书都要生动。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能把2018年以后的内容也收录进来,那将是一部生动的“近十年中国话语变迁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